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请说明这段话的论证角度。
1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请理解这段话并说明这段话的论证角度。
1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及论证层面。
19.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请简析这段话的含义和作用。
20.“十思”大致说了几方面的内容?
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21.本文在措辞上有何特点?
试简要分析。
22.重要字音
浚(____)其泉源壅(____)蔽黜(____)恶载(____)舟覆舟塞(____)源殷(____)忧垂拱(____)谬(____)赏
23.通假释义
(1)振之以威怒
(2)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4.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2)凡百元首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役聪明之耳目
25.一词多义
(1)克
能克终者盖寡
既克,公问其故
克已奉公
(2)诚
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信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手拈来
26.一词多义
(1)其
必固其根本
则智者尽其谋
知其不可
(2)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戒奢以俭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三驱以为度
虽董之以严刑
(3)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4)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蟹六跪而二螯
27.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1)必浚其泉源
(2)而况于明哲乎
(3)永保无疆之休
(4)虽董之以严刑
(5)其可忽乎
(6)则思谦冲而自牧
(7)则思身以黜恶
(8)简能而任之
(9)鸣琴垂拱
(10)代下司职
(11)亏无为之大道哉
(12)能克终者盖寡
28.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貌恭而不心服
(2)则思江海下百川
29.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居域中之大
(3)则思正身以黜恶
(4)择善而从之
(5)不念居安思危
(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30.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省略句
终苟免而不怀仁
(3)状语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4)定语后置句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5)固定句式
3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32.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请简要说明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33.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请指出这段话的含义及作用。
3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35.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3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37.文中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38.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39.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
又是如何展开驳论的?
40.在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
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41.王安石在批驳了司马光的观点之后,为什么又宕开笔,说“某知罪矣”?
42.重点字音
①强聒(____________)②怨谤(____________)③难(____________)壬(____________)人④胥(____________)怨⑤盘庚(____________)⑥会晤(____________)
43.通假释义
不复一一自辨(______)不宜卤莽(______)
44.古今异义
故略上报(_______)
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___)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
以致天下怨谤也(______)
45.一词多义
(1)恤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
(2)度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宁信度,无自信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3)操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童子业,久不售
大王来何操
(4)厚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宽厚而爱人
刀刃者无厚
46.一词多义
(1)于
于反复不宜卤莽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授之于有司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2)为
不为侵官
为天下理财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未能助上大有为
(3)以
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兴利除弊
土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
47.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1)故略上报
(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辟邪说,难壬人
(5)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6)非某之所敢知
(7)冀君实或见恕也
(8)胥怨者民也
(9)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10)以致天下怨谤也
(11)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48.词类活用
(1)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2)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49.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萧)禧又曰:
“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许)将曰:
“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
题目:
(许)将曰:
“此事,申伤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50.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谢)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51.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孙)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
三、名著阅读
52.读《答司马谏议书》,结合王安石的生平,你读出了怎样的王安石?
53.文言句式
(2)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谓受命于人主
(4)宾语前置句
(5)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
参考答案
1.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的比喻从正面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个并列的句子,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技巧,具体考查开篇引题的技巧。
应对这类题目,平时应对常见的引题技巧有所积累;
此外,要重点分析开篇段落的内容和手法。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
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
【点睛】
论文常用的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法:
这是议论文最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
这种开头方式,开宗明义,简洁明了,能统摄全文,不失为一种普通但又实用的方法。
2、故事导入法:
文章的开头先叙述一个故事,然后由这件事引起议论。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故事导入法。
采用这种方法开头因为是就事说理,针对性强,所以能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但要注意例举的事例必须真实典型,笔墨务必省俭。
3、释题入篇法:
在文章开头,就对标题或相关概念的含义加以解释和阐发,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释题入篇法。
这种开头方式往往使文章节奏舒缓,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
4、巧用修辞法: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巧妙而贴切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
2.从反面设喻,突出“德义”对国君的重要性。
与上文形成对照,加重了强调意味。
反问的一句,略带些“挑衅”口吻,不仅使文情跌宕有致,而且强调了此疏的针对性,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语句含意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理解语句的含意及作用要从语句的内容主旨、手法效果、情节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修辞类提问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
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本文在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与上文形成对照,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意思是: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
从而进一步突出“德义”对国君的重要性。
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
3.对比论证。
将“殷忧”和“得志”两种情况下君主的态度和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
前后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在对比中见优劣。
本题考查论证手法。
对于论证手法的理解分析一般分为三步,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阐释,最后分析手法的效果。
这句话的意思是:
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
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
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这里作者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殷忧”时的表现和“得志”时的表现,以及不同表现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进而再次强调要“居安思危”。
常见的论证手法有:
1、事实论证
也叫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2、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3、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
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4、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
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5、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4.“载舟覆舟”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
引用古圣先哲的至理名言,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良苦。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语句含意及作用的能力。
在议论文中,引用名人名言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作者引用《孔子家语》(又见《荀子·
王制篇》)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将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
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5.“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
文章前后呼应,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统一体。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
开篇点题;
照应题目;
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呼应前文。
3.文末:
点明中心;
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结构严谨;
画龙点睛;
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
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此外,条款安排极具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且“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统一体,气势磅礴。
6.用一组排比句,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四个方面勾画出“积其德义”后的美好境界。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重点语句的能力。
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表现手法:
比兴,联想和想象,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用典,讽喻.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等。
4.写作技巧: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侧面描写;
粗笔勾勒;
工笔细描;
绘形绘声绘色;
5.描写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6.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乐景衬哀情)。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这是作者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四个方面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从用人,纳谏等多方面开拓了太宗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
7.本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气势雄健,极具说服力。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特技巧,具体考查分析句式特点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首先应对文章中常见的句式特点有所掌握,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的外在特征加以分析作答,如果有手法,需要指明手法。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等处使用排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是使用对偶,语言整齐,富有气势,又整散结合,灵活多变。
此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则是使用反问句式,耐人思考,极具说服力。
常见的句式有:
1.根据结构的繁简分:
长句、短句。
2.根据判断的性质分:
肯定句、否定句。
3.根据主语的性质分:
主动句、被动句。
4.根据句子成分或成分句的位置分:
常式句、变式句、“把”字句。
5.根据句式整齐分:
整句、散句6.根据句子数量分:
单句、复句各种句式的特点。
7.根据表达语气分: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引以为戒。
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段,通过对比,突显了说明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
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本体考查赏析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勾画出文中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相关内容;
然后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的;
最后分析其效果作用。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
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9.①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
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
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只是当面附和却在背后议论,心中不服,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
只有做到“择善而从之”,每个人才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探究能力和个性化解读。
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其次要将文章内容及观点与当今社会现实相联系。
本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
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
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
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
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
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
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
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结合社会现实,可从以德治国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创业后如何守成,为政者如何自警等角度加以联系作答。
10.提出全文主旨:
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并再次利用“木”“流”的比喻,照应开头,正反对照,增强了说服力。
这里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从而提出全文主旨。
接着又用两个比喻从反面加以论证:
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
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11.用“凡”这一统括之词,从范围上强调没有例外,含蓄而委婉地暗示唐太宗也在其内,以引起其注意。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必须结合语境、文章的主旨及表现手法,由表及里地理解其含意及作用。
作用主要考虑和上下文、题目、主旨、内容(段意)的关系。
“凡”是“凡是”的意思,指“所有的君王”,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含蓄而委婉地暗示唐太宗也在其内,从而讽谏唐太宗要“思国之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