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
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释】香兼,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
(1)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2)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
“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
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
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3)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A
(2)C
(3)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
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1)首联“蝉声秋巷里”和“冷静似闲居”无法对仗;
颔联对仗工整;
颈联“礼数”与“狂疏”词性不相对;
尾联“爱读英雄传”与“功勋恐不如”词性不相对。
故只有一联对仗,故选A。
(2)C项,“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错误,颈联是从正面描写李将军的行为举止。
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
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
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
故选C。
(3)首联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
“蝉声”衬托“冷静”,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
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
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衬托了李将军独特的个性志趣;
颔联,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
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
“兼”,同“蒹”。
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
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
颈联,李将军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而知礼仪;
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又豪放疏阔。
行为举止描写,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
尾联,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故事,突出了李将军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
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但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⑴A;
⑵C;
⑶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中对仗句的理解能力。
对仗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
可据此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刘禹锡
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
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
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2)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
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
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1)这两句明显写景,可以从描写手法(动静的角度)、结构(照应上文)来分析。
前句“纤草数茎胜静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后句“幽禽忽至”,突然飞来几只幽禽,以鸟的飞来衬托幽静的环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都与情相关,这里的环境的幽静与题目的“独坐”联系起来,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
在结构上此句的“静”与上文“空斋寂寂”形成照应。
(2)尾联“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中“莫教风景属他人”,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
“同向洛阳闲度日”中“闲度日”说明作者没有得到重用,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劝诫朋友“莫教风景属他人”,这里其实也是自我劝慰,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
“闲度日”,每天只能无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⑴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
⑵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4.诗歌赏析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
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
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
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
“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⑴C;
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
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
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
(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
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2)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
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
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
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错误,尾联写酒后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
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
⑵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⑵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
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
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
(1)D
(2)何相公:
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
“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
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
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
“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
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
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
《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
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⑴D;
⑵何相公: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古诗词中,鉴赏形象是很常见的题型。
一般有:
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1.从诗歌整体感知,确定人物身份。
一般情况下,通过阅读诗歌,就能知道诗歌人物形象是诗人自身形象,还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2.关注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注释来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3.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诗人特征。
通过分析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代表的动词,语言,神态等就是要抓的关键,还有要分析清楚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
这些都是主要的理解内容。
4.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歌描写人物的词(翻译内容)),抒发了……之情。
7.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注释】①禁漏:
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
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
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道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
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1)B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
故选B。
(2)第一首“秋月城头过”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
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
由“识”可见是“拟人”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可知此句借“月”又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⑴B;
⑵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意象作用的分析能力。
分析意象作用,需要考虑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手法,再具体分析,最后分析情感或者突出表现的内容。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
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
):
通“浥”,沾湿。
④莱(lá
i):
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
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④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
流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
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度。
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
(1)D项,“含蓄委婉”错误,从诗中来看,“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意思是“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这是直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应是“直抒胸臆”。
故选D项。
(2)诗歌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宿云鹏际落”写的是“云”,意思是“宿云如落鹏之翼”,这是诗人的联想,“残月蚌中开”写的是“残月”,意思是“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这两句又使用比喻的修辞。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
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