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10777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docx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docx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精品文档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论到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一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主要有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一)重商主义

(1)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

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中叶),两个阶段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对通过顺差贸易获取金银货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其主要思想,他们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绝对禁止

货币的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主要思想,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商主义,晚期

重商主义者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

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其代表人物:

英国的托马斯·孟。

(2)托马斯·孟生平

 

托马斯·孟,ThomasMun(1571~1641)。

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商人家庭,早年从商,成为英国的大商人。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贸易差

额说的主要倡导者。

1615年担任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后又任政府贸易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3)主要理论

其经济思想主要包括:

货币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货币来自于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各种利

益;贸易差额论的创立者;赋税会使国家受益;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

他明确提出

了发展对外贸易对英国的好处,要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增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力。

托马斯·孟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集中表现在《英国

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之中。

该书不仅成为英国,而且成为一切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准则。

托马斯·孟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差额论。

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外贸要“少买多卖”,使货币流入多于支出。

他建议国家采

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是保护关税政策,以奖励输出,限制输入。

他主张,当商品输

出时,国家全部或部分地退还资本家原先已纳的税款;同时,对输入本国的外国商品课以高

额关税或禁止性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发展;当进口商品经过加工重新输出时,国家则应退还这些商品在进口是所纳的关税。

 

.

精品文档

 

托马斯·孟在所著《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详尽阐述了重商主义关于保护关税政策的基本原则、主张和意义。

托马斯·孟从国防费用赋税负担,进一步阐述他的赋税论,认为:

虽然关税与货物税导

致服装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但是劳动力的价格也与之成比例地提高。

因此国防费用赋税

的负担最终转嫁到作为雇主的生产者身上。

他认为国王在临时征收赋税时,必须取得全体人民的认可,征课赋税必须取得议会的同意。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

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

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

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

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认为只有在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

际贸易,双方才能获得利益。

该理论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的基础之上。

亚当·斯密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分工进行研究,发现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得出

每个人专门从事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并进而得出,

从每一个人看来是合算的事情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也不可能是不合理的。

从而论证了一国只要

选择对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

有效率的利用,获得总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

绝对成本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述贸易互利性原理的理论,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

贸易只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为各国扩大对外开放、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缺陷:

绝对优势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

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

而在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得利益,该理论并没有回答。

(2)亚当·斯密生平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

7月17

日),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

CountyFife)的寇克卡迪

(Kirkcaldy)。

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

 

.

精品文档

 

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

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的女儿。

亚当·斯密一生与

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3)主要理论: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

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

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

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

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

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

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四、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

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

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

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

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地租系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

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

五、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

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

成正比。

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

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

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

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六、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公平:

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

利得比例纳税。

确定:

各国民应当缴纳的税捐,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

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

便利:

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

经济:

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动。

(四)比较优势理论

 

.

精品文档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为了弥补了绝对成本理论的上述局限性,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国

际分工的基础不仅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

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各国之间的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异,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

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两优(利)取重、两劣(害)

取轻”就是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与精髓,即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的

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

此都能节省了劳动,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

比较成本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差异,从而扩宽

了国际贸易的范围,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缺陷:

未能揭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国际价值规律等;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

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把世界看作是永恒的、不变的;把多变

的经济状况抽象成为静态、凝固的状态。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

理论的理论基础。

(2)人物简介

大卫·李嘉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

者。

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

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

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

1799年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后,

深受该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

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

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

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

1819年他曾被选为上院议员,极力主张议会改革,支

持自由贸易。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他认为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

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3)主要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二、价值理论

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是从斯密那里来的,但经过了一些

改动。

李嘉图认为,从长期来看,价格反映了生产成本,可称之为“自然价格”。

自然价格

中的人力成本,是劳动者维生所需的花费。

如果工资反映人力成本的话,那么工资必须保持

在可以维生的水平。

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会高于勉强维生的水平。

相对工资

能购买的食物和必需品的数量。

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以及供养家庭的能力,不应取决于其工

资的货币数量,而应取决于这笔货币所能购买的实物和必需品的数量,即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三、利润理论

李嘉图认为,实际工资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利润的降低,因为货物销售的毛利可分为工资

和净利两个部分。

四、税收思想

a..赋税来源

李嘉图对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功绩,在于他的劳动价值学说。

他坚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根据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认为税收来自

劳动产品的价值,他将税收归纳为来源于资本和收入两个方面。

如果税收的征收使得人们增加生产或减少消费,那么税收来源于收入;如人们没有增加生产或减少消费,则税收是来源

 

.

精品文档

 

于资本。

李嘉图认为,税收不论来自收入还是来自资本,都是对积累的减少。

李嘉图认为,国家

在增加税收时,除非人们能够按比例地增加资本和收入,否则他们的常年享受就必然减少。

政府的政策应当是不要征收必然要落在资本上面的赋税,因为征收这种赋税,会损害维持劳

动的基金,因而会减少国家将来的生产。

b.税收原则

李嘉图并没有像亚当·斯密那样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对税收原则进行分析,但在一些论述

分析中也体现出他的税收原则思想,其中主要是税收公平和税收对生产的影响。

李嘉图认为社会一切收入都应征税,人们应按自己的财力来负担税收;政府税收只要负担合

理,至于落在哪项收入上面是无关紧要的,为了公平地征收税收,应该建立以工资税、利润

税和农产品税组成的税收制度。

同亚当·斯密一样,李嘉图也同意政府财政支出是非生产

性的;政府税收是用于政府支出,因而也具非生产性;税收具有妨碍生产和耕种的通病,给

生产带来负担。

(五)保护贸易理论

1841年,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中提出基于国家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

又称幼稚产业保护论。

与重商主义不同的是,他从保护生产力的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

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的贸易保护理论,在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

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一)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理论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F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

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

(BeltilG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

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其核心内容为:

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

一是

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

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人物生平

 

.

精品文档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经济学家和

政治家,曾任瑞典自由党主席和贸易大臣。

1899年4月出生于瑞典,1979年8月逝世。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

人。

1977年,贝蒂尔·俄林因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与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爱德华·米德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曾先后在隆德大学,斯德哥尔摩商学院,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和深造。

1925年,

任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

1924年,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

1930年,应聘到

斯德哥尔摩商学院任经济学教授。

1938年,当选为议员,俄林不仅是经济学家,而且是瑞典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1944年,聘任瑞典主要反对党自由党的主席,在联合政府中任贸易部长,连任自由党主席达23年之久。

1977年,贝蒂尔·俄林因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与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爱德华·米德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9年,8月于书桌前逝世。

 

伊·菲·赫克歇尔(EliFHeckscher,1879-1959),瑞典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贸易理论最重要部分-要

素禀赋论就是他和他的学生贝蒂·俄林(BertilOhlin)最早提出来的,并命名为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简称H-O定理)。

1897年起,赫克歇尔在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University)跟

耶尔纳(Hjarne)学习历史,跟戴维森(Davidson)学习经济,并于1907年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曾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的临时讲师;1909年-1929年任经济学和统计学教

授。

此后,因他在科研方面的过人天赋,学校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经济史研究所所长。

他成功

地使经济史成为瑞典各大学的一门研究生课程。

(3)主要理论

贝蒂·俄林

俄林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共同构成H-O理论。

 

.

精品文档

 

俄林定理指出:

由于要素禀赋的稀缺性及在各国各地区内分布的非均衡性,以及诸要素

之间的非置换性,一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地位主要由其要素禀赋决定,即一国的生产和

出口需较少地耗用其供给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产品。

其次,俄林认为个人劳动分工与贸易分工具有相似性,均受天然资质或禀赋的制约。

由于生产要素供给的稀缺性和分布的非均衡性,

俄林认为停留在对区域贸易原因的一般分析远远不够。

区域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不同地区或国家间商品的价格的差异,即区域贸易是一种价格现象,只有说明要素禀赋与成本及价格的区间差异的内在联系才能阐明其发生及利得的实质。

生产要素禀赋说的第二个命题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国际贸易最终将

导致各国生产诸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平均化,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间要素流动的替代物。

伊·菲·赫克歇尔

在经济理论方法最主要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他最著名的两篇文章。

1919年发表的《外贸对

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他集中探讨了各国

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并且,一开始就运用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

他认为,要素绝对价格的平均化是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

他的论文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其后,

这个理论由他的学生俄林进一步加以发展。

《间歇性免费商品》(1924)一文提出的不完全

竞争理论,比琼·罗宾逊和爱德华·张伯仑的早了9年。

文章中还探讨了不由市场决定价

格的集体财富(即所谓的公共财物)的问题。

(二)H-O-S理论

(1)H-O-S理论

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ASamuelson)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

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

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

型)。

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

出口产

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萨

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

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

俄林则认为,虽然

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是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

替代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是要素价格呈现均等化趋势。

萨缪

尔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理论被称为H-O-S理论,它研究国际贸易

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2)人物生平

 

.

精品文档

 

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15-2009),1935

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

经济学教授,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部的创始人。

他是那些能够和普通大众进行交流的为数

极少的科学家之一。

他经常出席国会作证,

在联邦委员会、美国财政部和各种私人非营利机

构任学术顾问。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

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当代凯恩斯

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

他所研究的

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

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

萨缪尔逊首次将数学分

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

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他于

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

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

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3)主要理论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要素的边际产

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

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

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

也就是说,出口行

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益,而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损。

长期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

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报酬的影响就要结

合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来分析。

由于贸易的结果使出口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受

益,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就会向出口行业流动。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

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

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

理”(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

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三、乘数-加速原理

针对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投资乘数论”和“就业乘数论”,汉森认为,乘数论

不足以说明问题,原因是乘数论没有说明一定量的投资如何引起收入和就业的增加,也没有

明确收入(或消费)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动。

因而只有把加速原理(关于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导致投资量变动的理论)和乘数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估计乘数的作用,并解释经济增长中的周期波动现象。

萨缪尔逊注意到了乘数论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关系,

他在导师的提示下巧妙地把两者合为一体,于1939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乘数分析与加速

原理的相互作用》,并首创经济波动的模型,指出政府开支对国民收入的重大作用。

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是他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之一。

 

.

精品文档

 

四、税收思想

他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