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十二个主要虚词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2305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十二个主要虚词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十二个主要虚词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十二个主要虚词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十二个主要虚词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十二个主要虚词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十二个主要虚词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十二个主要虚词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十二个主要虚词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十二个主要虚词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

  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

务去陈言。

  

(二)连词(结构助词)

  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

的"

  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

(《季氏将伐颛臾》)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於国也》)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谏逐客书》)

  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

  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

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

、"

……的时候"

……的样子"

……的情况(条件)下"

等,也可不译出。

  

(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

充当全句的主语。

  

(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

(《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

李伶扮演的严相国。

充当句中主语。

  (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尔向之自多于水:

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

充当"

似"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

东方已亮。

知"

  (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

李广带兵的时候。

充当状语。

  (6)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

在全句中充当状语。

  (7)此吾之所为师也。

(《马伶传》吾之所为:

我师从的,充当"

师"

的定语。

  (三)动词

  表示"

去"

往"

到……去"

到达"

等意思。

如:

  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

(《冯谖客孟尝君》之薛:

到达薛地)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所之:

去的地方、去处)

  二、“其”

  可指代人、事、物等。

与"

之"

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

其"

时常隐含结构助词"

  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

魏晋以后,"

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寡人之於国也》前一"

指河内,可译为"

那里的"

后一"

指河东,可译为"

河东的"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秋水》其:

指代河伯,可译为"

他的"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五代史伶官传序》其:

指代前事,可译为"

此"

这"

.)

  (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张中丞传后叙》其:

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5)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

(《马伶传》其:

指代马伶,可译为"

他"

,充当句中主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

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

  指、远指、近指;

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1)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报刘一丈书》其:

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

我"

  

(2)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答李翊书》其:

指李生,这里可译为"

你"

  

(二)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

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

  1.表揣测语气,可译为"

大概"

恐怕"

也许"

可能"

等。

  

(1)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

(《答李翊书》)

  

(2)千金,重币也;

百乘,显使也。

齐其闻之矣。

(《冯谖客孟尝君》)

  (3)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种树郭橐驼传》)

  2.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译为"

一定"

千万"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无忘:

可译作"

千万不要忘记"

  3.表反问语气。

岂"

难道"

哪里"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郑伯克段于鄢》

  4.强调语气,可译为"

究竟"

.例如:

  

(1)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张中丞传后叙》)

  (三)连词

  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

是……还是"

或"

……还是……"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

其无足乐也?

  三、“者”

  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

者"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

可以与"

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

  与名词组合:

  主要可分两类:

  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

此时"

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

  "

……此人"

……这个人"

……的情况"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马伶传》)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

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

……的人(情况)"

  

(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与数量词组合:

  表示数量的种类。

可译为"

种"

样"

类"

方面"

等,也可不译。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此三者,吾遗恨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

  (3)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与时间词组合:

  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

  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

……的"

……的人

  (或情况、东西、事情等)"

  

(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

  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

  (3)此所谓"

藉寇兵而赍盗粮"

者也。

  (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前赤壁赋》)

  此外,"

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

……的原因"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若是者何也?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四、“所”

所"

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

不同的是:

(1)"

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

(2)"

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

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

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

(3)"

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

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

因此,"

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

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

所见"

指看到的东西;

见者"

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

  

(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

归处。

  

(2)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所希冀:

企盼的内容。

  (3)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秋水》)――所连:

指禅让的君位;

所争:

争夺的政权;

所忧、所劳:

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

  (4)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所之:

去的地方、去处。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所能上报:

指能够回报的恩德。

  (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前赤壁赋》)――所如:

去往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些由"

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

  1."

所……者"

  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

字结构,而不等同于"

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

  

(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谏逐客书》)――所重者:

看重的东西;

所轻者:

轻视的东西。

  

(2)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者:

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

  (3)孟尝君曰:

视吾家所寡有者。

(《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

缺少的东西。

  (4)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

愿意效忠的对象。

  2."

所以"

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

  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

用来……的……"

凭它来……的"

  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C.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答司马谏议书》)

  E.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

  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

导致………的原因"

这就是……的原因"

.如:

  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

  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二)约数词

  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

左右"

前后"

  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五、“诸”

  

(一)合音词

之于"

的合音(即取"

的声母、"

于"

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古音同"

乎"

)。

"

为指示代词,"

为介词,所以此时"

诸"

只出现在句中:

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

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

  

(1)用与舍属诸人。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4)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

之乎"

的合音。

为语气词,此时"

只出现在句末:

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

用来结束句子。

  

(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论语。

子罕》)

  

(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

梁惠王下》)

  此时"

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

各位"

众"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

(《冯谖客孟尝君》)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

  六、“焉”

  

(一)兼词

  兼有介词"

和指示代词"

是(此)"

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二)指示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

  

(1)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论毅力》)――尝焉:

试着做这件事。

  

(2)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种树郭橐驼传》)――怜焉:

爱护百姓。

  (三)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

怎么"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3)姜氏欲之,焉辟害?

  (四)语气词

焉"

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

  表陈述语气,可译为"

了"

,或不译。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论毅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呢"

  

(1)君何患焉?

  

(2)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报刘一丈书》)

  (3)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

  七、“则”

  连词

  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

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

就"

于是"

那么"

  

(1)既来之,则安之。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於国也》

  (3)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4)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

  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酌情译为"

却"

反倒"

然而"

但是"

  

(1)人死,则曰:

非我也,兵也。

  

(2)今取人则不然。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陈情表》)

  (4)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5)他植者则不然。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

虽然"

倒是"

  

(1)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国语。

晋语九》)

  

(2)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吴语》)

  (3)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傅子。

附录》)

  八、“而”

  

(一)连词

  作为连词,"

而"

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

  1.表示顺承接续关系:

  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

来"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

  坐客乃西顾而叹。

  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

……着"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2)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4)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

以后"

然后"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郑伯克段于鄢》

  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

  有时还可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而且"

  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

  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

反而"

等: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呜呼!

而谓远之贤而为这耶?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虽一毫而莫取。

  

(二)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

你们"

  夫差!

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左传。

定公十年》)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九、“于(於)”

  介词

  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

对"

向"

到"

等,有时也可不译。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4)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

在"

从"

至"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寡人之於国也》)――于:

.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6)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乎?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8)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

  (9)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置于形容词或某一结构之后,引出对比的对象,表示二者间的比较,可译为"

比……"

与……比起来"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

(《答李翊书》)――胜于人:

超过他人。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4.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

(《答李翊书》)――取于人:

被他人学习效仿。

  十、“以”

  

(一)介词

  作为介词,"

以"

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

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

用"

拿"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

外,还可译为"

凭借"

依照"

根据"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皆以用战为名。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

因"

因为"

由于"

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

凭着"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表示带领、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

凭"

靠"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