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14108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基本含义,了解总供求曲线的得出过程,掌握总供求的均衡模型和总供求曲线移动产生的效应,掌握用总供求模型去分析经济波动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总供求的均衡模型和总供求曲线移动的效应,总供求模型下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其中国外需求由国际经济环境决定,而政府需求主要是一个政策变量,因此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决定总需求量的基本因素。

总需求函数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一般价格水平P与国民收入y之间的依存关系。

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y=f(P)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一般价格水平P提高时,均衡国民收入y就减少;当一般价格水平P下降时,均衡国民收入y就增加,二者的变动方向相反。

二、总需求曲线

表示均衡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达形式,下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AD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

一、总生产函数

总量生产函数又称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与总量产出之间的关系。

三、总供给曲线

根据总生产函数的性质和劳动市场的均衡可以将总供给函数分成三个区间,见下图。

第一区间,0<N<N1,0<y<y1

在这一区间,劳动的边际生产率MP为一常数,实际工资率也为常数。

在货币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价格总水平不变,总供给曲线在图6—9中呈现为水平线段,该段曲线也被称为凯恩斯萧条模型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认为,在严重的经济萧条状态下,社会中存在着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

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社会上存在大量失业者时,厂商可以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得到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如果仅仅考虑劳动力成本的因素,则平均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增加而增长,从而价格总水平也不会随产量的增加而增长,厂商可以在既定价格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所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量或国民收入增长时,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工资率可以保持大致不变,总供给曲线因而是一段与横轴平行的线。

凯恩斯的这种理论以西方国家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为背景,基本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经济的状况,故这一区间又被称为凯恩斯区间。

第二区间,N1<N<Nf,y1<y<yf

在这一区间,国民产品(收入)与价格总水平成正向相关,在图形上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价格总水平上升将导致国民产品(收入)增加,价格总水平下降会导致国民产品(收入)减少。

这是因为在货币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价格总水平上升,实际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量增加,从而使国民产品(收入)增加。

这一区间又被称为中间区间,同时也被视为总供给曲线的正常状态。

第三区间,N=Nf,y=yf

在这一区间,由于就业量不能超过Nf,所以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不会增加劳动市场的就业量,因此也不能增加国民产品(收入),也就是说总供给不能超过yf的水平,总供给曲线变为在yf的水平上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古典经济学假定工资和价格是完全可伸缩的量,通过工资和价格的调整劳动市场可以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总产出达到潜在产量。

这时即使价格总水平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因此这时的总供给曲线是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表示价格无论怎么提高,供给总水平仍然等于yf。

这一区间又被称为古典区间。

将上述三段线连接起来,便构成了总供给曲线AS。

第三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模型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共同均衡,由此可以说明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

前面已经解释了总需求函数和曲线与总供给函数和曲线,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就可以构成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即AD―AS模型。

在图6―11中,AD曲线是由总需求函数决定的总需求曲线,AS曲线是由总供给函数决定的总供给曲线,AD与AS的交点E为均衡点,ye为均衡国民收入,Pe为均衡价格总水平。

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总供求的均衡是通过市场的内在机制自动实现的。

当价格水平高于Pe例如为P1时,总需求会由ye减少到y1,总供给却由ye增加到y2,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会造成价格总水平下降直到Pe为止。

如果价格水平低于Pe,总需求会大于总供给,价格总水平会上升,直到均衡时为止。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总供求会自动均衡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认为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总供求虽然能自动达成均衡,但却不一定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当均衡点低于潜在产量yf的水平时,经济便处在失业状态。

例如在上图中,均衡国民收入ye就是一个小于潜在产量yf的均衡国民收入,这时经济中有非自愿失业存在。

二、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的变动

总供求均衡点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总水平,均衡点的位置又取决于AD线和AS线的位置,AD线和AS线位置的任何移动都将导致均衡点的变动,而凡是价格总水平以外的其他因素所引起的总供求的变动都会引起AD线或AS线的移动,从而导致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自发投资支出、自发储蓄、货币供给的变化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货币工资率、劳动供给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的作用会使总供给曲线移动。

上述影响的过程,可以用AD—AS均衡模型自行分析。

第四节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一、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

假定总供给曲线AS不变,总需求曲线AD移动的效应根据总供给曲线的三个区间的特性不同而不同。

1.凯恩斯情形

在总供给曲线的凯恩斯区间,AS线是价格总水平不变条件下的水平线。

如果初始均衡点位于E1点,那么任何可以使AD线移动的因素,都不能影响价格总水平,但却能显著影响国民收入量的变化。

例如当总需求曲线从AD1移动到AD2时,达到新均衡点E2,国民收入从y1增加到y2,但价格水平不变,仍保持在P1的水平上,见下图。

2.古典情形

在古典情形下,总供给曲线AS是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的垂线,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量都为yf,因此在古典情形下可以得出与凯恩斯情形下完全不同的结论。

自主投资支出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增加都会导致AD线向右移动,见左下图。

最初均衡点为E1点,当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移动到AD2时,在P1价格总水平上的总需求增加了,但厂商不可能获得新增劳动力来生产更多的产量,即产品供给对新增的需求无法做出反应。

由于厂商试图在供不应求的劳动市场上雇用更多的工人,他们抬高了工资和生产成本,因而,必须为他们的产品索取更高的价格。

因此,对产品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更高的价格,却不能提高产量。

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会使总需求沿着AD2线从E3开始减少,直至达到新的均衡点E2为止。

在E2点,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2,均衡的国民收入不变,仍为yf。

右上图是古典情形下名义货币扩张(货币总供给增加)的效应。

图中的E1点为初始的充分就业均衡点,AD1与AS在此点相交。

现在假定名义货币存量增加了,相应地,总需求曲线AD1向右移动到AD2。

假如价格能够固定,经济均衡点会移动至E3,但是在产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总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对产品的超额需求,厂商们对劳动力需求的竞争推动了工资和成本的上涨,价格也随之上涨,直到产品的超额需求消失为止。

这时,经济在AS曲线与新的总需求曲线AD2相交的E2点达到新的均衡。

由此可见,只有当总需求再次与充分就业的供给量相等的时候,价格上升的压力才会消失。

在经济均衡从E1点移动到E2点的调整过程中,没有产量的变化而只有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与名义货币量以同一比例上升。

从右上图可以看到,作为对名义货币增加的反应,AD曲线会向上移动一段与货币增加比例相同的距离。

因此,在E2点上,实际货币存量M/P恢复到其初始水平。

在E2点,名义货币和价格总水平都变动了同一比例,均衡产量则维持不变。

由此可以得出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

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

货币存量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产量与就业量不变的情况,被称为货币中性。

3.正常情形

在正常情形下,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总需求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AS与AD0相交于E0点,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0,价格水平为P0。

当总需求增加,AD0右移到AD1与AS相交于E1,决定了新的国民收入为y1,价格总水平为P1,这表明总需求增加使国民收入由y0增加到y1,使价格总水平由P0上升为P1。

相反,当总需求减少,AD线从AD0左移到AD2与AS相交于E2,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2,价格总水平为P2,这表明总需求减少使国民收入由y0减少到y2,使价格总水平由P0下降为P2。

二、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自己用图表示一下。

第五节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AD—AS模型是主流经济学派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理论工具。

作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重要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他们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大致如下。

一、短期均衡的决定

在短期内,国民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见下图。

第一种情况是E点所表明的情况,左下图中的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总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E′点所表明的情况,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总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如果石油价格上涨或工资水平普遍提高等原因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变,就会发生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同时出现的情况,即会出现“滞胀”的局面。

在右下图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

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上述的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都是短期存在的状态。

二、长期均衡的决定

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够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

上图中的ASL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和潜在产量线完全重合,总需求曲线AD和长期总供给曲线ASL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e;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AD向右移动到AD′的位置时,总需求曲线AD′和长期总供给曲线ASL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

由于y=y′=yf,所以,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综上所述,主流经济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

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在短期内,萧条和过度繁荣甚至滞胀状态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情况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反周期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处于持续稳定的充分就业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