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5184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依托毗邻长三角的地理位置,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以合肥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其中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典型代表。

除既有知名企业(如:

江淮汽车、合肥海尔、合肥日立、合肥ABB、科大创新、美亚光电、合肥三洋、合肥美菱等)以外,合肥及周边区域新兴企业也在不断成长,涌现出一大批高技术、高效益、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如:

阳光电源、海德数控、安美达电子、中亚传感等。

现阶段,安徽省显现出机电类高技能人才较为匮乏的局面,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与产业规模。

一方面,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尤其是企业大量引进新设备、新工艺,这些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及调试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行业发展对于机电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十五”期间相比也正在发生比较明显地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复合型人才需求、多层次化人才需求、多元化人才需求。

有关统计资料曾做出预测:

自2010年起的未来五年内,安徽省建材、化工、纺织及机电产品制造等行业对技能型专业人才年平均需求量的排名依次为:

机电一体化技术(12.2%)、电气自动化技术(10.3%)、机械制造(8.5%)、数控技术(6.7%)、应用电子技术(6.6%)。

由此可见,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强劲发展给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提供了广阔的人才需求前景。

在综合沿海地区以及本省机电行业发展的信息后,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急需以下岗位人才:

(1)机电产品制造加工,人员需求增长16.4%;

(2)机电产品组装、调试,人员需求增长12.8%;

(3)机电设备操作、维护,人员需求增长6.4%;

(4)机电产品的技术服务,人员需求增长5.2%;

(5)自动化生产线调试维护等,人员需求增长9.3%;

(6)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人员需求增长5%;

(7)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维护维修人才,人员需求增长11.3%。

目前,全国年机电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在50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全国300百余所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年毕业生大约为10万,全国450余所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年毕业生大约为15万,其他途径培养的大约30万人,企业大多靠机械和电气电子专业员工岗位培训弥补不足,满足企业要求的合格机电人才其缺口非常大,严重制约了企业机电设备使用效率。

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机电实用性技能人才的任务非常紧迫,意义重大。

据劳动部门统计,目前包括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在全国只占到全部技能人才的21%。

这个数字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30%的比例。

目前高技能人才仍然比较少,只占企业总人数的5%,而按照劳动部门和企业的测定,高技能人才应占到企业总人数的20%,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这给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对高等职业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3.专业定位

3.1职业面向

面向先进制造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过程,机电产品的制造管理与服务过程,能够在自动化生产设备维护、机电产品制造、管理及技术服务等机电工程相关部门,从事“各类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机电设备的操作管理、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从事“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质量控制、产品销售与客户服务、产品技术改造”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岗位群定位:

“生产技术操作员、生产管理技术员、维修技术员、产品服务技术员、项目管理员、助理工程师”。

3.2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面向以下工作任务:

生产技术操作员、生产管理技术员、维修技术员、产品服务技术员、项目管理员、助理工程师”。

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项目(岗位)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安装、调试

机电一体化

产品的安装

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组成、结构、原理,正确使用工具和量具

能采用正确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安装标准

熟悉设备电控系统的接线布置,看懂电气气设备的装配图和电气原理图

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使用的场所、型号和规格;

认真阅读设备使用说明书

理论上会分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安装预防处理方法

产品的调试

熟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组成、结构、原理,正确使用工、量具

知道设备工艺及质量完好标准

熟悉机电一体化产品使用安全规程等规章制度

熟悉机电一体化产品参数试验、整定方法

编写设备调试报告书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选型

产品选型

了解行业、市场相似的设备的应用

理解设备的结构、功能、原理和适用场合

能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技术方案确定具体设备

产品的简单设计

识图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行、检修、维护

产品的运行

正确认识设备正常运行状态

能通过科学手段统计数据并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能根据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归纳出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技术方案

机电一体化产品检修与维护

能识记设备的参数、性能

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

能正确使用检测诊断仪器设备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管理及技术改造能力

产品的管理

能编制设备的各种维护规章制度、项目检修具体要求、设备验收报告和总结

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产品的技术改造能力

具有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对设备进行简单的升级改造能力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计划与执行能力

4.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4.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能够在现代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运行维护,机电产品制造管理与技术服务等机电工程相关部门,从事各类自动化生产设备及机电设备的操作管理、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从事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质量控制、产品销售与客户服务、产品技术改造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2人才培养规格

4.2.1专业能力要求

(1)机电设备(产品)工程图及技术文件的识读与绘(编)制能力;

(2)正确使用各类仪器仪表、量具及工具的能力;

(3)机电产品的装配检测及运行调试能力;

(4)机电产品销售及技术服务的能力;

(5)机电产品的技术改造、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能力;

(6)机电产品安全生产与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7)工业典型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整体设计、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能力。

(8)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综合分析、运行调试与维护能力;

(9)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分析、运行调试与维护能力;

(10)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建立工程项目规划、实施与管理的整体观念;

(11)树立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及节能环保意识。

4.2.2素质能力要求

(1)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克服困难的毅力、乐于奉献的精神;

(2)树立“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及严谨的工作作风;

(4)熟悉适应优秀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组织协调能力。

4.2.3方法能力要求

(1)良好的技术表达能力;

(2)具备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专业新技术和知识信息的能力;

(3)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规划决策、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的能力;

(5)工作成果的评价及持续改进能力。

4.3应取得的证书及等级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2)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5.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生产现状、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以企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方式特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一体“2.5+0.5”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一体“2.5+0.5”人才培养模式,将三个学年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全过程实施:

第一阶段:

两年半的校内培养阶段。

重点系统学习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进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为顶岗实习奠定基础,待各项成绩合格,获得职业资格鉴定证书和岗前培训合格证。

第二阶段:

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培养阶段,同时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具体见人才培养模式框图:

人才培养模式框图

校内综合成绩

+

职业证书

校内2.5年培养阶段具体安排

学年

学期

培养内容

培养目标

1

公共文化知识、身心素质、道德修养等

以大学文化知识能力和品行素质培养为主

2

专业实践认识、专业文化基础、专业技术基础、职业修养等

以专业技术基础能力和职业修养素质培养为主

3

专业技术基础、专业英语能力等

以专业基本技能、取得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

4

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修养等

以岗位技能、职业修养培养为主

5

校内综合实训

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及岗位技能训练为主

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培养阶段具体安排(0.5年)

周数

6

10

顶岗实习

以专业岗位工作实习培养能力为主,收集毕业设计资料,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毕业设计及答辩

以培养专业岗位项目工程设计与组织施工为主,经毕业答辩取得毕业证书。

6.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6.1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素质与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

课程开发过程是;

通过企业调研,广泛了解现代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运行维护、机电产品制造及服务管理等岗位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召开行业企业专家论证会,深入解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若干学习领域课程,从而构建基于机电相关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6.2课程设置

6.2.1主干课程设置

(1)《机械制图与AutoCAD2000》(72学时)

讲授地球矿物与岩石、地层、地质构造、煤与含煤岩系、影响煤矿生产主要地质因素、矿井水文地质、地质勘探、储量管理、地质报告及地质说明书、煤矿环境地质与环境保护,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查明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其规律性,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及措施,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开采与合理利用。

(2)《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72学时)

讲授有关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以及煤矿井下采掘机械的基本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参数、选型原则、配套关系、使用维护的基本常识、使学生对采掘机械的实践应用能力,适应煤矿井下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3)《矿山机械与设备》(72学时)

讲授矿山运输机械提升设备、排水设备的基本结构性能、工作原理、选型和机械设计计算以及电气控制原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能熟练使用和选择矿山机械与设备以适应矿井生产的需要。

(4)《矿山压力观测与控制》(72学时)

讲授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概念、巷道围岩变形、应力破坏的分布规律、采场周围的应力分布状态、采场顶底扳的变形破坏规律、工作面来压规律及确定方法、巷道与采场的围岩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

煤矿动压现象、矿山压力测试技术、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进行采场和巷道围岩控制设计,解决有关矿山压力控制方面问题的能力。

(5)《煤矿开采学》(108学时)

讲授采煤方法中炮采、机采、综采、放顶煤采煤法等一些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和井田开拓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对矿井开采技术、机械化采煤、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6)《煤矿测量学》(72学时)

讲授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丈量与直线定线、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测绘、地形图的阅读与应用、井下测量、巷道施工测量等内容。

(7)《井巷工程》(108学时)

讲授钻眼爆破、岩石平巷设计与施工、采区巷道施工、特殊条件下的巷道施工、井筒施工及井筒延深使学生能掌握井巷施工的基本理论、设备的选用、以及组织施工和管理能力在实践中能够熟练应用。

(8)《煤矿特殊开采方法》(36学时)

讲授岩层与地表移动、建筑物下采煤、铁路下采煤、水体下采煤、承压含水层下采煤、大倾角煤层开采、难采煤层开采、深矿井开采、煤与煤层气共采,使学生对“三下一上”开采的理论技术有所掌握,解决矿井中“三下一上”的开采方法及技术问题。

(9)《矿井通风与安全》(108学时)

讲授矿井空气动力学基础、井巷通风阻力、矿井通风动力、通风网络中风量的分配与调节、采区通风、掘进通风基础、矿井通风系统与通风设计、建井时期的通风技术、矿井空调技术概论、矿井瓦斯、矿尘、矿井防灭火、矿井水灾防治、矿山救护、煤矿安全法规、使学生获得矿井通风与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及技术管理,灾害防治技术、测试方法和设计基础等内容,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

6.2.2职业技能实践课设置

(1)《电气设备与采掘机械实习》(60学时)——第二学期

(2)《煤矿地质综合实训》(30学时)——第二学期

(3)《矿井生产系统认识实习》(30学时)——第三学期

(4)《测量实训》(30学时)——第三学期

(5)《煤矿开采方法课程设计》(60学时)——第四学期

(6)《钳工实习》(60学时)——第五学期

(7)《电工实训》(120学时)——第五学期

(8)《通风安全实训》(120学时)——第五学期

(9)《矿井生产实训》(300学时)——第五学期

(10)《毕业实习》(60学时)——第六学期

(11)《毕业设计》(240学时)——第六学期

(12)《顶岗实习》(300学时)——第六学期

6.3教学进程

6.3.1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周安排表

学年

学期

理论教学

考试

实习实训与现场教学等

课程设计或大型作业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入学教育

军训

毕业教育

总计

17

 

20

2 

合计

24

6.3.2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进程表

项目名称

(学习领域名称)

(课程名称)

学分学时数

按学年及学期分配周学时

按学期

分配

课堂

讲授

课内

实践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考查

18/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54

3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72

体育

9

144

16

128

高等数学

英语

112

32

形式与政策

7

计算机应用基础

62

工程力学

机械制图及CAD

52

岩石力学

60

12

采矿AutoCAD

108

48

电工电子

58

14

现代企业管理

30

煤矿地质学

液压传动采掘机械

矿山机械与设备

矿山压力观测与控制

64

8

煤矿开采学

96

煤矿测量学

井巷工程

煤矿特殊开采方法

矿井通风与安全

课时合计

28

25

23

21

职业技能课

军事训练

2W

钳工实习

电工实训

120

4W

通风安全实训

矿井生产实训

300

10W

电器设备与采掘机械实习

1W

煤矿地质综合实训

矿井生产系统认识实习

煤矿开采方法课程设计

煤矿测量学实习

11

毕业实习

240

8W

13

续表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续表: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进程表

20周

煤矿矿井设计

40

矿山压力测试技术

矿井瓦斯防治

小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8

应用文写作

形体训练

社交礼仪

创新能力

音乐欣赏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上篇职业生涯规划)

2/双周

(中篇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