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课程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09935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课程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课程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课程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课程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课程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课程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二年级数学课程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课程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课程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能正确的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理解倍的意义。

会用口诀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连乘、连除混合运算。

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会根据给定的东西南北中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经历乘法、除法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运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在认识角、辨别方向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能应用表内乘法、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分步解决两步解决问题的乘加(减)、除加(减)问题。

能应用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感受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内容

领域

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难点

数与代数

一、表内乘法

(一)

三、表内乘法

(二)

四、除法的初步认识

六、表内除法

八、有余数的除法

九、解决问题

1、3、4、5的乘法口诀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与自编口诀

3、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4、用口诀求商

5、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编制

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图形与几何

二、角的初步认识

五、认识方向

七、观察物体

1、角的认识

2、认识及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其它三个方向。

3、让学生根据照片或者直观图,能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1、比较角的大小,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

2、在生活中辨认方向。

3、能辨认从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综合与实践

神奇的小棒

我喜欢的地方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拼摆图形,在反思交流中体会数学的魅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结合生活实际辨认方向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活动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结合生活实际辨认方向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智慧广场

有顺序地数

图形排列的的周期问题

体现有序数图形的方法,学会有序思考。

2、发现简单周期问题的规律并能解决问题。

1、学会有序数图形的方法。

2、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解决问题。

实施

(含具体教学进度安排和实施所需的条件)

(一)课程资源

1.常规资源:

(1)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2)练习:

课本后的“自主练习”、《三维同步训练》等

(3)正方体图块和长方体图块(用于学习除法的初步的认识、倍的含义和表内乘除法的基本练习。

)、活动角、卡片、小棒等操作材料,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库中的经典教学设计。

2.信息化资源:

课件(自制课件,区、校课程资源库中的精品课件)。

3.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二)实施手段

“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和课标要求,科学撰写教案。

2.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体现活动性,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在新知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发散处开展适量、适度的操作活动,使操作、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形成正确的表象,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3.用教材教,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

遵循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学,进行再创造,提高学习效率。

4.组织各种活动,提升计算能力。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在熟练计算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理解表内乘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

6.精心设计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7.用好单元学习质量检测,做好教学质量分析与反馈,上好复习课和试卷评研课。

9.精心组织活动。

举行“我是神算手”、“我是数学明星”比赛、“我的作业最精彩”展示会等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

主要学习内容

总课时

周次

5的乘法口诀2课时

2、1的乘法口诀2课时

3、4的乘法口诀2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相关链接1课时

单元检测1课时

10

第一周

第二周

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角的大小比较1课时

整理和复习单元检测2课时

5

第三周

第四周

有序的数图形方法1课时

1

6的乘法口诀2课时

7的乘法口诀2课时

8的乘法口诀2课时

倍的认识3课时

9的乘法口诀2课时

整理和复习单元检测3课时

14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认识平均分3课时

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3课时

除法的意义2课时

有关0的除法1课时

12

第七周到第九周

认识方向2课时

整理和复习单元检测1课时

期中测试3课时

6

第九周和第十周

用2——5的口诀求商2课时

用6——9的口诀求商2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2课时

相关链接:

认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1课时整理和复习单元检测3课时

第十周到第十二周

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1课时

第十二周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3课时

除法竖式的写法和解决问题3课时

8

第十三周到第十四周

发现简单的周期规律,能根据规律解决问题1课时

第十四周

分步解决乘加乘减2课时

分步解决除加除减2课时

第十四周到第十五周

整理和复习

总复习及期末检测

第十六周到第十八周

评价

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重点,全面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

1.形成性评价(40%权重)

(1)学生单元学习质量检测。

(2)课堂表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学习效果)。

(3)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业成果、反映学生成长的材料等)。

(4)进行两次作业展览(课堂作业、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反思报告、错题本、预习本),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提高作业的正确率,促进个性化学习。

(5)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相结合。

以上四项均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价。

说明:

优秀为100分—85分,良好为84分—75分,合格为74分—60分,不合格为60分以下。

2.终结性评价(60%权重)

(1)单项测试:

计算、图形与几何、解决问题和实践活动。

均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价。

等级分值参照形成性评价。

(2)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等级制)

根据形成性评价及综合性评价结果,综合评定学生本学期数学课程学习结果。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

评价方式多样,采用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

教师结合数学学习档案及检测结果对学生进行分析,客观地给学生一个评价,并指出数学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审议

意见

1.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课程实施与评价四个项目以大纲的形式呈现,结构完整、合理,条目清晰。

2.课程目标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标准,从三维目标进行划分,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具有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性,叙写规范,清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活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课程内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学段标准和一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课时划分打破了原来按照教材的课时安排的僵硬格局,从大的单元模块出发,根据不同的课型合理的划分课时,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4.课程实施关注学生,通过“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切实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发展。

5.课程评价多元,凸显评价的诊断、反馈、矫正和激励功能,评价设计科学、合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体现了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者的一致性。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小学数学必修一

◆课程类型:

小学数学必修

◆教学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___出版的《二年级上册数学》

◆授课时间:

60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二年级学生

【课程总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程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民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3课时)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第七单元、统计(3课时)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2课时)

第九单元、总复习(4课时)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内容标准: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安排:

课时1学习《测量长度》(课本P1、2,例1)

课时2学习《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课时3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课本P4、5,练习一相应的习题)

课时4学习《认识线段》(课本P6、7,练习一相应的习题)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课时5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课本P8、9、10)

课时6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课本P11、12,例3)

课时7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课本P13、14练习二)

课时8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课时9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课本P18、19,例2、3)

课时10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课本P20、21,练习三)

课时11学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课本P23,例4)

课时12学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课本P24、25,练习四)

课时13学习《连加、连减》(课本P26、27,例1、2)

课时14学习《加、减混合》(课本P28,例3)

课时15学习《加减法估算》(课本P29,例4)

课时16学习《加、减混合(练习课)》(课本P30、31、32)

课时17学习《整理与复习》(课本P33)

课时18学习《我长高了》(课本P36、37)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课时19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课本P38、39,例1、2,练习八中相应的习题)

课时20学习《直角的初步认识》(课本P40、41,例3、4,练习八中相应的习题)

课时21学习《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课本42、43,练习八中相应的习题)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

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课时22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课本P44、45、46,例1)

课时23学习《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课本P47,例2、3)

课时24学习《练习课

(一)》(课本P48、49,练习九的1——6题)

课时25学习《练习课

(二)》(课本P49、50,练习九的7——11题)

课时26学习《5的乘法口诀》(课本P51,例1,做一做,练习十的1——3题)

课时27学习《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课本P52练习十的4——8题)

课时28学习《2、3、4的乘法口诀》(课本P54、55,例2、3,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课时29学习《2、3、4的乘法口诀(练习课)》(课本P57、58练习十一的2——6题)

课时30学习《乘加和乘减》(课本P56,例5)

课时31学习《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课本59,例6)

课时32学习《6的乘法口诀》(课本P61,例7,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3题)

课时33学习《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课本P62,练习十三的4——11题)

课时34学习《整理与复习》(课本P65、66)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课时35学习《观察物体》(课本P67,例1,练习十五中相应的习题)

课时36学习《对称图形》(课本P68,例2,练习十五中相应的习题)

课时37学习《镜面对称》(课本P69,例3,练习十五中相应的习题)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

、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课时38学习《7的乘法口诀》(课本P72,例1、2)

课时39学习《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课本P73、74、75,练习十六)

课时40学习《倍的认识》(课本P76,例3)

课时41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课本P77例4)

课时42学习《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课本P78练习十七的4——9题)

课时43学习《8的乘法口诀》(课本P80,例5)

课时44学习《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课本P82,练习十八的6——10题)

课时45学习《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课本P83,练习十八的11——15题)

课时46学习《9的乘法口诀》(课本P84,练习十九中相应的习题)

课时47学习《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课本P86、87)

课时48学习《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课本P87)

课时49学习《乘法口诀表》(课本P88、89)

课时50学习《整理与复习》(课本P90)

课时51学习《看一看摆一摆》(课本P92、93)

第七单元统计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课时52学习《统计与猜想》(课本P94、95)

课时53学习《讨论》(课本P96)

课时54学习《条形统计图》(课本P97、98)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课时55学习《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课本P99)

课时56学习《数学广角》(课本P100)

第九单元总复习

通过总复习,获得的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