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243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doc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doc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参赛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

参赛教学设计

《液体的表面张力》

选用教材: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

授课对象:

高二学生

选手姓名:

卢炜杰

选手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课题】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二章第五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液体的基本性质和液晶的基础上对液体性质的进一步探讨,与上一节的内容构成了液体单元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主要基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本节内容是分子动理论的综合拓展和运用。

本节主要包括两个知识点:

一是表面张力的宏观现象,二是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

前者重在让学生掌握表面张力的概念,认识液体的表面现象及生活应用;后者重在使学生进一步液体认识表面张力的微观实质,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分析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2.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实例。

3.教材的编写思路: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引入课堂。

然后通过两组肥皂膜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分子动理论的有关知识,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最后,教材通过“讨论与交流”和“实践与拓展”栏目,分别设置了表面张力的实例解释和课后实践任务。

4.教材的特点:

(1)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强调实验和观察,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重视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建立过程和产生原因的定性分析。

(3)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差异性,加强内容的选择性。

5.教材处理:

(1)适当地调整微观解释的教学思路

教材侧重于从“分子势能”的角度解释液面的收缩现象,提出“势能总有减少的趋势,因此液面具有的收缩趋势”。

虽然学生在本课前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分子势能的概念并没有明确提出,也没有经过强化和巩固。

因此对学生而言,直接运用势能的观点解释液面的收缩具有较大困难,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误以为“液面是向内收缩的”。

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实际认知水平,主要从分子力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保证了知识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表面张力的方向,势能的观点则作为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从而体现新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教材在引入和应用环节设置了一些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而考虑到物理、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适当地增加了表面张力在科技前沿方面的应用,以增长学生见闻,丰富课堂。

【学生情况分析】

1.兴趣特点:

对物理表现出浓厚的因果认识、操作和概括兴趣,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液体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对生活中的各种液体及其特性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3.认识困难:

学生对表面张力现象的认识仅停留于感性阶段,难以理解从各种现象中归纳液面的特点,难以理解液面中存在力的作用;虽然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但缺乏运用分子动理论相关知识分析、解释实际宏观热现象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难以理解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2)知道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

(3)解释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液体表面现象的实验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体会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宏观热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感受物理与自然的美。

(2)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

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

(1)实验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物理实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本节教学注重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对硬币漂浮原因的猜想,肥皂泡成球形的原因和立方体铁丝框肥皂膜的分布等,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液面的性质,使知识的教学过程同时是一个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注意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

(2)讲授法:

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教师形象生动、富有启发的讲解,辅之以模拟动画和各种自制教具,以点拨、启发学生。

如对表面张力产生原因的讲解则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探究的过程,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讲授知识的渗透探究的思想,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又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2.学法指导

俗语云: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

学法指导方面,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交流讨论、互相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液面的特点,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3.教学媒体设计

首先,充分利用实物、视频、图片等材料,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感性素材。

通过自制教具“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演示装置”,运用类比的方法模拟肥皂膜的收缩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表面层分子相互吸引力的作用,从而使抽象的微观过程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用具】

硬币、半圆形和长方形的铁丝框、肥皂水、自制教具“表面张力的微观机理演示装置”、不同形状的肥皂泡小框、肥皂块、四面体和立方体形的铁丝框。

【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实验引入:

硬币漂浮

先与学生共同完成硬币漂浮的小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硬币能够漂浮的原因,同时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硬币漂浮时周围液面的变化情况,进而引出问题:

硬币的漂浮会不会与液体的表面有关?

演示实验:

硬币漂浮

问:

硬币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问:

漂浮的硬币和沉入水中的硬币所受浮力有什么不同?

问:

为什么受浮力更大的水中的硬币没有浮起来,而受浮力小的硬币又不下沉呢?

引导观察: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硬币周围的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入课堂:

硬币的漂浮是否与液体的表面有关?

观察、思考、兴奋

答:

硬币受到浮力作用

答:

水中的硬币排开水的体积更大,所受浮力更大。

疑惑

思考

观察

思考

答:

凹了下去

疑惑

思考

好奇

实验——问题

通过简单有趣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利用学生对硬币漂浮现象的思维定势,引起认识矛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观察液面的变化情况,同时也确立了本课的研究对象。

【建立概念】

利用嵌有活动吸管的长方形和半圆形的铁丝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肥皂膜和吸管的变化情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液体表面的特点。

结论:

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

利用嵌有活动吸管的长方形铁丝框演示肥皂膜的收缩,引导学生从受力的角度思考吸管的运动情况,配合模拟动画逐步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建立起表面张力的概念。

1.两边的肥皂膜对中央吸管均有力的作用

2.戳破一边后,这一边肥皂膜的表面张力随之消失

3.吸管在另一半肥皂膜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运动。

表面张力:

作用于液面上,使液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力。

指导学生实验:

把铁丝框放入肥皂水后拿起,上面附有的肥皂膜也是液体的一种表面。

引导学生观察:

1、戳破肥皂膜的一边后,另一边变化如何?

2、吸管变化如何?

向哪边运动?

引导学生归纳:

对比两组实验,

问:

肥皂膜的变化如何?

问:

吸管运动有何特点?

肥皂膜总是变小,物理上则称,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

引导学生思维:

演示长方形铁丝框演示肥皂膜的收缩,引导学生从受力的角度进行思考。

问:

吸管运动了,说明它受到什么的作用?

问:

这个力是什么施加的呢?

问:

如果我把另一半的肥皂膜也戳破,吸管还会运动吗?

问:

有膜的时候,吸管才运动,大家联想到了什么?

这个力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分组实验

观察

模仿

实验

观察

交流讨论

思考

对比、分析

答:

总是变小的。

答:

总是向有膜一边运动。

理解

记忆

答:

思考

疑惑

答:

可能不会。

答:

膜对吸管有力的作用。

消除疑惑

深化理解

记忆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液面的收缩现象,为下面表面张力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意在让学生自己开口说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再思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配合课件逐步分析,关注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现象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概念的理性认识。

【微观分析】

1.液体表面层分子与液体内部分子的差异

向学生展示液体表面附近分子分布的示意图,引导他们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的差异,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表面层分子仅受周围液体分子与液体内部分子的作用”的认识。

结论:

表面层分子仅受周围液体分子与液体内部分子的作用。

2.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有效作用距离

承接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紧扣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的位置差异,引导学生从力的有效作用距离的角度进行知识回顾,并得出引力作用距离大于斥力的结论。

结论:

分子引力的有效作用距离大于斥力。

3.表面层分子的分布特点

分别从引力和斥力的有效作用距离入手分析表面层分子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表面层分子的分布特点。

结论:

表面层分子所受合力指向液体内部。

结论:

表面层分子分布稀疏。

4.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从表面层分子的分布出发,结合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得出表面层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利用自制教具,结合长方形铁丝框的肥皂膜收缩现象,通过类比的方法模拟液面的收缩,由此说明表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最后则向学生讲解表面张力的作用效果。

【联系生活】

一、球形的肥皂泡

先让学生重新感受吹肥皂泡的童年乐趣,接着提出问题“肥皂泡一定是球形的吗?

用不同形状的小框能不能吹出不同形状的肥皂泡?

”,步步引导学生运用表面张力的相关知识分析肥皂泡呈球形的原因。

二、硬币漂浮与下沉

首先解释课前提出的硬币漂浮问题。

然后用肥皂块轻点漂浮硬币周围的水面,由于肥皂水的表面张力比清水小,液面给硬币的支持力减小,硬币沉入水中。

向学生演示该实验,引出硬币下沉的原因——不同液体表面张力的大小不同。

三、表面张力仪

由于不同液体表面张力的大小不同,清水中若掺入其他物质,其表面张力也会改变。

向学生介绍表面张力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利用表面张力仪测量河流污染前后河水的表面张力大小,经过对比,即可知道该河流的污染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

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看,表面层分子与液体内部分子有何异同?

总结并提问:

空气对液面分子的作用可以忽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