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9370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西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黔西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黔西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黔西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黔西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黔西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黔西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西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黔西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6.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国家标准。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确立了“奖优惩劣、择优聘用”的用人机制。

7.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8.社会力量办学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多样化,民办教育总体规模名列全省前茅,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形势喜人,为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了作用。

(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结果,是全县教育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今后黔西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

但是“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学校布局不尽合理。

我县小学校点分散,规模小,浪费资源,办学效益低。

二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仍不适应,经费紧缺与事业需求的矛盾仍很尖锐。

四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个别学科的师资不足;

五是教育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六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缓慢,学前教育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也是毕节试验区加快发展的五年,全县上下必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工作劲头去发展经济、建设经济、振兴经济,这种以发展为主线的大好局面必将给教育发展提供最佳良机。

1.全县经济的迅猛增长,为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

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保障和物质条件。

2.加快教育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必定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3.“教育部、贵州省政府共建毕节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 

”的签订,必将给我县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必将成为我县教育发展的催化剂。

4.人民群众对加快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为加快教育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基础。

二、“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既定目标,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以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重点,努力实现全县教育从增量到提质、从外延到内涵的发展、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的转变。

2.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围绕“12345”工作思路,不断开创黔西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实施“一大”战略:

“十二五”期间,要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依托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着力抓好县委、县政府已经明确的“十大”工程,即机制建设工程、资源整合工程、强师兴教工程、更新装备工程、教师安居工程、内涵提升工程、扩容促优工程、振兴职教工程、平安校园工程和创新德育工程,努力推进教育向纵深发展。

(2)坚持“两条”主线:

一是坚持公办教育均衡发展主线。

实行城区均衡、农村均衡两个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在师资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等方面按年度实施乡(镇)区域内均衡化,到2016年实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坚持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主线。

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并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民办教育和民办学前教育,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投资、公民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3)夯实“三个”基础:

一是夯实学前教育阶段基础:

认真贯彻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科学编制学前教育规划,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6年,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60%左右,6周岁儿童入园(班)率达到95%以上。

二是夯实义务教育阶段基础:

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水平。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以上,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86%以上,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以上;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

三是夯实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基础:

一是力求在办学规模上求发展,整合资源,做大做强高中阶段教育。

二是力求在招生规模上求发展。

外争投入,内挖潜力,逐年扩大招生容量。

三是采取“强强联合”、“强弱帮扶”、“重点指导”等手段,实现校际均衡。

力争“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229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左右。

(4)抓好“四类”教育:

一是抓好职业教育:

通过“抓入学、抓专业、抓联办、抓就业”四措并举,全面夯实职业教育基础。

加大县职中投入,积极探索各种合作办学模式,实现借力发展,全面推进县职中申“国重”工作和“同心·

智力”工程。

抓好第二职中建设和毕节试验区职业学院的争取及筹办工作,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二是抓好特殊教育:

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切实保障特殊教育事业经费投入,大力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实施好特殊教育建设项目,切实解决特殊教育教师缺编问题,保障特殊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三是抓好成人教育: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依托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为实施科技兴农、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作贡献。

四是抓好民族教育:

继续抓好民族旅游中专班工作,建设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进一步推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

保障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标。

(5)突出“五大重点”:

一是大力抓好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采用强化培训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相结合,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二是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十二五”期间,完成84259.7万元的办学条件投资。

建设1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立28个乡镇级青少年活动站(室)。

初中、小学校舍面积、体育运动场、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部级标准。

建立远程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中心,乡镇以上中小学实现互联网“班班通”。

所有学校有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饮水设施。

三是着力加强学校管理:

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完善学校师生评价方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到2016年,95%以上的初中和完小达到《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要求(试行)》,学生对学校管理与服务的满意率达95%以上。

四是多方确保校园安全:

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

大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

五是强力提升教学质量: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为突破口,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全县高考、中考、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真正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目标。

3.主要目标:

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任务,进一步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贡献能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

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适龄儿童、适龄少年入学率稳步提高;

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

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到2015年,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60%左右,6周岁儿童入园(班)率达到95%左右。

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稳步提高: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以上,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86%以上,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入住本县的适龄儿童、少年均能接受义务教育;

快速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

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22900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5500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0%左右;

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注重扫除功能性文盲。

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

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建立教师交流长效机制,城镇学校、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多渠道交流率每年不低于10%,其中校长交流率不低于20%,骨干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50%。

新建教师培训基地,加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培养力度,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改建县中心幼儿园(选址新建),新建20所(其中城关6所)、改、扩建1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使26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均有符合要求的幼儿园;

在兴新工业园区、集镇和人口密集的村寨建设小型幼儿园,在人口居住分散地区的小学附设学前班。

进一步改善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设施设备,提高育人水平,建立26个乡镇级青少年活动站(室)。

初中、小学校舍面积达到《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

体育运动场地设置达省颁标准。

初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规定的标准。

学校管理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完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监督保障机制,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校长、教师工作、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方案,全面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到2015年,95%以上的初中和完小达到《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要求(试行)》的要求。

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发展进一步均衡。

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化的长效机制,制定推进均衡化工作时间表,按年度实施乡(镇)区域内在师资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教育思想理念等方面均衡化,到2015年基本实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三、“十二五”发展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任务,着力实施“十大工程”(机制建设工程、资源整合工程、强师兴教工程、更新装备工程、教师安居工程、内涵提升工程、扩容促优工程、振兴职教工程、平安校园工程、创新德育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机制建设工程

继续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做到依法治教,提高办学效益,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明确职责,将义务教育职责落实到各部门、各乡镇、村(社区、居委会)和学校,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完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严格控制辍学指标反弹。

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教育评估体系建设,更新评估理念,运用先进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教育教学质量实行监测,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建立校园安全防范机制,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资源整合工程

通过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调整,闲置校产置换、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

一是在县城新建4所小学和2所中学,做到基本消除大班额,解决外来人口入学难的问题;

二是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在不影响适龄儿童入学的前提下,撤并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学校或教学点,扩建乡镇中心完小,扩大办学规模;

按照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每个乡镇一般只办一所初中。

除保留中坪镇野马九年制学校外,现有的九年制学校撤除初中,达到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三是建设花溪、中建、中坪、太来、素朴、铁石6个乡镇小学寄宿制学校,确保学校布局调整不影响适龄儿童按时入学。

四是处理好闲置校产。

因学校布局调整闲置的教育资源,一部分用于学前教育,剩余部分可采取置换、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筹集经费,用于学校扩建。

五是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到2015年,中小学建设基本达到省定标准。

(三)强师兴教工程

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人才支持。

一是按照学科专业化、教育专业化的“两化”目标充实教师队伍。

到2015年,补充小学专任教师约895人,初中专任教师约920人,使初中专任教师师生比达到1:

15,小学专任教师师生比达到1:

19.46。

二是创建灵活开放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教师在职学习提高的激励机制。

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质量和学历层次。

三是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的全员素质提高培训。

五年内,每位教师完成不低于400学时的在职进修。

培训的重点是“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确立终身教育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改革的能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显著提高。

组织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在国家、省、地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县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为建设专家型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建立区域内、校级间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促进教学水平均衡发展。

五是组织实施中小学校长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

通过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岗位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使中小学校长培训率达到100%。

同时,建立校长考核长效机制和后备校长人才库。

六是按规定配齐寄宿制学校的校医和学生宿舍管理员。

(四)更新装备工程

结合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实际,开展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实验室建设、配置常规教学仪器设备。

到2015年底,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达到省规定的标准,能保障实验课正常开课的需要。

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均建成一类标准的实验室,仪器配备达到省颁一类或二类标准。

补充学校图书室图书,使小学生均图书达到25册,初中生均图书达到35册以上。

建立远程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中心,实现中小学信息化管理。

实施“班班通”工程,建立县、校网上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互通互联的信息化资源共享。

所有小学有计算机教室,计算机生机比达到:

初中10:

1,小学16:

1,中小学师机比达到1:

1。

(五)教师安居工程

结合乡镇廉租房的建设和争取教育部、省政府对毕节地区帮扶的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经费,县财政每年预算一定经费,乡镇政府解决征地费用,教师个人适当垫支,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到2015年,基本解决艰苦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的基本住房。

(六)内涵提升工程

加强特色学校建设。

大力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性目标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学校学科建设,逐步形成风格多样的学校办学特色。

坚持“以点突破、点面结合”和“继承、发展、创新”原则,走“合格—规范—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在特色中追求教育质量,在发展中实现教育公平。

努力更新教育观和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

优化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学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淀学校文化,彰显学校个性。

(七)扩容促优工程

进行新一轮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实现高中办学“以县城为中心”的战略目标。

加大普通高中投入,扩大县城高中办学规模,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

扩建黔西一中,办学规模达到4500人,同时争创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改、扩建毕节实验二中,办学规模达到6000人,同时争创省级三类“示范性高中”,黔西二中逐步过渡成初级中学并更名为黔西七中。

新建黔西第二高级中学,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

巩固发展谷里完中和凤凰完中,高中在校生均达到1500人;

扶持民办高中,4所民办高中在校生达到7000人以上。

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到2015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达到86%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0%左右。

(八)振兴职教工程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在加快普通高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

做大做强县职业高中,积极申办和打造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在校生达到4000人;

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引进资金,建设黔西职教城。

积极推动东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联合办学、以城带乡等多种形式,使接受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500人。

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与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数比例达到1:

1.5左右。

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和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重视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目标”的思想,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采取切实措施,力争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进一步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拓展经费投入渠道。

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统筹力度,整合各类培训资金,部门的岗前、岗后提高培训,由县职业中学进行。

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职业学校办学特点,通过自行培养与招、聘、调、借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巩固提高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争取6所进入省级示范校行列。

大力开展各种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到2020年,建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教育培训网络,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智力型、和谐型社会。

(九)平安校园工程

建立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适时对学校及周边环境开展专项整治,努力减少各类矛盾纠纷,有效控制刑事治安案件,坚决防止严重危害影响学校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

坚决杜绝“三无食品”进入校园,保证学生饮食安全。

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主动担负学生安全的责任;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逐步配齐学校保安,为建设平安校园提供可靠保证。

(十)创新德育工程

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丰富德育活动载体。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形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旅游知识等纳入德育教育内容。

充分发挥关工委作用,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分层次实施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国情教育活动。

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新方法。

切实加强德育基地和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

多渠道筹措经费,完善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设施设备,建立乡镇青少年活动站,改善学生参加德育活动的条件,使学科教学活动、课外校园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

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各年度主要工作任务及重点

二○一一年:

(一)普及程度目标任务及重点

入学率:

小学入学率达到99.5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85.2%,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70.6%、70.3%和83.8%;

小学毕业生98%升入初中,初中毕业生77%升入高中阶段教育;

小学六年巩固率和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4%和91%,义务教育阶段完成率达到81%;

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25500人(其中:

中职在校生11000人),确保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3%。

幼儿在园(班)人数达到32159人,确保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48%(其中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1%)。

完成15000人的实用技术培训任务。

(二)师资水平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

1.小学专任教师中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66.79%,初中专任教师中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47.66%。

教师交流率达7.4%,其中校长交流率、骨干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交流率分别占交流教师总数的6.8%和30.5%。

校长持证上岗率达96.5%。

小学、初中教师专业对口任教比例达61.91%、46.34%。

参加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6.2%,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5.1%。

2.补充初中教师214名,其中语文36名、数学24名、英语38名、物理14名、化学14名、生物12名、地理12名、历史12名、政治8名、音乐10名、美术12名、信息技术10名、体育12名;

补充小学教师205名,其中语文和社会方向49名、数学和科学方向35名、英语52名、音乐18名、美术16名、信息技术18名、体育17名。

3、配备中小学安全保卫人员84人、寄宿制中小学宿舍管理人员56人、寄宿制中小学医务人员56人。

(三)办学条件目标任及工作重点

1.完成义务教育投资2828.4万元(其中省级资金1035.5万元,县级资金1792.9万元)。

2.投入资金120万元,完成沙井、雨朵、谷里3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

3.完成1432平方米教师周转房的建设任务。

4.扩建毕节试验二中、黔西三中。

5.撤销甘棠乡岩头小学、林泉镇增坪小学、弯子小学、雨朵镇沈场小学、素朴镇大坝小学、铁石乡光明小学。

6.完成城关九小、黔西五中新建任务。

二○一二年:

(一)普及程度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

小学入学率达到99.53%,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85.5%,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78.9%、76.9%和85%;

小学毕业生99%升入初中,初中毕业生78%升入高中阶段教育;

小学六年巩固率和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5%和92%,义务教育阶段完成率达到82%;

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27800人(其中:

中职在校生11500人),确保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8%。

幼儿在园(班)人数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