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版博士学位论文格式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3962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版博士学位论文格式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版博士学位论文格式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版博士学位论文格式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版博士学位论文格式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版博士学位论文格式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版博士学位论文格式Word下载.docx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版博士学位论文格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版博士学位论文格式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版博士学位论文格式Word下载.docx

长度不超过1页(约350词)。

标题字体为TimesNewRoman18bold,正文字体为TimesNewRoman12。

行距为1.5倍。

2.4致谢(Acknowledgements)

语言与正文一致。

长度一般不超过1页。

2.5目录(Contents)

目录的内容和语言与正文的章标题、节标题和小节标题一致。

如章、节、小节的标题仅以阿拉伯数字为序号,目录的所有标题均顶左页边起头,标题页码右对齐(样本模板见附录3)。

如章标题的序号采用Chaptern的形式,仅章标题顶左页边起头。

节标题和小节标题,缩进1厘米,标题页码右对齐(样本模板见附录4)。

目录本身标题居中,字体为TimesNewRoman18bold。

目录正文的字体为TimesNewRoman12。

章标题使用bold。

行距为1.5倍或其固定值设置为20磅。

目录标题与目录正文之间空2行,文前部分标题与正文标题之间、两章的标题之间以及正文标题与附录和参考文献的标题之间各空1行。

目录样本模板见附录3-4。

2.6图目(Figures)

内容和语言与正文中的图名一致。

标题(caption)字体为TimesNewRoman18bold,正文字体为TimesNewRoman12。

2.7表目(Tables)

内容和语言与正文中表的名称一致。

2.8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如正文中使用的缩略语较多,可制作一缩略语表,分双栏排列,左栏为缩略语,右栏为与之对应的全称。

2.9页码

论文从英文标题页(titlepage)起到正文前的最后一页属于文前部分(frontmatter)。

论文文前部分的页码用小写罗马数字编号。

从论文正文的首页到全部论文最后一页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号。

从1到20的小写罗马数字及对应的阿拉伯数字如下: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1

2

3

4

5

6

7

8

9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xix

xx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正文(Text)

3.1结构层次

正文分为若干章(chapter),每章另起一页。

每章分为若干节(section),每节可分为若干小节(subsection)。

节与节之间、小节与小节之间空1行。

3.2标题

章标题独占一行,居中。

章号可以采用纯阿拉伯数字或“Chaptern”的形式。

章号后空1格,不加顿号或小数点,然后是章标题。

章号及章标题的字体为TimesNewRoman18bold,句首和句末词的首字母以及句中实词(含代词)的首字母大写。

节标题独占一行。

如章号采用“Chaptern”的形式,节标题起头空2字符或1厘米;

如章号采用纯阿拉伯数字,则节标题顶左页边起头。

节号为阿拉伯数字。

节号的形式为1.1、1.2、1.3。

节号后空1格,不加顿号或小数点,然后是节标题。

章号及章标题的字体为TimesNewRoman12bold,句首词的首字母大写。

小节标题独占一行。

如节标题缩进,小节标题也同样缩进,否则顶左页边起头。

小节号为阿拉伯数字。

小节号的形式为1.1.1、1.1.2、1.1.3。

小节号后空1格,不加顿号或小数点,然后是小节标题。

小节号及小节标题的字体为TimesNewRoman12bold,句首词的首字母大写。

小节之下可以采用字母A.B.C.,a.b.c.,(a)(b)(c)或罗马数字I.II.III.,i.ii.iii.,(i)(ii)(iii)对需要编号的内容加以编号。

3.3字体

正文的默认字体为TimesNewRoman12。

英文倾斜字体(italics)的使用范围主要是:

(1)词作为词本身使用,如:

ThemostfrequentlyusedwordinEnglishisthe.

(2)拼写尚未被普遍接受的外来词,如:

JiaoziisaverypopularfoodinChina.

(3)书刊等的名称。

图表的字体可根据需要换为较小的字号。

3.4行距

正文的默认行距为2倍。

图表的行距为单倍。

章标题与正文之间空1行,节标题与正文之间、小节标题与正文之间不空行。

图表与正文之间上下各空1行。

3.5图表(Figuresandtables)

图标题置于图的下方,表标题置于表的上方。

图表标题连同图表顶左页边起头,图表标题与图表之间不空行。

每章的图表单独编号,图号的格式为“图+阿拉伯数字”,表号的格式为“表+带小数点的阿拉伯数字”。

小数点前的数字为章号,之后的数字为图表本身的序号。

图表号与图表标题之间空1格。

图表标题与图表之间不空行。

图表的字体一般为TimesNewRoman12;

如果需要,可以适当采用较小的字号。

图表的行距为1.5倍。

3.6参引(Parentheticalreference/citation)

一切直接或间接引文以及论文所依据的文献均须通过随文圆括号参引(in-textparentheticalreference)标明其出处。

参引的内容和语言须与正文之后所列参考文献的内容和语言一致。

文献上所署的作者名字如果是中文本名,参引时引其全名;

如果是朝鲜/韩国、越南、日本名字的中文译名,参引时比照中文名字;

如果是英文名字的中文译名,即使该译名使用了中文的姓氏,如“韩礼德”(M.A.K.Halliday),参引时也仅引其姓,不引其全名,除非参考目录里有两个同姓的作者。

作者名字如果是英文或汉语拼音,不论该名字是本名还是译名,参引时都仅引其姓。

其他民族的名字或其译名如果类似英文名字,参引时比照英文名字。

转述某作者或某文献的基本或主题观点或仅提及该作者或该文献,只需给出文献的出版年,如:

陈前瑞(2003)认为,汉语的基本情状体分为四类,即状态、活动、结束、成就。

直接或间接引述某一具体观点,须给出文献的页码,格式是“出版年:

页码”,如:

吕叔湘(2002:

117)认为,成做动词时,有四个义项:

1)成功、完成;

2)成为;

3)可以、行;

4)能干。

如作者的名字不是正文语句的一个成分,可将之连同出版年、页码一起置于圆括号内,如:

这是社交语用迁移的影响,即“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文化中的语用规则及语用参数的判断”(何兆熊2000:

265)。

圆括号内的参引如果不止一条,一般按照出版年排序。

同一作者的两条参引之间用逗号隔开,如:

Dahl(1985,2000a,2000b);

不同作者的参引之间用分号隔开,如:

Inadditiontothesethreewellrecognizedaspectualmarkers,somescholars(王力1985;

戴耀晶1997;

吕叔湘2004;

Xiao&

McEnery2004)havealsostudiedtheaspectualmeaningsofqilai(起来)andxiaqu(下去).

文献作者如果是两个人,参引时引两个人的名字。

格式是在两个姓之间加&

号,表示‘和’,如Li&

Thompson(1981)。

文献作者如果是三人或三人以上,参引时仅引第1作者的名字。

格式是在第1作者的姓之后加拉丁缩略语“etal.”,表示‘和他人’,如“Quirketal.(1985)”,etal.不必是斜体。

同一篇文献如果有不同版本(edition),而论文作者参引的是后来的版本,一般应在参引中给出第1版及作者参引版的出版年,二者中间加/号,如:

AlexanderSchmidt编纂的两卷本巨著ShakespeareLexiconandQuotationDictionary(1874/1902/1971)

同一版本不同年代的印本(reprint),参引时一般不必特别标明,除非作者需要参引某一印本文前部分的内容。

在参引外文文献的中文译本时,一般应同时给出原文版本和译本的出版年。

3.7注释(Notes)

注释是对论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作进一步说明或解释,这种说明或解释如果放在正文中会妨碍文本的连贯。

注释一般采用随文圆括号夹注(in-textparentheticalnote)或脚注(footnote)的形式。

3.8随文夹注(parentheticalnotesintext)

除了用于参引外,随文夹注主要用于提供非常简短的说明、译文的原文以及全名的缩写或全称的简称,如:

句首和句末词的首字母以及句中实词(含代词)的首字母大写。

对于莎士比亚学者来说,最重要的词典有两部:

一部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人AlexanderSchmidt以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勤奋及钻研精神编纂的两卷本巨著ShakespeareLexiconandQuotationDictionary(1874/1902/1971,以下简称Lexicon),另一部是OxfordEnglishDictionary(1884-1928/1989,通常简称OED)。

随文夹注的字体同于正文的默认字体。

3.9脚注(footnotes)

一般在正文需注释处使用微软Word软件“插入”功能的选项“脚注和尾注”,选择“脚注、自动编号”,软件会在需注释处的右上方自动按顺序加注上标号码1、2、3、…并且会在当页下方脚注处给出相应号码。

注号之后空1格,然后加入注文,回行时注文悬挂缩进1个字符,与上一行注文对齐。

对论文标题进行注释或对全篇文章进行说明时,脚注号用*(选择“脚注、自定义标记(S),然后输入*号,或直接在自定义标记右面的输入窗口输入*号),而不用阿拉伯数字。

其他同于一般注释。

脚注的字体默认为TimesNewRoman10。

3.10引文(Quotations)

如果引文出自现有的中文译本,一般不必再提供原文,除非学位论文作者认为有必要提供原文以便进行原文和译文的对比。

如引文是学位论文作者本人从英文译成的中文,一般应在译文之后以夹注的形式给出原文。

引文较长者(一般如占正文3行以上,诗2行以上),宜另起一行,与正文之间空1行,不加引号。

左缩进2字符或1厘米。

3.11例证/例句(Citations/Examplesentences)

每一章的例证或例句按顺序用

(1)、

(2)、(3)编号。

每例另起1行,与正文之间空1行,顶左页边起头。

编号与例句之间空2-3格,回行时与上一行例证/例句的文字对齐。

英文论文中的中文例句一般应在例句下方依次给出汉语拼音、逐字译文、整句译文。

汉语拼音与逐字译文应与汉语原文上下逐字对齐,例如:

(1)他跳了一夜的舞。

tatiao-leyiyedewu.

hedance-LEonenightDEdance.

Hedancedforawholenight.

如一个例证里有两个或多个变体,可以用a.b.c.给例句变体编号。

正文中提及例证时,可直接指称其编号,如“在(2a)中”。

对于不合语法的例句,应在句子前标以*号,如(2b);

对于其语法性或可接受性有疑问的例句,应在句子前标以问号。

(2)a.猴子进化成人。

(《子夜》)

houzijinhuachengren.

Monkeyevolveintohuman.

Monkeyshadevolvedintoman.(Midnight)

b.人进化成

renjinhuacheng

humanevolvecheng

例句与译文之间单倍行距,不空行。

例句之间空1行。

4后辅文

4.1参考文献(References)

每一条目首行顶左页边起头,自第2行起悬挂缩进2字符或1厘米。

文献条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

可以使用微软Word软件“表格”功能中的“排序”选项给外文和中文所有条目自动排序。

中文作者的姓名全都按姓+名的顺序给出全名。

英文仅第1作者的姓名(或汉语拼音姓名)按照姓+名的顺序给出,姓与名之间加英文逗号,其他作者的姓名按其本来顺序给出。

如果英文文献上的作者署名是全名,参考文献条目中一般应给出其全名,否则可仅给出作者名的首字母和姓。

中外文献分别排列,外文在前,中文在后。

同一作者不同出版年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同一年的出版物按照文献标题首词的顺序排列,在出版年后按顺序加abc以示区别。

外文论文(包括学位论文)的篇名以正体书写,外文书名以斜体书写。

篇名和书名的首词、尾词以及其他实词的首字母大写,除非原文或原书的标题仅其首词的首字母大写。

期刊名称后的数字是期刊的卷号,通常是每年一卷,每卷统一编页码。

如没有卷号只有期号,则期号须置于圆括号内;

如有卷号但每一期单独编页码,须在卷号后标明期号并将期号置于圆括号内。

每条顶左页边起头,回行时悬挂缩进2字符或1厘米。

例如:

4.1.1期刊论文

Bolinger,D.(1965).TheAtomizationofWordMeaning,Language41(4):

555-573.

Cole,Peter,G.Hermon&

Li-MaySung(1990).PrinciplesandParametersofLong-DistanceReflexives,LinguisticInquiry21:

1-22.

Li,CharlesN.&

SandraA.Thompson(1974).AnExplanationonWordOrderChangeSVO>

SOV,FoundationsofLanguage12:

201-214.

朱永生(2006),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38

(2):

83-90。

4.1.2论文集论文

Bybee,Joan(1994).TheGrammaticizationofZero:

AsymmetriesinTenseandAspectSystems.InWilliamPagliuca(ed.).Perspectiveson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

JohnBenjamins,235-54.

张伯江(2004),深化汉语语法事实的认识。

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135-42。

4.1.3网上文献

网上文献应注明其网址和读取日期,如:

Jiang,Yan(2000).TheTaoofVerbalCommunication:

AnElementaryTextbookonPragmaticsandDiscourseAnalysis.http:

//www.polyu.edu.hk/~cbs/jy/teach.htm(accessed30/04/2006).

4.1.4专著

Bloomfield,L.(1933).Language.NewYork:

Holt.

Celce-Murcia,Marianne&

DianeLarsen-Freeman(1999).TheGrammarBook:

AnESL/EFLTeacher’sCourse(2ndedition).Boston:

Heinle&

Heinle.

SandraA.Thompson(1981).MandarinChinese:

AFunctionalReferenceGrammar.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Quirk,Randolph,SidneyGreenbaum,GeoffreyLeech&

JanSvartvik(1985).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London:

Longman.

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

中国青年出版社。

王力(1980),《音韵学初步》。

商务印书馆。

4.1.5译著

Nedjalkov,VladimirP.(ed.)(1983/1988).TypologyofResultativeConstructions,trans.BernardComrie.Amsterdam:

JohnBenjamins.

Saussure,F.de(1983).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ed.C.Bally&

A.Sechehaye,trans.R.Harris.London:

Duckworth.

夸克,伦道夫、西德尼·

戈林鲍姆、杰弗里·

利奇、简·

斯瓦特威克(1985/1989),《英语语法大全》(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王国富、贺哈定、朱叶等译校。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绪尔,费尔迪南·

德(1949/1985),《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delinguistiquegé

rale),沙·

巴利、阿·

薛施蔼、阿·

里德林格编,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

赵元任(1968/1980),《中国话的文法》(AGrammarofSpokenChinese),丁邦新译。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4.1.6编著/论文集

Giacalone,Anna&

PaulJ.Hopper(eds.)(1998).TheLimitsof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199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1.7学位论文

Tabor,Whitney(1994).SyntacticInnovation:

AConnectionistModel.Ph.DDissertation.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祖生利(2000),元代白话碑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

4.1.8会议论文

Li,CharlesN.(1997).SyntacticChangesandLanguageContactsintheHistoryofChinese.PresentedatConferenceontheMorpho-syntacticHistoryofChinese.LosAngles.

崔希亮(2002),事件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

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论文,2002年4月,湖南长沙。

4.1.9词典

Hornby,A.S.(2000).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6thedition)ed.SallyWehmeier.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2),《现代汉语词典》(TheContemporaryChineseDictionary)(汉英双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学与辞书部双语词典编辑室翻译编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2附录(Appendices)

附录如不止一个,须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形式为“Appendix1”。

附录号与标题顶左页边起头。

标题字体为TimesNewRoman18bold,标题与正文之间空1行。

附录正文的格式同于论文正文,字体为TimesNewRoman12。

附录1a中文封面样本(适用全日制研究生)

分类号:

(按中国图书分类法,学位办网上可查)单位代码:

10335

密级:

(注明密级与保密期限)学号:

仅限于论文课题来源于国防军工项目

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论文题目:

(小二号仿宋体加黑)

英文论文题目:

(16ptTimeNewRoman,Bold)

双向隐名时,作者与导师姓名不填写

(四号仿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