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第五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9102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第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第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第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第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第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第五单元.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第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第五单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第五单元.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第五单元

第16课

黄山松

张万舒

  好!

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

  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要站就站上云头,

  七十二峰你峰峰皆到;

  要飞就飞上九霄,

  把美妙的天堂看个饱!

  不怕山谷里阴风的夹袭,

  你双臂一抖,抗得准,击得巧!

  更不畏高山雪冷寒彻骨,

  你折断了霜剑,扭弯了冰刀!

  谁有你的根底艰难贫苦啊,

  你从那紫色的岩上挺起了腰;

  即使是裸露着的根须,

  也把山岩紧紧地拥抱!

  你的雄姿像千古高峰不动摇,

  每一根针叶都闪烁着骄傲;

  那背阳的阴处,你横眉怒扫,

  向着阳光,你迸出劲枝万千条!

  啊,黄山松,我热烈地赞美你,

  我要学你艰苦奋战,不屈不挠;

  看!

在这碧紫透红的群峰之上,

  你像昂扬的战旗在呼啦啦地飘。

夜,听黄山松独白

徐刚

兀立在陡壁悬崖,

既无攀缘,也无依靠,

是多少扎根的艰难,

是多少站立的负重。

并非生来想当英雄,

也许不过是命运的捉弄,

没有成为江南水乡的垂柳,

或是盆景里的一绿、一红。

生命既然属于我,

我就要争立锥之地,

我就要找蔚蓝长空!

我在大大小小的石罅之间,

寻找属于我的石缝,

哪怕细如发丝,

也要探索其中。

我挽留下春天的每一滴雨水,

秋天的每一颗露珠,

甚至是冬天的雾浓霜重,

一切都是生命的琼浆呀,

有了山水精灵,

才有侠骨雄风。

当我长大,

没有世俗的媚态,

却又听到那么多世俗的歌颂。

我不会忘记,

我因黄山而生,

是她膝下的儿女,

要把她济身侍奉!

为她遮荫,

为她挡风,

在相依为命中

显示出和谐、肃穆与庄重

在有人笔下,美是轻飘;

在有人笔下,高是虚荣

一朵山花能使人落泪,

一个神话能使人懵懂

那么,这一粒粒种子呢?

那些无人耕耘的孤儿,

心里总能抹去飘忽流浪的隐痛!

谁人识我风骨?

谁人知我真容?

你说我美,

还不如说我重!

《黄山松》简介:

本文用质朴的说话,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色,展示了黄山松坚强的生命力,赞颂了黄山松同心专心朝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样壮大的连合力。

黄山松

丰子恺

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

特色是什么呢?

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

所谓“黄山松”,一向在我脑际留下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

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到黄山松,这概念方才明确起来。

据我所看到的,黄山松有三种特色:

  第一,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

虽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

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

  “苍松石上生。

”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散文地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

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

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

我觉得很奇怪。

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

《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

李时珍说:

“《列仙传》言邛疏煮石髓。

”可知石头也有养分。

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

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

更有不可思议的呢:

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象须蔓一般摇曳着。

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

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第二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

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的,除非柳条挂下去。

然而柳条是软弱的,地心吸力强迫它挂下去,不是它自己发心向下挂的。

黄山松的枝条挺秀坚劲,然而绝大多数象电线木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象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

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

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这姿态就很奇特,好象一个很疏的木梳,又象学习的“习”字。

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做“团结松”。

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

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

我谛视这树干,想象它们初生时的状态:

五六根枝条怎么会合伙呢?

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

如今这株团结松已经长得很粗、很高。

我伸手摸摸它的树干,觉得象铁铸的一般。

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

更有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的松树呢:

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叫做“蒲团松”。

这株松树长在山间的一小块平坡上,前面的砂土上筑着石围墙,足见这株树是一向被人重视的。

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

上面的枝条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每根都伸得极长,足有树干的高度的两倍。

这就是说:

全体象个“丁”字,但上面一划的长度大约相当于下面一直的长度的四倍。

这一划上面长着丛密的松针,软绵绵的好象一个大蒲团,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

靠近山的一面的枝条,梢头略微向下。

下面正好有一个小阜,和枝条的梢头相距不过一二尺。

人要坐这蒲团,可以走到这小阜上,攀着枝条,慢慢地爬上去。

陪我上山的向导告诉我:

“上面可以睡觉的,同沙发床一样。

”我不愿坐轿,单请一个向导和一个服务员陪伴着,步行上山,两腿走得相当吃力了,很想爬到这蒲团上去睡一觉。

然而我们这一天要上光明顶,赴狮子林,前程远大,不宜耽搁;只得想象地在这蒲团上坐坐,躺躺,就鼓起干劲,向光明顶迈步前进了。

第17课

《壶口瀑布》简介: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壶口瀑布

梁衡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

“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现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

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的跳……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

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绿》简介:

作者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

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第18课

《莫高窟》简介:

作者交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开凿时间,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乐樽和尚在三危山对面筑窟造像,发誓使之成为圣地的宏愿,以及这个宏愿实施的过程,并充满激情地勾勒了莫高窟艺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点出莫高窟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强烈的震撼。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曾曾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

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

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

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

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

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

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

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

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

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

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

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

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

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

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

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

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

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

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

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竞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

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

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

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

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

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

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敦煌莫高窟》简介:

虽然历史无序、岁月无情,莫高窟艺术却历经千年依然存在,而且焕发出更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作者由此感悟自身,既有劫后余生的幸运,又有历经坎坷而弥坚的人生执着,获得心灵的升华,不由心生感激。

作者以写莫高窟艺术来表达对自然伟力的赞颂,进而表达了对自我人生的思考,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怀,使文章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学者式的行文风格。

敦煌莫高窟

高尔泰

要到莫高窟,先到敦煌城。

据说现在的敦煌,已成了国际旅游城市。

高楼林立,夜市通宵达旦。

还筑了飞机场,客运繁忙。

可三十五年前的那时,只有横七竖八一簇簇灰黄色的土屋。

一般是平房,顶多两层楼。

街上坑坑洼洼,行人极少,满地畜粪,车过去黄尘滚滚。

一丁点儿也看不出,它曾经是古代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总管中西交通的重镇。

想当年异国商贾云集,周边羌胡来归,毡庐千帐,土屋万家,鸣驼啸马,绿酒红裙,繁华真如一梦。

城外沙漠中,残留着一些陈迹。

西边有汉代的阳关遗墟和沙洲故城遗墟;北面有汉代的玉门关遗墟;南面沿着疏勒河,有一条高低断续的土墩,是长城烽燧的残余;东面平沙中发现了一些木简、农具、钱币和箭镞,折戟沉沙铁未消,说明它曾是东汉以来戍卒的屯田。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就在东南面鸣沙山和三桅山之间峡谷里的悬崖上。

可以想象,万里平沙中这些壁立千仞的悬岩,是洪荒时代雷鸣般的浊流冲刷出来的。

但是为什么,那亘古不息、摇天撼地的寥寥长风,那水一般流动着的、填平一切的沉重黄沙,到这个悬岩边上就停止了,宁肯在一旁聚成消长无凭的高高沙山,也不肯进入这小小峡谷?

峡谷从南到北,狭长一千六百多米。

有一股地下水从南端冒出来,到北端又没入地下。

中间无数百年老树,拔地参天,郁郁森森,掩映着几座古寺。

岩壁上古洞(现存四百八十多窟)高低参差,上下五层。

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窟四百九十多个。

壁画总面积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多身,还有经卷写本数万,唐宋窟檐若干。

据说这些,都只是残留下来的部分,其盛时有窟千余。

具体如何,已无可考。

无论如何,它不可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王朝的作品。

只有无数人千余年间代代相继层层累进,才有造就这样的宏构巨制的可能。

如果没有佛教的东来,没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马其顿东征带来的希腊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在这里和月支、乌孙、匈奴人留下的本土文化,以及汉廷的西征健儿、移徙流民,被贬黜的官吏和迁谪文人带过来的中原华夏文化交汇融合,而产生一种野性的活力,激活了人们创造的潜能,并为之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向现实性推移。

所以莫高窟艺术,如果说它是一件集壁画、建筑与雕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的话,那么应该说,历史和自然都参与了它的创造。

那荒原神奇而又深藏若虚的自然景观,不是更增添了它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吗?

那些壁画积淀着岁月递嬗的痕印,或深或浅都成了黄调子。

加上部分变色、褪色,班驳脱落,隐显之间,倒反而更加丰富,更加奇幻。

其沉郁浑厚处,光怪陆离处,更是出人意表,非人力所及。

正如当年锃亮闪光俗不可耐的祭器,后来变成了绿锈斑驳古朴凝重的青铜文物。

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在这里变成了创造的力量。

鬼斧神工,此之谓乎?

被那斑斓万翠的洪流带着,在千壁画林中徘徊而又徘徊,我有一种梦幻之感。

想到历史无序,多种机缘的偶然遇合,在这么长时间里为创造这些作品提供的保证多么难得;想到岁月无情,它历经千百年风沙兵燹保存至今更为不易;想到世事无常,我家破人亡死地生还还犹能来此与之相对尤其幸运,心中不由得充满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