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园总体设计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4742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43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生态园总体设计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东莞生态园总体设计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东莞生态园总体设计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东莞生态园总体设计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东莞生态园总体设计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生态园总体设计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东莞生态园总体设计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生态园总体设计规划文档格式.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生态园总体设计规划文档格式.docx

在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四位一体”的XX中心城区将形成面积400多平方公里的XX城市核心区,集合多元的城市功能,产生更大的城市活力,成为XX核心城区规模化、集群化的功能资源,提升XX在珠三角城市服务的水准和服务影响X围。

(2)----实现社会经济双转型

长期以来,XX市以镇为单元的土地开发建设模式亟待整合、提升。

建设以生态(水)环境修复为特色的“公共产品”+”现代产业”--XX生态园,就是要通过地区发展的统筹、协作,带动或影响周边镇区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升级,促进该地区高标准城市化,支持新工作方式和新生活方式,彰显社会进步。

其中,道路系统、水系、生态系统成为整合城市空间的主干脉络,治理寒溪河流域与东引河水系的生态环境,是为了建构与市域X围内环境生态相融合的XX生态园永远不变的生态安全格局;

通过东引河道连通莞城,将使生态园融入核心城区空间。

“XX生态园”也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的新型的、统筹城镇资源、创新发展模式的示X项目。

1.3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年限由2007年至2020年。

其中2007年至2010年为近期,2011年至2020年为远期。

1.4规划依据

(1)《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2)《XX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

(3)《XX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2006)

(4)《XX市东坑镇总体规划(2004-2020)》

(5)《XX市茶山镇总体规划(2004-2020)》

(6)《XX市横沥镇总体规划(2003-2020)》

(7)《XX市寮布镇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

(8)《XX市企石镇总体规划(2006-2020)》

(9)《XX市石排镇总体规划(2006-2020)》

(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X

1.5城市规划区

规划区位于XX市中北部六镇交界的XX生态园征地X围,具体界限为广深铁路(茶山段)以东,龙岗大道(石排)西南,东部快速路以北的核心地区,以及寮步寒溪河三角洲片区,石排东南部、茶山南部、横沥、东坑北部靠近东部快速路(以下简称东快)的部分用地,规划总面积30.54平方公里(不含各镇返还用地)。

1.6规划目标

(1)适应XX社会经济双转型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生态园,使之成为XX市双转型的示X地区,带动区域的产业提升和空间优化。

(2)突出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确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成为指导下层次规划及工程实施的有效依据。

(3)探索基于生态园模式的新城发展研究,通过对生态园发展的认识和研究,寻求新的城市空间发展路径,成为相关规划编制和管理领域的示X样板。

1.7技术路线

通过深入分析XX目前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XX生态园独特的发展路径(XX第三代新城),即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实现城市空间的整合及城市建设标准的提高,带动产业的提升,实现社会经济双转型。

(1)以区域统筹为目标

生态园的发展建设不仅仅从园区本身出发,而应从XX市目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着手,从区域统筹角度考虑。

主要体现在通过空间资源的重组,构建具有区域节点价值的新城,强化“四位一体”的XX中心城区集聚和辐射功能;

通过地区水系整治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通过园区发展目标提升,加速传统优势产业更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及提升。

(2)以生态优先为前提

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目的基础之上,通过水系改造、水体生态修复和水体景观规划建设等手段,不仅实现水系的合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更加强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改进环境质量、实现生态资源的多样化为目的。

建立完整的生态框架、连续的生态廊道和系统化网络化的绿地系统,促进生态园“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可持续的、生态空间与城市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

(3)以空间整合为手段

生态园不是孤立地建设东部的“第七个镇”,而是统筹和集约六镇镇区各种发展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土地的高效、高质利用,整合区内的土地、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地区城市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形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拥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发展地区。

(4)以产业提升为策略

积极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

为了建立适应地区发展的产业体系,规划从区域层面、产业层面以及生态园自身层面对产业进行了研究和筛选,形成了三大类别的产业类型,包括移植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根植性的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并对各类产业在园区发展的主导方向及空间布局进行指引。

(5)以规划实施为目的

本次规划的重点在于通过规划来指导下层次规划及各项工程的规划设计,在确定园区开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开发思路和政府的职能角色,协调规划建设统筹思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

第2章.区域发展关系分析

2.1全球化发展背景

城市竞争的新模式

20世纪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方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即从“福特主义”到“丰田主义”再到“温特尔主义”(Wintelism)的转变。

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全球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机遇,率先转变生产方式的区域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新的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并对高端服务业产生新的需求,新的全球城市也随之出现。

在温特制生产方式下,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一般情况下,处在上游的产品开发和试制环节以及下游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其获得的附加值要大大高于处于中游的组装环节。

竞争的重点也不是降低成本,而是以创新为动力的标准提升和客户群锁定。

因此,温特制的产生带来的价值链的竞争也导致城市竞争模式的转变,城市必须注重发展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环节,强占竞争的制高点。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特点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方向为:

①开放的信息化、技术化的系统。

城市的发展打破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开始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一定角色。

②生产的全球化扩散与管理的高层次集聚。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如原材料及劳动力来源、交通设施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弱化,快速与准确地收集与传递信息、进行信息的交流更加重要,从而导致了生产的分散与管理、信息交流的集聚。

③城市的全球化职能分工。

越发达的城市,越能够集中提供金融、法律服务等功能,而生产的物化劳动则由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地区来承担。

④全球化城市系统。

任何一个城市或城市群既是区域网络的结点,又是全球化城市网络的结点。

城市或城市群依据职能分工,呈现出全球化的核心—边缘关系。

2.2珠三角发展环境与趋势

产业结构格局和重构

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

以大城市和专业镇为生长极点,产业空间或连绵成带或组合成团,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

(1)东岸产业带

该产业带依托XX、、XX和XX四大都市区以及区内密集的专业镇和中心镇,并依托广深高速、莞深高速等交通设施,借助毗邻XX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以XX高层次服务业、XX综合辐射中心、XX高技术产业、XX密集制造业为特色的产业带。

东岸产业带主要问题是产业根植性不强,技术含量不高,以低端制造业为主。

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区内分工协作:

借助XX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积极推动珠三角的金融体系建设、规X管理建设等;

、XX应以高科技为主,带动整个产业带技术水平的提升;

XX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大制造业技术含量,向高科技制造业发展。

(2)西岸产业集群

西岸以XX市域、江门市区一部分及XX北部形成以专业镇为主导的新产业区或产业集群。

西部产业集群主要问题是如何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企业。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专业镇目前企业规模不大,没有自己的品牌,今后应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

依托大型企业发展的专业镇,应提升技术水平,掌握核心技术。

西岸产业区现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今后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同时配套发展高档次的服务业,为基础产业解决后顾之忧。

全面转型——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21世纪之初,珠三角地区进入了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些城市开始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束缚,尝试通过产业与社会发展的“双转型”,谋求城市更长远的发展。

为了树立城市发展转型的指导思想,寻求城市发展转型的战略空间,XX概念规划、“XX2030:

规划及远景策略”、“XX2030城市发展策略”、“XX2030空间发展战略”等战略规划相继出台,并成为了城市全面转型的战略宣言。

图2-1珠三角地区新一轮的湾区竞争

(1)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经济发展一直以速度型、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走低成本扩X战略,实现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初步成为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但同时也导致区内产业同构,降低了经济区内分工和规模的双重效益,并引发竞争的白热化。

随着成本的上升和竞争的加剧,单靠要素扩X已难以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发展模式急需转型。

更为严峻的是,要素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又令其失去了以往的比较优势,资本外迁、产业转移便成了必然。

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外源型经济模式负面作用日益显现,大量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成为许多企业产品出口难以逾越的障碍,令珠三角外源经济模式的优势受到挑战。

在发展速度已低于长三角的事实面前,珠三角的转型迫在眉睫。

在XX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XX十一五规划纲要”获得通过,在此规划中最突出的关键字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自主创新”。

这预示着XX将开始经济增长模式的大转型,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珠三角新一轮经济变革大潮即将来临。

(2)内外源并举协调发展

传统的重数量轻质量的招商引资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XX的发展,XX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调整引资方向,把招商引资的重点从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主要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水平,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内源型经济与高端第三产业一直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软肋。

XX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逐步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增强内源经济在珠三角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

(3)穗深建自主创新基地与区域重组

在XX“十一五”规划中,XX和XX分别被定位为现代化大都市和国际性城市,表明已经确定了这两座城市在整个XX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珠三角的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重构。

在东岸城镇群中,、、XX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分工体系,在某些方面能很好地协作。

在西岸的城镇群中,、、江门三个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强度远远低于东岸及中部的城市。

、XX以IT为主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而XX在松山湖产业园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支援服务业”;

XX则在大南沙发展重化工和港口物流业,并将老城一些产业和功能进行转移和置换;

另外南海民营企业、XX乡镇企业、XX和XX等城市的地方国有企业等传统产业或产品,也已经进入了衰退期,目前也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3XX发展环境与趋势

产业发展格局与趋势

XX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与产业用地在空间上的逐步引导,形成了七大综合产业基地以及若干特色产业区的布局体系,成为XX产业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七大综合产业基地:

全市形成了麻涌临港产业基地、虎门—沙田临港产业基地、虎门港综合产业基地、石竭—高埗工业基地、中部工业基地、东部工业基地、东南工业基地,作为XX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

特色产业区:

以现有镇区特色形成不同特色产业为基础,完善强化,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构建若干特色产业区,包括大岭山家具产业区、大朗毛纺产业区、石龙电子信息产业区、厚街家具—电子产业区、长安电子产业区、黄江电子信息产业区等。

XX目前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产业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过分依赖外源性经济,产业升级转型的主动性不够,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今后应推进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加大制造业技术含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实现“XX制造”向“XX创造”的转型。

空间格局与发展转型

XX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较为松散,功能无序,镇区间各自发展,以“自下而上”发展模式为主导,资源分散开发导致利用效率低下,也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使现有脆弱的环境底线进一步遭到侵蚀,严重制约了XX未来的发展,降低了综合竞争力。

《XX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提出XX的空间结构为“复合中心、五大片区、生态型格局”,其中复合中心包括中心城区、松山湖产业园、虎门—厚街、常平—樟木头,共同承担区域与市域的服务职能。

随着松山湖产业园作为XX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完善,其城市发展态势由原有的“人”字型通过增加莞城——同沙——松山湖产业园轴线转变为“个”字型。

其中,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城市综合服务业功能,同沙水库作为生态核心,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松山湖产业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档次生态型居住区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2007年,XX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按照“中心提升、东西推进、南北拓展”的格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以“高标准规划建设松山湖大道两侧地区,推进四个街道、同沙、松山湖产业园与东部快速两侧统筹地带‘四位一体’的融合,做大中心城市规模,聚集各种要素资源,增强对全市的带动辐射作用”。

“四位一体”的功能格局将有利于集聚XX核心城区规模化、集群化的功能资源,集合多元的城市功能,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味,产生更大的城市活力和高标准建设的影响力,提升XX市整体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4XX六镇关系协调

为了统筹XX东部快速路两侧土地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推进资源要素的集约化利用,XX利用东部快速路两侧的土地资源优势,整合石排、企石、横沥、东坑、茶山、寮步六镇的城市建设,实施统一的园区开发,通过生态园高标准的建设,充分发挥区域统筹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园区成为XX产业升级的先行军和主力军,带动XX中北部地区产业升级及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XX市产业调整、城市升级和环境优化。

在空间上形成“一轴两带七组团”的组团结构。

利用东部快速路为各城镇的发展联系轴,将沿线产业及配套服务功能进行整合,形成产业发展带,发挥集聚效应。

利用六镇现状的自然环境背景,确定东江景观带与区域生态隔离带两大生态景观廊道。

由行政区划管理界限形成各具特色的七个功能组团,强调不同的区域服务分工。

产业上通过生态园的高标准建设,带动周边六镇产业结构和层次优化升级。

以生态园作为六镇产业发展的核心和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和功能,并为周边产业园区提供示X和支持。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打造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特色的区域品牌,形成功能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3章.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3.1现状条件

现状条件

(1)地理位置

规划区位于XX城区以东,东部快速路两侧,西起寮步镇的石步村,东至企石的东引河,南至横沥的新浦村,北至石排的燕窝村。

X围为寮步、东坑、茶山、石排、横沥及企石六个镇区围合相接的区域,原属于六镇的边缘地区。

(2)交通状况

现状区内对外主要道路包括东部快速路、龙岗大道等交通干道。

由于生态园位于各镇结合部,交通设施不足,道路系统性差,现状道路主要是为用于农业生产、生活的服务性道路。

自然特征

(1)气候条件

规划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靠近南海沿岸,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温差小。

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为偏北风,全年平均湿度为77.9%,年平均雨量为1600—1700毫米,最大雨量为3300毫米,最小降雨量为950毫米。

(2)地质地貌及土壤

规划区内地层属花岗岩、砂岩和页岩。

台丘多为坚硬、半坚硬的岩类,表层的风化土多为可塑——硬塑,容许承载力比较高,为工程建筑提供良好的地基持力层。

寒溪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历来是主要农田区,土地肥沃。

台丘坡地多已开发种植果树(荔枝、柑桔)。

园内土壤包括河流冲积,谷底冲积,潮砂泥田、炭质黑泥田,冷底田等。

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和水稻土,呈酸性。

(3)水文水质

规划区北部濒临东江,内有大面积水域,区内水系发达,有寒溪河、南畬朗渠、大圳埔排渠等主要河流,池塘密布,河网纵横,其它低洼地区为密布的天然鱼塘及人工养殖池,另有一些天然的冲沟也存有水体,及易于积水的埔田区和围田区。

目前,规划X围内河流和排渠水体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养殖池塘的水体质量相对较好,维持了较好的生态景观。

生态环境

规划区内整体生态环境较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空气质量较好,植被生长情况较好,生态特征以滨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所适宜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植被。

区内以低丘陵和平原为主,整体山势不高,错落有致,风景优美,主要的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经济林和沼生植被,地带性植物丰富,有荔枝、小叶榕、乌桕、桉树、芦苇、荷花等。

动物种类繁多,昆虫和水生动物种类占有突出比重。

现状土地利用

规划区内主要以非建设用地为主,其中水域面积最大,其次为耕地,有少量的村庄,包括石步村、新围村、月塘村及麦屋村等。

在生态园内建设用地布局非常分散,且规模较小。

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9.72公顷,占园区总面积的3.9%,其中主要是村镇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分别占到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7.82%和61.3%。

如表3-1所示。

表3-1生态园现状用地汇总表

用地性质

代码

用地面积

(公顷)

占建设用地比例(%)

R4

村镇居住用地

21.34

17.82

M

工业用地

73.38

61.3

S

道路广场用地

5.62

4.7

U

市政设施用地

10.86

9.1

城市建设用地

119.72

100.00

E

水域及其他用地

2934.42

E1

其中

水域

1686.18

E2

耕地

1185.42

E4

林地

62.82

总用地

3054.14

3.2现状问题

长期以来,规划区属各镇独立发展的边缘地区,区内主要为非城市建设地区,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但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旅游资源利用、土地利用与开发上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现状生态基础条件较好,但环境污染压力较大。

规划区内虽然维持了较好的生态基础,但由于工业污染的排入,南畬朗渠、大圳埔渠、寒溪河等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如果外部的工业污染继续排放,规划区内的生态环境将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境况。

同时,各镇边沿将生活垃圾无序的堆积到规划区内,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因此未来环境的整治、生态的恢复将是生态园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

(2)人文及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未形成规模效应。

规划区周边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规划区周边有南社古村落、塘尾古村落、李家坊古村落、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其中南社和塘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区内自然景观丰富,水体景观优美,既有寒溪河、东引河、南畬朗、大圳埔等河渠水体,又有星罗密布的阡陌池塘。

现状农田也呈现出独特肌理的、纵横交错的大地景观效果。

然而,这些人文和自然资源尚未得到的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游览系统。

在未来的建设中,应充分挖掘这些旅游资源,构建XX东部的岭南文化旅游圈、形成规模效应。

这对弘扬XX地域文化、塑造生态园文化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3)地势较低洼,内涝现象严重,建设条件较差,土地开发利用成本较高

规划区内现状土地标高低,内涝灾害严重,现状鱼塘密布,并有淤泥淤积,地基条件较差。

未来的城市建设用地需要提高用地标高、增强土地承载力才能达到用地安全标准。

回填的土源难寻、运输费用高都将导致较高的造地成本。

(4)规划区X围较为细碎,用地边界不完整,土地利用难度较大。

规划区分布比较分散,X围比较细碎,用地不够集聚,一方面导致土地利用的难度较大,需要较多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也较难发挥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规划区用地边界与六镇紧密结合,将有利于发挥生态园的核心作用,有利于统筹和提升六镇的建设品质。

(5)高压走廊造成了规划区内用地的严重分割。

现状和原规划高压走廊严重的分割了生态园核心区的用地,使规划区内用地更加分散,土地的价值难于发挥,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景观效果。

调改高压走廊成为整合用地、提升土地价值的必要条件。

第4章.城市定位、目标与策略

4.1城市定位

根据XX生态园现状基础条件及其周边资源情况,结合XX“四位一体”的空间发展战略,综合研究确定XX生态园的功能定位为:

XX市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区。

4.2发展目标

XX生态园是XX市实现社会经济“双转型”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的示X地区。

XX生态园的发展目标是“在未来10-20年里,XX生态园将发展成为XX市城镇群协调发展的示X区、复合环境生态的综合发展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区、现代产业及其配套服务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配套园区”。

4.3发展策略

为了应对珠三角地区快速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城市问题,规划提出建设第三代新城的区域统筹计划,第三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