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培优拔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1034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培优拔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培优拔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培优拔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培优拔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培优拔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培优拔高.docx

《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培优拔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培优拔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培优拔高.docx

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培优拔高

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点:

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用一道例题说明)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一、等式与方程

1.等式:

(1)定义: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2)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等式的值不变。

若那么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等式的值不变。

若那么有或()

③对称性:

若,则

④传递性:

若,则

(3)拓展:

①等式两边取相反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那么

②等式两边不等于0时,两边取倒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那么

③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很多解方程的方法都要运用到等式的性质.

如移项,运用了等式的性质①;去分母,运用了等式的性质②.

④运用等式的性质,涉及除法运算时,要注意转换后除数不能为0,否则无意义.

2.方程:

(1)定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说明:

①方程中一定有含一个或一个以上未知数,且方程是等式,两者缺一不可。

②未知数:

通常设x、y、z为未知数,也可以设别的字母,全部小写字母都可以。

未知数称为元,有几个未知数就叫几元方程。

一道题中设两个方程时,它们的未知数不能一样!

③“次”:

方程中次的概念和整式的“次”的概念相似。

指的是含有未知数的项中,未知数次数最高的项对应的次数,也就是方程的次数。

未知数次数最高是几就叫几次方程。

④方程有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

整式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分式方程: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

二、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一般形式:

(a,b为常数,x为未知数,且)。

(3)注意:

①该方程为整式方程。

②该方程有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该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

④化简后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如:

,它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⑤未知数在分母中时,它的次数不能看成是1次;如,它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般写作:

“”的形式。

(2)解方程:

求出方程的解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解方程。

(3)移项:

①定义:

从方程等号的一边移到等号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②说明:

Ⅰ移项的标准:

看是否跨过等号,跨过“=”号才称为移项;移项一定改变符号,不移项的不变。

Ⅱ移项的依据:

移项实际上就是对方程两边进行同时加减,根据是等式的性质①。

Ⅲ移项的原则:

移项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向左移,常数项往右移,使左边对含未知数的项合并,右边对常数项合并,方便求解。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根据:

①去分母——等式的性质②

②去括号——分配律

③移项——等式的性质①

④合并——合并同类项法则

⑤系数化为1——等式的性质②

⑥检验——把方程的解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边看求得的值是否相等(在草纸上)

(5)一般方法:

①去分母,程两边同时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②去括号,一般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但顺序有时可依据情况而定使计算简便,本质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

③移项,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其余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时别忘记了要变号。

(一般都是把未知数移到一起)

④合并同类项,合并的是系数,将原方程化为()的形式。

⑤系数化1,两边都乘以未知数的系数的倒数。

⑥检验,用代入法,在草稿纸上算。

(6)注意:

(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要熟练掌握,更要观察所求方程的形式、特点,灵活变化解题步骤)

①分母是小数时,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母转化为整数,局部变形;

②去分母时,方程两边各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Ⅰ此时不含分母的项切勿漏乘,即每一项都要乘

Ⅱ分数线相当于括号,去分母后分子各项应加括号(整体思想);

③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④移项时,切记要变号,不要丢项,有时先合并再移项,以免丢项;

⑤系数化为1时,方程两边同乘以系数的倒数或同除以系数,不要弄错符号(打草稿认真计算);

⑥不要生搬硬套解方程的步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佳解法;

⑦分数、小数运算时不能嫌麻烦,不要跳步,一步步仔细算。

(7)补充: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与等式基本性质②不同。

分数的分子分母两个整体同时乘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解决实际应用题的策略:

①审题:

就是多读题,读懂题,读的时候一定沉下心去,不能慌不要急躁,要细,一个字一个字的精读,要慢,边读边思考。

找到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找到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可以用笔在题目中标注下来重要信息和数量关系,审题往往伴随下个步骤。

②设出适当未知数,往往问什么设什么,有时也间接设未知数,然后用未知数通过关系表示出其他相关的量。

③找出等量关系,用符号语言表示就是列出方程。

(2)分析问题方法:

①文字关系分析法,找关键字词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②表格分析法,借助表格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示意图分析法,通过画图帮助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3)设未知量方法:

一个应用题,往往涉及到几个未知量,为了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应用题,我们总是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并用这个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其他的未知量,然后列出方程。

①设未知量的原则就是设出的量要便于分析问题,与其它量关系多,好表示其它量,好表示等量关系;

②有直接设未知量和间接设未知量,还有不常见的辅助设未知量。

(4)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等量关系”特指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数量关系中的一种。

数学题目中常含有多种等量关系,如果要求用方程解答时,就需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①标关键词语,抓住关键句子确定等量关系。

(比如多,少,倍,分,共)解题时只要找出这种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就能确定等量关系。

②紧扣基本公式,利用基本关系确定等量关系就是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比如体积公式,单价×数量总价,单产量×数量=总产量,速度×时间=路程,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等。

这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就是等量关系)

③通过问题中不变的量,相等的量确定等量关系.就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量,从而建立等量关系。

④借助线段图确定等量关系。

线段图能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

对于较复杂的题目,同学们可借助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5)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及注意点:

①“审”:

要沉着冷静,耐下心去,慢读细读多读,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

②“设”:

设一个恰当的未知数,若有单位一定加单位,表示多项式加单位括号。

③“列”: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统一,用题目中的原数;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重复用一个条件会得到恒等式,解不出来。

④“解”:

解出方程,一定在草纸上一步步认真计算,先化简往往会简化计算。

⑤“验”:

检验两方面,一是解得是否正确,用代入法;二是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⑥“答”:

写出答案,一定要答完整,有单位要加单位。

注意:

应用题分类只是帮助同学们理解记忆,切不可死记题型,生搬硬套,实际上法无定法,要多加练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6)解应用题关键与核心:

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就是抓住问题中的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核心是设出适当未知量,根据关系表示出其它量,表示出等量关系中的各个部分,从而列出方程。

(8)实际问题的常见题目类型:

基本量、基本关系、等量关系:

①“和、差、倍、分类问题”:

弄清和谁比,比谁多,比谁少

增长量=原有量×增长率,现有量=原有量+增长量

②“等积变形问题”:

锻造前的体积=锻造后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③“打折利润问题”:

利润是和成本比的

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售价=标价×折扣

④“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路程=时间×速度,时间=,速度=

(注意单位:

路程——米、千米;时间——秒、分、时;速度——米/秒、、千米/小时)

⑤“销售问题”

总价=单价×数量,总钱数=各部分钱数和.

⑥“利率(息)问题”

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期数).

⑦“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各部分工作量的和.

⑧数字问题(包括日历中数字规律)

⑨比例分配问题

⑩调配问题

解题思路:

1、审——读懂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设——巧设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4、解——解方程,求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写答案(注意写清单位和答话)。

6、练——勤加练习,熟能生巧。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第一讲行程问题

基本关系式:

(1)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2)基本类型

①相遇问题:

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②追及问题:

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③航行问题:

顺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逆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顺速–逆速=2水速;顺速+逆速=2船速

顺水的路程=逆水的路程

注意:

抓住两码头间距离不变,水流速和船速(静水速)不变的特点考虑相等关系。

常见的还有:

相背而行;环形跑道问题。

【经典例题】

例1、甲、乙两站相距480公里,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90公里,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140公里。

(1)慢车先开出1小时,快车再开。

两车相向而行。

问快车开出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

(2)两车同时开出,相背而行多少小时后两车相距600公里?

(3)两车同时开出,慢车在快车后面同向而行,多少小时后快车与慢车相距600公里?

(4)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的后面,多少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

(5)慢车开出1小时后两车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后面,快车开出后多少小时追上慢车?

 

例2、某船从A地顺流而下到达B地,然后逆流返回,到达A、B两地之间的C地,一共航行了7小时,已知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8千米/时,水流速度为2千米/时。

A、C两地之间的路程为10千米,求A、B两地之间的路程。

 

一、相遇问题

A.基础训练

1.小李和小刚家距离900米,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行,小李每分走60米,小刚每分走9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2.小明和小刚家距离900米,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行,5分钟后两人相遇,小刚每分走80米,小明每分走多少米?

 

3.王强和赵文从相距2280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王强每分行60米,赵文每分行80米,王强出发3分钟后赵文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4.两辆车从相距36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先出发,每小时行60千米,1小时后乙车出发,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出发几小时两车相遇?

 

5.两村相距35千米,甲乙二人从两村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甲先出发1小时后,乙才出发,当他们相距9千米时,乙行了多长时间?

 

6.甲乙二人从相距45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比乙每小时多行1千米,5小时后二人相遇,求两人的速度。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