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0232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

《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

B

C

D

汽油

天然气

浓硫酸

氢氧化钠

【解析】

A.乙醇易燃,属于易燃液体,故A不选;

B.天然气易燃,属于易燃气体,故B不选;

C.氯化钠没有腐蚀性,不属于腐蚀品,故C选;

D.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属于氧化剂,故D不选。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取氯气:

MnO2

+4H++2Cl-

2+

===Mn+Cl2

↑+2H2O

B.

3223

碳酸钠溶液用作洗涤剂的原理:

CO2-+2HO⇌HCO+2OH-

C.用氯化铁溶液与铜反应制作印刷电路板:

Fe3++Cu=Fe2++Cu2+

D.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制取氢氧化铝:

Al3++3OH-=Al(OH)3↓

【答案】A

A.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取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nO2+4H+

+2Cl-

===Mn2+

+Cl2

↑+2H2O,故A正确;

323

碳酸为二元弱酸,则碳酸根离子的水解方程式需要分步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CO2-+2HO⇌HCO-+OH-,故B错误;

C.用氯化铁溶液与铜反应制作印刷电路板,铁离子与铜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铁离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Fe3++Cu=Fe2++Cu2+,故C错误;

D.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制取氢氧化铝,一水合氨不能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NH3∙H2O=Al(OH)3↓+3NH4+,故D错误;

故选A.

公众号——唐山市高中化学微课堂编辑绘图

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2.3gNa在足量O2中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B.标准状况下,5.6LNH3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0.75NA

C.1L0.1mol/LH3PO4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数目为0.4NA

D.1个CO2分子的质量为44g

NA

A.2.3g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而钠反应后变为+1价,故0.1mol钠转移0.1NA个电子,故A

正确;

B.标况下5.6L氨气的物质的量为0.25mol,而1mol氨气中含3molH原子,故0.25mol氨气中含0.75NA个氢离子,故B正确;

C.磷酸为中强酸,不能完全电离,故溶液中的离子个数小于0.4NA个,故C错误;

D.1mol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含NA个二氧化碳分子,故NA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之和为44g,

故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为44g,故D正确.

故选C.

8.如图所示为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示意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通电使CuCl2发生电离

B.a端是直流电源的负极

C.阳极上发生反应:

Cu2++2e-=Cu

D.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附近可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A.电离过程是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发生的离解过程,不是通电条件,通电使电解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依据图中离子移动方向分析,电解过程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分析确定电极名称,氯离子移向阳极,则b电极为电源正极,a为电源负极,故B正确;

C.依据离子移动方向可知阳极是氯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2Cl--2e-=Cl2↑,故C

错误;

D.氯离子在阳极失电子生成氯气,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阳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故D错误。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9.将15.6gNa2O2和5.4gAl同时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200mL溶液,再向该溶液中缓慢通入HCl气体6.72L标准状况),若忽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得到6.72L(标准状况)的气体

B.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Cl-)+c(OH-)

C.最终得到7.8g沉淀

D.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l)=1.5mol/L

【答案】CD

15.6gNa2O2的物质的量为15.6g

78g/mol

=0.2mol,5.4gAl的物质的量为5.4g

27g/mol

=0.2mol,6.72LHCl

气体的物质的量为6.72L

22.4L/mol

=0.3mol.

发生的化学反应:

2NaO2+2H2O=4NaOH+O2↑,生成0.4molNaOH、0.1mol氧气;

发生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0.2molAl消耗0.2molNaOH,故Al完全反应,剩余0.2molNaOH,生成0.2molNaAlO2、0.3molH2。

通入HCl,先发生反应:

NaOH+HCl=NaCl+H2O,0.2molNaOH反应消耗0.2molHCl,剩余0.1molHCl,再发生反应:

NaAlO2+HCl+H2O=Al(OH)3↓+NaCl,0.1molHCl消耗0.1molNaAlO2,剩余0.1molNaAlO2,生成0.1molAl(OH)3,最终溶液为NaCl、NaAlO2混合溶液。

A.反应中共得到气体的体积为(0.1mol+0.3mol)×

22.4L/mol=8.96L,故A错误;

B.最终溶液为NaCl、NaAlO2混合溶液,由电荷守恒可知

c(Na+)=c(Cl-)+c(OH-)+c(AlO2-)-c(H+),故B错误;

C.最终的沉淀为Al(OH)3,其物质的量为0.1mol,则质量为0.1mol×

78g/mol=78g,故C正确;

D.

=1.5mol/L

HCl完全反应,溶液中n(NaCl)=n(HCl)=0.3mol,故c(NaCl)=0.3mol

,故D正确,

故选:

CD.

10.下列各物质间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1.2

L

Cl2

A.CH4――――→

光照

NH3

HCl――――→

NH4Cl

H2O

B.CH2=CH2――――→

催化剂△

O2CH3CH2OH――――→CH3CHO

淀粉催化剂

AgNO3溶液

C.――△――→葡萄糖―――△―――→银镜

O2H2O

D.NH3――――→NO―――→HNO3

催化剂

【答案】AB

A.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可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故A

B.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可生成乙醛,可实现反应,故B正确;

C.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发生反应生成银镜,加入硝酸银,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银镜,故C

D.NO与水不反应,NO如生成硝酸,应通入氧气,故D错误.故选AB.

11.

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

2SO2(g)+O2(g)⇌2SO3(g)△H<

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Ⅰ研究的是t0时刻增大O2的物质的量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图Ⅱ研究的是t0时刻通入氦气增大体系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图Ⅱ研究的是t0时刻加入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

A.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瞬间,正反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之后逐渐增大,图Ⅰ应是增大压强的原因,故A错误;

B.通入氦气,各组分的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发生移动,故B错误;

C.图Ⅱ在t0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仍相等,平衡不发生移动,应是加入催化剂的原因,故C正确;

D.乙到达平衡时间较短,乙的温度较高,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SO2的转化率减小,故D正确;

12.下列实验操作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进行蒸馏操作时先加热再通冷凝水

B.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C.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不烘干就使用

D.为了便于操作,浓溶液稀释或固体溶解可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

【答案】AD

A.进行蒸馏操作时,为防止冷凝管破裂,加热前应先通冷凝水,蒸馏结束后继续通冷凝水一段时间,故A错误;

B.分液时,保证被分离液体的纯净,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B正确;

C.定容时还需要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故C正确;

D.容量瓶为精密仪器,浓溶液稀释或固体溶解产生大量的热量,容易损坏容量瓶,故D错误;

故选AD。

13.青蒿素结构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B.青蒿素分子结构稳定,受热不易分解

C.青蒿素中含多个环状结构,其中有一个六元碳环

D.青蒿素难溶于水,提取的方法是用有机溶剂萃取后蒸馏

O

【答案】BC

A.由结构简式可知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故A正确;

B.含有过氧键,不稳定,在温度过高时可分解而变质,故B错误;

C.青蒿素中含多个环状结构,其中有一个7元碳环,3个六元环,故C错误;

D.没有羟基、羧基等亲水基,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萃取后蒸馏,故D正确。

故选BC.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族元素,随着电子层的增加,I1逐渐增大

B.通常情况下,电离能I1<

I2<

I3

C.同周期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I1呈增大趋势

D.电离能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A.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随电子层增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故A错误;

B.因为同一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越来越难,所以其电离能的大小关系为I1<

I3,故B正确;

C.同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但同周期第ⅡA和第ⅤA族出现反常,故C正确;

D.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增大,但第IIA和第VA族反常,如第一电离能:

Mg>

Al,Al的第一电离能越小,但Al的金属活泼性弱,故D错误;

AD.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15.X、Y、Z、M、G五种元素分属三个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Z同主族,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

Y、M同主族,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2)上述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写化学式),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还原性最强的是(写化学式)。

(3)Y、G的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作水消毒剂的有(写出其中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4)ZX的电子式为;

ZX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1)第二周期第ⅥA族;

(2)HClO4;

H2S;

(3)O3、ClO2;

·

(4)Na+[·

H]−;

NaH+H2O=NaOH+H2↑。

本题以元素推断为载体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能正确判断元素是解本题的关键,注意(4)中NaH电子式书写氢负离子的电子是2个电子成对,不能分开。

X、Y、Z、M、G五种元素分属三个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所以X是H元素;

X、Z同主族,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Y为主族元素,且Z原子序数大于Y原子序数,所以Z是Na元素;

Y、M同主族,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所以Y是O元素,M是S元素,G是短周期主族元素,所以G是Cl元素(不考虑稀有气体),据此解答。

(1)Y是O元素,O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处于第二周期第ⅥA族,故答案为:

第二周期第ⅥA族;

(2)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这几种元素非金属性最强的是Cl元素,所以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的是HClO4,非金属性越弱,气态氢化物还原性越强,还原性最强的气态氢化物是H2S,故答案为:

HClO4;

(3)Y的单质O3、G的单质Cl2、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ClO2也可作消毒剂,故答案为:

O3、

ClO2等;

(4)ZX为NaH,属于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与氢负离子构成,电子式为Na+[·

H]−,NaH与水

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16.Ⅰ.已知下列8种物质:

①水;

②空气;

③二氧化碳;

④H2SO4;

⑤Ca(OH)2;

⑥NaOH溶液。

⑦碱式碳酸铜[Cu2(OH)2CO3]⑧硫酸氢钠(NaHSO4)

(1)属于混合物的是(填物质的序号,下同)。

(2)属于氧化物的是。

(3)属于碱的是。

(4)属于酸的是。

(5)属于盐的是。

Ⅱ.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便可以使汽车尾气转化成无毒气体。

用●表示碳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氮原子,如图为气体转化的微观过程。

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A、B、C三种物质可以归为一类化合物的依据是。

(2)将C归为化合物、D归为单质的理由是。

(3)图示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生成的C物质的质量比为。

Ⅰ.

(1)①②⑥

(2)①③

(3)⑤

(4)④

(5)⑦⑧

Ⅱ.

(1)都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

(2)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氮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2CO+2NO======N2+2CO2;

15:

22

Ⅰ.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酸、碱、盐等都有明确的概念,解题时抓住概念的要点来判断物质的类别,题目难度不大。

根据“混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定义及化学式的书写解答,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指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1)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构成的混合物,氢氧化钠溶液也是混合物,所以属于混合物的是②⑥;

(2)水和二氧化碳都是由两种元素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所以属于氧化物的是①③;

(3)Ca(OH)2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所以属于碱的是⑤;

(4)硫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以属于酸的是④;

(5)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硫酸氢钠(NaHSO4)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所以属于盐的是⑦⑧;

Ⅱ.本题从宏观、微观方面考查了化学反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守恒、质量守恒结合单质、化合物的定义来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根据题意及图示可知:

A为NO、B为CO、C为CO2、D为N2,

(1)根据A、B、C含有元素种类知,这三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所以都属于氧化物,可以归为一类;

故答案为:

都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

(2)C为CO2,D为N2,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氮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二氧化碳是化合物,氮气是单质,

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氮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同一化学反应中,分子数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该反应方程式为:

2CO+2NO======N2+2CO2,A为NO、C为CO2,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生成的C物

质的质量比=2×

(14+16):

(12+2×

16)=15:

16。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6.0分)

17.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氧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

(1)合成氨反应N2(g)+3H2⇌2NH3(g),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恒体系中通入氩气,则平衡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下同);

使用催化剂则平衡移动,反应的△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已知:

O2(g)=O2+(g)+e-△H1=1175.7kJ∙mol−1PtF6(g)+e-⇌PtF6-(g)△H2=-771.1kJ∙mol−1O2+PtF6-(s)=O2+(g)+PtF6-(g)△H3=482.2kJ∙mol−1

则反应O2(g)+PtF6(g)=O2+PtF6-(s)的△H=。

(3)在25℃下,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MgCl2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

沉淀(填化学式),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已知25℃时,Ksp[Mg(OH)2]=1.8×

10-11,Ksp[Cu(OH)2]=2.2×

10-20)。

(4)7℃、1.01×

105Pa时密闭容器中N2O4和NO2的混合气体达到平衡时,c(NO2)=0.0300mol∙L−1、

c(N2O4)=0.012000mol∙L−1。

计算反应2NO2(g)⇌N2O4(g)的平衡常数K。

(1)向左;

不移动;

不变;

(2)-77.6kJ/mol;

(3)Cu(OH)2;

2NH3∙H2O=Cu(OH)2↓+2NH4+

(4)13.3

(1)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为保持恒压,体积增大,平衡向逆向进行;

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反应焓变不变,

向左;

2

①O2(g)=O+(g)+e-△H1=1175.7kJ∙mol−1

②PtF6(g)+e-⇌PtF6-(g)△H2=-771.1kJ∙mol−1

2626

③O+PtF-(s)=O+(g)+PtF-(g)△H3=482.2kJ∙mol−1

据盖斯定律,①+②+③得:

26

O2(g)+PtF6(g)=O+PtF-(s)△H=-77.6kJ∙mol−1

(3)溶度积常数越小的物质越先沉淀,氢氧化铜的溶度积小于氢氧化镁的溶度积,所以氢氧化铜先沉淀,铜离子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铵根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4

2NH3∙H2O=Cu(OH)2↓+2NH+

(4)平衡时,c(NO2)=0.0300mol∙L−1、c(N2O4)=0.0120mol∙L−1,反应2NO2(g)N2O4(g)

的平衡常数K=c(N2O4)

c2(NO2)

=13.3。

18.某地煤矸石经预处理后主要含SiO2(20%)、Al2O3(30%)和少量的Fe2O3、FeO及MgO实验小组设计如下流程用其制备碱式硫酸铝[Al2(OH)4SO4]:

H2SO4H2O2试剂X过量稀H2SO4CaCO3

煤矸石

除杂Ⅰ

氧化

酸溶

SO2、Fe(OH)3

除杂Ⅱ

滤渣Ⅱ

碱式硫酸铝

调pH=3.6

酸化

Al2(OH)4SO4

(1)为提高“酸溶”时铝浸出率,可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2)氧化时应控制反应温度在10~20℃,其原因是,“氧化”时可用MnO2替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试剂X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铁元素已被沉淀完全:

(4)加入制CaCO3备碱式硫酸铝的化学方程式为。

(1)适当加热(或将煤矸石粉碎,适当提高硫酸的浓度等);

(2)防止H2O2分解;

MnO2+2Fe2++4H+=Mn2++2Fe3++2H2O;

(3)Al2O3(合理即可);

静置,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呈现血红色,说明未沉淀完全,反之则沉淀完全;

(4)Al2(SO4)3+2CaCO3+2H2O=Al2(OH)4SO4+2C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