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3671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Word格式.docx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Word格式.docx

2、请评析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

(37)

3、“昨天上课学生很好地学习了内容,今天大半学生记忆模糊,个别竟全忘记了。

”请你分析原因。

4、教育网志是网络上的教育叙事交流平台……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博客你有怎样的评价,你是如何使用的(75)

四、论述

1、请设计一次学科活动体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15)

2、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有关课堂教学的论述,分析自己课堂教学现状及改进计划。

3、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请谈谈你打算如何利用此理论分析学生差异(141)

4、写一个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叙事。

填空:

1、18世纪中叶的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发展;

  19世纪中叶的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则认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

  20世纪初的美国的实用哲学家和教育家()却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教育就是生活的本身。

2、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和()特点。

3、最早的学校应出现于两河的流域的国家,即()和()。

4、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三中心”,即()()、和()。

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基本方面。

即()、()和()。

6、学校教育的系统主要表现在()、()、()、()等四个方面。

7、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三个构成要素;

8、从历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三个构成要素;

9、运用系统方法,我们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和()三个子系统;

10、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爱护()、()、()、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和人道精神。

11、教育言语艺术主要包括()、()和()三个方面;

12、我国现行中小学实施行的全面发展教育包含()、()、()、()和()五个方面的内容。

13、一个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4、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

15、我国教师常见的教案有()、()和()三种。

■单选题:

1、从甲骨文得到证实,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夏朝;

B殷朝;

2、学校教育正式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

B原始社会后期;

3、“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生,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说的。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4、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是()。

A儒家教育;

B佛教教育;

5、姿态言语指通过躯干和()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

A眼神;

B四肢

6、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最一般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向。

A人类教育目的;

B;

人们最高理想;

7、人既是一个,又是一个()社会实体。

A自然实体;

B完全实体

8、()提出了“和诣发展的人”的概念,形成了促进身心和诣发展的教育思想.

A雅典人;

B埃及人;

9、教师的义务与权利都是由()规定的,受法律保障。

A法律;

B政策;

10、我国《教师法》规定了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必须是()。

A中国公民;

B公民;

11、《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亦规定“()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A未成年人;

B儿童;

12、学生群体,是指以一定方式的()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学生联合体。

A共同活动;

B共同学习;

答案

1、卢梭;

斯宾塞;

杜威;

2、专门化;

制度化;

3、亚述;

古巴西比伦;

4、教师中心;

教科书中心;

教室中心;

5、个体先天性素质;

社会环境;

个体活动;

6、计划性;

组织性;

协调性;

全面性;

7、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中介;

8、教育目的;

教育手段;

教育结果;

9、教育结构规律;

教育功能规律;

教育发展功能;

10、学生的生命;

学生幸福;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

11、口头言语艺术;

书面言语艺术;

体态言语艺术;

12、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12、思想道德素质;

宽厚的学科与文化素养;

专门的教育素养

13、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14、讲义式;

提纲式;

综合式;

三、单选题:

1PB;

2PA;

3PC;

4PA;

5PB;

6PA;

7PA;

8PB;

9PA;

10PA;

11PB;

12PA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5

复习卷五

  一、名词解释(16分)

  1、课程2、学校教育3、狭义教育目的4、教师

  二、判断题(20分)

  1、私学出现在周代()

  2、教育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对人身心的直接影响()

  3、教育目的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目标()

  4、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方面,埃斯纳和布卢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坚定等级()

  6、在测验中有信度一定就有效度()

  7、个体内差异评价可以对比个人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以及同学科不同时间的发展情况()

  8、再生产理论始于鲍尔斯与金蒂斯()

  9、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纷纷通过立法推进终身教育普及()

  10、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核()

  三、简答题(40分)

  1、多元文化教育有些什么要求

  2、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内容。

  3、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4、请简单分析影响个体生命发展的动力因素。

  四、论述题(24分)

  1、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该怎样走向未来

  答案

  一  1、课程是一个有意图的而且可以修订的计划,它也是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

  2、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4、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二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错  7、对  8、对  9、对  10、对

  三  1、多元文化教育。

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对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及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批判已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消除误解、冲突、挫伤,达到主流族群学生和非主流族群学生都能从其他民族的知识、观点等中获益。

多元文化教育还要求教师具有多元民族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能把社会多元文化主动的包容进课程、教学、教学策略、和评价等之中,要正确的评鉴自己在所文化中所承担的角色,客观的看待自身的文化。

研究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文化类型、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应不同文化的教育改革尤其必要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含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大方面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智育传递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教育,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是传递基本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认识世界能力的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技巧(阅读、写作、计算及与具体学科相关的特殊技能),发展智力和认识能力(智力通过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认识能力通过表达能力、组织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表现出来)。

  美育是传递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主要任务是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体育是由目的的传递锻炼身体的知识,影响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3、评价发展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呈现以下一些变化: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从筛选转向多样化;

  二、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定的单一范畴,扩大到整个教育领域;

  三、在方法上和技术上从单纯的定量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四、教育评价日益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育评价将更加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

  4、影响个体生命发展的因素有:

个体的先天性因素、环境因素;

个体的后天因素。

其中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可能性因素向现实性因素的转变发挥关键作用。

个体通过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层次的活动,达到人的发展改变。

人的发展水平、丰富程度、潜在可能的开发状态、生命质量的高低,说到底是他自己的人生实践铸成的。

  上述的生命动力系统中的诸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人的发展不同阶段作用大小也有变化。

总的趋势是先天因素的作用在动力系统整体中逐渐减弱,后天因素和实践因素的作用日益加强,且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构成、相互推进。

这一切使每个个体的发展过程称为充满契机、内容不断丰富、结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每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多种可能,最为重要的是发展主题要善于在具体情境做出适当的选择,努力去实践,善于自我评价和反思,做自己人生的真正创造者。

  四  1、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

大体上,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改变长期存在的偏重知识技能、缺乏个人创造性,学生的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局限爱全部学生同一模式的发展,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终生发展,而不局限在学校教育。

  第二,突破传统单一、平面的课程结构为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

我国中小学一直只开设传统的学科课程,新型的课程以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差异性味基本框架。

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加强课程与社会的联系,设立综合实践课程等;

在年级结构上,按年级不同选择相应的课程结构;

在内容上增加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环境教育等内容。

  第三,课程的基本要素由教师、学生、教材间单一的传递向注重三者之间的多样化和多向互动与交流。

  第四,课程评价由只重视智育的单一评价模式向弹性、多元化模式转化。

变学业评价为学生整体评价,接受性评价与主动性评价相结合,变终结性评价为全过程评价。

  第五,课程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学校课程开发在我国开始兴起。

  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复习卷四

  1、狭义教育2、多元文化教育3、教学4、终身教育

  1、墨翟主张"

亲知、说之和闻之"

三种途径结合()

  2、近代教育出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3、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

  4、教育是政治的附庸,没有任何独立性()

  5、成人感加强、自我关注的加强,摆脱成人束缚的愿望强烈的是少年期()

  6、课堂教学应由教师负责一切()

  7、拉尔夫·

泰勒是现代教育评价之父()

  8、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文化专断和符号暴力等概念()

  9、教师职业不需要专门训练()

  10、全球化引发的教育上的冲突主要是经济上的()

  1、如何认识教育的产业化

  2、分析课程内容选择不同取向的特点。

  3、教育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4、全球化对教育的要求。

  1、评述各国终身教育的政策和实践

  一  1、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前提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对自己的文化及其它文化的处理方式和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

  3、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直接目标所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往活动。

  4、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培训和教育,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应当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二、  1、对  2、对  3、对  4、错  5、对  6、错  7、对  8、对  9、错  10、错

  三  1、"

教育产业化"

  的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越来越体现出一定的经济属性某些教育机构也向产业的轨道靠拢。

但是要看到教育与其他产业的不同。

在目的上,教育产业的赢利是抽象的,主要反映在学校外,教育以育人为己任,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

在功能上,教育主要是非生产性功能,如传播知识经验、灌输道德规范等,教育的效益也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指标衡量。

在产品的特殊性上,教育的产出是人的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不直接创造价值,培养出来的人进入生产过程,才能反映出它的经济价值,教育产品也不能作为商品交换。

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培养人,最突出的特点还在于对人身心的直接影响,不能进行产业化。

  2、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一种,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

认为教材的规定了知识传递的范围、程序和基本要求,知识的传递以教材为依据,所以课程的内容理所当然被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

以凯洛夫的影响最大。

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有利于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据可依,但教材以外在形式强加给学生,会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种,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把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特别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往往会注重学生的外显活动,无法看到经验是如何发生的,忽视深层次的学习结构,偏离学习本质。

  第三种,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

强调决定学习的量与质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

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师和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它一方面突破了外在强加,但由于只有学生自己知道经验的真正结果,故课程编制难度很大。

  3、教育评价功能有诊断功能;

改进和形成性功能;

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

激励功能;

导向功能等等。

答题时展开回答。

  4、全球化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变化呢

  第一,全球化的教育规范逐渐会得到确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教育对话会变得经常化。

大至教育研究的规范方法,如何进行教育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小到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等都会越来越多的采用国际所公认的一些做法。

  第二,教育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教育,让人们珍视和平,使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合作共同面对的南北关系、人权、毒品资源短缺等问题。

  第三,教育上要求重新确立人才规格和教育目的转向,培养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和教育目标之一。

教育目标在全球化之下,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必须发展尊重自由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技能,尊重人的差异,文化遗产,培养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的团结和公平情感。

  第四,全球化会引发教育上一系列的冲突。

一是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具体为教学手段,教育制度和国际先进思想价值体系与本土的冲突。

二是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

三是教育内部发展不均衡带来的矛盾。

四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的矛盾。

  四  1、各国政策

  和实践主要体现在:

(1)把发展终身学习纳入国家社会发展的规划或教育改革计划。

日本临教审提交的报告明确提出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任务和途径。

德国从1973年起,在教育规划中明确了终身教育的原则。

荷兰等国家在90年代纷纷提出实现知识学习的行动计划。

(2)强化制度化教育的法制建设。

通过立法确立终身学习的地位、目标和途径,建立健全推进终身学习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很多国家的共同特点。

法国1971年就颁布《职业继续教育组织法》,日本1988年建立终身教育局,1990年颁布《终身学习振兴法》等等,但从发展中国家看,目前在教育法律和政府文件中涉及终身教育不多。

(3)扩充学习机会,实行就学机会开放和大力发展弹性学习制。

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趋势,传统各类型教育之间的界限也趋于淡化。

(4)建立和完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

纷纷改变偏重学历、知识和考试的教育评价制度,出现学分互换和学分银行等措施。

(5)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终身教育。

加强部门协作,健全学习保障机制,要求有关部门或组织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规定学习费用分担办法。

  但是终身教育的微观领域开发和改革滞后。

如,如何根据成人的学习的不同解答和不同对象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内容和程序;

如何运用脑科学成果、心理学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恰当运用现代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提高青少年及成人学习者学习效果仍不能有效解决。

并且教育机会向不利境地人群提供等,如何真正实现全民终身教育是所有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复习卷三

  1、教育的社会成层功能2、广义教育目的3、学业评价4、终身教育

  1、《论语》是孔子的着作()

  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

  3、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4、教育是一种产业,当今以市场规律为转移()

  5、个体生命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部分()

  6、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总的趋势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差不多()

  7、课程就是教学计划()

  8、课程实施就应忠实于课程政策()

  9、教学在实施中是和教育、课程等同一的()

  10、高考上线是相对评价()

  1、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

  3、简要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偏差。

  4、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

  1、如何理解课程

  一  1、指的是社会中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受教育者个人的社会集团的归属,社会职业地位以及调整社会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2、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3、是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工具和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等行为发生变化的信息。

  4、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培养,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当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二  1、错  2、对  3、对  4、错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三  1、一方面,政治制约着教育: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体现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都深受政治的制约。

  另一方面,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具有一定反作用:

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教育总是生存于一定的政治氛围中为一定的政治统治集团服务的,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力图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上符合一定社会的政治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培养复合一定政治需要的人才,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需要,培养一批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本阶级政治需要的政治人才,这是维护既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关键,在我国科举制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即可证明;

产生民主的政治观念,促进社会的发展与革新,在教育的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定的民主、平等的观念等,有时会逐渐转化为政治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搞好社会治安,而且可以增强全社会的法律观念。

教育的政治功能使得教育既受政治的制约,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答题时可以精简。

  2、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

下列步骤是每类评价都要经历的:

一是,建立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评价组织;

二是,确定评价的目标和评价的任务;

三是,选择和确定评价的项目与指标;

四,选择和设计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和工具;

五,收集评价所依据的证据或信息;

六、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

七,形成评价报告。

  3、第一是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

第二缺少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第三缺少个性化的教育观念。

答题时围绕上述展开。

  4、对教学的基本认识。

  一是,教学是教师双边交往的活动。

教与学两个不能相互代替,而是交织在同一个活动过程中。

师生交往有轮式、树式等交往形式,产生不同的效果。

从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多方面全方位的交往过程出发,应该创设多种交往机会,实现教学预期目标。

  二是,教学是师生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

我们长期受着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的影响,特别是凯洛夫三中心论的影响,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着很大的限制。

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影响到学生生活的质量和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基于此在教学的问题上,应树立这样一些认识: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生机。

  四  1、课程一词中国始见于朱熹提的"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英文课程curriculum派生于currere,意为race-course,引申为学习的轨道等。

目前有关课程的定义林林总总,甚不统一,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1,课程是学科或教学科目。

大家最熟悉是现在学校课程的主要形式,但这种课程观未能包括学生在校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和课外活动,忽略学生发展。

2,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

以杜威为代表所作的修正,认为课程是儿童在学校的引导下获得的持续不断的经验组成,从课程与学习者经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3,课程是教学目标。

以北美的泰勒、伯比特、约翰逊等人为代表认为课程是预期学习结果的结构化序列。

但是很容易导致课程实施脱节。

4,课程是教学计划。

5,课程是社会改造。

认为课程编订的目的和方法应当放在解决重要的社会问题上。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课程定义复杂,要达到一个共识的课程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任何有效的课程定义应包括下列角度:

课程作为产物、课程作为过程、课程作为意图、课程作为现实、课程作为规范性和描述性内容。

根据此我们的定义是"

课程是一个有意图而可以修订的计划,它也是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

"

  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其作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