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20588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58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最新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最新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最新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最新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读:

1、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读:

2、视线垂直刻度尺,

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构成,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读出下列两个刻度尺所测的物体的长度:

不同的刻度尺所测量结果不同在那里、测量结果的精确度由什么决定,此题是最好的说明。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多测几次减少误差。

特殊测量方法有:

测多算少、化曲为直、等量替代。

例:

测一页书纸的厚度。

硬币的直径滚轮法测操场的周长

铁路线的长度

6.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5.0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1.6__mm。

特殊测量时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

复习速度:

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v=s/t

引导学生,如何理解速度

学生归纳:

速度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两种比较快慢的办法:

如百米赛跑:

1、时间一定比较路程(观众)2、路程一定比较时间(裁判)。

本节内容为理解学生对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区分容易不清。

三匀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如何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引导学生总结:

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平均速度:

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

例1、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7所示。

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

vAB=______0.03m/s______;

vBC=____0.02m/s________;

vAC=_______0.024m/s_____。

关于速度的计算

路标常识型:

分析提示:

路标中所给的条件是什么?

例2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使多少分钟才能到达?

此处距机场58Km,即s=58Km;

100的单位为Km/h即v=100Km/h

过桥型

例3、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s

求:

(1)隧道的长为多少?

(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

过桥型问题分两类:

完全通过S=S车+S桥;

完全在桥上S=S车-S桥

追击(相遇)型

教师分析:

追击问题有两个相同点:

1、最终路程相同2、追击者开始运动后两者时间相同。

例4、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

(1)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

(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使时间。

比例型(选择题)

例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3:

2路程之比为2:

3,它们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

直接用公式V比=S比/t比。

1、长度的测量(1000倍)

Km

m

mm

μm

nm

千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2、刻度尺的使用看:

零刻线,量程,分度值(后面加估读数),放读

3、数据由数字和单位构成。

数据处理:

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4、特殊测量方法:

测多算少(细小的物体)化曲为直(圆的直径)

5、速度的定义:

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用语言把公式描述出来即可)V=S/t

6、速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10m/s表示的意思______________.单位换算72Km/h=___m/s

7、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8、平均速度:

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v=S/TS为总路程T为总时间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重点加强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对运动中的物理量长度的测量、速度的计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堂容量大,练习要有力度,教学效果才较好。

物体的运动

(二)

1、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及物体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灯片

接上节课内容:

中点型(选择题)

例6、一个物体以15m/s行驶了路程的一半,用10m/s跑完了后一半,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教师提示:

设一段具体的路程如30m代入计算.

图象型

例7、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在作______直线运动。

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秒。

(2)观察图17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米。

(3)比较图17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复习世界是运动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

学生总结:

1、机械运动:

物体的位置变化

2、相对运动:

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

3、参照物:

用于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准

4、一般认为大地为参照物

5、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本节内容为识记和理解。

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需要加强理解。

练习:

例8、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船青山B青山船C青山水D水青山

例9、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教师引导:

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怎样确定参照物和研究物体运动情况:

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确定动作的执行者为研究对象,不是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教师分析:

看山恰似走来迎句中,山在动为研究对象,故以船为参照物。

是船行句中船为研究对象,船本身在走,故参照物可选择为青山。

总结

参照物的判断最困难的是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中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

交流课前写好的本章知识结构图。

常见的计算类型:

中点型

机械运动位置变化

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选择时注意动作的执行者必定不是参照物

本节课重点加强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对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堂容量大,练习要有力度,教学效果才会较好。

声现象

课型

设计

意图

本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与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如实验探究、定性观察、定量测量、简易实验、小制作等

2、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3、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

4、关心科技发展,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

响度音调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3、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倡导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

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

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

技术·

社会”(STS)教育

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重点

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特征:

响度音调音色

难点

1、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2、噪声的防治

教具

准备

刻度尺,粗细不同的皮筋、砝码若干等。

课前准备:

请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主要复习回顾:

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3、声音的速度。

4、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会怎样。

声音从产生到传播的过程,我们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物理知识?

1、发声体在振动举例各种昆虫动物的发声和风水等自然界的一些声音。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的问题需要和原声间隔0.1s才能区别

评价:

本节内容为识记1、要求学生能正确区分各种声音的发声体。

2、了解声音的传播实际是传播了振动传播了能量。

巩固练习

1、家家把耳朵贴在一根长为200m的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钢管,家家能听到几次响声。

答案:

可以听到3声。

有的同学会错误的认为有回声。

回声是在原地听到,而本题的条件是在另一端。

回顾乐音的特征

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谁能告诉我,怎么区别一个乐器,比如小提琴发声时有什么特征?

拉得轻重,会有声音响度的变化;

拉出不同的音符会有音调的变化;

用不同的琴弦,会有不同的音色变化。

1音调:

声音的高低。

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

1s振动的次数。

2响度:

声音的强弱(大小)。

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

振幅:

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3音色。

声音的特色。

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本节内容为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用手边的器材如刻度尺做一些小实验验证以上结论。

注意在实验中影响结果因素较多时应控制变量。

指导学生探究活动:

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可以发出声音,其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介绍:

玄乐器:

发声体琴玄音调高低与琴玄的粗细、长短、松紧程度有关。

一般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

管乐器:

发声体空气柱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体积有关。

空气柱体积越小音调越高

学生猜想:

1、皮筋的长度2、皮筋拉得松紧程度

学生同座位两人合作实验:

如图。

注意讨论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因素。

实验结论:

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发出声音音调与皮筋长度有关,长度越短,音调越高;

与皮筋拉紧长度有关,拉得越紧,音调越高。

说明:

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探究程序全,结论易于得出,可以对知识、探究能力两方面训练。

向水瓶中冲开水时音调和响度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情况?

学生:

空气柱变小,音调变高;

振幅变小,响度变小。

回顾噪声:

令人厌恶的噪声。

两种分类方法:

1、物理学角度、2环保角度(重点)

噪声的控制。

引导学生回答:

1影响人的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2声音的等级。

知道50dB70dB90dB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3噪声的控制: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手枪上的消音器是在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是在处减弱噪声的;

教师外噪声大,同学们关好门窗后继续听棵,知识在中减弱噪声的。

要求能和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结合,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复习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

教师提问:

谁能说说超声波与次声波的不同?

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大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

超声波的特点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能量集中能成像等。

应用有B超雷达等。

频率小于20Hz的是次声波。

次声波传得远,可以绕过障碍物。

地震海啸等能够引发次声波。

我们复习了有关声音的物理知识,请同学们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结构:

交流学生写的知识结构图。

提示学生超声波也是声音。

速度为340m/s与光的电磁波加以区别。

了解超声波在生活中的运用。

布置

作业

见灯片

3、声音的速度

5、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6、噪声

1物理学角度2环保角度(重点)

噪声的控制

本节课复习应注意这部分知识的全面性,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有知识的重温和探究活动,题目选择精当,教学效果比较好。

 

课题:

光现象

(一)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复习关于光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讨论人眼能够看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原因分析,体会到光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如光的色彩与物体的颜色,了解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特点和作用。

知识与技能

学会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复习关于光现象的基础知识。

理解物理上的影和像的含义,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判断方法。

了解光的热效应,直到光的色彩和颜色的基础知识,了解红外线与紫外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梳理归纳本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复习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

在相互讨论与复习过程中,形成对光的一些基础知识的认识,并能加以辨别和运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

光现象的基础知识复习与运用

光源、投影仪、三棱镜、三色玻璃纸、硬纸板等

课前准备

请同学在课前把中考指导书上的知识框架整理好,能够自己整理归纳知识点。

把“学法指导”部分的6个问题预习一下,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把不理解的部分整理出来,

一、复习整理知识框架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说一说,你知道光现象的哪些知识点?

学生活动:

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的整理结果展示出来。

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本章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没有整理出来的,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让学生的预习情况得到认可。

二、课堂教学

同学们关于光学的知识作了很好的总结与归纳,在同学们归纳的知识框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还有很多基本知识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光的基础知识。

问题:

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生活中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的物体?

学生讨论与交流:

我们的生活是彩色的,但太阳光是白色的,如何让我们看到彩色的光呢?

实验:

光的色散现象

介绍光的三原色。

通过实验演示复习色光的混合。

通过光的色散试验,再次认识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其中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透明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讨论与交流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是丰富多彩的?

复习颜料的三原色和颜料的混合

学生复习:

互问互答互评。

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就会形成影子,但我们学过光学元件还可以成像,那么影和像的含义各是什么呢?

从科学意义上把影与像区分开来.影通常是指不透光的物体在光源的照射下,在物体后面留下的一个暗区称为影,影的边缘反映了物体的轮廓,它的几何形状和物体相似;

而像是利用光学元件(面镜或透镜),根据光的传播规律(反射或折射)使物体成像。

光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那么不可见光中红外线和紫外线各有什么特点和应用呢?

三、例题与习题

利用多媒体条件,与学生一起进行关于这一部分的习题学习。

学生练习与评价

四、归纳与总结

与学生一起归纳本节复习内容。

五、布置作业

布置中考指导书上的复习练习。

光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

透明体的颜色

不透明体的颜色

设计本节复习课,旨在让学生归纳出初中光学的主要知识点,重点解决光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为后续复习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知识做好准备。

参考市中考指导书的要求,应在使用本节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复习的主体,结合一些简单的活动演示,提高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光现象

(二)

本节课主要复习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主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本章内容中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在复习过程中结合实物的探究活动过程的重现,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主复习。

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

108m/s。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解释平面镜应用的问题。

理解光反射的规律,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应用。

掌握基本的光路作图方法。

在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活动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光的反射定律及运用

平面镜、玻璃、相同的棋子两个、光源、光的反射装置一套

布置学生完成中考指导书上的复习练习,及时批阅后,把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起来做好分析,在本节课上进行校正。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归纳了光学的基础知识,复习了光的色彩与颜料的颜色,了解了红外吸纳与紫外线的特点与应用,

今天我们一起来针对存在的问题复习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知识。

课堂教学

请学生根据归纳的知识框架,把有关的知识点填写出来。

并列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事例。

请学生根据归纳的知识框架二,把有关的知识点填写出来。

光现象(三)

这节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协作性,同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想突出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及个性化学习。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光源、透镜、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一、课题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预习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出示相应课件)

相应内容:

1、光的折射:

(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不等

2、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为0,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0

4、透镜有两种:

(1)、凸透镜:

中间厚边沿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

中间薄边沿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二、概念的复习一

同学们看课件上的“知识结构”。

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比较讨论回顾一下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学生总结:

透镜及其应用

1、正确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和矫正

3、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知识

4、光的折射现象及光的折射规律。

5、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的知识点,并小结一下:

(分组,讨论,回答)

三、课堂练习一

课堂练习一:

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以下可以较全面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2、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

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

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木绝对平行

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四、概念的复习二

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

大家研究成像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