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及优化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21306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及优化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及优化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及优化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及优化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及优化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及优化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及优化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及优化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及优化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Rejuvenatingtradethroughscienceandtechnology"

"

Exportbrand"

Exportmarketdiversification"

and"

toptalent"

.Weneedtoconstantlypickupspeed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gressandimprovevisibilitythroughtheabovemeasuressothatwecanoptimizetheexportcommoditystructureinourcountry.

Keywords:

ExportCommodityStructure,IndustrialValueChain,AddedValue,Diversification

目录

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分析1

(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改善趋势1

(二)加工贸易比重有所下降2

(三)外资直接投资成为主要的出口部门2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3

(一)出口市场过于集中3

(二)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低和科技含量低4

(三)对外资依赖严重5

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6

(一)缺乏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和知名品牌6

(二)低端劳动力过剩和高端劳动力短缺并存6

(三)保税政策制约加工贸易在产业链上的提升7

四、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措施8

(一)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8

(二)实施科技兴贸战略8

(三)实施出口名牌战略9

(四)实施“高端人才战略”9

(五)合理引导和利用外资直接投资9

(六)完善加工贸易政策10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出口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93.3亿美元增加到如今2010年的15779亿美元。

排名更是从第26位上升到第2位,成为了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并且,随着我国外贸商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也相应得到优化,初级产品出口占比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逐渐上升。

但是在我们为国家的繁荣进步而兴奋喜悦之时,更要清醒的认识到——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要成为贸易强国,我国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近年来虽然正不断改善当中,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决定了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反映了该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合理的出口商品结构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而现阶段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依然存在出口商品结构低级化、产品附加值低等方面的问题,这将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有效发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继续限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最终达到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的目的,使我国真正成为为在世界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贸易强国。

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分析

(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改善趋势

1、制品比重已超过初级产品比重,机电产品在出口中占据半壁江山。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

2001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90.1%,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仍持续增加,在2010年上升到接近95%,表明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

其间工业制成品的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传统大宗出口产品如轻工产品保持平稳增长;

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

从1995年到2010年,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产品轻工产品和纺织品占出口比重从56%下降到约为32%。

,同期机电产品所占比重却从不足30%成长到59.8%。

2、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已逐步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

虽然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例,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正逐年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也正持续增长。

自2003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51.41%)首次超越了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48.59%)以来,两者之间的差距正逐渐拉大,到2010年,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所占制成品中比重(57.59%)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42.41%,)相比,超出了差不多15%。

3、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加,1995年到2006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从6.8%上升到29%,在这个基础上,其比重依然持续增长,从2007年到2010年,比重从28.56%上升至31.33%,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制成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

例如在2005年和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所占比重高达约80%,而电子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则仅仅约为12%,其他类别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也是很小的。

(二)加工贸易比重有所下降

贸易方式可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又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方式。

比较两种加工方式,来料加工中加工企业只是凭借便宜的熟练劳动力收取加工费用,而进料加工中企业则要根据市场情况,自行进料后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出口,从销售中获取利润。

为了获取更大利润,进料加工企业具有强烈动机去提高产品质量和推出新产品,因此其出口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也带动加工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国际化分工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占到很大比重。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保持稳步增长,其年均20%的增长率略高于同期总出口额年均19%的增长率,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大约从50%增长到53%,在我国出口贸易中贡献了一半有多的出口额,甚至有“世界工厂”之称。

但是由于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出口效益不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近年来,加工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自2005年到2010年,加工贸易的的比重均有所降低,但是同时我们也可算出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占出口总额的46.92%,依然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一种主要的方式[2]。

(三)外资直接投资成为主要的出口部门

中国出口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2001年~2010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商品按照企业性质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近10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出口贸易比例一直在50%以上。

1998到2009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从809.6亿美元增加到7991.92亿美元,在中国总出口中的比重从44%增加到55.94%,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主体。

2008年,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仍然提高到790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5.34%。

虽然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民营企业凭借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在出口贸易中完成比例迅速上升,但这一比例的提升主要削弱的是国有企业的出口份额,使国有企业的出口比重急速下降,从2000年的42.54%一直跌到2010年的15.66%,下降了超过1.5倍,而外商投资企业仍然稳坐我国出口商品企业的龙头位置。

由此可见,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有待提高。

中国制造业出口对外资直接投资的依赖程度更高,2004~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部制造业出口在70%以上,并且有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72.4%上升到2008年的73.2%,在2005年这一比例曾经达到74.3%。

我国24个制造业部门出口中,17个部门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比都达到了50%以上。

所以外资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6]。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到2005年,我国前四位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其总和达到了出口总值的67.6%。

其中,美国占21.4%,欧盟占18.9%,中国香港地区占16.3%,日本占11%。

由于香港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其中又以转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

因此,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

而一直到2009年,虽然这三大地区的出口比重有所回落,但是依然超过了60%,稳占主导位置。

但是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并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弊端有以下三点:

第一,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

如果中国出口贸易过于依靠几大市场,容易形成买方垄断,造成对我出口商品市场和价格的控制,甚至附加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并且由于我国对四大地区的出口仍然是依靠低价格、大幅度增加出口量来实现的,不但使得这一传统市场过度饱和,还引起了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

中国和欧美之间存在的大量顺差使得贸易摩擦亦大幅上升,从纺织品、彩电、到钢管、家电,以及动物源性产品,都受到了来自美国、欧盟的密集的反倾销诉讼或技术性壁垒。

第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使我国对外贸易的风险增大。

中国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在中国香港、美国、日本、欧盟等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会使得出口业绩与少数进口国和地区经济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依赖性。

在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的情况下,一旦主要出口市场发生经济波动或政局变动,中国对外贸易及国内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

2007年8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随着这次危机的逐渐升级并蔓延成全球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造成世界总需求量的减少,尤以欧美等发达国家更甚,而我国的主要市场在欧美国家,承载的压力和风险更大[3]。

(二)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低和科技含量低

从第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总体上有所改善,并且也是不停的优化当中,但是目前来说,我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还是偏低,且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含量也更是远远不足。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主体

虽然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生产的产品所含技术含量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企业只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出口商品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

而且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原料性粗加工产品(如轻纺产品、橡胶产品)比重较高,这些产品的附加值很低,用来进行国际交换处于劣势,出口得越多,亏得越多。

近年来,虽然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所占工业制成品总额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总量仍然不断增长。

这些行业的出口往往是靠低价销售、数量扩张来占据市场份额。

这使得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但并没有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我国低劳动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正不断的受到削弱。

首先,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保护贸易主义抬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越来越受到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的威胁,从而导致其市场容量越来越小。

其次,我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存在趋同化,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

以纺织品与服装业为例,我国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竞争优势正在不断被周边发展中国家取代。

我国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新兴工业国家,但却大大低于那些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并且,这一比重已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在纺织和服装产业方面还具有相当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的这些优势正在受到后起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竞争力正逐步被削弱。

2、服务贸易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

我国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远洋运输、旅游、劳务出口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方面,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咨询、保险、金融、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每年还要大量进口。

这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知识、信息密集的新型服务业成为国家经济主要支柱形成巨大反差。

而且,占服务业比重较大的运输业已经连续四年出现贸易逆差,新型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特别是跟知识产权有关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费也连续处于逆差地位。

3、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比重过大

据商务部统计,2002-2007年这六年间,加工贸易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超过50%。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有出台一些政策试图调整加工贸易,但是一直到2010年,加工贸易仍占据我国出口总额将近48%之多。

虽然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的加工贸易附加值偏低,而且我国在加工贸易中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由于产品研发和品牌环节附加值最高,零部件生产和销售环节次之,组装环节附加值最低,而且因为品牌和研发往往具有垄断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所以跨国公司通常为保持竞争优势而将这些环节限制在公司内部,同时为了集中优势资源而降低生产成本,将附加值低的组装环节转移到拥有丰富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我国以劳动力比较优势参与了附加值最低的组装环节,即价值链的最低端。

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始终较低,而由外商控制的产业链上游及下游,其增值收益往往是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的十余倍、甚至几百倍。

如果我国加工贸易固守在加工组装环节,加工贸易量的扩大并不能带来增值收益的增加,必然会出现“贫困性”增长现象,陷入加工贸易“微笑贫困陷阱”。

(三)对外资依赖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巨额外贸的大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创造出来的。

为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出台相关的优惠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设厂从事加工贸易,利用劳动力价值便宜的优势吸引外来商品的加工,但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加工大部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都牢牢的掌握在外商手中。

中国实际得到的贸易利益或收益十分有限,外商投资企业利用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把国际产业链条上的加工组装环节移师中国,通过控制进口原料和出口成品两个环节来谋求利润。

在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机电产品中,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外商委托加工组装产品为主,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

在计算机、通信设备乃至彩电、空调、微波炉等主要产品生产领域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软件、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到最终产品,关键部分大多数依赖进口。

这种过度依赖外资的形势无形中降低了我国抗御风险的能力。

一旦外商投资企业发生任何风险,就会严重的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

就像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级贷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不少外资纷纷自身难保,撤资减产,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十分可观[4]。

 

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和知名品牌

我国出口商品也缺乏自有知名品牌,主要是贴牌生产,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中方得到的只是份额很少的加工费,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

有关数据表明:

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只有20%,自主品牌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贸易中的“贴牌”、“印牌”现象仍十分普遍[5]。

一种产品或服务要进入世界市场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除消费者由产品的实体、包装物及服务等所能体察到的信息外,还要提供必要的附加信息,如由商标、品牌、厂商标志等贸易标志给他们识别商品和服务差异的信息。

而这部分附加的信息必然就要求有附加的回报,即产品的附加值。

特别是知名品牌所带来的利润是源源不断的。

例如,一双“匡威”的帆布鞋与一双“凡客”的帆布鞋做对比,两者的帆布鞋在款色上极为相似,而且两者的质量也相差不大。

可是由于匡威是国际知名品牌,而凡客只是国内的一个小品牌,一双匡威的帆布鞋需要将近300元,而一双凡客的帆布鞋只要59元。

这中间由于品牌效应而带来的利润不言而喻。

(二)低端劳动力过剩和高端劳动力短缺并存

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由三类不同性质的劳动力组成:

第一种是低端劳动力市场。

主要满足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等低端生产活动对大量廉价和年轻劳动力的需求。

第二种是中端劳动力市场。

它是由半技术及技术型劳动力构成的市场,其人员大多具有初、中级专业技能,其中相当一部分持有城镇户口。

中端劳动力主要满足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三种是高端劳动力市场。

它是由专业人士组成,其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大学以上文凭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这部分人主要满足企业对中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对劳动力的需求。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峻的结构性矛盾——劳动力过剩和短缺同时共存。

这种结构性矛盾意味着,失业的发生其实并不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而是缺乏合格的劳动力。

总的来看,劳动力供给的过剩主要存在于低端劳动力市场,具体来说就是简单劳动者如农村外来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严重的失业问题主要发生在这些人群中,而劳动力供给的相对不足主要在高端劳动力市场,表现为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供给严重不足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象长期存在。

当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50%以上和30%。

我国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5%,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与此同时,我国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不少老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40岁以上的工人手中,技能人才严重青黄不接。

(三)保税政策制约加工贸易在产业链上的提升

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以及自有知名品牌的缺乏,造成我国只能依靠外资的技术供给,加工贸易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难以提升,只能在“微笑曲线”的低端,没法打入其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及下游的品牌销售环节。

我国加工贸易在产业链上的提升同样也受到了我国保税政策的制约。

1、国内采购率受到政策限制。

首先是出口退税政策的逆向激励,表现在现行税制加重来料加工税负,却给予进口料件“超国民待遇”。

来料加工企业在产品出口时只收取加工费,其国内采购不视为出口,不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相反,加工贸易企业进口料件可以免缴关税、进口环节税,而国内采购料件只能享受部分退税的待遇。

其次,深加工结转存在效率障碍,主要是手册对手册之间的结转,结转效率不高,尤其不太适用于所需零部件种类繁多、购销渠道复杂的加工贸易。

因此,许多原本会使用国产料件的企业转而使用进口料件。

2、保税区出口退税受限。

根据我国有关政策规定,海关对出口到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的加工贸易货物都视同实际出口予以核销,但税务部门只认同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予以退税,这造成以保税区仓库交货进行出口的加工贸易企业无法享受出口退税,从而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仓储、运输的延伸。

3、政府监管模式尚需加强。

长期以来,我国对开展加工贸易实行“不限地区、不限商品、不限企业”的宽松保税政策和开放式管理状态,将简单工艺加工贸易和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加工贸易不加区别地给予优惠,客观上鼓励了外商通过大量“快进快出”方式开展“短平快”的无根加工。

然而,迅速增长的加工贸易业务及国际经济局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使我国加工贸易难以与时俱进,加大了监管难度。

四、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措施

(一)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实施市场多元化,有利于中国减少对某些市场过分依赖而带来的风险;

有助于分散外贸风险,减少摩擦,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有利于中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出口贸易;

有利于扩大我国商品的出口规模,保持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

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

有利于中国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当前我国市场多元化战略就是要以亚太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国家为支撑,发达国家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战略。

具体如下:

第一,巩固和深度开发西方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等传统出口市场,并根据各个市场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开拓策略。

第二,重点开拓和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

第三,积极扩大和发展独联体、东欧国家市场。

第四,积极拓展周边国家市场。

特别是对于非洲等发展中地区,虽然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可能会存在一些障碍,如经济发展水平低,贸易规模不大,外汇短缺,有些市场交通运输不便,气候不利等,但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与我国的出口商品相当的适合,是很具有潜力的市场,所以我国可在开发市场前,做好市场调研,针对市场需要,组织适销对路产品。

同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贸易做法,将出口、援外、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开拓,以扩大对其出口。

(二)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只有拥有坚实的科技基础,才能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而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努力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机电产品是近年来我国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出口商品,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机电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中国机电产品的技术特色和科技优势。

同时还要加速推动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结合、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