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1192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D.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

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必须随机取样,而不能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A错误;

由于动物的生活范围大,所以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一般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

酵母菌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要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调查其种群增长,C正确;

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因此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进行,D正确。

4.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计数操作时,不需染色直接镜检

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也需要重复实验

该实验中有温度和培养液两个变量,A错误;

滴加培养液后应用台盼蓝染色,再进行计数,统计活菌的数量,B错误;

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C正确;

该实验已设置对照实验,D错误。

【延伸探究】本题中可作为相互对照的实验有哪几组?

变量是什么?

提示:

甲和丙,变量为营养物质的有无;

甲和乙,变量为温度。

5.(2016·

拉萨模拟)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

【解析】选B。

图甲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

图乙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

6.(2016·

玉溪模拟)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量最大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解析】选D。

种群密度为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的增长量最大,A正确;

种群密度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B正确;

从O点到D点,种群数量逐渐增多,环境资源逐渐减少,因此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C正确;

根据“S”型曲线,进行捕捞时最好捕捞至K/2时(B点时),因为此时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易错提醒】

(1)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的交点即种群达到最大值(K值)。

(2)据图中曲线判断:

两曲线交点之前,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交点之后种群数量持续减少,随时间推移,种群年龄组成由增长型→衰退型。

7.(2016·

牡丹江模拟)如图表示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代表增长倍数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曲线X和Y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

D.若不考虑迁入迁出,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曲线X为“J”型曲线,其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代表增长倍数;

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曲线Y为“S”型曲线,曲线X和Y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

若不考虑迁入迁出,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8.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

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目前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人口发展处于c~d段

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

【解题指南】

(1)关键信息:

图中曲线的趋势所代表的含义。

(2)关键知识:

“S”型曲线各阶段的内涵。

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曲线与Ⅰ相似,A项正确。

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项错误。

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增加,C项错误。

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项错误。

9.(2016·

酒泉模拟)米象是一种以小麦种子为食、活动能力弱的昆虫。

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没有天敌的环境中,温度和小麦含水量对该种温带米象种群增长率(rm)的影响如图所示。

据此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调查小麦中米象的种群密度时需随机取样

B.在30℃、小麦含水量14%时米象危害较重

C.在25℃、含水量10%时米象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D.若研究对象为热带米象,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

调查米象的种群密度时需随机取样,使结果更接近实际值,A正确;

根据曲线图分析知,在30℃、小麦含水量14%时米象种群增长率最大,危害较重,B正确;

在25℃、含水量10%时米象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但种群数量仍旧在增加,C错误;

若研究对象为热带米象,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其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D正确。

10.(2016·

长沙模拟)干旱年份往往会大面积爆发蝗虫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有关蝗虫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B.蝗虫种群所具有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集群分布

C.在自然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呈“J”型曲线

D.大量引入天敌会使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蝗虫活动范围比较小,常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

在自然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空间、食物和天敌等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C错误;

大量引入天敌会改变蝗虫的生活环境,降低环境容纳量,D正确。

11.(2016·

包头模拟)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在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图中显示的是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得不出蝌蚪存活率的信息;

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蝌蚪变态所需的最小质量并不改变,但种群密度越大,蝌蚪达到变态所需最小质量的时间就越长,即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综合上述分析,种群密度越大,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可能性就越小。

12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

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较剧烈

据图分析,曲线a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

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

在一定范围内(较低的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高于一定范围(即较高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A错误;

曲线a代表的生物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正确;

由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不能太大,C错误;

种群密度相同时,存活率较低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故d点时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D错误。

13(能力挑战题)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C.保持捕捞强度1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D.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

(1)关键词:

“鳕鱼”“不同网目”“不同捕捞强度”。

(2)关键信息:

图中曲线中33%和45%代表的含义。

鳕鱼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可以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在捕捞强度2时,捕获量逐渐下降,说明鳕鱼的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同时也说明该鱼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在捕捞强度1时,用大网目捕捞时,捕获量相对较大且稳定,这样有利于鱼群的持续发展。

14.(2016·

玉溪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A正确;

地形起伏、光照强度不同、温度、湿度大小等影响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也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

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D正确。

15(2015·

哈尔滨模拟)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

B.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

C.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

D.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

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A错误;

由于陆地不同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导致不同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

同时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使得动物也存在分层现象;

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在海洋中生物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C、D正确。

16.(2016·

绥化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取样

地点

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

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山地

较少

A.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A错误;

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B错误;

土壤中的小动物生活在土壤不同的深度,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错误;

由表格信息可知,动物生活的环境条件不同,主要是土壤含水量不同,取样的时间也不同,D正确。

17.下列关于“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形成一个小型环境

B.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阳光直射的地方

C.本实验需要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

D.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目的是形成生物原始的生存环境;

不能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因温度升高,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影响;

本实验需要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以确定生物的演替方向;

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8.(2016·

襄阳模拟)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制约

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D.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题图不符合,A错误;

a种群的增长呈“S”型,是种群自身密度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

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属于“J”型增长,C错误;

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时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由于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但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再到弱,b种群死亡后竞争不存在了,D正确。

19(2015·

沈阳模拟)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A.1和2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2可以表示“S”型增长的种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增长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

图中1和2可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随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死亡率增加,当死亡率和出生率相同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故A错误;

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由于老年个体数量多,2表示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故B错误;

若曲线2表示“S”型增长,该曲线段相当于种群数量在达到K/2之前的曲线段,故C正确;

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应该是减弱,与1不符,故D错误。

20.(2013·

江苏高考)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群落演替。

A项中,移栽植物使群落营养结构复杂化,群落的稳定性增强,故错误。

B项中,移栽植物为土壤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等,会导致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故正确。

C项中,自然演替情况下,如果环境适宜,边坡甲上能自然长出乔木,故错误。

D项中,次生演替过程中,开始时演替速度往往较快,随时间延长,群落和环境逐渐接近动态平衡,演替速度下降,故错误。

21.(2016·

保山模拟)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生态系统演替的结果是使不稳定的、生产量低、营养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逐步达到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和光能利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选项B、C、D所示的生态演替的趋势都应该与选项A中的趋势相同。

22.为了减少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

下图表示对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在Ⅰ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将会更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

B.在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在Ⅲ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

D.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终会减少到零

在Ⅰ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使蜘蛛食物减少的同时也会杀死蜘蛛,不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

在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蜘蛛的捕食;

在Ⅲ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终不会减少到零。

【易错提醒】捕食≠竞争

(1)捕食曲线是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2)竞争是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一方灭绝。

23.(2016·

定西模拟)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

B.同一个群落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

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B错误;

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C错误;

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D正确。

24.(2016·

周口模拟)如图是某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数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B表示所有植物的生物量

B.A表示所有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

C.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D.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时期,草本植物开始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生物量逐渐增多。

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之后灌木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所有植物的生物量逐渐增多,故A项正确。

25.(能力挑战题)如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其中一种为藻类生物。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可能是藻类的是乙物种

B.在一定范围内,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

C.四个物种的种群在深海区呈垂直分布

D.甲、丙物种竞争剧烈导致丙物种种群变小

浅海区阳光较充足,有利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随着海水深度增加,光照减弱,藻类减少,因此最有可能是藻类的是丙物种,A错误;

从图中分析,甲物种种群的大小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呈正相关,B正确;

由图中只能得出在深海区四个物种的种群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丁,不能说明它们呈现垂直结构,C错误;

图中呈现的是甲、丙物种在深海和浅海的种群大小不同,不能得出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延伸探究】根据图中曲线的分布,可以推测四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种间关系有哪些?

捕食、竞争等。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0分)(2016·

防城港模拟)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

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

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________点,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_____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

N∶32=36∶4,N=288。

(2)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使重捕时的带标记个体数减少,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

(3)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增长曲线斜率最大的点,即B点;

图二中A点和B点分别为最适放牧量和最大放牧量,如果长期超过C点,草场将会退化。

答案:

(1)288 

(2)大

(3)①B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设法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

②B 草场退化

27.(12分)(能力挑战题)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巴西引入广东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1)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__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_______。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_______而迅速蔓延,疯狂吞噬水稻、茭白等水生作物,直接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降。

科研人员将一定数量的鸭子放到稻田和茭白田中,一段时间之后,采用______法调查,发现福寿螺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是许多农作物的叶子却被鸭子毁坏了。

(3)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因此可用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_______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_______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鸟类、鳖等以福寿螺为食,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数量增长。

(2)在我国野外,福寿螺由于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