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879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1.docx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1.docx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1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及其发展展望

  【内容提要】文章指出当前情报学研究所呈现出来的“经济学化”研究趋势是经济学向情报学扩张与渗透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又一具体表象,并对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情报学/经济学化/情报经济/情报经济学/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

  1 “经济学帝国主义”与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

  近数十年来,经济学不断地向其他社会科学扩张与渗透,形成了许多以经济学方法作为分析方法或体现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科。

经济学界称这种现象为“经济学帝国主义”[1]。

情报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界一直都存在着争议。

文献明确提出情报学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文献则认为情报学是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这种观点在国内情报学界一度影响较大;而文献则针对这种分歧,就国外的最新进展情况,对上述情报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作了综述研究,予以了有关问题以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指出国外情报学界目前依然有许多研究者把情报科学视作一门社会科学。

尽管情报学的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定位至今在理论界仍未完全取得一致,但是不管怎样,情报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情报学本身就具有着社会科学的属性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已经渗透、侵入到情报学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情报经济学的产生如同法律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学科一样已经成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又一具体表象。

  “经济学帝国主义”对情报学的这种侵入与扩散换一个角度而言实际上也就是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趋势。

情报学具有跨学科领域的本质。

国外有研究者将情报学研究划分为三大领域:

管理问题、核心活动、应用性,情报学这三大领域的发展涉及并依赖于多个学科领域:

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范畴的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

可见,情报学研究所呈现出的经济学化特征就是作为其来源与支柱的经济学范畴的工商管理领域对上述三大领域的情报学研究发展施以影响与作用的必然结果。

情报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与情报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正是这种影响与作用的具体表象,它的向前发展则表明情报学研究的经济学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

情报学是为了解决情报需求与情报服务而产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情报工作的开展、情报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涉及到现实经济问题,必然要认真地考虑其经济效益。

尤其当处在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这个大背景下,情报工作更加强化经济核算与管理,突出经济效率与效益这一目标;整个情报事业开始市场化;情报产品不再作为一种福利品而是成为一种商品;出现情报产业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与情报经济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已成为必然。

纵览情报事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情报事业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一部情报事业的经济化演进历程,情报产业与情报经济现象的出现是其最终必然结果,我们可以将它的整个发展历程简约地归纳成以下演进路线:

情报工作的诞生、情报机构的建立与情报事业、数据库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情报事业的产业化、情报产业,直至情报经济的出现。

当然有研究者为了突出情报检索在情报工作与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如下的演进路向:

情报、情报检索、情报检索技术及系统、数据库、数据库服务产生的兴起,直至情报经济的出现。

与上述情报事业的经济化发展演进路向相对应的则是,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顺应形势发展针对实践需要而不断向前深入推进。

  2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回顾

  最初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与情报检索的评价研究相联系的,即主要是评价情报检索服务的成本与效率。

随后,情报商品化、情报的价值与价格、情报传递的成本与效益,以及情报工作的效率与情报事业的经济管理也成为了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主要议题,再接着是情报市场、情报产业、情报事业的经济发展及其宏观经济研究等领域,直至最后作为一门学科形式关注整个情报经济现象,使有关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成果得到了系统化了的“情报经济学”的产生。

情报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标志是1979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国际性的情报经济学年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情报经济学已初具雏形,与情报研究学、情报检索学、情报咨询学、情报管理学等一道成为了情报学众所周知的重要分支学科。

理论界就认为包括情报经济学在内的共计11门具体的分支学科共同构成了情报学的整个分支学科体系。

对于情报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国外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情报产品和情报服务的成本分析、情报的价格、情报服务的效果与效率、情报传播的成本——收益分析、情报价值的实例分析、情报和生产力的宏观经济研究以及情报服务的增值过程、联机检索的经济问题、情报处理的经济问题等9个领域,而国内的学者则将其归纳为情报价值的研究、情报商品属性的研究、情报产业的研究、情报市场的研究、情报资源分配与管理的研究、情报效益的研究、情报成本与价格的研究、情报经济管理的研究、情报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情报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这10个方面[10]。

但通常我们一般将情报经济学研究归纳为情报商品与情报市场研究、情报经济效益研究、情报经济管理研究、情报产业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研究这4个方面,围绕上述4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阶段性的集大成着作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11]。

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证实“经济学帝国主义”存在的同时,也更加明显地表明了情报学研究的经济化特征与趋势。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面向新千年的20世纪的情报学“经济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情报经济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被纳入到“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更为宽阔的范围内加以研究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情报学的“经济学”研究从围绕某一主题零散地开展研究,如情报的经济问题[12][13]、情报市场[14][15]、情报产业[16]、情报商品[17]等等,发展到体系化地、系统地进行研究,如相应地正式出现了以“情报经济学”命名的理论着作[18],这是一次飞跃。

现在又由情报经济学的系统化研究发展到站在信息这样一个新高度,在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的范围、更为宽阔的视野内系统化地研究情报经济学[19],则又是一次飞跃。

在实践工作中,“情报”与“信息”是难以绝对区分开的,而“情报”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知识信息,一种情报信息,因此将“情报经济学”纳入到“信息经济学”中进行研究,这表明了情报学“经济学化”研究的向前推进与发展。

情报经济学在信息经济学中的定位是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分支学科,具体地讲,就是信息经济学是以一切有关信息转换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而情报经济学则仅仅只是其中的有关“知识与情报传输系统的经济研究”[20],或者说,仅仅是其中的有关“知识信息服务的经济研究”[21]。

当前情报经济学已经很少单独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而是更多地将它纳入或者说融入信息经济学中,以信息经济为对象予以研究。

对于这一点,有人提出了这么一种观点,认为曾经流行于图书情报界的情报经济学之所以会销声匿迹,其原因就在于情报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不能成立的;情报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是同一门学科,二者具有同一性;这是由于两门学科共一个英文学名因而在学术界造成的学科分类混乱现象[22]。

毫无疑问,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情报经济学作为信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而被纳入到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的范围之内进行研究,并不能否定情报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存在的事实,二者不是同一学科[23]。

实际上,情报经济学的发展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作为其上位类学科的信息经济学的影响,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也同时促使情报经济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方面不断得以拓展和创新。

对于由情报经济学拓展演化而来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有研究者从经济行为中的信息活动、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信息系统和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社会信息化这5个方面对信息经济学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和归纳,描绘了经过20世纪的大发展,面向21世纪的信息经济学的新景观,指出“如果说80年代以前的信息经济学带有浓厚的信息学色彩,那么90年代的信息经济学则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味道了”[24]。

总的说来,20世纪情报学视野中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其涉足领域主要围绕着信息与信息资源、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营销、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效益、信息投资、信息工作经济管理、宏观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信息经纪人等主题而深入展开[25][26]。

  20世纪的情报学“经济学化”研究所取得的新发展所体现出来的另外一方面特点,在于它随着所处社会经济这个外围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它所运用、移植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以及由此而来的它的实践取向随着经济学自身发展而得以发展。

还是以国内研究为例。

大致地说,国内经济在改革开放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期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从1992年起至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内的情报学理论与实践工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所处经济环境的烙印,而随着上述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发展。

这可以从诸如《论计划经济下的竞争情报》[27]、《市场经济与情报信息工作》[28]这一类学术论文的文题及其内容得以清楚地反映。

又如,我们国家自1958年建立起科技情报事业,一直到改革开放,都与前苏联与东欧国家一样,由于实行的是单一的传统计划经济,对商品经济持否定态度,因而理论界严格遵循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的观点:

“科学情报不是商品”[29],而不将情报当作商品,认为社会应无偿使用情报机构提供的情报产品,整个情报机构属于非经济性、非赢利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

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化取向经济改革的向前推进,情报开始商品化,情报理论界及其实践体现——情报机构与情报事业也相应发生转变,于是乎曾经作为计划经济棋盘中一个棋子的情报机构也开始相应地进行情报体制改革,使之转型为作为市场经济大家庭一员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性实体”[30]。

再如,即使同样是探讨“情报经营”的论文,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也会明显地发现有的烙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痕迹[31],而有的则烙着“市场经济”的痕迹[32]。

  3 情报学“经济学化”研究的发展及其未来展望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在早期还仅仅只是引入经济学中的效用、效益等概念,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方法等这些基本方法,借鉴当时流行的厂长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合同制等经济实践模式,作为其研究基础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是劳动价值论,而研究所用的经济学范多也还是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阶段模式[33]。

但是随着经济学自身理论研究的向前发展,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所运用的经济学概念、方法,以及基础原理,甚至是“范式”、整个的理论体系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为了更加深刻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以情报商品价格的形成基础这一问题为例。

信息商品的定价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情报理论界与实践界。

总的来看,有关信息商品的定价基础,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垄断价格论[34]、效用价格论[35][36]、价值决定论[37]。

前面的两种观点尽管很早就同价值决定论一道被提出,但是由于受所处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与束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从整体上说国内情报学界对前两种观点持的是否定或批判的态度,而对价值决定论则持肯定或者说维护的态度。

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奉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

受经济学界这种认识的影响,国内情报学界对于情报商品的定价基础问题也采取了与这一时期经济学界相一致的做法,即不容置疑的主流理论观点是“劳动价值论是信息商品价格的理论基础”[38],而对其它观点横加批判,或者依然以劳动价值论为主,借鉴其它观点进行“折衷”,如有研究者就认为信息商品生产过程所具有的不同于物质商品生产的非重复性这一特殊性决定了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在事实上具有了同一性,二者在信息商品中是等价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信息商品价格的形成基础既是信息商品的价值,也是它的效用[39]。

毫无疑问,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价值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