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针灸复习的知识点经络输穴部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5346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针灸复习的知识点经络输穴部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考研针灸复习的知识点经络输穴部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考研针灸复习的知识点经络输穴部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考研针灸复习的知识点经络输穴部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考研针灸复习的知识点经络输穴部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针灸复习的知识点经络输穴部分Word格式.docx

《考研针灸复习的知识点经络输穴部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针灸复习的知识点经络输穴部分Word格式.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针灸复习的知识点经络输穴部分Word格式.docx

脾:

脾、胃

肺:

肺、大肠、心、肾、肝

肾:

肾、膀胱

胃:

胃、脾、肺、小肠、肝

大肠:

大肠、肺

小肠:

小肠、肺

膀胱:

膀胱、肾

三焦:

三焦、心包、肺

胆:

胆、肝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交接规律:

表里手经接于手;

表里足经接于足;

同名阳经接头面;

交接阴经接胸腹。

(五)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

二、奇经八脉

1、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不直接隶属于脏腑,但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②八脉间无表里属络关系,但有阴阳之别;

③上肢无奇经,奇经均分布于下肢和躯干;

④别道歧行:

循行无顺逆,无阴升阳降的规律,除带脉横向循行外,皆由下向上纵向循行;

⑤除任督二脉,余六脉均无络脉;

均无自己的专穴,寄穴于它经,不参加气血循环流注。

3、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4、任脉:

任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人体前正中线,至咽喉,环绕口唇,入目眶下,联系于目。

功能:

①“阴脉之海”,总任六阴经;

②“任主胞胎”。

5、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颠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止于上唇系带。

①“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

②“属肾络脑”,

6、冲脉:

冲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内;

其外行者经气冲穴与足少阴经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行,达咽喉,环绕口唇。

①“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调节全身气血;

②“冲为血海”,擅治妇科病。

7、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

8、带脉:

带脉起于季胁部(L2),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胆经穴),横行绕身一周。

①约束纵行躯干诸经。

②带脉病、妇科病

9、维脉: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至颈部会于任脉。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沿足少阳经上行,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①阴维联络诸阴,主一身之里。

②阳维联络诸阳,主一身之表(“维持阴阳平衡”)。

10、跷脉: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沿下肢内侧直上,在躯干部伴足少阴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相会合。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从足太阳脉分出,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至目内眦,合阴跷脉;

上额,与足少阳合于风池。

①调节肢体运动;

②司眼睑开合。

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因其沿线深而长,又与正经相似,故又称“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规律:

离→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本经别出(向上走↑)

入→经过躯干部深入体腔,联系相关脏腑

出→在头项部由体腔浅出于体表

合→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

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阳经经脉

六合:

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六合”。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

第二章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输、俞”

一、十四经穴:

清李学川《针灸逢源》361个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特点:

⑴十四经穴都定名、定位、归经、定主治、定刺灸方法,是腧穴的最高形式。

⑵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干,全部分布在十四经主干线上(凡是经穴均分布在十四经上,而分布在十四经上的腧穴不见得都是经穴如印堂、太阳等)。

⑶十四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主治范围广泛。

二、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文革期间,新穴剧增,如郝金凯《经外奇穴图谱》就载有1595个奇穴。

现在临床常用的只有三十多个奇穴。

⑴有明确的名称、位置、但无经脉归属。

⑵较为分散,大部分不在经脉主干线上,即分布规律性不强。

⑶主治的针对性强。

(主治单纯)

⑷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

⑸有的奇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

⑹有一穴属于数经的现象。

三、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

又称天应穴。

特点

⑴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⑵是腧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为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⑷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阿是穴来源:

①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腧”。

②“阿是”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五、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10类)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八脉交会穴;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

特定穴共有149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20个,共有129个,占整个经穴的1/3多。

(一)五输穴60个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腧穴,简称“五输”。

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

所行为经

五输穴的特点:

a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呈向心性分布。

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

“阴井木”,“阳井金”

“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

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

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井主心下满:

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

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

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溏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

主治肺之疾患。

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

合主逆气而泄:

主治肾之疾患,泄:

二阴病变,如遗精、遗尿、大便失调等肾气失充的疾患。

B、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补母泻子法(选——举例)

原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临床运用:

⑴本经子母补泻

⑵他经子母补泻

(二)原穴、络穴

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多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原穴的特点:

a与脏腑之原气关系密切。

      b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c阴经输原合一。

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相关脏腑的疾病。

②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分布: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

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

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一络通两经”;

“一络治两经”。

“络脉正在两经之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

①治疗本经病证。

    ②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

     ③治疗其络脉的病证。

    ④原络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

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先病、病重者为主,取原穴;

后病、病轻者为客,取络穴。

大接经:

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躯干部络穴:

任脉之络—鸠尾治疗胸腹部病症。

督脉之络—长强治疗腰背和头部疾患。

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网罗周身气血—大包治疗全身疼痛。

(三)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16个。

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郄穴的特点:

生理上:

脏腑经络气血深聚之处。

病理上:

脏腑经脉病变的反应点。

治疗上:

主要用于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

“气血多”“位置深”“能救急”

①有助于诊断相应经脉及脏腑疾患。

②是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和相应脏腑严重或顽固性疾病,尤其是急症有独特的疗效。

阴经郄穴常用来治血证;

阳经郄穴常治气形两伤病证(痛证)

(四)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

又称为“俞穴”。

背俞穴共12个。

以相应脏腑命名。

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

①反映脏腑病候,协助诊断

更侧重反映五脏疾病。

(背俞穴临床上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

当背俞穴局部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陷下、条索状物、压痛、过敏、出血点、丘疹及温度或电阻变化时,往往反映相关脏腑的功能异常。

②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特别是五脏病症的重要用穴。

③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五官五体)等病症。

“阴病治阳”

常用配穴方法:

俞原配穴:

治疗五脏疾病。

俞募配穴:

是脏腑发病时,使用本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相配的方法,用于治疗脏腑疾病。

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

募穴共12个。

募穴多为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区,故分布上大体与对应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募穴分布有集中趋势,其中有6个分布于任脉上,为单穴,有6个在循行于胸腹部的经脉上(肺、肝、胆、胃),为双穴。

4.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疾病特点是:

侧重反映六腑的疾病。

②治疗相关脏腑病特点是:

偏重治疗六腑的疾病

③俞募配穴治疗相关脏腑病

六腑有病(阳)——反映于胸腹部(阴)的募穴

五脏有病(阴)——反映于背腰部(阳)的俞穴

“阳病行阴”“阳病治阴”;

“阴病行阳”“阴病治阳”

募穴与背俞穴互补,形成了古代配穴的经典理论。

应用时,一般“先阳后阴”

④募合配穴治疗六腑病证。

(五)下合穴

合,汇合。

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下合穴共有6个。

①均位于下肢;

②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即是本经五腧穴的合穴;

③大肠、小肠、三焦除五输穴的合穴,在下肢又另有下合穴。

①协助诊断六腑疾病。

②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

③募合配穴。

(六)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分散在躯干和四肢。

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

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①脏会—章门:

章门,为肝经穴,又为脾之募穴。

古有“五脏皆秉气于脾”之说,故令脏会于章门。

具有疏肝健脾的作用。

②腑会—中脘

中脘,为任脉穴,又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秉承于胃”,胃为“太仓”,故令腑会于中脘。

具有通腑理气,调和肠胃的功效

③气会—膻中

膻中,为任脉穴,又为心包之募穴,位于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

内应于肺,肺主一身之气,故令气会于膻中。

具有调畅气机、宽胸降逆、益气补气之功效。

④血会—膈俞

膈俞,归属膀胱经,位于心俞、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令血会于膈俞。

具有止血、养血之功效。

治疗与血相关的各种病症。

⑤筋会—阳陵泉

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故令筋会于阳陵泉。

具有濡养筋脉的作用,治疗由于筋脉失于濡养所致的筋脉挛急、筋脉迟缓等病症。

⑥脉会—太渊

太渊,为肺经原穴,位于寸口处,为脉之大会,故令脉会于太渊。

具有理气、通脉等作用,治疗与心肺两脏相关的病症。

如无脉症、高血压等病证。

⑦骨会—大杼

杼骨,即椎骨,穴近第一胸椎骨,故名大杼,是柱骨之根,故令骨会于大杼。

具有强健骨骼的作用,治疗骨骼和骨关节的病症。

如项背痛等病症

⑧髓会—绝骨

绝骨,为胆经穴,“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令髓会于绝骨。

少阳行头身之侧,多骨节,故主骨所生病,其病“诸节皆痛”。

如中风后期下肢的痿症、瘫痪等均可应用绝骨穴治疗。

①主治与其所会八种脏器组织有关的病证。

如:

中脘、章门配合治疗脏腑病。

阳陵、大杼、绝骨配合治筋、骨、髓病。

②治某些热病。

《难经·

四十五难》“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

③郄会配穴。

孔最配膈俞,梁丘配中脘。

(七)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

腕踝部上下(肘膝关节以下)

(八)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六、腧穴定位法

常用腧穴定位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

主要是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

体表标志定位法: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

是指利用五官轮廓、毛发边际、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活动标志:

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又称骨度法、折量法。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眉间至前发际正中3

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3

前额两发角间(头维)9

耳后两乳突之间(完骨)9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9

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锁骨中点)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12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腋后纹头至肘尖9

肘横纹至腕掌横纹

肘尖至腕背横纹12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

髀枢(股骨大转子)至膝中19

膝中至外踝尖16

外踝尖至足底3

臀横纹至腘横纹14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患者第2--5指并拢时,以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宽度为3寸。

(“一夫法”)

(四)简便定位法(辅助取穴法)。

是手指比量法或活动标志范围的扩展,一种体位姿势和动作的配合。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十四经脉

一、肺手太阴经

(一)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

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从胸→手,行于上肢内侧前缘。

与脏腑联系:

肺、大肠、胃

与器官联系:

肺系(喉咙、气管)膈

(二)主治概要:

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

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

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疼。

(三)本经腧穴

1、中府(Zhōngfǔ,LU1)(肺之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简便取法]以手叉腰,在锁骨外端的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凹陷,凹陷正中直下一寸处是穴。

“中府云门下一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

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

5~0。

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2、尺泽(Chǐzé

,LU5)(肺经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肘部微屈,显现出肘横纹。

于横纹中寻找肱二头肌腱,在其外侧(桡侧)是穴。

“尺泽肘中肌腱外”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

②肘臂挛痛;

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

8~1。

2寸,或点刺出血。

3、孔最(Kǒngzuì

,LU6)(肺经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取法]伸臂仰掌,依定位取穴。

“孔最腕上七寸凭”

[主治]①咯血、咳嗽、暴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③痔疮便血。

[操作]直刺0。

5~1寸。

4、列缺(Liè

qūe,LU7)(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

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列缺交叉食指尽”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头项寻列缺”

[操作]向上斜刺0。

8寸。

多采用提捏进针法。

5、太渊(Tà

iyuān,LU9)(输穴;

原穴;

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取法]伸臂仰掌,依定位取穴。

“太渊掌后纹头应”

[主治]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

②无脉证、高血压等;

③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

3~0。

5寸。

6、鱼际(Yú

,LU10)(肺经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取法]微立掌,依定位取穴。

“鱼际大鱼骨边中”

[主治]①咳喘、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

②小儿疳积。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7、少商(Shà

oshāng,LU11)(肺经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取法]侧掌,于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直线,两线相交处是穴。

“少商穴在大指外”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高热等肺系实热证;

②癫狂、昏迷。

[操作]浅刺0。

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经脉小结

穴位

共同

特殊

中府(募穴)

咳嗽

气喘

胸痛

咽喉肿痛

肘臂挛痛

肩背痛、心悸、气短、乏力

前臂

尺泽(合穴)

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孔最(郄穴)

咯血、痔疮便血

列缺(络穴)

(八脉交会穴)

外感头痛、口眼歪斜、

颈强、齿痛

太渊(输穴)(原穴、脉会)

无脉证、手腕痛

鱼际(荥穴)

发热、咳血、咽干、失音、

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

高热、昏迷、癫狂

刺灸要点:

①中府穴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②尺泽穴避开肌腱针刺或刺络放血。

③太渊穴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

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与脏腑器官联系:

大肠、肺;

下齿、口、鼻、膈。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

1、商阳(Shāngyá

ng,LI1)(大肠经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

1寸。

[取法]伸食指,依定位取穴“商阳食指外侧取”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③甲沟炎、手指麻木。

1寸或点刺出血。

2、三间(大肠经输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取法]微握拳,依定位取穴。

“三间握拳节后当”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

②腹胀,肠鸣等肠腑病证;

③嗜睡(《甲乙经》“多卧善唾,胸满肠鸣,三间主之”);

④手背肿痛、手指握固。

[操作]直刺0.3~0.5寸。

3、合谷(大肠经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1。

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2。

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是穴。

“合谷虎口歧骨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病;

“面口合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