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842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闵行区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次考试为机器阅卷,答案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学校、姓名及考生号填写清楚。

答题时客观题用2B铅笔按要求涂写,主观题用黑色水笔填写。

2.本试卷共有28题,共4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3.考试后只交答题纸,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度,故B项正确;A项是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排除;D项是元朝的地方制度,排除。

2.春秋战国时期,下列价值观最有可能被社会认可的是

A.追名逐利

B.仁义道德

C.礼乐教化

D.无为而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法家思想最为上层统治者所看中,因为其主张迎合了统治者发动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争功逐利也成为士大夫效仿的目标,故A项正确;BC两项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

点睛: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得出法家思想占主导;从而分析出答案。

3.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在下图的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案】B

【解析】从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所学知识可知,B项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符合题意;A项北宋是汉族人赵匡胤建立的,不符合题意;C项西夏是党项族元昊建立的政权,不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不符合题意;D项吐蕃政权的都城在逻些(今西藏拉萨),不符合题意。

4.13世纪后半期,“汗八里”成为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汗八里”可能是指中国的

A.开封

B.临安

C.大都

D.长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13世纪后半期”“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元代蒙古人称北京为汗八里,为元代都城大都(今北京)的别称,故C项正确;A项是北宋都城,B项是南宋都城,都不符合“13世纪后半期”,排除;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是隋唐时期,也不符合“13世纪后半期”,排除。

点睛:

关键信息“13世纪后半期”“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5.2018年1月,黄浦区光启南路在市政道路改造中,发现两根粗大石柱,据专家初步推断是徐光启“阁老坊”的遗物。

与徐光启相关的史实是

A.榷场贸易

B.丝绸之路

C.朝贡贸易

D.西学东渐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徐光启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故D项正确;A项是北宋时期设立的,排除;B项是汉朝开通的,排除;C项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排除。

点睛:

关键信息是“徐光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6.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展出的《丝路山水地图》引发热议。

如要进一步搜集丝绸之路起源的有关史料,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

A.汉朝史料

B.唐朝史料

C.宋朝史料

D.明朝史料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丝绸之路起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张骞通西域,故A项正确,BCD项都晚于西汉,排除。

点睛:

关键信息“丝绸之路起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7.有史家认为,历史之真象即运动规律如“一螺线”,该史家可能是

A.刘知几

B.司马光

C.章学诚

D.梁启超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认为历史之真象即运动规律如“一螺线”,故D项正确;刘知几认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故A项排除;司马光主持编写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故B项排除;章学诚认为史学主要包括史事、史文、史义三个部分,其中史义是灵魂,因此最为重要,故C项排除。

8.与烟草、土豆等农作物最初从美洲传向欧亚大陆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使各大洲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正确;A项到达好望角,排除;B项是到达印度,排除;D项是环球航行,排除。

9.下图漫画中的人物正在穿上象征权力的长统靴,但宝座上充满刺刀尖,远处克里米亚战争还在传来隆隆炮声。

图中人物寓指的是

A.拿破仑

B.林肯

C.彼得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克里米亚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7月—1855年12月,因此图中的人物是指亚历山大二世,故D项正确;拿破仑·波拿巴是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故A项排除;B项是美国总统,克里米亚战争美国没有参加,排除;C项是18世纪的俄国沙皇,排除。

点睛:

“克里米亚战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答案。

10.下列不同时期的德国疆域图中,与历史人物俾斯麦的活动空间相符合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俾斯麦时期德意志实现了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故A项符合题意;BC项是二战后德国的分裂,不符合题意;D项是1990年德国实现了统一,不符合题意。

11.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成就是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C.化学工业的建立

D.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是最突出的成就,故A项正确;BC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但不是标志性的成就,排除。

12.“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持此观点的人属于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立国的根本准则,在于崇尚礼仪礼节而不能崇尚权谋欺诈;国家根本希望,在人心而不在技巧奇艺。

这可以看出此人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的,因此此人属于顽固派,故B项正确;A项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排除;CD项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

13.《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其内容上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赔款

B.割地

C.开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当时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其内容就是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其主要内容就是开设工厂,故答案选D。

ABC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南京条约》

14.世界一体化引发了一些国家的文化冲击与重组,在1915年的中国发生了

A.变法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

C.改良主义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材料“文化冲击与重组”“191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1915年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ABC项是政治制度的改革,排除。

点睛:

材料“文化冲击与重组”“1915年”是解题的关键。

15.从口号内容看,以下口号与“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处于同一历史背景下的是

A.“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B.“废除二十一条”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收复东北失地”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五四运动中的口号;A项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是五四运动的口号,符合题意;CD项是九一八事变后提出的,排除。

16.(日本)“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日本“征服满蒙”的第一步就是发动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侵占中国东北,故A项正确;BCD项都晚于A项,排除。

17.“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诗中描写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

B.北伐进军

C.红军长征

D.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材料“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反映出长征途中红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都不符合题,故ABD项排除。

18.威尔逊总统认为,提供给世界资本的国家,就是管理世界的国家。

合乎此见解的史实是

A.放弃中立,参加战争

B.提出“十四点原则”

C.召开华盛顿会议

D.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材料“管理世界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A项是1917年,排除;华盛顿会议召开于1921-1922年,故C项排除;“门户开放”政策是1898年提出,故D项排除。

点睛:

理解威尔逊的“管理世界”的含义,他所说的管理世界实际上就是统治世界。

19.“慕尼黑阴谋”导致利益被牺牲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D

20.“在20世纪下半叶,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

”这两个联盟是

A.国际联盟、联合国

B.北约、华约

C.欧共体、北约

D.联合国、WTO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下半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侧重经济领域的联盟应该是欧洲的一体化组织,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联盟是北约组织,故C项正确;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形成的,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A项排除;北约和华约都是政治军事集团,故B项排除;联合国是世界性的组织,故D项排除。

点睛:

此题两个关键信息“20世纪下半叶”“欧洲”。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初创之中国(20分)

21.材料一

(1)对于研究孔子、秦始皇、汉武帝而言,材料一中属于直接史料的是;属于间接史料的是。

(填写字母)。

材料二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2)材料二中的“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

(3)作者对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

其主要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中属于直接史料的是C;属于间接史料的是A、B。

(填写字母)。

(2)中国之教:

儒家思想;中国之政:

中央集权制度;中国之境:

疆域、版图。

(表述欠缺的,酌情赋分。

(3)态度:

褒扬或肯定

依据:

孔子: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后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秦始皇:

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汉武帝:

汉武帝开疆拓土(通西域,设河西四郡等),基本奠定中国的版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发展;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疆域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属于第一手的史料;孔子像和秦始皇雕像属于第二手史料。

(2)材料中“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是指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是指汉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