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0147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

2016年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

经济篇

第一章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第一节市场和市场经济

一.市场(定义+市场要素)

A.定义,分类:

狭义:

有形市场(商品交换场所)

广义:

有形+无形市场(无固定交易场所,EG,证券市场)

多层含义:

1.商品交换场所

2.市场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效的市场需求是需求愿望和需求能力的统一)

3.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总和。

B.市场要素(四大要素)

1.市场主体:

自然人OR法人,买方+卖方,具体:

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

2.市场客体:

有形商品+无形商品

3.市场行为:

购买行为+销售行为+竞争行为(有商品经济必有竞争)4.市场秩序

二.市场经济

A.市场经济定义: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是由市场导向决定的。

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

现代市场经济是集中控制与管理的市场经济。

作用机制:

价值规律。

市场经济包含的含义:

市场主体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行为受市场信号的引导价格是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

知识点1“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国富论》):

政府不干预,仅靠价值规律。

“看得见的手(凯恩斯)”:

政府干预。

知识点2市场经济VS商品经济

①内在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

②明显的区别: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是经济活动方式,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资源配置方式,有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有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攒在的基本前提:

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为不同的所有者拥有

B.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七大特征)(共同特性)

1.资源配置市场化(体现市场经济生存条件的基本特征,资源和要素配置主要靠市场机制推动):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运作机制,生产要素好重组主要靠市场作用推动,企业依据包括价格在内的市场型号组织生产。

2.企业行为主体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市场体系完备化

5.交易过程规范化

6.市场管理法制化

7.宏观调控间接化(但不完全排斥政府干预)

第二节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运行机制

A.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三大规律)

1.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由生存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2.竞争规律:

市场主体争夺经济利益。

3.供求规律:

市场供给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目标是尽量追求供求平衡。

B.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四大机制+其他):

核心目的是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交换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1、价格机制:

核心机制。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和实现形式。

价格是反应资源稀缺性程度。

市场价格作为反映供求关系的指示器,可以调节企业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

2.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

构成市场的本质要素,市场活力的灵魂。

竞争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

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4.风险机制:

破产是风险机制运行的最关键的条件风险竞争的作用和功能: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淘汰落后企业、促进企业创新。

5.其他:

工资机制,利率机制等

6、市场机制的缺陷(局限性):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市场机制无法限制垄断;不能很好的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不能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

C.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五大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2.促进技术创新

3.信息传递(市场信息)

4.利益分配

5.外向开拓(开拓市场)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特征

一.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生产需求脱节,计划价格脱离实际,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避短多,经济活动缺乏竞争。

(只记住是有局限的,和世界上第一个在国家范围内实行计划经济的是斯大林)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历史+建立原因+基本特征+基本框架)

A.历史:

1.列宁首先运用“市场经济”概念

2.党的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3.十二届三中全会:

第一期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十三大:

向市场经济一步大迈进。

5.邓小平南巡讲话:

迈进。

6.十四大: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市场经济。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三大原因)

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2.改革开放必然结果

3.扩大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内在要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四大区别)

1.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所有制结构不同:

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市场经济运行目的不同:

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分配方式不同:

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和公平。

4.宏观调控作用不同:

国家,集体,个人根本利益一致。

⑴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⑵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⑶能够更好地把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作用结合起来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五大要点)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

4.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

第一节市场主体与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主体分类:

企业、个人(城镇居民)、农户、政府和境外企业、个人、政府。

一、企业:

市场经济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A.企业定义和分类

1、定义:

以营利帷幕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

企业一方面是商品和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另一方面又是生产要素的最大购买者。

市场中处于支配性地位。

2、分类:

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

B.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原因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原因是:

1.是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键。

2.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基础。

C.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基本条件有效率的市场主体必备

1.企业有明确产权:

首要和决定性条件。

现代企业法人产权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相对于古典企业的质变结果: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出现职业就经理人;企业内部形成复杂的决策分工体系。

现代企业法人产权与自然人企业的私人产权有着重大的区别:

法人享有的法定财产权不受自然人意志和行为左右;法人企业生命不受自然人生命周期的限制;法人企业取得的法律形态,以《公司法》规范其组织形式、组织原则和权利义务。

2.企业能自主经营决策

3.企业间地位平等

二、现代企业制度

定义:

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有有限责任制为特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态的新型制度。

A.现代企业制度内涵:

以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核心,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态。

法人产权制度(基础)、法人治理制度(核心)、有限责任制度(保障)、管理层级制度(工具)。

B.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

1.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所有权。

2.出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制。

3.管理层级制的科层组织。

三种结构:

控股公司(H),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U),多分支单位(M)。

4.经营管理职业化——职业经理人。

5.目标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变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化。

C.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解决所有权对经营权的制衡和配置问题。

目的是提高公司运作绩效。

三个结构: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合理的权力结构:

股东、董事会、经理人:

有效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有关公司法律法规。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1.抵御市场风险

2.内部约束,外部制衡

3.科学管理,创新

4.法律规范,国际惯例

5.资本流动,资源优化配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A.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1)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

2)1978至今的经济体制改革:

a.79-92:

“放权让利”b.92-至今:

现代企业制度*三资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

B.社会主义企业类型

分类方式1:

国企,非国企,外资企业

分类方式2:

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分类方式3:

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公司,合伙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

C.国企改革

1、深化改革目标: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健全和完善公司制度,使以规范的股份制为典型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2、深化改革任务:

⑴塑造国有产权主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⑵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⑶完善国有经济分类改革。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

A.几个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特征

1、市场体系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商品市场包括:

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包括:

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2、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特征: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资源合理高效配置的决定性条件。

要充分发挥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作用

1.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市场机制的基础

2.有利于企业搞好生产和资本运营,成为市场主体

3.有利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

二、社会主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社会市场体系分为一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

1.消费资料市场:

满足消费者的个人生活消费以及社会消费需要。

市场体系基础;特点:

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反映需求结构,交易次数多。

2.生存资料市场:

特点生产中间产品,参与者是生产部门。

原材料、仪表仪器、机械设备市场。

土地、河流等

B.社会主义生产要素市场

1.金融市场:

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

资金筹集和分配,提高流动性,为宏观调控创条件。

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血液和中枢。

按交易期限更为: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2.劳动力市场:

通过市场配置劳动经济关系的总和。

特点:

属于生产性消费,交易者是生产者;交易的初级贫或中间品不是最总产品;属于派生性、引发性需求。

范围广,通过市场流动和交换实现。

3.土地市场:

4.技术市场:

技术是特殊商品,多种表现形态。

流通表现为技术转让,最主要形式为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分为:

独占许可证,排他许可证,普通许可证。

5.信息市场:

特定:

交易活动多次性。

交易间接性。

强时效性。

6、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第三节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A.市场秩序即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为:

社会分工、平等交换和公平竞争。

B.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就是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确定或规定下来的的市场运行准则。

分类:

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规则。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

第一节宏观经济运行与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宏观经济

A.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

1、社会总供给: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由社会生产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2、社会总需求: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

投足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

3、三种状态:

1.总供求平衡:

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基本目标2.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B.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供给:

社会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再生产过程提供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需求:

派生性需求,对商品需求的变动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2、就业:

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就业率),充分就业是经济繁荣的标志和社会公平与稳定的标志

3、失业:

劳动力供求失衡形成,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无就业岗位(失业率)

失业产生原因: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C.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货币现象。

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国内通货膨胀会降低产品出口竞争力,抑制出口

2、通货膨胀分类:

需求拉上型通胀,成本推进型通胀,供求混合型通胀,结构型通胀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表现:

价格信号失真,误导资源配置;借助脱机之风,造成经济秩序混乱;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剧社会矛盾;降低产品出口竞争力,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3、通货紧缩:

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货币升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通货紧缩发生时:

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失业率上升。

二、政府干预和调节

A.干预和调节的原因:

1.纠正和弥补市场缺陷的必要手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3.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B.政府经济职能

1.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行宏观调控

2.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管理国有资产

4.调节收入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

5.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C.国家计划或规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具有指导性

第二节政府宏观调控

A.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特征:

宏观调控主体是政府,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调控的中介是市场。

宏观调控特征:

1.以总量调控为目标2.以间接调控为主要方式3.以物质利益激励机制为主要手段

B.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1、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首要目标)、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基本任务:

(首要任务:

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避免经济发生大的波动。

⑴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基本目标):

五大指标:

通胀率,利率,汇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

⑵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⑶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⑷实行公平的收入分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C.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1、基本方式:

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2、我国调控方式变迁:

⑴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

⑵由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

⑶由行政管理变为经济管理

⑷由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

3、宏观调控的手段:

⑴计划手段:

指令性计划是强制的

⑵经济手段:

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价格政策

⑶法律手段

⑷行政手段

⑸舆论手段

第三节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调控体系

A.宏观调控政策

1.财政政策:

通过调整政府开支的规模和税收的高低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

包含财政收入和支出。

手段主要有:

国家预算、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国债、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直接补助给企业和居民)。

财政政策可分为: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社会总需求):

一减少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为特点。

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社会总需求):

以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为特点。

减少财政收入主要是减税,这意味这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产生增加社会总需求。

2.货币政策: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影响信贷规模、利率、汇率的变化,从而达到调控宏观经济总量,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币值的目的。

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

降低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购进政府债券。

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

提高利率、法定准备金率或再贴现率、卖出政府债券。

P.S.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

双松,双紧,松货币紧财政,紧货币松财政

3.产业政策:

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引导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合理化的所有政策措施的总和。

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

4.收入政策

B.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1.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构建协调配套调控体系

3.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国民收入分配

A.GNP与GDP

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本国国民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九十年代后,更多采用GDP指标。

B.其他指标

1、国民收入(NI):

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润+租金,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个人收入(PI)

2、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指缴纳个人所得税某些非税支付后的可以用于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个人收入不能全部归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因为还有税收和非税支出NI=NNP-间接税净额

C.国民收入的分配:

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

初次分配:

形成三部分:

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和非劳动收入)

再分配:

途径有:

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杠杆。

收入分配涉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经济公平指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再次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分配权利和机会的公平

第二节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公共品如国防、基础设施、公共秩序等的特点: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盈利性(低盈利性)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b.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过程中工资(劳动力要素的价格,与按劳分配的工资相区别)、利息、租金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收入都包括在按要素分配的形式中。

3.其他分配方式

B.按劳分配:

基本分配方式: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1、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客观必然性):

⑴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条件

⑵分工和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这个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物质基础,也决定性条件。

2、按劳分配的特点:

⑴按劳分配是主体,但不是唯一方式

⑵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⑶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制约

⑷按劳分配必须采取商品货币形式

3、按劳分配实现形式:

城市中——工资;农村——联产计酬;补充——奖金。

C.按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进行分配。

按要素分配的形式:

1.按资本要素分配:

利息收入、投资分红、租金收入2.按劳动力要素分配3.按智力要素分配4.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

D.收入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

1、效率:

涉及经济增长和增长速度问题。

公平:

分配关系中权利和机会上的平等以及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适当。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⑴二者统一⑵二者矛盾。

可分为:

效率优先,公平优先,二者兼顾。

在初次分配领域,增进效率的同时促进公平。

再分配更注重公平。

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

E.我国收入分配中的问题

1.收入差距过大

2.初次分配领域,缺乏限制垄断,鼓励平等竞争的政策

3.缺乏完备的打击和遏制违法非法收入的政策

4.在再分配领域,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备

第三节社会保障制度

A.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功能

1、含义:

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护,照顾或救助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包括:

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三大层次。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最直接的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特征:

强制性、公平性、全民性、最低保障性。

2、功能:

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⑴保障基本生活⑵维护社会稳定⑶促进经济发展⑷保持社会公平⑸促进国民福利

3、原则:

权利保障原则、普通性原则:

基本要求是保障对象包括全体成员、平等性原则、基本生活保障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的原则

B.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的必要性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维持社会再生产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C.中国特色社保制度:

社会救助是最低目标,社会保险是基本目标(核心部分),社会福利是最高目标。

1、社会救助(社会救济):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或者因自然灾害活其他经济社会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者的帮助。

国家和社会应当履行的基本保障责任,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举措。

2、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地位):

通过法律对社会全体劳动者强行征缴保险基金,用以对其中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失去劳动机会的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具有普遍性,强制性,互济性,储蓄性,补偿性特征。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3、社会福利制度(最高层次的保障举措):

目标是不断改善和提高公民生活质量,通过政策和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的社保制度。

包括三部分:

社会补贴,职业福利,社会服务。

D.深化社保制度

1.社保制度改革的原则:

a.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b.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c.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d.规范化和法制化

2.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社保体系建设:

a.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加快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

重庆在2011年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全市覆盖

b.合理确定支付水平,使社保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适应

c.建立多样化的社保模式

d.充实社保基金,加强管理监督,保值增值

3、意义:

为分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创造平等条件;合理调整国际、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为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安全阀和减震器。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和基本形式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经济生活全球化;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发挥比较有时;适应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1.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2.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

3.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客观要求

4.社会主义国家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

B.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我国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外对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国际劳务合作等形式。

1、对外贸易:

主要构成部分,最主要形式,又称进出口贸易、我国已和220多个国家建立经贸关系,多元化、全球化,我国是世界十大贸易强国。

2、对外资本交流:

吸收和利用外资有三类:

国外的直接投资;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低息贷款,基金,债券;各种商业贷款。

借用外资的形式:

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对外发行债券

3、对外技术交流:

先进的设备和部件,信的远离,数据和配方;新工艺和操作流程,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

引进手段有:

直接进口,建立“三资企业”,派出去,请进来。

3、国际劳务合作:

坚持基本方针:

守约,保质,薄利,重义。

主要形式:

海外承包工程、海外工程分包、聘请海外高级劳务人员采取承建制的劳务合作

4、国际旅游业

C.重要作用:

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家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吸收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文明成果;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