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0168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合肥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合肥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合肥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合肥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合肥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

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

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我院医学影像科创建于1978年的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放射科。

现有普通放射、CT室、MRI室、介入放射,有医、技、护人员共计33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3人,中级职称17人,本科以上学历24人,影像设备配置齐全,拥有GE品牌的系列数字化影像设备,如DSA、DR、HDe高场磁共振、BrightSpeedElite多排CT机、800mA数字胃肠机、移动式摄片机、移动DR、车载DR、柯达CR、飞利浦800mA摄片机、日立500mA造影机、乳腺钼靶机、PlanmecaProlineXC口腔全景机和金仕达PACS等先进设备。

另有相关科室(合肥市脊柱外科研究室)的配套设施:

C型臂X光机。

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的发展,经过两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团队,通过学科建设、承担省市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科建设为合肥市第四周期医学重点专科(2013-2016)、院内重点学科(2005年),同时为合肥市医学影像质控中心挂靠单位(2013年)。

1999年医学影像科获准为合肥市尘肺病检查与诊断的资质,已具有国家和省级尘肺诊断资格的医师5人,担负着合肥市及其邻近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尘肺普查与诊断工作。

学科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学科服务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结合我科实际、亚专科建设及学科发展规划,不断探索数字化成像技术在尘肺病检查及诊断中的应用。

并以科研课题为载体,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努力提高专科诊治水平。

科研课题“计算机X线摄影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为合肥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项目,并于2010年4月顺利结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在安徽省卫计委立项课题“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

开展了一系列脊柱检查研究的科研项目:

省级课题《自制体位架拍摄腰椎功能位平片在腰椎位移诊断中的价值研究》顺利验收并获得合肥市科技进步奖,发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及统计源期刊科研论文2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报新技术新项目1项;

市级课题《数字化拼接技术在全脊柱全下肢检查中的临床应用》顺利结题,进一步推动了脊柱外科学的发展。

科室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不断探索创新,拓展诊疗范围,现已开展的项目有:

  1、数字化X线摄影

  2、数字化消化道造影

  3、尘肺病高千伏摄影与诊断

4、乳腺钼靶摄影

5、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

 6、PACS的应用

  7、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

①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技术;

②肺孤立结节HRCT与动态增强技术

③中耳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

④CTA;

⑤多排螺旋CT尿路造影(CTU);

⑥多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VE);

⑦CT引导下肺结节穿刺活检术。

  8、MRI的临床应用:

①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

②MR水成像;

③弥散加权成像(DWI);

④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9、介入放射诊疗项目:

①全身各部位的血管造影;

    ②恶性肿瘤的动脉灌注与栓塞;

    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④食管内支架置入术;

    ⑤胃窦内支架置入术;

    ⑥介入栓塞技术在盆腹部大出血中的应用;

    

⑦双介入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

    ⑧肿瘤术前栓塞术;

    ⑨食管球囊扩张技术在上胃肠道术后吻合口狭窄中的应用;

⑩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内支架置入术;

⑾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⑿肝癌的射频消融术;

⒀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⒁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

⒂外周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

  科研方面:

1、主持并完成合肥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课题“计算机X线摄影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获省级科技成果,2011年获得合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完成合作项目:

安徽省科技厅“介入内支撑技术在人体腔道狭窄和漏中的应用”课题,2009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主持安徽省年度重点科研项目“自制体位架拍摄腰椎功能位平片在腰椎位移诊断中的价值研究”,2014年获得合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主持安徽省卫计委科研项目“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2016年立项);

4、主持合肥市科技局项目“DWIADC值测定结合3D-TOF法MR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2014年获得合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

6、参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专著2部;

7、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

人才方面:

由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中青年医师等组成的技术团队具备了重点科室建设的基础条件和能力。

学科带头人胡茂能,系主任医师,安徽医科大学及安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导,从事影像诊断工作30年余,介入放射诊疗20年,擅长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诊疗,近年来,开拓进取,开展了多项达省市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主要科研成果“介入内支撑技术在人体腔道狭窄和漏中的应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的合肥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项目“计算机X线摄影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鉴定为填补了该领域在国内的空白;

获得合肥市科技进步奖多项。

撰写的专业论著发表在CN和核心期刊有20余篇,参编专著两部。

其中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篇。

担任安徽省医学影像管理学会常委;

安徽省影像技术学会常委;

安徽省放射学会委员;

安徽省放射学会介入学组成员;

合肥市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

合肥市抗癌协会理事。

  学科建设的内容是医疗、教学、科研;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以及提升服务能力是三大工作核心。

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从而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有了专业技术保证,服务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因此,加强与临床科室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拓展诊疗范围,加大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力度,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结合并相互促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

学科建设的技术关键是在现有学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原有学科优势,壮大学术力量,提高教育、科研、学术水平和地位,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培养,进一步发展壮大学术队伍,强化科学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加快发展速度。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把科室人才队伍的专业培训当作基础工作来抓。

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是为了用好设备,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更是为了密切配合临床,保障医疗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位培养:

本学科是安徽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科硕士学位培养点,通过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和鼓励科室医技人员参加在职学位教育,以及引进硕士研究生等方法,使得医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3)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本专科按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后备人才梯次,结合个人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及科室发展需要,进行个人专业生涯设计,高年纪主治医师以上的明确进入亚专科方向。

培养学科带头人2名,中青年业务技术骨干4名,有计划地选派5名人员去国内知名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不定期选派业务技术骨干参加国内、省内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

积极申报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2、加强科研,努力实现技术创新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基于临床的科学研究工作。

科室的业务骨干将按分工与相关科室进行广泛接触,探讨各种可能的科研合作意向,同时,积极拓展与上级医院学术交流渠道,寻求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搭建科研平台,实现技术创新。

具体计划:

  

(1)创建以科主任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创新团队;

  

(2)院内立项科研课题2-3项;

结题2-3项;

  (3)市级科研奖项1-2项,力争省级科研奖项1项;

  (4)CN期刊论文每年发表5-8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以上;

  (5)力争申请专利1项。

四、三年建设期的预期目标

  

(一)、基础建设目标:

  1、优化医学影像检查流程:

借助医技大楼的建设,规划和设置门急诊影像检查流程。

2、完善Innova3100-IQDSACT功能。

3、完善并优化全院PACS,为临床科室提供快捷方便的影像资料和相关信息。

4、添置全数字乳腺钼靶机和多功能平板透视X光机。

5、完善添置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相关设备。

6、添置64排螺旋CT。

(二)开展和完成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奖

1、完成“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的省级项目结题工作,力争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

2、完成院内多项科研课题,并争取在市内立项1-2项。

3、力争省科技厅立项1项课题,合肥市科技局立项2项课题。

 (三)实施新技术新项目:

1、在DSA与CT联合功能的导向下,配合添置的相关微创介入设备,拓展介入放射诊疗项目,主要包括:

经皮穿刺活检术、射频消融、粒子置入术等。

2、颅脑磁共振功能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MR波谱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

3、CT新技术在腹部的应用:

CT小肠造影、螺旋CT仿真内规镜在胃肠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4、完善和拓展尘肺的数字化检查与诊断。

(四)整体医学水平提升

医学影像科经过该周期的重点学科建设,3年内力争达到省级先进水平。

  (五)学科队伍建设推进

引进硕士研究生3人,培养在职研究生3-5人,以中级以上职称按系统确定专业发展趋向,拓展纵深伸展方向,确立副高以上职称为某个系统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全面推进学科队伍的建设。

1、学科建设方案:

在现有学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用2-3年的时间,通过开展医学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结合并相互促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巩固和发展原有学科优势,壮大学术力量,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培养,进一步发展壮大学术队伍,强化科学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加快发展速度,达到省级先进水平。

 2、技术线路:

影像科紧跟国内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前沿,以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为基础,利用新兴成像技术,以探索数字化检查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脊柱影像学检查的研究、外周血管的介入放射诊疗等作为本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此来带动学科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

3、组织方式:

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取得与各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以影像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为第一责任人,整合各方面资源和技术力量,按照重点学科既定计划逐步开展。

影像医生强化按照系统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

初级职称人员在影像科轮转,中级职称开始按系统作为发展方向,副高按系统专长,为该系统的学术带头人。

同时,以院内、市级课题带动学科的重点发展项目。

  4、课题分解:

  对现有课题按进度计划,逐步推进并结题,同时鼓励科室成员积极申报院内课题,以院内科研课题为基础,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完善和改进科研方法,提升科研水平。

第一阶段(第一年度):

①技术能力建设:

完善Innova3100-IQDSA的CT功能,开展在DSA与CT联合功能导向下的介入放射学诊疗项目,如经皮肝穿刺肝肿瘤活检,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等新技术。

利用MSCT的优势,积极将新技术应用于腹部,如螺旋CT仿真内规镜在胃肠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等。

完善颅脑磁共振功能成像,如弥散张量成像等。

②学术能力建设:

课题结题1项,院内立项课题1项,市内立项课题1项。

撰写并发表CN论文5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

举办省级和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各1项。

③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硕士研究生1名;

选拔1名优秀青年医师读在职研究生,完成培养科内在职研究生1名。

输送1-2名中青年医师到国内知名大型医院进修学习。

④学科规模建设:

学科规模为三级综合医院专科规模。

摄片检查达到60000人次,介入达到300台次,CT检查达到25000人次,MR检查达到6000人次。

第二阶段(第二年):

①技术能力建设:

拓展肿瘤微创介入诊疗,如DSA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置入等。

积极将CT新技术应用于腹部,如CT小肠造影等;

推进颅脑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

②学术能力建设:

③人才队伍建设:

④学科规模建设:

学科规模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规模。

在完善并发挥医学影像科亚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我院临床需要,拓展16排螺旋CT及1.5T高场MRI的检查项目。

摄片检查超过65000人次,介入超过400台次,CT达到28000人次,MR检查达到6500人次。

第三阶段(第三年):

完成一定规模的恶性肿瘤的微创介入诊疗项目;

腹部CT新技术应用达到比较成熟;

颅脑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比较完善。

学科规模为成熟的三甲综合医院专科的水平。

完善并发挥医学影像科亚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我院临床需要,进一步拓展64排螺旋CT及1.5T高场MRI的检查项目,推进乳腺钼靶全数字化成像。

摄片检查超过70000人次,介入超过500台次,CT达到35000人次,MR检查达到6500人次。

七、经费预算与使用计划

经费概算

支出科目

预算金额(万元)

预算依据

1、人员进修

3

人员的进修学习费用

2、科研配套

10

临床科研开展

3、人才培养

6

派出人员在职研究生学习等

4、学术交流

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

5、其他

1

交通、通讯、资料等

6、设备添置

320

330

100

全数字乳腺钼靶机

多功能平板透视X光机

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相关设备

64排螺旋C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