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缺失导致上瘾得行为意识不到自我得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他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2392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存在感缺失导致上瘾得行为意识不到自我得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他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存在感缺失导致上瘾得行为意识不到自我得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他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存在感缺失导致上瘾得行为意识不到自我得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他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存在感缺失导致上瘾得行为意识不到自我得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他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存在感缺失导致上瘾得行为意识不到自我得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他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存在感缺失导致上瘾得行为意识不到自我得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他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存在感缺失导致上瘾得行为意识不到自我得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他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在感缺失导致上瘾得行为意识不到自我得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他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存在感缺失导致上瘾得行为意识不到自我得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他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当我独处的时候,我会觉得孤单。

甚至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余。

我觉得每个人都那么充实快乐的活着,而我却会感受到似乎被世界遗忘了,不会被人记得。

当电话没有响起,qq没有滴滴声,关机3天,再开机会发现——根本没有人找你。

这是多么深的一种失落感。

  被关注是人类很深的一个心理需求。

很多人似乎只有在被关注的时候,才有存在感。

于是通过各种有意无意的动作来刷存在感,或者放弃了寻找存在感。

有时候我觉得,我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交朋友。

所以没有朋友。

所以常常不被人想起。

  我拼命的通过各种炫耀得瑟来刷存在感,我把微信弄成1k多个好友,好顺理成章的每次收集到上百个赞。

享受着那种每发一次朋友圈,5分钟之内必有一堆赞,然后看到“1条新消息”的时候就兴奋。

被关注,被看到,被需要,被喜欢。

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总之,我希望可以这样:

当我到一个环境里,我希望别人主动找我说话;

当我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我希望别人可以想起我并联系我;

当我跟某人说话的时候,我希望他可以及时回复我;

当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希望对方可以即刻接到。

然而我总是失败。

因为我总是被遗忘。

在群体中,我总不是他们的中心点。

我只能在角落里安静的做个美男子。

  我们为什么这么需要被别人看到,才会觉得自己是存在的。

我们为什么要在存在上都这么依赖别人。

我们为什么需要他人的关注,才会感觉到好一点。

  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得到过吗?

显然不是。

当我有困难的时候,只要发出呼喊,总有人来支援。

当我需要聊天的时候,只要弹起小窗,总有人陪伴。

当在群体中,我主动去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不被拒绝,并热情得以解答。

为什么我们会需要别人“主动”看到我们。

甚至要通过各种炫耀得瑟来刷存在感,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看到的。

  在鲍比的依恋理论中,讲过依恋的形成过程。

我觉得可以很好的解释了这个过程:

  小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母亲是极度依恋的。

因为他们需要被母亲看到,才觉得安全。

他们也只有看到母亲,才觉得踏实。

所以小孩子在最初期,他可以自己玩,但是一定要妈妈在身边。

妈妈一旦超出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就会又哭又闹无法继续玩。

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存在感。

后来些,小孩子长大些,相信了妈妈一直在身边。

有时候玩起来的时候,就会不让妈妈看到,会推开妈妈。

但是他内心里会相信妈妈一直在身边。

也就是他建立了一个信念:

当我想自己玩的时候我就自己玩,当我需要妈妈的时候我只要一喊妈妈就会过来。

所以小孩子有时候会不断的喊“妈妈”来刷存在感,证明妈妈是存在的。

于是安全型的依恋就被建立。

  安全型依恋的小孩有这么的特征:

妈妈不需要实体在场,只要小孩子的心里相信妈妈一直在,他就可以很安心的自己玩。

他相信自己一旦遇到危险,妈妈一定会出现来保护自己。

相信自己一有需要,妈妈就会出现。

他也可以看着妈妈去做自己的事,甚至离开一段时间,因为他相信妈妈始终会回来。

  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过这么幸运,有过这么敏感的妈妈。

当小孩子感受到危险情境的时候,当小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常常都不在。

甚至有很多妈妈,因为工作要出门,小孩子不舍得,就趁小孩子睡着的时候偷偷离开,或者看着小孩子大哭而不得不忙自己的事。

这对小孩子来说创伤就极大了:

一旦妈妈离开了我的视线,就可能再也没有了。

所以他建立这样的信念;

妈妈只有随时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才安全,一旦她离开我的视线,可能就再也没有了。

她对妈妈并没有安全的信任和依赖。

这也就是不安全型的依恋。

  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的心理满足,我们是要穷其一生来填补的。

长大后,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社会,就成了妈妈的象征。

我们渴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以前没有得到的东西。

比如说,存在感。

  

  当别人没有关注我们,当别人在做自己的事情,过自己的生活,我们在那一刻感受不到自己是重要的,感受不到自己是被关注的。

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不重要,就会失落。

只有他们主动关心我们,主动找我们,主动跟我们聊天,主动点赞,我们才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

而这,就是不安全型依恋的小孩,只有当妈妈主动关心自己、在视线范围之内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

一旦妈妈离开,就似乎永远都没了一样。

  他人此刻没有关注我们,并不意味着不关注我们。

因为当我们需要并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能得到关注,就能得到热切的回应。

即使他们没有来得及热切,至少会在心里重视了下我们。

只是他们不是我们的妈妈,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把我们当做世界的中心,够随时给我们关注。

  即使你安静的坐在角落里,没有人看到,不被人注意。

没有人点赞,没有电话响起,没有人主动关心你,没有人能秒回你信息,你都依然是值得被看到的。

你是成年人,不再是那个随时需要妈妈看到的婴儿了。

你和他人平等,都有自己的生活。

但是当你真的有了现实需求,你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这,就是爱。

就是看见。

当你拿起电话拨通每个朋友的电话去问:

你记得我吗?

你会想起我吗?

我对你来说重要吗?

我会被你忽视吗?

你会得到一个个很肯定的答案。

  你不需要一种幸福叫秒回,你不需要32个赞,你不需要别人主动跟你说话,你不需要别人主动关心你。

这些都是你对于看见的匮乏,是幻觉。

你很重要,你本来就很重要。

所以你值得被看到。

你只是没有被随时都关注,并不意味着你不值得被关注。

  因为你已经不是小baby,不需要随时被看到。

何况,你本身就对很多人来说很重要,虽然不是所有人。

比如说你的父母,挚友,恋人,你能帮助到的人,等等。

因此不要去问一堆“当我有困境,谁会第一时间记得我”之类无聊的问题,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你需要一个妈妈随时注意到你。

  问题是,你在等待被看到的时候,看到自己了吗?

存在感和拖延症:

应该做的和想要做的

在说拖延前,我想说说我身边的一些人。

经常听到他们对于生活的无力感,感觉每天生活都很麻木和空虚,做着所有应该做的事情,得到了想得到的,也望着没得到的,但是找不到快乐,甚至找不到存在感。

当我再次踏入养育我3年的高中,山东的某升学率很高的高中,见到我曾经意气风发的班主任,听他讲一个高中老师十年的心路历程,听了一堂高二级部会议,无比感慨。

拖延症、无力感、神经衰弱、意义感缺失、找不到存在的价值,这些出现在这个高中老师及身边很多人身上的问题,到底是个人的悲哀,还是教育的悲哀,时代的悲哀。

他说每天总是感觉很累。

除了高中真的压力大外,真的是心累。

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自己很勤劳,每天早上早起去查早自习,上午上课或蹲在办公室,中午休息一会儿下午去上课,晚上执勤晚自习,熄灯后去查寝。

看似正常的生活,总感觉有些不正常。

唯一不同的是,没有当年的激情和上进心了。

现在看到学生犯错的时候,抄袭的时候,自习讲悄悄话的时候,能不说就不说了,自己也想明白了,人家的孩子也不好多管,发火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

当年他不是这样的。

他工作的第一年,我读高一。

他工作的前3年,带完了我整个高中。

印象中全是他狰狞的脸,对错误的零容忍。

熄灯后讲话,被窝里藏着小说,桌洞里有女生的照片,这些都会引来大声责骂甚至肢体惩罚。

他回忆起那段时光来的时候,他说那时候刚参加工作,对学生要求高,上进心强。

现在不行了。

当我问,你在为什么而工作的时候,他沉思了。

刚工作的时候,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想多赚钱。

但是现在看来,这些都没那么重要了,工作的动力也就失去了。

教育吗?

教师是园丁培养祖国花朵之类的,很显然根本不适用自己。

私人生活吗?

前些年结婚、生子、爱车、买房等年年有大事去奋斗,现在却没了。

现在也想再找个点去奋斗,比如说换个好点的车,那个车是07年花3万买的,至今看来已经是比较烂了。

但是转念一想,买个20万的还有50万的呢,还有100万的呢。

如果车子只是个代步的工具,现在这个就可以满足呀。

显然换个车已经不能成为他奋斗的动力。

现在工作稳定,房子车子老婆孩子都有。

但是生活却无比迷茫。

他谈到了理想生活,谈到了想去改变。

想过转行,觉得自己折腾不起了,教了十几年书了,这是唯一会的东西了,其他可能什么都干不了了。

理想的生活就是有个菜园子种点菜吧,又担心生计问题无法解决。

然后他升华了下就是:

做什么都开始瞻前顾后。

发个论文都怕人家不给发,反而把你写的东西卖给他人,你就白写了。

就是这种稳定的生活里,也还是累。

好多事情明知道躲不过去一定要做,还是在底线边缘拖延,拖延也就罢了,没干的时候还总是想着这个事,特别心累。

自己在教育学生不要拖延,自己都做不到。

我说这是内耗,让人憔悴。

你要付出至少三倍的精力来完成这件事:

惦记这个事的精力,推着自己做的精力,事情本身所消耗的精力。

他默默的认可的时候,我又说:

因为你的心不在这。

他说,每天的生活最快乐的就是等着下午4点钟可以出来打打球。

从早上走进办公室开始,就开始盼望下午4点的到来。

其实是发泄下情绪吧。

总是压着一股莫名的情绪,在办公室里呆一会儿就要出来透透气,憋得难受。

上网不用半小时就受不了,手机从来也没有联网,功能都不会用也不想用。

心的确不在工作上了。

心不在这。

那在哪呢?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我不知道,他也不知道。

这不仅是他的困惑,也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困惑。

当工作和生活成为了一种任务的时候,我们机械的去完成,心,却不在了。

心不在焉,拖拖拉拉,没有激情,没有存在感,就成为了一种常态。

依然每天很勤劳,做该做的事情,接送孩子上下学,完成该完成的工作量。

但是这些更像是成为了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执行一个活着的程序,跟自己却没有一点关系。

在他的世界里,成为一个老师是好的,这意味着稳定,是父母和长辈无数次教育过的。

他也认同,不愿意转行就是不愿意失去这份稳定。

然而他真的热爱教育事业吗?

答案是否定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都要拼名次,拼升学率,找学生谈话为什么成绩这么差,有人能真的热爱这个事业吗?

我说这些只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情。

那你有想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吗?

他说有时候想写点东西,因为是语文老师,还是比较想写写东西。

很多东西一过脑子热一下,真要写的时候又不想写了,静不下来。

我并不同意他的说法,我和他交流了我看到的他的规条:

写文章是没用的,又发表不了,带不来任何的价值,所以不想做。

更深的规条就是:

如果付出产生不了实际的价值,那就不要付出。

做事情如果不实用还要去做,就挺浪费的。

我感到的悲哀就是,想做不想做并不重要,有没有用能不能有实际产出才是重要的。

我们的心只会放到我们想做的事情上,但是想做什么却渐渐不知道了。

只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对的。

我们的教育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好的和对的,却没有教会我们什么是想做的和适合做的。

当你不热爱这个事业,不热爱你的生活,又觉得应该做这些的时候,你就只能强迫你的肉体去做了,而你的心并不会被你使唤,跟着强迫过来。

于是憔悴。

憔悴感就源于身心分离。

你的心不在这,你的身体必须在这,你就会感到很累。

不仅是你要付出3倍的精力去完成它,更是你失去了支持你去做的源动力。

你不是在支配你的身体在做,而是强迫你的身体去做。

你用非常大的规条,用很多“应该”和“责任”强迫了自己这么去做。

你的心说“不喜欢”,你的脑在说“要去做”。

分离严重了就会导致抑郁。

无法应对这种身心分离的焦虑,就会选择逃避。

把心藏起来,假装它不会说话,于是就只听大脑里的声音“这些是你的责任,这些是你应该做的”。

于是拖延就成了比较保护自己的一个选择了。

心虽然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还是会挣扎下,至少阻止下你做不想做的事。

对于一件你不想做的事情,如何不拖延呢?

除非脑子烧坏了。

这也是拖延的积极意义,如果积极去做了所有你的心不想做但你的脑子强迫你做的事情,你就会彻底的把心忘掉,在事情做完后陷入更加空虚和迷茫的状态。

这就说到了生活推动力。

推动你生活的,是“你想去做”,还是“你应该去做”。

前者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弱,以至于你难以识别。

后者的声音是那么强大,以至于都内化为了一种习惯。

可能很多人并不同意,他们会说,不想拖延,因为他们是真的想优秀,真的想做好。

我听到的背后的规条却是:

我应该做好,我必须优秀。

不是这个事情本身我喜不喜欢,而是做好了这个事情我知道我应该做好。

当“应该”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人就放弃了存在感,放弃了喜悦和快乐。

因为控制我们生活的不是自己的心,而是强大的规条。

你会问,有办法破吗?

除非你放弃那种安全感。

那种规条是那么根深蹄固,以至于自己都那么认同。

因为社会就是这么教我们的,家庭就是这么教我们的:

你应该奋斗,你应该优秀,你应该节约,你应该做大家都认为对的和好的事情。

你说,是啊,人活着不就是这样吗?

我只是想说,问问你的内心:

你真的是想这样吗?

还是你觉得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这样。

我陪着他听完了一个高二年级的期中考试总结会,是所有高二同学都参加的在操场的会议。

级部主任采取了10年前就对我们那一级使用的方法:

宣布了本次期中考试的结果,前15名分别是某某某。

数学最高分是某某多少分,英语最高分是某某多少分。

然后宣布了进步大的同学,某某从多少名前进到了多少名,进步了几个名次,然后上台颁发奖状。

级部主任接着又开始:

班里前25名有希望考上二本学校,前10名有希望考上一本学校甚至重点。

整个会议都在围绕着如何提高成绩及成绩有多重要。

依稀记得,我在这里读高中的日子,无比渴望被念到名字,也非常想上台领个奖状,更很羡慕那些可以被提到的同学,也默默为获得老师和校长的认同而奋斗过。

我就是这么被他们内化的,放弃了所有的兴趣爱好,只为获得他人的羡慕和认同而选择了他们认为对的价值观:

学习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选择他们认为对的事情去做:

好好学习。

于是我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想做的是什么,我只知道了什么是该做的。

幸运的是,当我遇到心理学的时候我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不仅我发现我可以有自己所爱,更发现其实心理学渐渐带我打破了那些篱笆,越来越去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再去听那些大脑里的规条,于是我渐渐学会了跟自己说:

因为我想做,所以我去做。

不优秀又何妨,没有产出又何妨,没有结果又何妨,背叛了世界又何妨。

只是因为我想去做,过程就让我很快乐。

你为什么没有存在感?

生活中,大家都夸你温柔。

在别人难过伤心的时候,你总能适时的给出温暖。

大家都说你很善良。

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总是第一时间出现给予帮助。

你很坚强,有了事情从不麻烦别人,明明很难过,总是笑笑说“我没事。

”……

工作中,同事都说你很勤劳,工作积极,态度认真。

老板夸你实在,你办事,他放心。

自己的工作自己完成,顺便帮助别人完成他的那一部分。

老板拍拍你的肩膀:

“有什么觉得不好的地方,你就说出来。

”你总是摇摇头:

“没有,我觉得挺好的。

但是……

在你跟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你总是觉得被忽视,用网上的一句话说“蹲下来系个鞋带,抬起头发现,她们已经说说笑笑走远了。

”点菜的时候,菜单还没经你的手,桌上的菜就已经点满了。

吃饭的时候,你好不容易插了一句话,却发现自己的话根本没人接……

回到公司,老板说公司决定做一个大项目,需要找一个人来完成,让大家选一个人。

你兴奋的看着老板,认为这个人非你莫属。

但结果不是你。

大家甚至都没有提起你的名字……

你为什么会被忽视?

为什么没有存在感?

是因为你人品不行吗?

不,你跟每一个见面的人打招呼,大家见到你都也都是笑眯眯的。

因为你长的不好看?

不,虽然不是很耀眼的美,但看着还是很舒服的。

……

那么,到底为什么?

为什么你会被忽视?

为什么你没有存在感?

因为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你有困难,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从不向别人寻求帮助。

甚至在别人提出给你帮助的时候,你拒绝了他。

没错,你没有给别人添麻烦,但是,也让别人觉得你不需要他,你让他感觉他的存在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思。

久而久之,别人会慢慢的远离你。

因为你拒绝的,不仅仅是一次别人的善意,拒绝的,更是别人想靠近你的心。

因为你没有知心朋友。

先不要急着否认我这句话。

你先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跟人推心置腹的聊天了?

你有多久没有跟一群人一起放肆的笑,大声的哭了?

你有多久没有见过以前一起疯一起闹的朋友了?

上次听他们讲话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吗?

不,你不记得了……一个人默默的走了太久太久,很多事情,你都忘了……“但是,我现在对身边的人很好啊!

”不不不,你对每个人都是那样。

尽管你把他们当成是朋友,但是,对待陌生人,你也是那样的,不是吗?

你从来没有真正的融入他们的圈子里面,你也没有让他们真正的走进你的世界。

我问你,凭什么,你非要把人家称作朋友?

因为你不爱自己。

你让自己受了太多太多委屈。

你逞强,你倔强,你尽量的照顾别人的感受,却频频的让自己受伤……

因为你没有气场。

因为你不想引人注目。

你只想安安静静的生活着。

不想有什么大的起伏波澜。

你只想默默的做自己,不想有任何出风头的举动。

你这样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的准则,却在心底里希望大家多在乎你一点。

可能吗?

不,不可能。

因为你没有特点。

因为你没有个性。

因为你是烂好人。

因为你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

你把自己界定为一个乖角色。

没有脾气,没有禁忌,没有底线……什么都没有。

你让自己温顺起来,同时,你还尽量的照顾别人。

久而久之,你身边的人形成一个思维定势“他呀,怎样都无所谓。

不用管他,咱们先管咱们……”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慢慢的,你变成了一个“透明人”?

同学给我讲她妈妈的事情。

她妈妈情商很高,在家里,总是一家人围着这位女王大人转。

女王大人不开心了,全家跟着不开心。

女王大人开心了,全家跟着乐呵呵。

我同学问人家,妈,你吃苹果吗?

人家傲娇的来一句,“那吃吧,记得给我切成四瓣……”一天,女王大人给我这位同学分享经验: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是说,你对人家百依百顺,人家就会买你的帐。

有时候,你得适当的制造一点‘小麻烦’,这样你才会在别人的眼中留下一点位置,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一点存在感……”

所以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感觉呢?

就像那首小诗写的“你要先爱自己,给她吃,给她喝,给她情书。

”你都不爱自己,别人怎么去爱你?

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好意呢?

为什么不试着走进别人的世界呢?

为什么不去坦坦荡荡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为什么畏手畏脚怕制造麻烦呢?

生活本来就是瓶瓶罐罐碰碰撞撞跌跌撞撞不断前行的过程,努力的向前走,然后,一切都会好的。

也请你努力的做自己,活出自己的风采,“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罗洛·

梅的思想围绕人的存在展开,我们从以下四方面阐述他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存在分析观

在人类思想史上,存在问题一直是令人困扰的谜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

“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

”有时,我们也会产生如古人一样令人惊讶的困惑:

自己居然活在这个世上。

但对这个困惑的深入思考,主要是存在主义哲学进行的。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他在反对哲学家黑格尔(G.W.F.Hegel)的纯粹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提出关注现实的人的存在,如人的焦虑、烦闷和绝望等。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第一个真正地将存在作为问题提了出来。

他从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入手,认为存在只能通过存在者而存在。

在诸种存在者中,只有人的存在最为独特。

这是因为,只有人的存在才能将存在的意义彰显出来。

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萨特(JeanPaulSartre)、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nPonty)、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和蒂利希等人都对存在主义进行了阐发,并对罗洛·

梅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罗洛·

梅着重于人的存在的心理层面,不同于哲学家们的思辨探讨,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

1.存在的核心

罗洛·

梅关于人的存在的观点最为核心的是存在感。

所谓存在感,就是指人对自身存在的经验。

他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他具有自我存在的意识,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就是存在感。

存在感和我们日常较为熟悉的自我意识是较为接近的,但他指出,自我意识并非纯知性的意识,如知道我当前的工作计划。

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的体验,如感受到自己沉浸到自然万物之中。

梅认为,人在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时,能够超越各种分离,实现自我整合。

2.存在的本质

当人通过存在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时,他首先会发现,自己是活在这个世界之中的。

存在的本质就是存在于世(beingintheworld)。

人存在于世界之中,与世界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在生成变化中展现自己的丰富面貌。

中国俗语“人生在世”就说明了这一点。

人的存在于世意味着:

(1)人与世界是不可分的整体。

世界并非外在于人的存在,并非如行为主义所说的,是客观成分(如引起人的反应的刺激)的总和。

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