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石潭记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甲):
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
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
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
(学生点头)
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作者的这种心情?
(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他在《江雪》中写道: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柳宗元在他的另一名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
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
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
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
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借景消愁愁更愁”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下面同学们再运用你丰富的想像,调动你善感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
生读全文
老师:
《小石潭记》抒写着作者抑郁寡欢的情感。
一代文人的失意及其落寞的心态透过文字充分的显现出来。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
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他人吗?
(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那是时代的悲剧啊!
但在失意彷徨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沉沦,而是借助于他们手中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以后在我们阅读文人作品的时候,就要先对这些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可以。
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写出了丰富的景,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树和蔓。
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一百字左右。
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
我选的是“鱼”,我想那儿的鱼应是:
“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
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
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
我们选的是“树林”。
“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同学们听到没有?
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挨着、靠着”。
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
“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
”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什么感想?
说说给大家听。
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大家认为呢?
有一定道理吧。
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
“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
“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
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
还有吗?
“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
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皆情语”
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小石潭记》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
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
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
请小组讨论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预习案
一、给下列字注音。
篁竹()清冽()卷()坻()屿()嵁()
蔓()参差()()佁然()俶尔()翕忽()
差互()寂寥()悄怆幽邃()()()()龚()
隶()
二、将加点词的意思解释在后面的括号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三、熟读课文。
《小石潭记》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文体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学生展示预习结果:
1、展示第1小题结果,将正确的拼音标注在课本上。
2、展示第2小题结果,勾画重点词,并识记。
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中的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水尤清冽()
可清
不可久居()以其境过清()
心乐之()
乐
似与游者相乐()
(二)课堂学习。
1、识记作者信息,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刘柳州。
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
这次革新仅146天,即遭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
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历时十年,他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极为压抑。
由于对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深切体验,他的思想和创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写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和诗歌。
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均为这一时期所作。
当堂训练:
(1)本文选自《》。
作者,字,
朝的著名。
(2)作者被贬为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
(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方案自主测评。
《小石潭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参照“预习案2”,试着翻译全文。
翻译“导学方案”自主测评5的句子。
完成导学方案基础巩固
《小石潭记》导学案第三课时
1、学习文章的写景手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课堂学习: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从第一段中找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画出作者用了哪些准备的动词?
2、从第一、二段中找出写水和写鱼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写水:
写鱼:
3、找出第三段中的比喻句,说说这些句子写出了小溪源流的什么特点?
4、在第一段中,作者初遇小潭时是什么心情?
第四段中,作者感到小石潭的气氛是什么样的?
反映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5、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前四段每段各写的内容。
用原文填空:
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点明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句子是,;
,。
点明小石潭中水的特征的词语是。
文中用写溪流的形状;
用写溪水的情态;
用写岸势。
《小石潭记》预习案(教师版)
三、给下列字注音。
四、将加点词的意思解释在后面的括号中
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竹林),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以…为乐)之。
伐竹取道,下(向下)见小潭,水尤(格外)清洌(凉)。
全石以为(以…为)底,近岸,卷(弯曲)石底以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小岛),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
青树翠蔓(藤蔓),蒙(覆盖)络(缠绕)摇缀(连结),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披拂(随风飘拂的样子)。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用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相当于“来”)头,皆若(好像)空(在空中)游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日光下澈(通“彻”透射),影布(分布,这里指映照)石上,佁然(呆呆的样子)不动;
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嬉戏)。
潭西南(向西南)而望,斗(像北斗星一样)折蛇(像蛇一样)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参差不齐),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围绕,包围),寂(寂静)寥(寥落)无人,凄(使…凄凉)神寒(使…寒冷)骨,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幽静深远)。
以(因为)其境过(太)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就)记之而去(离开)。
隶而从(跟着同去的)者,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小石潭记》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3.了解作者、文体及写作背景。
4.熟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向……方向”;
画横线的词
名词作状语,表示“像…(名词)一样。
画波浪线的词
形容词使动用法,意为“使宾语…(形容词)”。
画虚线的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水尤清冽(清澈)
不可久居(可以,能够)以其境过清(凄清)
心乐之(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嬉戏)
(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
朝的著名文学家。
(2)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完成导学方案自主测评
《小石潭记》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版)
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寂静凄清很少有人来。
使人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寂静而且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小石潭记》导学案第三课时(教师版)
4、学习文章的写景手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5、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这一段先闻其声,后见其形,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
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潭水的特点是---清澈,通过写游鱼来表现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烘托(侧面描写),写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6、找出第三段中的比喻句,说说这些句子写出了小溪源流的什么特点?
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溪身:
蜿蜒曲折岸势:
参差不齐
乐,幽静,孤独寂寞凄清悲凉
追问: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柳宗元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的心乐之,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
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7、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前四段每段各写的内容。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点明小石潭中水的特征的词语是清冽。
文中用斗折蛇行写溪流的形状;
用明灭可见写溪水的情态;
用犬牙差互写岸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