实验针灸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1487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针灸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实验针灸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实验针灸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实验针灸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实验针灸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针灸学.docx

《实验针灸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针灸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针灸学.docx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针灸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度的中药标志。

20世纪出现许多新方法:

循证医学方法、控制论方法等

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节,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

发展史:

1985年,针灸治疗病症扩大到200种

1959~1965奠基阶段

1966~1979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实验针灸学的诞生(1979年6月,北京,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

1982年以后,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

至2002年统计,针灸疗法已在140多个国家开展

199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初步确立了64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大多为痛症。

选题的种类: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选题的原则:

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

假说的的特性:

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

一个科学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简明具体新颖醒目能高度概括整个研究内容的题目。

研究对象(受试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以尽可能的反映群体的情况,这就是研究对的重复性原则。

研究因素:

也称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单因素研究指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多因素研究指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

实验效应:

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

对照:

值得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对照方法:

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互相对照配对对照历时对照安慰对照

随机化:

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几乎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

随机化的意义:

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的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具有最大程度地可比性

常见的随机分配方法:

简单随机化:

抛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

区组随机化

分层随机化

重复:

即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他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

重复的意义:

为了保证从研究样本所获取的信息研究结论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质疾病的病人

盲法:

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

揭盲时应有主要研究人员在场。

破盲:

如研究对象出现可疑的严重不良反应或病情发生明显的进展,应予以破盲,并同时使用必要的治疗措施。

应局限在较小范围内进行

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

文题摘要前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的特点是具有较详细的临床资料,相对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较固定的治疗方案,并对有关资料、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符合事实的结论。

临床研究一般可分为前瞻性临床研究和回顾性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论文的结构特点:

正文部分由引言资料方法结果讨论组成

实验研究从受试对象来分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

受试对象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较强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可行性和不易受非处理因素干扰

观察指标可分为技术指标和计量指标。

经络现象:

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组织学技术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循经感传现象:

指针刺、电脉冲及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胀痛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道的现象。

出现频率为12%~25%。

表现特征:

感传路线、性质、速度、宽度、深度、方向、阻滞、效应。

感传速度每秒10~20厘米左右,与刺激穴位的方法、强度及温度有关。

刺激方法引起的循经感传速度依次为,手法运针快于电针,电针快于压迫穴位,艾灸较慢。

在受试者能而接受的范围内,加大刺激强度或增加艾灸壮数可以增加传道速度。

感传线上局部加温能加快其感传速度,降温则相反。

机理分析:

中枢兴奋扩散观点感在中枢,传在中枢

外周动因激发学说传在体表,感在中枢

外周-中枢综合说

脊髓阿尔法运动神经兴奋传递说

循经皮肤病:

可出现于十四正经,以肾经最为多见,其次为大肠经、肺经、小肠经、心包经和膀胱经,其他较少见

循经感觉障碍:

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膀胱经,其次是大肠经、督脉、胃经和胆经

循经离子分布现象:

钙离子活动表现特征:

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高于非经穴处

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的钙离子浓度升高

当脏腑出现病变时,其相应经脉线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而且下

降的幅度与脏腑的病变程度明显正相关,随着脏腑病变的痊愈,相应经脉线上的

钙离子浓度也逐渐恢复正常

当鳌合针刺穴位或相应经脉线上某些部位的钙离子后,针刺效应消失

得气感产生的基础:

经脉和筋膜组织关系最密切

经脉的作用途径: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础是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穴位的功能:

感受刺激。

穴位的适宜刺激,多种多样;穴位的适应现象,频率、节律和振幅不断变化的复合;穴位的感觉阈,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强度

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

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针感点标记法有:

蓝点法改良蓝点法美蓝法墨汁法等

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有一个共同特点,能把作用于他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上动作电位,这种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交感神经的部分纤维参与针感传入冲动的传递也是很有可能的。

目前倾向于认为针感和镇痛信号主要是由中等粗细的2类3类纤维负责传递,如针刺内关的效应研究中发现,只要2类传入纤维足够兴奋时即可产生显著的效应。

电针感以兴奋2类和3类纤维为主,而手法运针针刺的酸麻胀重感则主要由3类4类纤维传导。

得气产生机理:

针灸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引起梭内肌收缩产生肌电,其继发冲动性传入中枢后形成针感,其局部的肌纤维收缩经针体传到针柄后引起捻针者的手下感。

针刺的机械刺激或电针的点刺激等作用于穴位感受装置而产生针刺信号,后者由支配穴位区域的神经(主要是躯体神经)传入纤维(2、3类传入纤维)进入脊髓背角,一方面就地与痛觉或内脏伤害刺激传入冲动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继续由腹外侧索传至脑干、丘脑、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形成针感。

针刺信号经中枢整合调整后的抑制性输出又经脊髓背外侧索下行到脊髓背角

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

压痛与硬结、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耳郭皮肤导电量变化、牵涉痛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性、早期性

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

腧穴特异性与针灸作用,腧穴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特异性;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相对,腧穴主治功能的行对,腧穴麻醉效应的相应

得气与针灸作用

个体差异与针灸作用

心理因素与针灸作用

时间因素与针灸作用

腧穴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即某些穴位对某病或某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

获得最佳针灸效应的两次施术间隔时间为3~6小时

根据针灸效应发生、发展的时间过程,可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这就效应潜伏期短者,称为针灸效应速发型反应,潜伏期长者为迟发性

针灸即时效应:

针灸施术后数分钟或到一次针灸施术停止即出现的治疗效应。

针灸后效应:

停止针灸施术后继续存在的针灸效应

以艾灸的温度刺激来说,主要影响艾灸自己参数构成的因素有温度的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艾灸壮数、每状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等。

在患者的足三里施加2Hz电针刺激,可是要不脑脊液中脑啡肽物质含量升高,强啡肽含量不变,用100Hz电针刺激则使脑脊液中强啡肽物质含量升高,而脑啡肽含量不变。

但如果采用2Hz与100Hz交替的疏密波电针刺激,则可是腰部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强啡肽两者都升高,并得到较强的镇痛效果。

针刺镇痛:

用针刺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系对这一技术作用机制与研究

针刺麻醉:

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研究证实,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

疼痛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

痛阈是指引起人体知觉性痛觉最小刺激强度。

痛而授阈是指能而授疼痛的最大刺激强度。

痛感受范围是指痛而授阈与痛阈的差值。

针刺麻醉作用:

镇痛、抗内脏牵拉反应、抗创伤性休克、抗手术感染、促进术后创伤组织修复。

针麻特点:

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单、经济、便于推广、

针麻缺陷:

麻醉不全;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个体差异较大;仍是临床麻醉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针麻和针药复合麻醉主要用于头面部、颈部、腹部、妇产科及四肢的手术

术前准备:

术前预测、试针、心理诱导

体针麻醉遵循原则:

循经取穴、辩证取穴、痛神经节段取穴、经验取穴

针药复合麻醉又称针刺辅助麻醉:

优点:

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效果。

多数情况下患者在术中处于清醒但基本无痛状态;

针药结合,每个手术平均可省麻醉用药量约45%~54%,在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相应的节省同比例的药物费用;

手术的循环,呼吸功能稳定,术手苏醒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

某些特殊的优越性,如针麻在新喉再造术、大脑功能区深部手术、肾移植手术中发挥的特殊作用

镇痛、麻醉药分为三类:

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减效药,目前发现的有氯胺酮等6种;

能增加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增效药,目前发现的有芬太尼等16种;

对针刺麻醉不产生影响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无影响药,已观察到的有舒必利等3种

针刺所兴奋的神经纤维种类包括:

A阿尔法、A贝塔、A、C四类。

病人能够接受的针刺强度主要是A贝塔和A纤维兴奋,C类纤维的传入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针刺引起的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主要交叉到对侧脊髓外侧束上行,与痛觉、温觉的传导途径相似,这位针刺信号与痛信号在传入过程中互相作用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对受损周围神经功能的调节;对脊髓损伤功能的调节;对大脑皮质功能的调节

(对条件反射活动的调节、对运动从属时值的调节、对大脑皮质生物电活动的调节、对大脑皮层局部血流量的调节)

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

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纠正血脂和血流量变性的异常;改善生化代谢紊乱;改善甲皱微循环;调节脑电活动及体感诱发电位;调节神经介质或递质的代谢紊乱

针灸对免疫分子的调节:

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

针灸对免疫细胞的调节:

巨、吞噬、B淋巴、T淋巴、自然杀伤、抗原提呈、红细胞免疫功能

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肥胖症患者的肾上腺素、皮质醇、脂质代谢(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促使脂肪分解,获得减肥效应。

针灸对T细胞亚群的主要影响:

针灸对T细胞影响具有双向性和调整性,其效果与机体原有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针灸对CD4+T细胞的影响较大而对CD8+T细胞的影响不太明显;针灸可使紊乱的CD4+/CD8+比值趋于正常

NK细胞来源于肾髓淋巴干细胞,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可分泌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各种细胞因子,产生免疫调节作用,针灸能提高机体内NK细胞数量,也能提高NK细胞的生物活性

针灸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针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可对其进行吞噬。

吞噬的结果一方面可直接清除病原体,另一方面可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而且激活NK细胞的活性。

吞噬细胞还可对病原体进行抗活、提呈作用,进而诱导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针灸对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针灸可以促进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针灸可调节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合成;针灸科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值和分化。

针灸的卡更严与退热作用:

针灸可抑制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高,从而减少炎症渗出液;

能促进炎症吸收,可减轻炎症区百细胞浸润;

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与淋巴循环,减少血液和淋巴液的瘀滞,促进炎性渗出吸收;

可延缓和防止坏死的发生,同时可控制和缩小炎症灶坏死面积,抑制肉芽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发展。

针灸治疗哮喘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体液免疫方面,针灸能够明显降低IgE和补体C3、C4含量,而对IgM、IgC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针灸调节免疫的作用有赖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完整性。

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是针灸方位免疫的必要条件,机体内各种免疫应答与免疫活性因子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针灸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且调节作用呈双向性

针灸对呼吸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针灸对肺通气量的调节;对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调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针灸对肺客量与非通气量的调节:

针灸对肺通气量可以产生明显的影响;对呼吸功能影响与穴位作用特异性具有明显的关系;针刺不同穴位对呼吸功能影响的性质也存在不同;选用不同穴位,针灸效应出现时间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针灸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针灸响应。

针灸对呼吸气道阻力的调节:

电针肺腧穴可明显改善小气道阻塞性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患者针刺前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秒钟呼气容量、最大呼气流量出现明显变化,说明针刺对大气道和小气道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针刺太渊穴也可使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肺功能明显改善。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

改善呼吸功能;调节cGMP含量和cAMP含量;调节贝塔-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针灸对循环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对心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心率、心律、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对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对毛细血管和微循环功能的调节

针灸对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

对唾液分泌的调节;对食管运动的调节;对胃功能的调节(胃运动、胃分泌);对肝脏功能的调节;对胆囊功能的调节(改变胆汁中胆汁酸和胆红素浓度达到治疗和预防胆结石的作用);对胰腺功能的调节;对肠道功能的调节

针刺对胃肠道影响的传出途径:

迷走神经交感神经

针刺照海有利尿作用,肾俞抗利尿作用,尿潴留患者针刺曲骨、关元、中极、膀胱俞等穴

针刺肝俞、肾俞治疗功能性月经紊乱,原发性闭经,继发性闭经和原发性不孕症等内分泌失调

针刺治疗月经不调、节育效应,对子宫收缩有双向调整作用、在产科中可以达到催产、引产、减轻临床痛楚并减少并发症的作用

激光穴位照射和针刺治疗先兆流产和松弛子宫紧张的一个作用机理,可能是他提高了血浆孕酮保胎的浓度

穴位探测:

根据机体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穴位部位具有某些生理物理特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客观显示穴位、辅助诊断疾病的检查技术。

影响穴位探测的因素:

不同生理状态下机体经穴皮肤电的差异;病理状态下经穴皮肤电的变化;机体对外环境变化对经穴皮肤电的影响。

脉冲电针:

在毫针针刺得气的基础上,用各种脉冲发生器向人体腧穴输入脉冲电流,以达到防治疾病或镇痛目的的一种技术。

脉冲电:

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电压或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量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电脉冲。

分为三类,规律脉冲、调制脉冲、不规律脉冲。

脉冲带你针仪的输出参数:

波形、脉冲幅度、脉冲宽度、脉冲的重复频率。

1000Hz一下频率定为医用低频范围

连续波,神经肌肉瘫痪性疾病、切皮镇痛效果

波形:

疏密波,软组织损伤,腰背筋膜劳损,神经肌肉麻痹

断续波,脑血管意外、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等出现的后遗症和一些周围神经炎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性疾病

经皮穴位电刺激波形为单方向波、双方向波、不对称双方向波等,其特点是瞬间通电和断电不易造成极化状态,而且机体适应很慢、对治疗急剧性疼痛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上胸背部穴位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分配:

中府T1咳嗽、喘逆、咳吐脓血、胸痛、喉痹、肩背痛、支气管炎、肺炎

肺腧T3肺痿痨、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胸满气短、吐血唾血、咳嗽喘息、肺痈、喉痹、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心腧T9黄疸、胸胁痛、背痛、积聚痞满、目赤、目眩、白翳、省目、膏肓、鼻衄、吐血、月经不调、少腹胀满、四肢抽搐、胆石症、胃炎、消化性溃疡、肋间神经痛、高血压

三焦俞T10~L4腹胀、肠鸣、水谷不化、呕吐、泄泻、痢疾、水肿、遗精、小便少、腰背痛、胃炎、肠炎、肾炎、尿崩症、神经衰弱

胃俞T12胃脘痛、胸胁痛、饮食不化、腹胀满、肠鸣、泻痢、反复呕吐、水肿、膨胀、胃痉挛、胃炎、胃扩张、胃溃疡

大肠腧L3肠鸣腹胀、泄泻痢疾、绕脐切痛、二便不利、腰背强痛、脱肛、遗尿、痛经、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梗阻、骶髋关节炎、

小肠俞S1小腹胀痛、泄泻痢疾、小便赤黄、尿血、遗精、疝气、痔疾、妇女带下、肠炎、腰骶神经痛

器官器官的神经节段腧穴神经节段墓穴神经节段

肺T1~T5T3中府T1

心T1~T5T5巨阙T5

肝T6~T9T9期门T5~T8

脾T6~T9T11章门T10

肾T11~T12L4京门T11

胆T6~T10T10日月T7~T8

胃T6~T10T12中脘T7

大肠T11~T12L3天枢T10

小肠T9~T11S1关元T12

三焦T10~L4石门T11

膀胱T11~T12,S2~S4S1~S2中极T10~T11

穴位病理反应形式有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对灸法的刺激参数和量效应应从温度和药物两方面来考虑。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性、早期性。

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和个体差异、心理因素、针灸时效和量效。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正中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基本相同。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改善呼吸功能、调节cGMP和cAMP含量、调节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几个方面。

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

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

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促进阑尾腔内潴留物的排空有关。

毫针针刺的刺激参数,主要是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加速度和力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关。

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有趋神经性现象

针灸对肺通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肺容量、肺通气量、气道阻力等方面。

常用的针药复合麻醉有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针刺-气体复合麻醉、针刺-硫喷妥钠复合麻醉、针刺-局部复合麻醉等4种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正中神经的节段分布基本相同,其中II-III类纤维是电针内关穴时主要的传入纤维。

现代针灸常用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

针灸时效是指对针灸效应的影响以及规律,针灸量效是指与其时间因素、针灸效应产生的时间、针灸刺激量所引起效应的关系。

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肥胖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素两个系统的功能以及调节脂质代谢的变化促使脂肪分解,获得减肥效应。

实验证明,针灸可明显改善老年机体的免疫功能、临床衰老症状,延长动物生存期、衰老-疾病-衰老,并且可阻断恶性循环。

一个研究项目,当选题确定后,则进行研究设计,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

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在体表反应有压痛与硬结、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耳廓皮肤导电量变化、牵涉痛

研究表明,针刺能双向调节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条件反射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从而促进大脑皮质病变部位功能的恢复。

大量研究资料已证实,针灸对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及主要作用,即作用大量研究资料已证实,针灸对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及主要作用,即作用针刺镇痛、促机体防卫免疫,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这是针灸治疗各系统疾病的主要作用基础。

穴位病理反应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四肢经脉穴位与主治病症这一“纵向”沿经分布特征,可为循经取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治则,提供了神经科学依据。

穴位功能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经脉上的穴位,同经不同穴等功能上的差异

针灸时效是指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以及针灸效应产生的。

针灸量效是指与其所引起效应的关系时间规律,针灸刺激量

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慢,为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             。

针刺麻醉的缺点是:

①麻醉不全;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③个体差异较大。

针灸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①细胞免疫;②体液免疫,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

穴位感受刺激的特点是:

穴位可感受多种适宜刺激;穴位对刺激具有适应现象;穴位对刺激的感受有一定的感觉阈。

直流电刺激会引起 电解、电渗、电泳和极化作用,并产热,直流电的产热效应可灼伤组织,电解作用可引起针体缺损,发生断针等弊病,临床不宜使用。

外周动因激发学说认为,循经感传的机理是传在体表;感在中枢

1.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年龄

2.2Hz电针足三里,对疼痛患者腰部脑脊液中肽类物质的影响,哪项正确

脑啡肽升高,强啡肽不变

3.许多实验证实,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时间是每穴施术。

B.1-3分钟

4.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为

D.数毫米-数厘米/秒

5.下列描述不属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特点的是

E.易造成极化

1.针刺“人中”穴对中枢性呼吸暂停的动物具有起动吸气的作用,完成其效应的神经是

B.三叉神经

2.调节胃肠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B.脑干和延髓

3.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可使红细胞总数出现

A.一过性增高

4.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

B.针刺加未足量麻醉药

5.辣根过氧化酶法进行神经逆向追踪标记发现,心脏和“内关”穴传入纤维在脊髓交会和重叠的神经节段是

D.C8~T2

6.以同一传入轴突形成分支,一条支配内脏,一条支配体表,使不同来源的冲动会聚在一条轴突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为中心内容的学说是

C.躯体—交感神经反射学说

7.针刺镇痛的半衰期是

E.16

8.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功能的作用可能是

C.与针灸的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作用有关

1.针刺激活的以下哪一个系统不增强其镇痛作用

C.多巴胺能

2.电针刺激人体,最不易产生适应现象的波形为

D.声电波

1.实验针灸学丰富了针灸学的内涵,促进了传统针灸学的进一步与现代实验医学的结合,这标志着传统针灸学正在自我完善,已从什么向什么过渡。

()

A.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

2.以麻感为主的电针感冲动由下列哪类为主的粗纤维传入()

B.Ⅱ类

3.针刺得气时手下感主要出现的部位是:

()

C.肌肉丰厚处穴位

4.假定传入神经有一条分布于内脏,另一条分布于躯体其它部分,形成了内脏与躯体的牵引关系对这种学说的内容可认为是:

()

D.轴突分支学说

5.针刺镇痛是指应用针刺的方法对疼痛有怎样的影响:

()

C.防止和治疗

6.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

()

B.针刺加未足量麻醉药

7.针灸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下丘脑-垂体系统

8.针刺“人中”穴对中枢性呼吸暂停的动物,有起动吸气的作用,其效应是通过什么神经传入系统完成的。

()

B.三叉神经

9.对超声波非常敏感的生理系统应该是:

()

C.神经系统

1.下列哪项不能用于激发经络感传:

()

D.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2.穴位针感信号在脊髓内的上行通路不包括:

()

A.背索通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