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白云山标识背景资料文档格式.docx
《福安白云山标识背景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安白云山标识背景资料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闽东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7℃-19.3℃,1月平均气温4.8℃-10.4℃,7月平均气温24℃-28.4.℃,年降雨量1506-2070毫米。
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青,最佳旅游季节为4-12月。
物产丰富,盛产稻谷、甘薯等。
其中茶叶、油茶产量居全省首位。
古田银耳产量冠全国,被誉为“银耳之乡”。
白云山秀丽无比的自然风景
白云山风景区以其风光秀美而倾倒了无数游客、专家。
景区内山峰雄伟挺拔,洞穴曲折幽深,峡谷险峻幽深,在其间漫步穿行,奇观迭出,令人流连忘返。
白云山主峰是闽东的两大高峰之一,海拔1450.2米,因白云常绕其峰而得名。
清光绪年间《福安县志》载:
“白云山……山最高,为闽东第一山。
上有庵,常积雪不散。
登绝顶俯瞰,城邑川海,如在宇下。
”
如书中所云,白云山群峰耸峙,气势磅礴。
山腰间时常云障雾绕,主峰缪仙峰则突兀苍穹,登临绝顶,三百里方圆一览无余。
晴日远望,如同仙姬下凡,拥翠裙绫罗婷婷玉立;
腊月下雪,则好比仙姑降临,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南方雪景,唯此处可供。
九龙洞景区石岩林立,遍布四周,薄雾缭绕之时,能给人以身临仙境之感。
这里的鬼斧神工,相传为缪仙公收伏九龙之遗迹。
入洞观之,仿佛进入一个迷宫般的世界,洞连洞,洞套洞,洞内藏潭,洞间有瀑布。
洞间通道,有平展如镜者,夏天行步其间,则暑气全消,心旷神怡;
有壁立数丈、羊肠逶迤,非有绳索系之,不敢攀援,纵有子龙之胆,亦令人惊悸汗滴。
不仅如此,白云山还有独特的自然奇观佛光和珍稀水生植物“午时莲”令人叹奇。
二、独具特色的地质奇观
白云山集火山岩、晶洞碱长花岗岩地质地貌和峡谷深切曲流地貌、河床侵蚀地貌等多种典型独特的地址景观为一体,地质资源丰富奇特,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公园。
国土资源部地环司司长姜建军在考察时,曾经赞叹:
“这是一座百吨金矿!
”对白云山的推崇可想而知。
据中科院地质研究所专家的考察,白云山的地质地貌集中体现了花岗岩、火山岩的河谷侵蚀地貌,其规模之巨大、种类之齐全、形态之丰富极为罕见。
另有一些学者提出“壶穴”说,认为白云山独特的地质地貌是距今180万年的远古以来,经流水长期侵蚀逐渐形成的。
学者们认为,蟾溪、龙亭溪河谷规模巨大、分布集中、类型丰富、发育系统的河床侵蚀地貌,特别是形态各异的“壶穴”、流水冲蚀弧型凹槽及引人入胜的河谷洞穴奇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普价值,对于研究新构造运动、水动力学、流水侵蚀作用以及壶穴发育演化等都具有很高的地学研究价值。
景区内的景观都具有独特的地质价值。
景区中典型的中生代晚期酸性火山岩组成的火山研究岩山岳地貌,白云山破火山、笔架山穹状火山地貌,发育于火山岩、晶洞花岗岩的峰丛、石柱、石脊、崖壁及各类肖形石等地貌,都独具特色。
龙亭溪罕见地发育于晶洞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的深切峡谷曲流地貌,峡深壁陡,垂直峭壁高差最大达400多米,水位落差近300米。
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迷人,在地质科学领域拥有独特的地位,白云山还拥有优雅古朴的人文景观,以人文荟萃而闻名。
中国南宋著名抗元爱国诗人谢翱,公元1249年生于晓阳镇晓阳村的樟檀坂里湾,是晓阳谢姓的第十世祖。
谢翱的故居遗址就在晓阳村的池后。
在晓阳村附近发现的宋元时代古墓葬群,据传是谢翱的衣冠冢。
谢翱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史称“宋末诗人冠”、“南宋翘楚”,有《唏发集》等百余卷传世。
谢翱的感人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名垂史册,而晓阳也因这位傲骨铮铮的爱国诗人而成为后人心中向往之地。
晓阳还有著名的“两后陈迹”,即谢太后和鸭母娘娘。
谢太后是理宗的皇后,南宋末帝赵显的太皇太太后。
她在位时,因与晓阳村谢姓有神秘的同宗关系,赐建了晓阳的广惠观和太后公厅,后者现在是省内稀有的古建筑。
谢太后死后,晓阳谢姓为她举行了“三十六葬”,近年来已寻得多处遗址。
鸭母娘娘则是传说中的人物。
这位民间传说中以天姿国色扬名的美女,和她的传奇故事在晓阳流传不衰。
冰川遗迹,要是有人对你说,岩石在外界的压力下会像面团一样地发生塑性变形,你一定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但是,福大地质专家施满堂教授等人在福建省福安白云山考察古冰川遗迹时,发现了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而且还找到了岩石由于严重的塑性变形,发生褶皱、扭切,形成韧性剪切带。
专家指出,这对于判断是否有古冰川遗迹的存在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依据,即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就意味着曾发生古冰川活动。
白云山位于福安市的西北部,是闽东的次高峰,海拔高达1488米。
周边蟾溪、长洋溪等四条溪涧中,分布着上千个奇形怪状的岩洞。
有的岩洞非常大,如九龙洞直径约30米、深约60米,堪称“世界奇观”(如上图,施满堂摄)。
2007年7月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教授和陈尚平教授应邀来福安考察后,认为这些岩洞是冰川或冰川下形成的急流冰川融水,携带石块快速流动、旋转(涡流)、冲击基岩所形成的。
为揭开这一“奇观”的神秘面纱。
2007年底,福安市邀请曾发现福建屏南白水洋古冰川遗迹的福大地质专家施满堂等对白云山进行深入的考察。
专家发现,这里的岩洞有冰川侵蚀成因的各种证据,如洞壁上布满冰川擦痕、割痕、擦槽、新月形凿口、新月形裂纹等等。
考察岩洞时,施满堂等人发现在冰蚀作用下,岩石的洞壁表层发生了严重的塑性变形,这里的花岗岩和酸性火山熔岩等基岩,其长英质岩石的洞壁表层形成韧性剪切带。
研究中还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这里的韧性剪切带多出现在洞壁上,围绕洞壁方位不同而变化,而且只发生在岩面上很浅的一层皮,这是冰川作用特有的构造,即表皮构造。
为此,他们还在溪谷边新的基岩山采集同一岩系的火山岩进行镜下实验比对,发现这些岩石结构依然保持典型的粒状火山熔岩结构,排除了岩体在高温高压下会发生变质作用的可能性。
这个发现进一步肯定了专家们以往在屏南白水洋和仙游九鲤湖的考察报告中提出的:
溪槽中通常所见到的岩洞并非壶穴,而是冰川侵蚀作用的产物。
因此,这对福建是否有古冰川遗迹的争论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福安冰臼
福安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专家组近日在该景区内发现了大规模古冰川遗迹——冰臼群。
专家认定,该冰臼群规模之巨实属罕见,进一步证明我国东部海拔低于2500米的地方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之说。
白云山位于福安西北,与寿宁、周宁等县毗邻,海拔1400多米。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专家组介绍,冰臼群分布在景区内的蟾溪至龙亭峡谷及南溪至蟾溪长达10公里的溪段上,冰臼形态各异,酷似“漏斗”、“交椅”、“板壁”。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和高级工程师陈尚平近日前往考察认定,白云山古冰川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罕见的冰臼群,也为古冰川运动存在提供有力证据。
所谓冰臼,是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
福安白云山景区冰臼群,隐身福安市白云山风景区深处的千古冰臼群,近日终于向世人撩开了潜藏百万年的神秘面纱。
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现场考察发现,这一奇观为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的产物,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绝无仅有的,堪称“中国冰臼的宝库”、“冰臼奇观中精品”,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完全具备申报国家级、世界级的冰川遗迹地质公园条件。
白云山位于福安西北,与寿宁、周宁等县毗邻,海拔1400多米,是省级名胜风景区。
从蟾溪至龙亭溪峡谷长达10多公里的溪段上,放眼望去,上千个奇形怪状的石臼,它们或缸状、或盆状、或柱状、或壶形、或壁态,各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冰臼在河谷中随处可见,犹如一个现代派雕塑的艺术大观园,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冰臼群主要分布于晓阳、穆云等乡镇境内的白云山九龙洞景区及金钟山龙亭溪峡谷景区,大多位于溪段河谷,长期湮没在水底,无人知晓,近年来上游建起水电站蓄水,这些千古奇观才得以逐渐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示她的惊世容颜。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古冰川气候环境的直接产物和重要遗迹,是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
我国首次发现冰臼,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中国地质学界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
尤其是我国东部中低山区山脊山峰上分布的大量冰臼,堪称“世界奇观”和“天下一绝”。
难怪有不少专家评价,“冰臼的发现若能最终被证实,则世界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历史将重新改写!
2007年7月6日,被誉为“世界冰臼之父”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尚平教授,到福安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
置身于河谷冰臼群间,“爱心冰臼”、“金蟾产卵”、“天眼”、“玉如意”“连环臼”等一个个被赋予了美丽名字的冰臼接踵而来呈现在眼前时,留给专家们的是一阵阵惊讶、激动和兴奋。
韩教授说,他考察过的冰臼往往是发现了一个要走一段路才会看到另一个,而福安白云山的冰臼群考察途中放眼可见,其数量、类型之多在南方低纬度地区实属少见。
特别是大量的冰悬槽,更是绝无仅有。
更让专家们惊叹的是,在九龙洞中发现的单体冰臼直径约30米、高约60米,数量还不止一个,而他们以往看过最大的宽不过5—6米、高10余米。
据福安旅游部门人士称,这次考察路程只是福安白云山景区冰臼群分布的一个区域,那些山势更为险恶、人迹难致的深山中究竟有多少数量的冰臼,至今还是个未知数,考察仅仅是个开始。
“中国冰臼的宝库”、“冰臼奇观中的精品”、“美观、奇观、壮观”,6公里长的实地考察,韩同林教授和陈尚平教授用这样的话语,对福安白云山景区冰臼群奇观给予了高度评价。
专家们认为,白云山风景区古冰川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与其他地方相比具备三大特点:
其一、冰臼数量繁多,在河谷中随处可见,形成大规模的冰臼群,个体大的高约60米,直径约30米,这在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冰臼形态类型丰富、口小腹大、特征明显,大小冰臼、连环相套,一些冰臼形态都属新发现。
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等形状冰臼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由此可推断在距今大约二百万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福安曾为冰川所覆盖。
第三,大量的“U”字型底冰悬槽、冰脊、冰川漂砾及冰川铲切等遗迹,我国南方地区均属首次发现。
专家认为,白云山冰川遗迹,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完全具备申报国家级、世界级冰川遗迹地质公园的条件,建议按照有关程序立即着手申报工作,保护、研究这些自然奇观。
专家们还建议,应提高冰臼分布区的可进入性,完善道路、安全等措施,让古冰臼展现在更多世人的眼前,“走”得更远。
白云山景区冰臼群的发现,对研究福安古气候、古地貌具有极高科研价值,同时更将有助于提升白云山风景区规划、建设、发展的等级,是“闽东北亲水游”的一大亮点。
目前福安市委、市政府已将冰臼群列入白云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景区面积由原来的32平方公里扩大至95.88公里,并将白云山风景区作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向上申报,同时还专门指定两位市领导牵头组织申报冰臼遗迹国家及世界地质公园工作,保护、发展等各项措施正有条不紊进行中。
桂东冰臼群
分布在桂东县东水村河流中绵延数十里的“马蹄印”,已被专家初步认定是两三百万年前的冰臼群,是由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奇特地质现象。
这是我国冰川研究权威韩同林教授根据有关资料作出的判断。
“冰臼群”位于桂东县东水村流往红洞村的一条5公里多的河流中。
远远望去,大大小小的“石臼”宛如被马踩出的脚印。
老一辈的人说,织女骑天上的一匹白马下到凡间,专挑山高路陡的深山老林游玩,来到桂东普乐的时候,由于山高路陡,白马的马蹄受伤,一个个马蹄印就留在了河边。
牛郎织女神秘的传说曾让当地不少老百姓对“马蹄印”顶礼膜拜。
上个世纪90年代,桂东兴起开发小水电的热潮,在这条河上游建了一座金狮电站,随着大坝的建起,电站下面的河水水位下降,河床裸露出来,这些冰臼也随之浮出水面。
村民们这才看到,这些散布在村河流中的“冰臼”,有的镶嵌在白色花岗岩上,臼壁和臼底天衣无缝,手顺着它那光滑细腻的“肌肤”可以一滑到底;
有的在水下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圆环,组成非常有趣的水下冰臼。
这些石臼直径最大的有1米多,最短的只有几厘米,基本分布于同一岩面上,内壁都十分光滑,形状却各具特色。
冰臼与地面(岩面、河床)近乎垂直,口小肚大,底平,既无进水口,也无出水口。
形成
奇特的“石臼”是如何形成的?
有“中国冰臼之父”之称的韩同林教授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研究员。
他在接到桂东县旅游局发去的照片后,回信表示桂东的石臼是典型的“河谷冰臼”。
2月初,韩同林教授几次来电肯定地说,根据邮寄去的多幅图片和普乐乡当地一些地质情况分析,在距今大约200万年至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普乐乡东水村曾被冰川覆盖,可以初步认定普乐乡的“马蹄印”为冰臼。
他解释说,所谓冰臼,是指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作用,形成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故称之为“冰臼”。
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
意义
冰臼群是罕见的自然奇观,既神奇又奥秘,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对研究第四纪地质历史、古气候、古环境变迁和全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实际材料和依据,也是当地发展旅游经济的一处奇特景观,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好教材。
形成过程
古代冰川融化后,大量冰川融水(包括0℃以下的压融水和0℃以上的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缝向下流,强烈冲击、研磨冰川下的岩石而形成一个个孔穴。
由于冰川作用,在巨厚冰层覆盖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溶化沿着冰川缝隙向下流动,在冰层的巨大压力下,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而形成深坑,于是形成冰臼。
滴水穿石“钻”成奇观,如此奇特的“冰臼”是如何形成的?
近日,年逾七旬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专程赶赴白龙潭,亲自下到坑底进行拍照、勘测。
“当时延庆地区曾经覆盖着厚达千米以上的冰川,冰川融化过程中,水垂直落下来冲击巨石形成巨坑。
”韩同林告诉记者,冰臼的形成,即古冰川融水沿冰层的表层裂缝,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形成滚流“水钻”,对下面坚硬的花岗岩石进行强烈冲击而成。
“之所以叫做冰臼,是因为其具有口小、肚大的特点,酷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
”韩同林表示,在北京地区长陵镇望宝川村、怀柔琉璃庙地区都曾发现过由数十厘米至两三米深的冰臼,但延庆这么深的冰臼还是首次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巨型冰臼的底端,还耸立着一座6米多高十分奇特的“小山”。
“经过冰川融水携带巨大滚圆砾石的冲刷、研磨,小山的表面打磨得十分精密,摸起来光滑极了!
发现历史
在我国,冰臼的首次发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也仅仅是在黄山、庐山和西藏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世界上也仅有北欧、北美、南极等地,2010年延庆巨大石坑被称为我国地质学界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
我国最初对冰臼的研究是源自于西方,而最初翻译的名称就是冰臼。
[2]
冰臼特征
冰臼平面上多数呈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形状。
有的象葫芦,有的冰臼
象梅花,有的象瓜子。
一般冰臼口稍小,中下部较大,底多较平或呈锅底微凹。
形体“似臼”、“似盘”、“似盆”、“似匙”等。
也有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等。
其中较深的冰臼多呈口小、肚大和底平特征。
口部上缘带有缺口(或开口),缺口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一般臼口宽约0.3~2.5米,深0.1~2.7米左右。
最大的直径达18.5米,深7.5米;
最小的只有1公分,似一般钮扣大小。
研究价值环境
小小的冰臼中蕴含着超强的信息,不但透露出全球气候演化的起点,还显示了生物适者生存与人类进化的原动力。
从冰臼的形成,不难推断出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大冰盖时期,全球变冷,冰川覆盖。
那时候的地球就像一个大雪球,突如其来的寒冷迫使人类必须寻找适合的环境迁移,而辗转到不同地域的人类,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其中肤色就是一个重要特征。
人类肤色
肤色是人类自身的保护色。
当时,一部分古人类从冰川覆盖的山地迁移到平原,开始了在黄土地里的生活,于是在东亚尤其是中国华北地区形成了“黄土发育区”,古人类为适应滚滚黄沙和狩猎条件,逐渐产生了黄色的保护肤色;
在北欧,由于南临地中海,古人类退无可退之时,只有努力适应极度严寒的“白色世界”,而冰雪的强烈辐射则使古人类肤色白化“成为白色肤色人种的原生类”。
在全球变冷之前,人类的肤色应该都是黑色。
在中非,虽气温大大降低,但仍属于热带雨林发育区,昏暗的热带雨林中黑暗的环境使古人类保持了原本的黑色皮肤。
由此可见,研究冰臼,对探索人类肤色的形成,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研究气候
未来极端天气将不足为奇,巨型冰臼足以证明,古时候的延庆和北京地区,就像现在的南极和格陵兰冰盖一样,白茫茫连成一片被冰雪覆盖,冰层厚度最少在千米以上,温度大约在-15℃以下。
韩同林分析说,从韩同林研究员在实地考察
冰川气候全球性变化的特征,以及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的冰川发育情况来看,只有全球最大冰川发育时期才有可能到达延庆和北京地区,因此白龙潭巨型冰臼大约形成于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
“白龙潭冰臼的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
”韩同林说,不但有利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更对现代气候和环境的分析、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大规模的冰川消融到现在的全球变暖,其间经历的变化幅度相当大。
“由此可见,当前全球频频出现的极端天气也不足为奇了。
我们要有思想准备,未来还可能会面临千年不遇的极端气候。
冰臼群
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群——内蒙古大青山冰臼群
大青山冰臼群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新井乡关东车村北,距赤峰中心城区220公里,距经绷镇30公里左右,在大青山海拔1500多米的山顶上方圆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大小冰臼1000余个,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实属世界罕见,称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群。
其平面上多数呈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形状。
有的象葫芦,有的象梅花,有的象瓜子。
形体“似臼”、“似盘”、“似盆”、“似匙”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其中较深的冰臼多呈口小、肚大和底平特征。
一般臼口宽约0.3~2米,深0.1~2米左右。
最大的直径达10.5米,深4.5米;
最小的只有几公分,似一般钮扣大小。
有的冰臼光洁如洗,无任何残留物和充填物,但很多冰臼中,都填满风尘黄土物质,已长满花、草或乔木、灌木,形成大小不同的“天然盆景”,置于坚硬平坦的花岗岩山脊上,十分壮观,给人极大的神奇感和奥秘感。
当地人很早就给这里起了"
九缸十八锅"
的名称,地质界权威人士说:
"
大青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海拔最高、形态各异、保存完好、特征十分明显的古冰川遗迹"
其中有一处非常奇特的“姊妹臼”。
冰臼直径多为I~3米,大者可达10多米,深度大多在0.5~l.5米。
周围山上还有石冰川、石林、角峰、石河、刃脊等冰川地貌伴生。
1998年这里被开发成冰臼公园。
拾阶而上有如登泰山之情趣,达峰巅更似驾云到仙境。
学术界目前对这种天然锅穴的成因还在进一步探讨中,有以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同林教授为代表的“冰川成因”说,有以北大一些学者为代表的“风化成因”说,还有冰川、风化双成因说等。
探讨其成因,目的是为探讨地球气候、环境的演化,有利于预测和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
因此,大青山冰臼群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科普价值。
这里现已成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冰臼分布
福安市千古冰臼
冰臼,以往在我国的黄山、庐山和西藏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北欧、北美冰臼,南极等地也有一些报道。
冰臼在中华大地上的大量发现是自1997年开始的,自高纬度区的北国到低纬度、低海拔的海南岛、广东等地,也有广泛分布。
近年,中国地质科学家在福安市白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发现史上罕见的千古冰臼奇观,具体在福建福安穆云乡与晓阳镇交接处。
这些石臼分布在白云山占溪下游长达数千米的河床上,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由此可推断在距今大约二百万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福安曾为冰川所覆盖。
在福安市白云山占溪下游长达数千米的河床和峡谷间,分布着上千个奇形怪状的石臼,它们或缸状、或碗状、或盆状、或壶形、或柱状,犹如一个现代派雕塑的艺术大观园。
日前,一则关于这些石臼的报道在国内引起轰动。
中国地质科学家判断石臼应为冰臼奇观。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韩同林教授和陈尚平教授考察了冰臼,他们认为,白云山古冰川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绝无仅有的,完全具备申报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冰川遗迹地质公园的条件。
冰臼,以往在中国的黄山、庐山和西藏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北欧、北美、南极等地也有一些报道。
这些石臼分布在白云山占溪下游长达数千米的河床上,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由此可推断在距今大约,二百万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福安曾为冰川所覆盖。
江西遂川高山
2010年6月6日,江西省遂川县戴家埔乡阡陌村高山“冰臼”景观,景色独特,蔚为壮观。
遂川县“冰臼”景观位于阡陌村海拔1200多米的两山峡谷间,长约300米,宽
约20米,上平下陡,有大小“冰臼”上百个,形态各异,自然圆弧,中间有大小2个“冰臼”,大的称“仙女玉池”,小的叫“宫女浴盆”。
据悉,每逢雨季时,山溪直下,“冰臼”景观,又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群,景象万千。
九龙洞冰臼
这些冰臼群主要分布于白云山九龙洞景区及金钟山龙亭溪峡谷景区,大多位于溪段河谷。
由于山势险峻、悬崖峭壁众多,呈原生态状态,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