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中秋节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9699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人的中秋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人的中秋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人的中秋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人的中秋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人的中秋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人的中秋节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人的中秋节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人的中秋节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人的中秋节Word文件下载.docx

宋代,“中秋节”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间。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这本书所记述的是南宋

时的节日风俗,卷四中的“中秋”条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而该书的《序》,即是吴自牧于“中秋日”所作。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此即所谓“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

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

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这段文字不需要翻译,相信读者也能体会到当时中秋节的热闹气氛。

南宋中秋之夜可谓“欢乐之夜”,当时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相当于警察的官员)也不多事,干脆取消了夜禁。

宋代这种“玩月”的时尚,亦即大家所说的“赏月”。

其实唐代已出现“玩月”一词,唐卢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当时名叫罗公远的道士,曾应召入京,于中秋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

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中秋明月夜,苏大才子毫无睡意,借酒消解对远方弟弟苏辙的思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中秋佳节里最美好的愿景!

“月饼”一词始于南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聚餐,是中国节日永远的主题之一,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

中秋吃月饼风俗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

民间说法是始于唐初。

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对着月亮脱口而出:

“应将胡饼邀蟾蜍”。

胡饼是圆形,代表圆满;

蟾蜍则指月亮。

李渊将胡饼分食群臣,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饼之俗。

到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唐代连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都没有,何来月饼?

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吃饼”习惯是可能的。

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述,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餺饨、饼食等”。

另有学者引《洛中见闻》称,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赐“饼”给在曲江宴饮的新科进士。

但所赐之饼是不是月饼?

尚不好说。

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北宋时中秋节已有吃月饼的风俗,但是否普遍并不肯定。

苏东坡《留别廉守》一诗中,便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说法。

北宋虽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饼之俗,但所食月饼当时并不叫“月饼”,而称为“金饼”。

当时的文人苏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诗中即称,“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

“月饼”一词,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荤素从食店”条、同时代的周密《武林旧事》“蒸作从食”条,均出现“月饼”一词。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月饼似乎并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专用节日食品,乃“四时皆有”的日常食品——不过在中秋节这天食用,意义非同寻常。

明代中秋节流行送月饼

“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

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

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

“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

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

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

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

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据说缘于“走月”活动。

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

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

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

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

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篇二:

古代中秋节的经典习俗

中秋风俗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

#39;

;

荷叶&

、&

金花&

芙蓉&

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

三锦&

,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

杀紧&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

&

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

庆贺中秋&

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

树中秋&

或&

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

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

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

太阴君&

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

男不拜兔,女不祭灶&

罢,&

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

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

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

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

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

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

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

还有两枝新毛豆角。

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

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

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

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

我和娟子是替

换着来磕的头。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

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

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

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诗:

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

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

这是登山玩月的佐证。

明《江南志书》记载:

常熟县八月望日&

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

这是泛舟玩月的佐证。

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

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苏轼的《水调歌头》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齐已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刘禹锡)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

(周紫芝)

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张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顾炎武)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文天祥)‘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文天祥)

要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

(明、薛论道)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山河频入梦,风雨独关心。

(元、王冕)

叹息风云多变幻,存亡家国总关情。

(秋瑾)

遥知百国微茫外,来敢忘危负岁华。

(戚继光)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唐、寒山)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增广昔时贤文)

凭铁胁,千磨百炼,丈夫功烈。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

(梁启超)

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李世民)

安能终士尘土下,俯仰随人如桔槔。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王安石)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

(江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莫道玉关人老矣,壮志凌云,依旧不惊秋。

(京镗)

南山孤松积雪底,抱冻不死谁复贤。

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

(冯梦龙)

明月在浊流,不改月色清。

孤松盘曲径,不改松性贞。

(陆文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浑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宋濂)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元好问)

唐·

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韦庄《女冠子》

四月十七。

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南唐·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钓。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冯延巳采桑子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

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

绿树青苔半夕阳。

张先诉衷情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骧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篇三:

历朝中秋习俗(中秋节古代)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

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

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

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

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

吴自牧(约一二七○前後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後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

「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

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

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

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

「灯烛华灿,竟夕乃止」。

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

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

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

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

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

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後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

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

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

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

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

祭月後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

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