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20课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21219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20课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20课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20课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20课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20课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20课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20课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20课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20课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2)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

在长安兴办太学。

(3)经济上:

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对外关系:

作用:

★★评价汉武帝:

(1)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

①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

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增加财政收入;

③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对外关系:

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2)汉武帝是我国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议一议:

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1)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

(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

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3)“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列表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学的态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焚书坑儒”

不同点

方式

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

采用法家的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粗暴破坏

促进了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的兴盛。

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其灭亡

相同点

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实质

都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政策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程内容: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一、建立:

刘秀称帝

1.西汉的灭亡:

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兴盛:

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光武帝统治)

为了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

措施(原因)

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②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作用(影响)

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衰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由太后主持,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②皇帝长大后,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因受宠信而把持朝政

特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表现

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

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四、打击:

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时间

184年

领导人

创立太平道的张角

性质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规模

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历时9个月后失败,其余部斗争了20多年

失败原因

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比较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

公元前209年

公元184年

陈胜、吴广

张角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主要

秦的暴政:

赋税、徭役沉重,刑罚残酷,统治黑暗。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都属于农民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的黑暗统治,但结果都失败了。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

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张骞通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西汉前期,匈奴残酷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王朝十分被动。

对匈奴的战争获得重大胜利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经过

被匈奴先后扣留,13年后回到长安

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使汉朝和西域的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

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

汉武帝时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交流物品

①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②西域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地位

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作用、意义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三、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地点

乌垒城(今新疆轮台)

职能

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73年(明帝时)

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程内容: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纸发明以前古人把文字甲骨、青铜器上、丝帛、竹木简。

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

秦汉时期书写材料:

简、帛表缺点:

简重,帛贵,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

一、造纸术的发明

造纸术的发明

发明

西汉时期:

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用麻做的纸,质量差、产量低

改进

公元105年(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造纸术。

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造纸原料

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

优点(蔡侯纸的特点)

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逐渐取代简帛,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纸的传播和意义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

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

医学成就

概况

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

张仲景(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他医术精湛,医德高明,被称为“医圣”

华佗(神医)

东汉末年的名医,①发明了“麻沸散”。

②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

三、史学:

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

作者

司马迁:

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体例、地位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范围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作用、评价

①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宗教:

道教和佛教

道教

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

发源地

中国

传播方式

以治病传道

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教义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代表人

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印度

创始人

乔达摩·

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传播原因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传入中国

①最早:

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发展:

东汉明帝时,得到了上层统治阶段的扶持,逐步传播开来

基本教义

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各民族共同创造;

(4)中外交往頻繁。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官渡之战

曹操

占据地点

河南一带

实力

逐渐强大起来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重大措施

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作用:

既解决流民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袁绍

黄河以北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官渡之战

东汉末期,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军阀盘踞一方

200年

官渡

作战双方

袁绍与曹操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战争特点

曹操以少胜多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08年

赤壁

曹操与孙刘联军

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败原因

曹操:

①远道奔走,兵士疲惫,②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

③不习水战;

④曹操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胜原因

孙刘联军:

①诸葛亮和周瑜用火攻;

②黄盖诈降成功;

③火烧战船和曹营

3、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了湖南、湖北、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把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

建立时间

220年称帝

221年称帝

222年称王

开国君主

曹丕

刘备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经济发展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灭亡时间

266年

263年,魏灭蜀

280年,西晋灭吴

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200年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失败

以少胜多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

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

蜀、魏、吴)

西晋的兴亡

建立

背景:

司马懿及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建都洛

统一

280,西晋灭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统治措施

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政权特点

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表现:

很多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往往缺乏雄才大略;

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衰落

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灭亡

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晋武帝分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晋惠帝昏庸无能。

过程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历时16年。

洛阳一带

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起兵反晋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照。

北方游牧民

族的内迁

东汉、魏、晋时期

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

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

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四、十六国

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

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使得前秦境内的胡汉矛盾有所缓和。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东晋的兴亡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统治特点

政治上依靠南北大贵族王导,军事上人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称“王与马,共天下”

北伐

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未能恢复中原。

兴盛(稳定)

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局势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

南朝的政治

南朝

420—589年,包括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历史统称为“南朝”

政治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梁武帝萧衍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叛乱,南朝从此处于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后期

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农业

①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

②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肥等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普遍实行水稻小麦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

工业

手工艺快速进步。

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程内容: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

前秦与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大败,逃回北方

胜败分析

苻坚骄傲轻敌;

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从容应对;

指挥得当。

评价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成语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

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建立

和统一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统一北方

439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交融加强

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内容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

①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鲜卑为姓汉姓;

④鼓励与汉族联姻;

⑤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时期

北朝后期(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生活上

汉族人民接受和适应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上

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心理上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1、农学:

《齐民要术》

贾思勰:

北朝著名的农学家,①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②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③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①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②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③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数学:

祖冲之

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成就

数学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名著《缀术》

天文历法

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机械制造

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三、书法

书法

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

魏时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曹魏

锺繇

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胡昭

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东晋时期

王羲之

楷书、草书尢为精湛。

特点: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