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 分预习案教学案和整合训练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187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 分预习案教学案和整合训练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 分预习案教学案和整合训练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 分预习案教学案和整合训练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 分预习案教学案和整合训练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 分预习案教学案和整合训练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 分预习案教学案和整合训练案.docx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 分预习案教学案和整合训练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 分预习案教学案和整合训练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 分预习案教学案和整合训练案.docx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分预习案教学案和整合训练案

11-1杠杆

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

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

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

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

F1又会如何变化?

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

(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

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

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

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

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

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省力杠杆:

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

(1)

费力杠杆:

L1

(2)

(2)

等臂杠杆:

L1=L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3)

3.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预习案:

1.体验生活:

观察指甲钳如何剪指甲、筷子如何夹东西,思考它们工作时的共同点,理解什么是杠杆。

2.阅读书P8页第3题,动手制作蜡烛跷跷板。

3.思考并讨论阿基米德的名言:

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这句话是否有科学依据。

4.填空:

(1)在物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做杠杆。

(2)支点是________;动力是_______;阻力是______;

动力臂是_____________;阻力臂是______________;

训练案

1.图中O是杠杆的支点,在图中画出动力F1的力臂。

2.两位同学利用左下图所示的可以绕O点自由转动的健身器材进行锻炼甲同学竖直向下用力F1将另一端的乙同学拉起。

请画出拉力F1的力臂L1。

3.如图14所示,粗细均匀的棒一端搁在地上,另一端与支点O连接.要求:

(1)作出地面对棒的支持力和棒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画出重力的力臂

4.如图3所示,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工具是

 

5.园艺师傅使用如图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处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C.增大动力臂,省力B.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D.减小阻力臂,省力

6.杆秤是一种很古老但现在仍然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测量质量的工具。

小林同学用一杆秤称一实心球的质量,如图所示。

当杆秤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秤砣拉线正好压在4kg的刻度线上。

根据秤砣拉线、提纽和称钩所在秤杆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的粗略关系,可以估测出秤砣的质量大约是

A.10gB.400gC.1000gD.4000g

拓展题:

1.如图是一种拉杆式旅行箱的示意图,使用时相当于一个_________(填“省力”或“费力”)杠杆,若箱和物品共重100N,设此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5倍,则抬起拉杆的力F为_________N。

2.汶川地震中,滚滚的山石挡住了道路。

增援人员要用撬棒撬开山石,分别沿如图所示的四个方向用力,其中最省力的是

A.沿F1方向B.沿F2方向C.沿F3方向D.沿F4方向

3.察图所示的指甲刀的结构图,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A.一个杠杆,且是省力杠杆

B.两个杠杆,一个省力杠杆,一个费力杠杆

C.三个杠杆,一个省力杠杆,两个费力杠杆

D.三个杠杆,一个费力杠杆,两个省力杠杆

11-2滑轮

预习案

1. 定滑轮和动滑轮在构造上是相同的,只是在使用中,__的滑轮叫定滑轮,__的滑轮叫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是___动滑轮的作用是_____。

2. 定滑轮实质是一个___杠杆,使用定滑轮时不能___,但能_______。

3. 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___的杠杆,使用动滑轮时能省________力,但费________。

4. 动滑轮下面挂一个20千克的物体A(如图),挂物体的钩子承受_____牛的力,挂绳子的钩承受______牛的力(动滑轮重不计).

5. 如图,物体重10N,且处于静止状态。

该滑轮是__滑轮,手拉弹簧测力计在1位置时的示数为__N。

若手拉弹簧测力计在1、2、3三个不同位置时的拉力分别是F1、F2、F3,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1_F2_F3。

这证明使用定滑轮不能改变力的__,只能改变力的__。

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这两种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

2.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

3.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组成滑轮组,达到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它们的实质

难点:

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

教具:

铁架台、滑轮两个、长细绳、钩码四个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滑轮

1.提出问题:

如何把木料运到楼上?

做一做:

选择合适的器材做一个模型,试一试能否实现自己的设想。

2.介绍滑轮的结构:

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观察使用时的情景:

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滑轮称为定滑轮;

b.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称为动滑轮

3.请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

4.说明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

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

1

2

3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三、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实验次数

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

1

2

3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补充实验:

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四、课堂例题:

1.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车间,某工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型钢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2.如图所示,用滑轮按甲、乙、丙三种方式拉同一重物在相同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为F1、F2、F3,比较它们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

A.F1=F2=F3B.F1<F2<F3C.F1<F3<F2D.F3<F1<F2

 

训练案

一、判断正误:

(1)、旗杆顶上装有滑轮,升旗时可以省力。

()

(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也能省一半距离。

()

(3)、又省力又省距离的滑轮是没有的。

()

二.填空题:

1.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___杠杆。

使用定滑轮虽然不能___力,但可以改变____。

2、右图中A是____滑轮。

利用这样的装置把物体举高,用力的方向应向____(选填“上”、“下”)。

如果A重2牛,要提起50牛的物体,至少要用____牛的拉力。

若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拉动____米。

3.如右图所示,木块在桌面上匀速滑动,拉力F为2牛,木块所受摩擦力为____牛。

5.如右图,滑轮A上挂一重10牛的物体B,C为固定点(地面),当滑轮A在力F的作用下向上匀速上升时,滑轮A的速度为重物B上升时速度的_______倍,力F应为______牛(滑轮A和绳重及摩擦均不计)。

6.如右图所示,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匀速向上提升重物。

已知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甲=F乙=F丙=50牛顿。

则:

(1)不计动滑轮重和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时,提升的物重分别是:

G甲=______牛;G乙=_______牛;G丙=______牛。

 

(2)动滑轮重3牛,不计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提升的物重分别是:

G甲=______牛;G乙=______牛;G丙=______牛。

 (3)当物体被提升2米时。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分别是:

S甲=______米;S乙=______米;

(4)如果物体被提升的速度都是0.2米/秒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分别:

V甲=_____米/秒;V乙=______米/秒

小结:

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布置作业:

作业本习题

11-3功

预习案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物体_____________作用,二是物体要物理_______-通过一定距离

2.下列实际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人肩上扛着重物,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了一段距离

B.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在头顶稳稳地停留3s的过程中

C.人手提着重物,在斜坡上匀速前进了一段距离

D.人脚踢出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了10m的过程中

3.观察图片,判断下列几种情况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A司机用力推汽车,但汽车纹丝不动;B足球在草地上滚了一段距离;

C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D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

 

4.放学后,某同学背着重40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登上大约10m高的四楼才回到家,则他在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