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要点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367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要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要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要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要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要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要点1.docx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要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要点1.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要点1.docx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要点1

综合能力要点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1925年燕京大学;1979恢复学科;1988试办专业(开启进程)、1991社工协会成立、1994社工教育协会成立(这两个推进进程)、决定(职业化、专业化):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队伍;健全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措施和保障。

社会工作基本要素

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者特征

认同遵循价值准则;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专业方法;在一定框架内开展活动。

社工与志愿者区别

活动方式不同;专业技术能力不同;处理难易程度不同;社会约束不同

社工角色

直接:

服务提供、支持、倡导、关系协调;

间接:

管理、资源筹措、政策影响、研究。

社工基础知识

学科(哲学、社会、心理、管理、教育);政策(政府、公共);技术(研究调查、口语、文字表达、现代资讯工具使用);文化知识。

社会工作者能力

技术、文化、心理素质、持续学习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影响社工价值观

起源于宗教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潮;1601年济贫法;14--15世纪文艺复兴后现代福利“制度化”;框架下民主社会主义中的社会权利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服务模式由需要与权力—自由与效率为中心。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社工

儒、释、道:

《周礼》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安福;《大同篇》理想蓝图;儒:

仁爱;道:

无为而治;佛:

慈善、博爱、众生平等。

家庭是最重要的依赖机制、亲友、邻里、同乡救济;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二元结构:

城市单位、农村集体;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多元化;21世纪以人为本;不对立。

国际认同专业价值观

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个人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关系重要性

价值观操作原则

接纳、尊重与包容、个别化、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保密

价值观体现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专业实践、服务机构、公共福利发展、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

我国专业价值观

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接纳、尊重、个别化、不批判、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社会工作伦理应遵守原则

履行专业行为的一般规定、受助者利益第一、不得夸大专业资格能力、知情同意与保密、严格专业标准避免渎职失职。

共同价值观

个人应受社会关怀、与社会相互依赖、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有共同需要但又独特、潜能应得到最大发挥;理想的社会应尽其职责与能力保证社会中每个人有机会解决病预防问题

各国专业守则

尊重服务对象利益、严守服务对象秘密、公平服务大众、重视同事工作、恪守公私分明、维护社会正义、信守机构政策、充实知识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约束不当行为、增进公众福利、共同执行守则

专业伦理具体内容伦理责任

对服务对象:

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私、保密;对同事:

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对服务机构:

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对专业人员:

增强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对专业:

专业完整性、评估和研究;对全社会:

促进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参与解决公共危机、参加适宜社会行动。

专业伦理基本原则

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坚持专业伦理的权威性

伦理困境

保密、人情与法、价值介入与客观性、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冲突、自我决定

伦理困境处理原则

保护生命、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自主和自由、最小伤害、改善生活质量、隐私和保密、真诚。

我国伦理守则原则

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结合、本土社会伦理实践与国际结合、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不冲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0世纪50年代;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由低到高)。

低级人与动物共有、高级人特有;满足低级产生高级;高级出现低级仍存在;

ERG理论

阿尔德弗尔1969年;生存、关系、成长。

不强调顺序;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满足后追求更高也可能不追求;退而求其次;满足后程度可能不减弱或增强。

莫瑞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生理性、心因性(与学习任务、人际关系有关;童年经验、不同行为有个人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

人类需要类型

按起源:

生理性、社会性;对象角度(高级):

物质、精神;抽象和具体:

间接、直接。

生理(最初)—生理和社会—物质和精神。

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学派:

S(外界刺激)-R(反应行为);

新行为主义:

B(行为变因)=f(S<情境变因>.A<前提变因:

遗传、年龄、经验>);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

B(行为)=f(P<个体>.E<环境>)

人类行为类型

行为起源:

本能、习得;对社会的作用:

亲社会、反社会;是否符合正常:

正常、偏差

是否正常行为标准

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适应性标准。

(个体主观体验)。

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类行为特点

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发展性

影响人类行为因素

生物:

遗传基因;心理:

认知、感情、需要和动机;社会:

家庭、群体、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事件、文化(社会环境系统)。

社会环境特点

多样、复杂、层次、稳定、变动性

社会环境构成要素

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

人要适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能改变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来行为影响大一些(非平衡性)。

人类生物学理论

遗传基因:

DNA序列,控制个体生命性状基本单位;染色体:

DNA(脱氧核酸)和RNA(核糖核酸)。

基因特点:

自我复制、发生突变。

饶驰4种遗传异常

单一基因遗传:

囊胞性纤维症、Tay-Sachs病、Huntington病、血友病;多重因素遗传:

气喘、兔唇、先天性脊柱侧凸、糖尿病;染色体错乱:

唐氏症;环境引起的遗传异常:

酒精、辐射、致癌物质、性病。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5个)

口唇期:

初期:

吸吮手指(吃喝、抽烟、接吻,口欲综合型人格);晚期:

撕咬(挖苦、讽刺、仇视,口欲施虐型人格)。

肛门期:

停滞:

慷慨、放纵、生活混乱、不拘小节、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吝啬、整洁。

性器期:

恋亲情节;认同作用

潜伏期:

对身体兴趣减小,生活圈扩大

生殖期:

性犯罪、性倒错、患精神病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阶段论

(8个)

婴儿期:

0-1,信任、照护者、希望

幼儿期:

1-3,自主羞怯、父母、意志力

儿童早期:

3-6主动内疚、家庭、目的

儿童中期:

6-12勤奋自卑、学校同伴、能力

青少年期:

12-20同一性角色混乱、朋辈群体、角色模式、忠贞

成年早期:

20-40亲密孤独、爱人伴侣、亲密朋友、爱

成年中期:

繁殖停滞、家族、同事、社会规范、关怀

成年晚(老年)期:

自我整合绝望、所有人、智慧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

运用图示。

感知运动期0-2:

感知动作;前运算期2-7:

语言示意;具体运算期7-12:

一定推论;形式运算期12以上:

抽象表征逻辑运演。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0-9:

惩罚服从;相对公立

习俗水平9-15:

寻求认可好孩子;遵守法规秩序

后习俗水平15以后:

社会契约、普遍理论准则

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华生、心理本质行为非遗传;斯金纳、人的学习强化。

社会学习:

班杜拉、认知过程对学习影响,行为受认知调节自我调节、直接学习榜样、替代自我强化对学习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学理论

美国布鲁默、符号互动论:

语言、手势、动作。

行为不是机械反应;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常人方法学:

索引性、反思性

(7个)

心理、生理、社会性发展三个特征。

婴幼儿:

动作发展迅速;机械记忆-符号思维、口语词汇增加;0-6月单纯社会化、7月-2社会性感情联结、2-3伙伴关系;游戏伙伴、退缩、自我意识。

偏差行为:

拒食、吸吮手指、咬指甲、心理自闭。

学龄前:

3-6大肌肉发展成熟协调、6-7智能增长;语言发展、本土语言、初步语法、开始书面;以自我为中心、性别认同、家庭-父母同伴老师。

口吃、攻击、沉迷电视。

学龄期:

完整动作、熟练协调;口头书面内部(高级)语言发展;心理交往障碍、学习困难;多动、焦虑、强迫症、学习障碍。

青少年:

生殖系统、第二性征;抽象逻辑思维、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两极性、性意识发展;自我意识、道德观、社会交往;危险期早恋、犯罪、适应不良、学业失败。

青年阶段:

22-35黄金时期;概括特征;一般认识、实际操作能力,特殊职业、处理人际关系、管理、适应能力;人生观稳定成熟、友谊和爱情、自我环境、婚姻职业子女适应。

角色转换与冲突、工作歧视、婚姻家庭调试。

中年阶段:

35-50更年期;熟练社会关系;养家教育子女、与朋友亲戚同事;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症。

老年阶段:

退化、认知成熟、退休等;无用感、生活困难、孤独感、疾病、死亡、无奈恐惧。

理论作用

首先建立权威地位;

实务中作用:

解释问题、预测、确定干预方法模式、指导服务实践的发展、发展新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分类

大卫豪:

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前帮后确定计划、后帮前提供素材)。

佩恩:

实证主义理论:

经验、科学价值中立、价值与知识无关、知识形成方法唯一,知识可测量、忽视差异独特性、忽视主观性;

后现代主义理论:

沃.威尔士。

机械论世界观陷入不可克服危机、告别整体统一时代、彻底多元化、完全不同知识形态生活设计思维行为方式、反对统一化,对社会工作直接影响。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人格发展、治疗;1923年《自我与本我》

阿德勒(反对):

冲突、潜意识,自创个人心理学

荣格(反对):

过度强调“性”

盛行原因:

精神分析洪流(20年代表现不足、儿童引导运动、一战结束后)

主要观点:

心灵的构成: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驱力、对行为影响无所不在);人格的构成:

本我(内驱力)、自我(意识、前意识)、超我(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完善:

本、自、越我间平衡;焦虑、防卫与转移;性心理的发展(口腔、肛门、性蕾、潜伏、生殖器期)。

实务原则:

个人问题源于内在精神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潜意识。

工作原则:

个别化、签订契约、为受助者提供安全支持环境、自由联想、倾听支持接纳。

应用:

治疗情境建立、关系建立、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

治疗

斯金纳:

由来: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认知学派源自阿德勒性动力不如社会动力,认知作用至关重要;班杜拉:

结合经典条件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学说、社会学习理论;艾利斯:

理性情绪治疗(ABC)。

主要观点:

认知、情绪、行为中,认知扮演中介与协调作用;自动化思考。

ABC情绪理论框架:

真实发生的事件、人如何思考等其遭遇、人思考等情绪结果。

外在行为、内在认知——个人行为的改变:

问题解决、归因、认知原则。

实务原则:

界定对服务对象看法的原则(问题不是固有是习得、问题的外在和内在性、人是独特的);在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原则(尊重个人自主信念,改变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正确认知基础上建立良好关系、鼓励形成积极态度、实现助人目标);助人目标原则(改变错误认知、修正不理性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助人过程:

协助自我了解、自我控制、外在监督;确定评估重点、建立专业关系(协商、签合约、结构的、有期限的;助人者不断反省)。

助人者角色:

教育者、伙伴

助人策略步骤:

社会学习原理、正负强化、示范。

确认不正确思绪、不良行为;自我监控、自我对话;探索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信念关系;尝试不同正面功能、思维方式;检验基本假定的有效性(调整行为适应环境)。

结案、跟进

鲍尔拜“依附理论”;柯伯和卡塞尔:

工具性、情绪性支持;斯科特“网络干预”;1987年美国非正式网络。

工作:

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概念:

林南;影响因素:

发展、个人、环境因素。

实务:

(社会支持网络)正式:

服务、直接、暂时性;干预模式:

评估(结构:

网络组成人数、人员,类型:

职业领域,人之间距离;内容:

网络功能:

工具性、表达性支持;层面:

个人、社会层面)、计划、实施);非正式。

应用:

重点学习建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反映个人与生活环境各系统关系;服务对象:

弱势人群;作用:

预防、治疗、恢复;不仅是手段也是对象。

1971念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理论;社工对系统理论始用于:

美国赫恩“全人或全貌”;20世纪70年代高德斯坦:

统和取向实务;平克斯、米纳罕:

系统观点介绍整合实务模式、正式运用。

系统理论主要观点:

与人在环境中一致;平克斯、米纳罕:

三类社会环境:

非正式、原生系统:

家庭;正式系统:

社区;社会系统:

学校。

社工任务:

发现环境中因素,调整人与环境关系。

生态系统理论:

20世纪初里士满和珍.亚当斯在睦邻推行人在情境中;80年代杰曼和吉特曼“生态模型”。

主要观点:

人生来有与环境、人互动的能力;个人行为有目的、适者生存;个人问题是生活过程中问题,解决和判定在生存环境中。

层次:

微观(系统):

亲密关系、角色;中介:

两个以上情境;外在:

两个以上关联、在同一个间接外在情境间;宏观:

各系统在更大的。

开放的理论系统、折中性和综融性。

应用(考点):

关键将对象放在有层次系统,对象与生活环境为整体,改变系统来满足个人需要。

基本原则:

埃文斯和科尼:

有助实践一致性,分清工作者和对象权利、责任、影响;人士情境重要性,决定社工目标和回应方式;积极视角;辨识行为模式、可能性、应改变之处;重视过程、正面技巧、积极关系、转移情境;重点:

与他人一起工作,重视他人、个人支持网络、机构和社区资源。

注意问题:

问题不完全因个人,环境障碍重要;帮助不仅与个人,从不同系统角度分析;关系是动态的,不断做新判断;帮助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问题放到不同层面系统看待解决。

哲学范畴、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文艺复兴运动最大成果“人的发现”。

神本主义——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领袖:

马斯洛和罗杰斯,二战后。

主要观点:

源于人本主义哲学,人的理性。

罗杰斯直接影响临床社会工作(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同感)。

应用:

个案、小组。

格拉斯曼和凯茨:

小组过程是成员间民主过程。

基本价值:

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尊重、关注;社会人们彼此有责任,责任感;归属与被包容权利;参与和被聆听权利(参与决定小组是无权利);自由表达权利;成员差别;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权利。

人本取向小组工作允许成员利用小组求个人发展,工作目标是形成民主互助体系。

人本、存在的贡献不主要是服务模式发展、

而是提供最基本价值和思想基础。

20世纪60年代;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从心理治疗开始,弗兰克尔治疗对象不是潜意识,是人类本质存在。

观点:

核心:

个人的存在、各人有选择自由(行动、选择自由,不包括免责自由);实践中关注受助者主观经验。

治疗过程五个基本概念:

觉醒(个人成长必经负责行动);痛苦(过去经验对未来行动);主观性和选择的自由;对话的必要性(个人成长与别人互动实现);实行(社工对受助者的肯定)。

应用:

强调个人生命意义、内在价值、包括痛苦。

美国巴巴拉.索罗门1976年首先提出;1980年进入增能时代。

基本假设:

个人需求和问题由环境压迫造成,非自身缺陷。

无力感(负向评价、负向经验、宏观环境障碍)由环境压迫产生;间接和直接障碍,可改变;人不缺权能,通过社会互动增加;受助者有能力价值,权能不是助人者给予的;合作性伙伴关系,关注焦点:

受助者和环境能否有效互动。

社工取向:

伦理价值:

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自我实现、受助人参与计划制定;干预认可;概念框架三个层次:

个人、人际、环境;独特助人过程:

伙伴关系,重能力非缺陷,焦点:

人与环境,确认受助者积极、告知权利、责任、需求、申诉渠道;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选择长期确权对象。

实务:

索罗门(4个长);李(10个短):

干预3个层面:

建立合作,满足眼前需要(连接资源、提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教授技巧、知识,评估服务对象权能动态机制(小组、团体活动);集体行动,参与倡导或社会行动。

个案工作

要素:

服务对象(困难个人、家庭)、个别化工作方式(一对一)、服务目标(协调个人与环境关系)。

最早:

美、里士满1922年。

美社工协会1965年《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台湾廖荣利1973年《社会个案工作》。

含义:

专业工作方法、一连串工作过程、帮助困难个人或家庭、基本价值观:

对人的尊重和肯定。

本质(考点):

个案首要任务:

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间适应状况,恢复增强个人、家庭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个人或家庭):

恢复(具备基本处理困境能力、基本社会环境适应性、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增强(自身拥有能力的关注、运用周围资源能力提高、困境解决核问题预防能力同时提高)。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930年汉金斯首次使用;1937年汉密尔顿系统阐述;美.霍金斯发展。

理论假设:

开放性:

人的成长发展假设(生活、心理、社会层面);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过去、现在、问题处理三方面压力);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交流的基础、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潜在能力)。

治疗技巧:

直接治疗技巧:

非反思性:

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反思性:

沟通-引导,反应对象内心感受和想法(现实情况、心理动力、人格发展反思)。

间接治疗技巧:

对象广、拓展介入焦点。

特点:

研究(人际交往场境中了解对象)、诊断(综合诊断方式确定问题原因)、治疗(多层面服务接入方式)三个阶段。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贝克、1982年史哲华总结。

基本假设:

关注焦点:

人的认知和行为。

人的问题:

认知、行为、情绪的影响。

认知因素:

意识、自动念头、图示。

治疗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短期、关注此时经验感受;5—20此面谈、特困如人格障碍超过20次,每次45—50分钟,每周一次。

技巧:

个案概念化(具体情况出发)、合作式治疗关系(服务对象主要责任)、苏格拉底式提问(调动好奇心、探索能力、解释无效方式、强调参与学习过程、不强迫)、结构化和心理教育(设计日程安排、心理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教育借助工具、自助读物、手册、量表)、认知重塑(改变无效自动念头、图式)。

特点:

认知和行为因素结合;综合方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1955年艾里斯ABC理论。

(A:

引发事件、B:

服务对象信念、C:

事件后的认知、情绪、行为)

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

理性模式:

服务对象信念的影响认知、情绪、行为;非理性信念:

绝对化(要求过高、完美)、普通话(概括所有普通特性、经历失败觉得天生笨)、抽象化(经验抽象为一般准则,自己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自己)。

治疗技巧:

非理性检查技巧:

探寻、识别(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非理性信念辩论技巧:

质疑、辨析(辩论:

质疑、理性功课:

改变非理性语言、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

想象处于困扰中)

特点:

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

任务中心模式:

20世纪60年代,服务效率低下时,雷德、沙尼。

1972年雷德、爱波斯坦《任务中心个案工作》

基本假设:

高效:

介入时间有限、目标清晰、服务简要、过程精密、服务效果明显。

介入核心:

解决问题是目标;任务是实现解决的手段;实现过程中关注:

服务对象自主性。

自主性内容:

服务对象有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和义务、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

治疗技巧:

沟通:

两个要素:

有系统(集中焦点、过程紧密、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有反应(及时回应)。

五种功能:

探究(明确问题及责任)、组织(介入目标的解释、时间的安排、行动的规划、服务对象参与方式)、意识水平的提升(对自身及环境认识了解)、鼓励(强化、激励)、方向引导(建议、忠告、及时了解有效途径)。

特点:

关注:

问题的界定(清晰界定:

知道、承认、愿意、有能力、尝试独立)、服务对象(明确界定:

自己愿意并承诺、有自主能力、正常生活状态)、任务的界定(合理界定:

问题、能力、意愿)。

危机介入模式:

1946年林德曼与卡普蓝“危机调适”、20世纪50年代美国“预防自杀”、1974年美国正式列入。

分类:

成长危机、情境危机。

发展阶段:

危机发生、应对、解决危机、恢复期。

基本原则:

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

特点:

迅速了解对象主要问题;迅速作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对象情绪;积极协助解决当前问题。

(简洁、有效、迅速)

 

人本治疗模式:

1951年罗杰斯,1974年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

理论假设:

人本心理学为基础。

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本质是好的;自我概念;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治疗策略(充分运用潜在能力特征):

准确领悟周围人和事物、理性的人;珍惜享受生活、适应力强;依真实愿望选择生活方式、忠于自己;面临众多选择能体会心理自由;积极生活在变化环境中、富有创造力。

特点:

注重社工本身品格和态度;强调个案辅导关系:

表里如一、不评价、同感、无条件接纳、爱、保持独立;关注个案辅导过程。

家庭治疗模式: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运用最广、影响最大。

20世纪60年代米纽秦,70年代最有影响力。

理论假设:

以家庭为基本治疗单位。

病态家庭结构:

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病态。

家庭生命周期:

发展期(2人)、扩展完成期(3人以上)、收缩期(2人以上)、完成收缩期(2人)、解组期。

治疗技巧:

重演、集中焦点、感觉震撼、划清界限、打破平衡、互动方式、协助建立合理观察视角、似是而非、强调优点。

阶段:

进入家庭、评估、介入。

功能恢复:

改变家庭成员看法、家庭结构、家庭错误观念。

个案工作个阶段工作要求

接案和转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追踪(跟进)。

角色:

使能、联系、教育、倡导、治疗。

评估:

内容:

状况的改变、目标实现程度、投入(人力、物力、经费、时间);方式:

服务对象、同行、机构。

个案工作技巧

会谈:

支持性:

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引领性:

澄清、对焦、摘要;影响性:

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建立关系:

感同身受、积极关系模式、制造气氛、积极主动。

收集资料:

会谈、调查表、观察、现有资源。

方案策划:

目标清晰现实、范畴明确、策略合理。

评估:

正确:

活动效果;对策略、方法、技巧;合理:

基线、任务完成、影响;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坦诚保密。

个案管理

体系、过程取向。

特点:

问题复杂多重、全貌工作方法(寻找网络、协调网络各服务)、双重功能(协调合理配置、服务效率)。

实施原则:

服务对象参与、服务评估(任务、需要、生理、环境、非正式网络、偏好)、服务协调(全面个性化)、资源整合、包裹式服务与专业合作、评估和监督。

小组工作方法

改善社会功能,促进转变和成长,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

类型:

教育小组:

社区、学校、医院:

(自助互助)认识自我问题及有解决的需要;确立新观念改变看问题角度、开展预防服务降低问题行为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