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09312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6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文体的多样化;

  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3、古文风格的变化;

  4、古文的普及。

  二、诗:

  1、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2、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3、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4、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三、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四、辽金诗文的成就 

第一章 宋初文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王禹偁的诗文;

西昆派。

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

  王禹偁是宋初首先提倡古文的作家之一,他不满意晚唐五代以来“秉笔多艳冶”的浮靡卑弱文风,推崇韩柳,认为文章是用来“传道而明心”(《答张扶书》)的,应该做到“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再答张扶书》)。

他的创作实践也较好地体现了他的主张。

其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

如《待漏院论》、《唐河店妪传》、《黄冈竹楼记》等,都是他的名篇。

  2、柳开和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他们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鲜明的复古主张。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流行

  宋初馆阁唱和之风盛行,多模仿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风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近清雅。

这种诗风仅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王禹偁也学白体,但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

写了许多反映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总体上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

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作品讲读】 

  ●《村行》“数峰无语”句以移情拟人手法写山,构思精妙,山峰本不能言,以“无语”称之,“立斜阳”更见晚山有情。

颈联色彩明艳美丽,“胭脂色”与“白雪香”此红彼白,有色有香;

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作者思乡归隐之意,包含着贬官失意,异乡漂泊的沦落之感。

风格淡雅,词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得白居易神韵,也是白体诗的代表作。

第三节 西昆体的盛衰

  

一、《西昆酬唱集》的成书及“西昆体”

  西昆体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欧阳修说:

“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西昆体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二、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的作家主要是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特点。

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其缺陷是独得李诗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三、西昆体的盛行

四、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诗歌体裁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

徒有模仿,缺乏自立的精神。

这些缺陷导致它不能担当起开辟宋代诗歌艺术新境的任务。

 

第四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1、惠崇等“九僧”专学贾岛、姚合的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五律。

间有警句而无佳篇。

  2、林逋等隐逸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山园小梅》 颔联写梅花先抓住梅的倒影,从虚处着笔,渲染出静寂的气氛:

疏淡的梅枝横出斜逸于水上,香气在空中浮动,极富有画面之感。

“月黄昏”和“暗香”的配合更显朦胧清幽,构成清雅超逸的意境。

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的气质写尽了,写绝了。

司马光称其“曲尽梅之神态”(《温公诗话》)梅花的这种品质也正寄托着作者高雅幽逸、超然物外情趣。

苏轼《书林逋诗后》曰:

“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

 3、身份独异的寇准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让学生掌握慢词;

柳永的词史地位。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一、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晏殊的词虽多写男女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但已过滤了花间词的轻佻艳冶,而显得纯净雅致,温润秀洁。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词写悼惜春残,感伤年华流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上句伤春,留露出惋惜之情,下句写“相识燕归来”又转为理性的旷达,淡淡的忧伤中渗透着一种旷达,无奈之中又有一种圆融的观照。

两句属对工巧、自然浑成。

全词含蕴浑融、闲雅平静的意境。

王灼《碧鸡漫志》中说:

晏殊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

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此。

二、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

欧词上承南唐遗绪,受冯延巳影响。

清人刘熙载《艺概·

词概》:

“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欧阳修的词在因循中有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呼应。

  ●《踏莎行·

候馆梅残》 上片从行人落笔,写行人旅途思家。

“残梅”、“细柳”、“草熏”、“风暖”展示出一种早春迷人的景色,在此背景之下抒写离愁别恨,更显得柔情缱绻。

“迢迢不断如春水”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

下片从闺中思妇落笔,写闺中思妇怅望念远。

  ●《蝶恋花·

庭院深深》 上片写深闺女子独倚高楼,盼往日情人而不得,因而产生失望、幽怨、怅恨的迟暮感。

连用三个深字,不仅写出庭院之深,也写出院中居人与外界隔绝之深,寂寞苦闷之深,以景托情,词意深婉。

李清照尤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

下片写伤春,语意浑成,刻画深致。

《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

“永叔词云: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何也?

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

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

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

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也?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一、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全宋词》现存范仲淹词五首。

范词独辟蹊径写边塞生活,为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而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呼为穷塞主之词。

”上片写西北边塞风景,紧扣一“异”字,境苍莽雄阔。

下片抒情,抒发将士忧国思乡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此词能从五代词的宫闱闺阁、楼台亭院,走向江山塞漠,摆脱浅斟低唱,实发宋人豪放之先声。

二、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张先的词贴近日常生活,主要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他的词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

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此后苏轼等人的词大量用题序表明创作的缘起、背景,即是直接受张先的启发。

三、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王安石的词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而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其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

刘熙载《艺概》卷四说其风格能“一洗五代旧习”。

  【作品讲读】

  ●《桂枝香·

金陵怀古》 上片写景,极写登高所见金陵壮丽的晚秋景色,下片怀古,叙六朝之盛衰,伤时叹今,寄慨遥深,立意高远。

全词风格豪健,写景壮阔,笔力刚劲。

《增修笺注草堂诗余·

后集》卷上引《古今词话》云:

“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

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

’此老乃野狐精也!

‘”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一、柳永的生平。

 柳永青年时代在汴京游学时,常出入于烟花柳巷,与伶工、乐伎相往来,这种生活影响了他创作。

后改名柳永,才考中进士,做过定海晓峰盐场督官、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屯田”。

他终生贫困潦倒,相传死后家无余资,是妓女们出资把他安葬的。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二、柳永的词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市民情调的表现。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趣。

具体表现为:

一、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二、表现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三、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他们从良的愿望;

四、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3、俚俗语言的运用。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的词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使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4、铺叙与白描。

柳永词在表现方法上创造性的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5、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

《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的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

三、柳永对后世的影响

  柳永词在当时影响很大,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效法他和受他影响的不乏其人。

后来的秦观、周邦彦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学习他的抒情技巧。

 ●《雨霖铃·

寒蝉凄切》 这首词当是作者离开汴京与相好歌伎的惜别之作。

起首三句选择带特征性的景物,创造出一种充满离愁的气氛:

时值清秋,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再加寒蝉凄切之声,又是在“长亭”──人们分手的地方,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都门”五句集中细腻地描写分别的场面和离别人痛苦的心情:

一边是深深的留恋,一边是兰舟的催发,千般柔情、万种别恨难以表述,只有执手相看,泪眼相对,无语凝咽,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接着以“念”字领起三句,“千里烟波”写前程渺茫未卜,不知寄身何处,“暮霭沉沉”写面对现在的分别,心情压抑沉重。

这三句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尽在言外。

下片分三层叙写。

“多情”句为第一层,先做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通理,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但此时的离别因正值冷落凄凉的秋季,伤痛就更甚于常时。

“今宵”句为第二层。

设想别后酒醒的怅惘,此三句为千古丽句。

杨柳、河岸、晓风、残月构成一凄清的画面,客情的冷落,风景的清幽,离愁之难耐,都集中于这一画面。

“此去”为第三层。

设想别后的孤独清冷。

此词颇能体现柳词的铺叙手法。

上片一层写秋景,一层写送别,一层写别后之景;

下片一层写秋日离别的伤感,一层些想象中酒醉醒来时的凄凉景色,最后一层收束,叹息从此天各一方,孤独寂寞。

全词融写景、叙事、抒情,层层铺叙,重重叠叠地渲染气氛,缠绵悱恻地表现了离愁别绪。

 ●《望海潮·

东南形胜》 柳永在汴、杭、苏等大城市流落多年,对城市生活体验较深。

他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貌。

词上片总写杭州盛况,突出“形胜”和“繁华”。

“烟柳”三句写“繁华”,“云树”三句写“形胜”,“珠玑”三句再渲染铺叙其繁华。

下片专叙,以杭州的胜景西湖为重点,写太平盛世的和平生活,以及人民安居乐业,顺带颂扬孙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写西湖的名句。

在创作手法上此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赋法,上片分三层铺叙,先总说,后分说。

下片专写西湖,层层铺叙,不断变换角度,转换场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桔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让学生掌握欧阳修的成就与地位;

王安石的诗文。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一、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文坛领袖地位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清寒,但能刻苦学习。

担任过中央和地方的多种官职。

因刚直敢言,屡遭贬谪。

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曾积极参加“庆历新政”,主张轻赋税,除积弊,实行宽简政治,是当时重要的政治人物。

他也是宋代学术和文学开一代风气的宗师,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公认的领袖,在当时被誉为“今之韩愈”(苏轼《居士集亭》)。

欧阳修能“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史·

本传》),曾巩、王安石、三苏就是得欧阳修奖掖,显名于世,并接受他的影响,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

  二、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对西昆体的矫正

  1、文道并重。

欧阳修继承发展了韩柳散文理论,强调“文道合一”、“文以明道”。

但他在强调道的重要性时,同时也看到“文”的重要性,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说:

“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

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

”他还认识到文对于道,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与乐秀才第一书》中说:

“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2、欧阳修所谓“道”和韩愈也不尽相同,不仅指儒家道统及其道德伦理观念,而且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六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答李诩第二书》)。

  总之,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继承并发展了唐代韩柳古文理论传统,反对晚唐五代以及西昆体文风,要求诗文表现充实的社会内容,代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正确方向。

  三、欧阳修的散文和对辞赋和骈文的革新

  欧阳修在中国散文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不仅因其具有革新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有以其大量的创作实践,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称赞他:

“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

  

(1)首先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使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

如早年所作《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

  

(2)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欧阳修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

首先他对前代的骈文、律赋进行了改造,创造了文赋,如其《秋声赋》即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形式。

其次,他对四六文也进行了革新,以散体单行的古文笔入之,为四六体注入了活力。

  (3)纡徐平易的文风。

欧阳修的散文,文气纡徐委婉,形成一种平易自然的文风。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一、欧阳修的诗

  欧阳修在改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了革新。

他与梅尧臣的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文风为指导思想的。

他的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而且将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风格平易流丽。

  二、梅尧臣的诗

  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中,梅尧臣和苏舜钦是辅佐欧阳修进行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重要的两个成员,他们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

梅尧臣的诗既反映时政,又写日常生活琐事。

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

他说:

“作诗无古今,惟有平淡难”。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廷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叔一时之语以奉呈》)。

梅诗在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具有得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所以后人对其推崇极高。

南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七四)中说:

“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熄。

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之下。

”清代叶燮说:

“开宋诗之一代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软二人”(《原诗·

外篇下》)。

  三、苏舜钦的诗

  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称“苏梅”。

但两人风格迥异。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说:

“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

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其诗风多学韩愈,意境开阔,粗旷豪迈。

其诗缺点:

不够精炼,缺乏含蓄和韵味。

  欧、梅、苏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贡献,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一、王安石

  1、王安石的生平(见文学史58页)。

  2、王安石的文学观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虽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

他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用”,“要以适用为本”,“巧且华不必适用”,“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3、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

这些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风格简洁峻切。

如《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答司马谏议书》。

  二、曾巩的散文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早期诗歌:

王安石的诗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诗多是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如《兼并》、《省兵》、《河北民》等。

除政治诗外,还有咏史诗、酬答赠别之类的作品,其《明妃曲二首》是咏史诗中的代表作。

他的抒情诗语淡情深,咏史诗出奇出新。

  后期诗歌:

王安石后期因退出政治舞台,心情渐趋平淡,流连山水、参禅学佛,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婉。

主要是抒情写景的小诗,多七言绝句,被称之为“半山体”。

这些诗注意了艺术的锤炼,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

黄庭坚说:

“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

”(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

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接刻露的宋诗特征,那么其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

第四章 苏 轼

  让学生掌握苏轼的人格特点;

苏轼诗歌的特点;

苏轼散文的特点;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苏轼的生平(见文学史65页)。

2、苏轼思想。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杂。

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各有取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性格。

大体说来,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

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一、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

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他的散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苏轼《答谢民师书》)表现出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二、苏轼的散文

  1、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其史论和政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似乎不合义理的惊人之论。

,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

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代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往往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2、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

如《石钟山记》。

  3、笔记小品。

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三、苏轼的辞赋和骈文

  苏轼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的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因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他的骈文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第三节 苏轼的诗

  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有积极用世的思想,关心国计民生,他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

他长期作地方官,对社会、民生了解真切,耳闻目睹百姓疾苦,将其写入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吴中田妇叹》、《荔枝叹》等。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提炼经验,能从极平常的生活和自然景物中发现深刻的道理,并用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表达出来,意味悠深而又饶有趣味。

在苏轼的许多诗歌中其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表露出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二、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

他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自如,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

苏轼的诗中有奇妙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

他善于运用有情趣、有哲理的比喻刻画事物,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将西湖比作“西子”,《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将人生的踪迹比作“雪泥鸿爪”,尤其是《百步洪》一诗,连用七喻写水流的湍急: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这些巧妙的比喻,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想象力。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云:

“以文为诗,始自昌黎,至东坡亦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

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三、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苏轼主张诗歌风格要兼收并蓄。

他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苏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