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5763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⑵第二部分60.00万元

⑶预备费140.00万元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

1.2.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⑵《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问题的决定》;

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

⑷《小城乡建设技术政策》的通知建科[2006]76号

⑸《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

⑹**乡小城乡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1.2.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范围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2)项目建设条件

(3)建设方案

(4)环境保护

(5)项目管理、建设进度

(6)项目投资估算

(7)经济评价

1.3承建单位基本情况

某村位于**市区近郊,**村由三个自然屯组成,现有315户,人口1360人,有耕地7005亩,草原5800亩,奶牛存栏3800头,2010年人均收入8228元。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乡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建设和发展小城乡,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

"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乡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乡建设步伐。

正确认识和把握城乡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乡的思路,对小城乡的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推进,充分认识并推进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包括村镇建设的问题,还包括村民发展的问题;

它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使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战略步骤。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

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2.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

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

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2.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

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

小城乡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

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

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因此,农村小城乡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生产力水平,改变生活现状,创造有利条件。

2.2.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2.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乡是离**市区最近的建制乡镇,处在**市东部郊区,是周边交通的枢纽,但是由于小城乡建设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生存环境不优越,中心城乡的辐射作用不突出,不明显,尤其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式下,小城乡的整体工能还不够完善。

因此彻底改变生产、生活环境,进行**乡小城乡给排水改造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民生存环境,增强城乡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城乡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将对拉动**市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乡是城郊型乡乡,农产品、畜产品交易比较频繁,就地理位置和有利自然条件而言,加快道路建设,改造生产、生活环境势在必行。

以小城乡建设为基点,以乡村屯共同整治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是务必办好的主要工作。

1、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绿化等重大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省、地、市、乡也分别出台了关于小城乡建设的倾斜政策,为推进小城乡改造提供了政策环境。

2、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乡、进入市场,改变身份,加快致富步伐已被大多数农户所认识,群众中蕴涵的加快小城乡建设,活跃城乡市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多年来在小城乡建设上只是个自为战,小打小闹,缺少资金投入,因此小城乡建设没有较大变化,因此迫切希望国家的资金扶持,以加快我乡小城乡建设步伐。

3、具有组织领导上的保证。

乡党委、政府把小城乡建设作为拉动乡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乡政府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精心规划,制定了相关的小城乡建设新机制,建立起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体系。

4、**乡小城乡区面积小,社会基础较好,通过改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小城乡内的环境面貌,提高小城乡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某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对发展村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存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同时将对**及周边市县、全省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章项目建设基本条件

3.1**基本情况

3.1.1自然条件

3.1.1.1地理位置

//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4°

53`-125°

55`,北纬46°

01`-47°

01`之间,处于松嫩平原腹地,全市幅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个社区办事处,行政区划隶属绥化市所辖。

市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全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哈大齐经济带的中心,是重要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3.1.1.2地形、地貌

**市地貌类型属松花江、嫩江冲击一级阶地。

全市地势平坦开阔,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地下降,海拔由212米降至134米,相对高差78米,地面坡度1/600-1/300。

东部海拔180-210米,西部海拔130-180米,

3.1.1.3.地质条件

**市处于以长期缓慢下降作用为主的松辽中断陷中央拗陷区东部。

从古生界基岩开始,复盖有层次清晰的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岩层。

粉质粘土及砂砾石及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更新统粉质粘土夹砂砾石。

第三系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白垩系泥页岩、砂岩。

表层12m以上的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粘土构成,表土层厚0.5-0.7m,粘土层、砂质粘土交互构成厚0.7-12.85m。

最大冻土深度214cm

地耐压值40kpa

抗震设防裂度6度

地下水位较低,地质条件对建筑物基础设计无特殊要求。

3.1.1.4气候条件

**市地处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季风气候区内,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秋季多风少雨,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寒冷干燥。

主要特征是:

冬季寒冷、干燥,时间长达200天以上;

夏季雨热同期,时间短,约120天。

**市年日照总时数为2659小时,年辐射量125.77千卡/平方厘米。

年内5-9月日照时数1245.6小时,占全年的46.85%,光能资源比较充足。

受季风影响,平均雨量各季节不均。

历年平均降雨量为419.7毫米,年降水量最大为680.5毫米(1960年),最小为248.2毫米(1989年)。

**风向比较稳定,受季风环流和狭管效应影响,全年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

春秋两季西北和西南风交替出现,出现频率最高,风速最大,夏季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是黑龙江省多风地带。

3.1.1.5交通运输

**市公路贯通所辖14个镇乡和162个村,纵横成网。

公路交通与周边毗邻的4县、2市畅通无阻。

3.1.2社会经济条件

**市是全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哈大齐经济带的中心,**市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流、物资、信息流集散地。

全市总人口5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

全市总面积35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8.7万亩,草原272万亩,水域80.55万亩。

⑵**市是全国500个商品粮大县(市)之一和东北地区蔬菜生产基地。

多年来,**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25%,各类蔬菜总产量56.9万吨,蔬菜棚室已发展到1.8万栋,2万亩,其中高效节能温室已达600栋,总产各类蔬菜产量可达1.5亿公斤。

**市曾获国家“菜篮子产品先进市”,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称号。

目前,以全市6大蔬菜为基地和13个主产区为基地的产业化为发展格局.蔬菜有60多个品种.蔬菜销售辐射到东北三省及俄罗斯等远东地区.

3.1.2.2工业

全市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食品、医药、石油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市域经济主导产业。

形成了乳品产业加工链条;

肉产品加工链条;

生化制药加工链条;

石化产品加工链条。

目前,**市正在加大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在“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下,放开手脚,大力发展加工业。

3.2.1.3城市建设

**县城目前规划占地33平方公里,整个城市布局清晰合理,特色鲜明。

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城市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开始向安居城市方向发展。

3.2某乡

**乡是**经济带上以饲养奶牛为主的牧业乡,也是一个以乳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乡。

全乡总幅员面积54万亩,其中:

草原37万亩,耕地:

5.7万亩;

下辖9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农业人口10763人。

多年来,**乡一直致力于奶牛经济产业化,致力于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使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0年,全乡财政税收实现1.17亿元,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财政税收超亿元乡镇,全面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从政策扶持、畜牧项目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技术推广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加快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全乡现有奶牛千头村8个,百头以上标准化奶牛场22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785个,2010年奶牛存栏达到23337头,年鲜奶总产量已突破7.5万吨。

奶牛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和质量效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多年来,**乡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确立了“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乡域经济发展思路,以“谋发展、保民生、促和谐”为目标,不断加强财源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不断完善产业布局。

截止目前,全乡招商引资企业已发展到88家,基本形成了以乳品加工、机械制造为主体,以物流运输、化工建材为补充的产业格局。

2010年全乡新引进项目11个,其中:

超亿元项目2个,分别是:

总投资6亿元的贝因美三期项目和总投资1.65亿元黑龙江天宏乳机装备制造基地项目;

引进物流项目6个,生产加工型项目1个,商贸流通项目1个,装饰工程项目1个,其中含超千万元项目2个,超额完成了市里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共引资9.2亿元;

包括2010年新增6家物流企业在内,全乡物流企业已发展到33家,其中:

危货企业5家、普货企业27家、客运企业1家;

营运车辆增加到500多台,总吨位6000多吨,整个物流产业实现税收1500多万元。

**乡坚持以加快经济发展领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把产业化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乡域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不断加大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力度。

2010年,全乡在道路建设、安全饮水、泥草房改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村屯环境综合治理等15项利民惠民工程上,累计完成投资2260多万元。

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有效推进,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不断提升。

**乡曾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人民满意公务员先进集体”、被省委评为省级“文明乡镇”、全省“五个好”先进党委、“双学双评”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经济十强乡镇”,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3.3**村基本情况

第四章规划建设理念与建议

4.1现状布局存在问题分析

1、从村内建设用地布局来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

2、村内居住建筑用地没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不利于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

居住区内部道路体系不完善,部分居住区没有独立的对外交通道路,间接通过其他自然屯保持对外联系。

3、生产建设用地布局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布局形式属见缝插针式,与其他建设用地尤其是居住用地混杂严重,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对居民生活构成干扰。

这种布局方式也不利于村屯工业发展,很难形成集聚效益。

4、村内商业服务设施没有体现自身特色,并且规模也偏小,服务半径不能覆盖整个规划范围,不能满足村民需求,

5、村内缺乏文体科技用地。

6、村内没有公共绿地。

4.2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村镇规划标准》

4.3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3.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

本次规划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为指导,结合**村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村屯建设现状,把握发展契机,抓住自身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逐步完善**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变农民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状;

立足现有村屯建设基础,集中解决当前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将保护农民利益作为规划的一项基本要求。

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3.2项目建设遵循的原则

1、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

2、坚持四个“结合”,一是与“十一五”规划及**市郊区总体规划的结合;

二是上下级规划,即与**乡总体规划之间的结合;

三是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

四是编制规划和实施管理相结合。

3、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村民参与”的原则,村屯建设规划要走政府组织引导,社会大力支持、农民积极主动的路。

广泛调动农民参与和实行自主是村庄建设的基础,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4、坚持因地制宜、求真务实的原则,加强深入村屯的基础调研,重视成果的实用性。

编制村屯规划与实施安排不能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指标,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点和地方特色,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5、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传统方法、新方法与现代技术应用相结合,力求创新。

6、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原则

科学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好的规划也是生产力。

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远近相结合的原则。

认真进行村屯经济条件现状分析,提高近期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完整性;

增强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建的连贯性;

准确把握远期规划的前瞻性,切忌脱离实际,盲目冒进。

7、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建设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防止污染,注重对生态环境,基本农田保护和蔬菜基地等特殊区域的保护,注重环境绿化美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3.3新农村建设中心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搞好“村容整洁”,其主要任务可以用“一节两建三改”来概括。

“一节”,指的是推进节能省地型村屯建设。

包括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节能住宅设计,引导农民建设连排和紧凑型住宅,推进空心村和荒芜的宅基地整理等。

“两建”,指的一是建设配套较为齐全的村屯基础设施;

二是建立健全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改”,指的一是村屯建设规划的编制和修编修改;

二是以村容整治为重点,改善村屯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改革村屯建设模式,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共建、协调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防止片面性,全面规划,整体推进。

通过综合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3.4规划分区

⑴规划地点

某村。

规划地点北侧为耕地,东侧为**屯,南侧为**中心小学,西侧为**屯。

⑵规划占地

⑶总规划人口、户数

总规划人口314人,户均人口3.2人/户

(4)规划分区

本次规划分三个区:

居住区、村委会、休闲广场

4.4改造的几点建议

某村省级示范村建设是一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耗资大、群众工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市场运作”的原则,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综合改造”的思路进行,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⑴必须有完善的建设规划和系统的实施计划

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阶段性目标,提前编制科学的小区基础设施改造规划,并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和难易程度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

明确改造的先后顺序、实施步骤和方法,使改造更好地按照**乡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要求扎实推进。

⑵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明确的政策体系

深入研究示范村的规划、实施方案及不同改造模式的相关政策、办法等,确定建设的大政方针,加强组织领导。

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改造工程。

⑶必须选择切合实际的改造模式

示范村基础设施改造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异,很难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建设需求的模式。

因此,要根据示范村管理性质、经济组织状况等情况,提出不同的改造模式,供群众选择。

针对**村现状情况,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最终选择适宜的改造模式。

⑷必须确定适宜的建设主体

在确定改造模式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改造主体。

一般来说,政府、村屯、业主都可以作为改造主体。

具体到特定区块,可根据改造模式,选择不同的改造主体。

涉及公共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由政府作为主体比较合适;

涉及纯粹的居住项目,由开发商作为主体比较合适;

谁作为改造主体应根据改造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实际情况由政府确定。

4.5改造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⑴处理好远期规划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改造必须在市、乡规划指导下进行,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新区基础设施的改造,除了要坚持与新区开发相同的基本原则外,结合新区建设进行原有小区基础设施改造;

通过对居住小区综合改造,进一步提升村屯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能力。

⑵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分步实施的关系

居住小区改造,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以一个模式整体推进,而只能是抓住重点,分步实施。

借助人民群众、各单位、各部门及社会力量实施改造,实现既可快见成效、又能起到示范和带动的效果。

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从而达到集腋成裘、由小变大、片片相联的居住小区改造整体目标。

⑶处理好新区建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新区建设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村屯的发展方向和农户的切身利益。

要把和谐理念贯穿于新区改造始终。

在新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避免简单粗暴的做法,遵照村屯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新区的更新与发展。

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群众利益的保护。

确实通过新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