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文字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8022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自然地理文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自然地理文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自然地理文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自然地理文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自然地理文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自然地理文字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自然地理文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自然地理文字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自然地理文字Word文件下载.docx

包括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因素,其中气候因素为主导因素。

非地带性因素:

包括地貌因素、海陆条件、地表组成等,其中地貌因素为主导因素。

中国地貌是组成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因为:

1大的地貌单元,往往是中国自然地理分区的重要界线;

2地貌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它对水热状况的重新分配,深刻地影响到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异,从而关系到生产的发展。

3在低级的自然区划中,地貌单元常常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单位。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形转折处,均为西坡缓,东坡陡;

2.地质构造上都是深大断裂带;

3.三级阶梯都反映地壳的厚度不同;

4.新构造运动在三级阶梯面上表现不同。

西高东低、阶梯状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

我国山脉分布具有规律性,是中国地貌的骨架,也是重要的地理界线。

1)东西走向山脉:

主要有三列:

北列——天山和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

~43°

之间;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淮阳山,大致位于北纬33°

~35°

南列——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

~26°

之间。

这三列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

昆仑山脉、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m以上,阴山、秦岭海拔1000~2000m左右,南岭仅1000m上下。

这些山脉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

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

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散,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同样具有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2)南北走向山脉:

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脉等。

(3)北东走向山脉:

主要分布在东部,简称华夏系。

自西向东分为三列:

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东列:

北起长白山脉,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脉;

外列:

台湾山脉,玉山海拔3952m,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

(4)北西走向山脉: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简称西域系。

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5)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中国地貌的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小。

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均属构造断陷区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

东南丘陵,分布在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

二、地貌形成因素

(一)地质构造基础

1、基本概况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我国现代地貌的格局。

◆印度板块的向北挤压,与欧亚板块碰撞,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

◆我国西北部地区受南北挤压力的作用,以及刚性地块的抵抗,形成一系列的断块山地和山间断陷盆地。

◆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接触,使得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一系列隆起带和沉降带。

◆不同的接触关系,致使地质构造的表现不同。

以贺兰山——六盘山——哀牢山和大兴安岭——太行山为界分为西部、中部、东部。

2、第四纪以来中国地貌发育

(1)地壳运动的区域差异

①青藏高原的隆起

上新世末期,青藏高原高度为1000米左右。

(证据)

第四纪期间,整体抬升4000米:

(晚喜马拉雅运动)

早更新世:

抬升1000米;

中更新世:

晚更新世:

抬升1500~2000米;

全新世:

抬升350~500米;

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势上造成南北、东西气流流通的障碍,加剧西北地区的干旱;

巨大的高原加强了东部地区的季风,对地表自然景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本身形成了高寒气候,分布有大面积的冰川、冻土。

另外,山体的抬升引起河流的下切,由于后期抬升速度加快,河流下切速度小于山体抬升速度,在高原面上的河流曲流发育,河谷宽浅,水流和缓,而在高原的边缘,河流下切强烈,形成高山峡谷,河流湍急,成为一个独特的现象。

②西北地区

主要是地壳的差异运动,山地褶皱断裂抬升,盆地断陷下沉,表现为差异升降运动。

强度由南向北逐步减弱。

③东部地区

升降幅度较小,各部抬升不同,主要以沉降为主。

兴安线以西,大约隆起1000米,如云贵高原、华北山地等,兴安线以东,以沉降为主,形成广大的平原。

同时,东部地区还存在着第四纪火山活动。

(2)第四纪期间气候变化

第四纪期间,发生了几次冰期和间冰期。

气候的剧烈变化,深刻地影响到地貌外营力,影响到我国的地貌发育。

①冰期和间冰期

我国西部有4期,性质为山谷冰川;

我国东部地区,长期以来有争论。

②对中国地貌发育的影响

沙漠、黄土的形成,海平面的升降及海岸变迁,红色风化壳和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等。

(二)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着地貌发育的外营力,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和强度。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流水侵蚀与堆积作用占绝对优势,但南北差异明显。

◆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干燥剥蚀作用和风力作用成为主要的地貌外营力。

◆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具有独特性。

(三)地表物质组成因素

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

在长江各类沉积岩分布广泛,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以南地区,从白垩纪直至现在气候湿热,故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

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

而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水侵蚀而形成比较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一格的红层地貌。

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古生代碳酸盐岩层深厚,形成喀斯特地貌。

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

地表支离破碎,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形态。

北方内陆沙漠面积大,沙丘广布,这不但与地处内陆气候极端干燥密切相关,而且和第四纪疏松沉积物分布广泛,具有就地起沙的大量冲积、洪积、湖积物质也密切关联。

(四)人类活动因素

第三章气候

中国气候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一、中国气候特征的形成

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的大陆性强;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3、季风形成因素

(1)行星风系:

行星风系随冬夏季节变换而发生南北移动,造成风向随季节变化。

大约30°

N以北为西风带,以南为东南信风、东风带。

对于我国来说,西风为干旱的,东风为湿润的。

(2)海陆差异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换。

冬季、夏季在1500米高度的低空条件下,形成许多活动中心,它们的活动、移动影响着我国气候特征。

(3)青藏高原的影响

青藏高原主要对我国季风气候起着加强作用,它的影响主要是两方面:

动力影响和热力影响。

青藏高原的动力影响

①分支作用:

冬季特别明显。

在对流层下层,西风带遇青藏高原后受阻,产生分支绕流,形成南槽北脊。

北支急流形成地形脊,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

南支急流为地形槽,对我国西南地区天气变化有很大影响。

南支急流扩大了西风带的影响范围,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季风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阻挡作用:

南北气流的阻挡,加剧西北地区的干旱。

③扰动影响:

西风带气流爬越青藏高原,在对流层中上层会产生振动,对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有较大影响。

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

夏季:

高原面增温,形成热低压,加强印度低压,加强了西南季风。

高空为暖性高压,即青藏高压,加强了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东南季风起到加强增厚作用。

冬季:

高原面辐射冷却,形成高压,加强了蒙古冷高压,同时加强了我国冬季风。

二、季风进退与气团活动

1、冬季

◆行星风系:

主要是西风带,东风带只影响南岭以南地区。

南支急流扩大了西风带范围(仅在冬季出现,10月—5月)。

◆活动中心:

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

副热带高压东退至太平洋西经范围,赤道低压位于10°

S地区。

影响我国最主要的是蒙古高压。

◆气团活动:

极地大陆气团Pc,其南移形成冬季风,南移过程中产生三种变性Pc——陆变性NPc,冷海变性NPc,暖海变性NPc。

这四种气团之间形成锋面,影响我国的天气变化。

◆天气变化:

华北:

Pc与陆地NPc之间形成锋面,称为寒潮锋面,带来强烈降温,并有大风,在东北地区还会有雨雪天气。

华中:

陆地NPc与冷海NPc形成锋面,它属于寒潮锋面。

带来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华南:

陆地NPc和冷海NPc与暖海NPc之间也有锋面,平均位置位于南岭地区,称为华南准静止锋,往往有持续性降水,造成阴雨天气。

西北:

在蒙古冷高压的控制范围内。

西南:

云贵交界处,陆地NPc与热带大陆性气团Tc之间形成云南准静止锋,锋下多阴天云雾,少雨雪;

云南则晴朗干燥。

◆冬季风建立:

东北:

9月中、下旬。

北风、西北风。

9月末,10月初。

西北风。

10月上旬。

北风。

10月中旬,东北风。

冬季风移动速度快,其建立与消失与南支急流密切相关。

南支急流10月上中旬建立,使得冬季风加强,并迅速南下。

2、春季

过渡季节,几个活动中心控制我国,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势力都不太强。

北方受蒙古高压影响,南方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南北差别增大。

3、夏季

行星风系北移,我国东部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其西进北上给我国季风区带来一系列天气变化。

副热带高压的辐散气流为热带海洋气团Tm,登陆后与NPc形成锋面,称为极锋。

该锋面的北移,造成降雨带的移动,影响东部地区的主要天气变化节律。

◆初夏:

6~7月中旬,南支急流消失,夏季风来临,为“突变”性质。

极锋到达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并在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持续停留,形成“梅雨”季节。

◆盛夏:

7月中旬,西风带北移至42°

N以北,副高轴部北移至32°

N。

北移过程中,Tm为主导,极锋北移导致雨带的北移。

华北、东北地区进入雨季。

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梅雨消失,并受副高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在单一的Tm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造成伏旱。

华南地区包括云南受西南季风和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生成于赤道幅合带的台风开始频频登陆,也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

夏季风源地:

东南季风:

副高,Tm,控制东部天气节律。

西南季风:

索马里低空急流,Em。

西南信风(南季风):

越赤道低空急流,Em。

4、秋季

过渡季节,9月~10月中旬。

Pc加强,南移,冬季风南下。

南支急流在10月出现后,极锋迅速从大兴安岭一带南退。

华北、东北和华中东部地区:

极锋快速后退,Pc控制该区域,但势力不强,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

华中西部地区: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受秦岭大巴山等地形影响,冬季风南下受阻,极锋后退较慢,形成秋雨季节。

华南地区:

受海洋气流和台风影响,也为秋雨季节。

⑴季风源地:

a.冬季风:

单源,即蒙古冷高压,为浅薄系统,但气压梯度很大,势力稳定,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冷空气入侵我国有三条路径,以河套地区为界,分为西路,中路,东路。

b.夏季风:

多源。

◆西南季风:

源于索马里低空急流,印度夏季风,赤道海洋性气团Em,6~8月最强盛,主要影响我国云南地区。

◆西南信风:

源于越赤道低空急流,存在于125°

E和105°

E附近,赤道海洋性气团Em,影响我国南方地区。

◆东南季风:

源于副热带高压,热带海洋性气团Tm,与NPc气团相遇形成极锋,给我国东部季风区带来锋面降水。

⑵影响时间不同:

◆冬季风:

势力强大,影响时间可达半年。

◆夏季风:

一般在6~8月,三个月左右,但南北不同。

北方地区一般2~3个月,南方地区可达4~5个月。

夏季风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弱。

⑶季风进退方式:

渐变与突变。

西南季风为突变,5~6月随南支急流的突然消失而迅速建立。

东南季风开始为渐变,从3月份开始影响华南地区;

后突变,随南支急流的突然消失而迅速北上至秦岭、淮河一线,并持续停留,形成梅雨;

7月后逐渐北上,影响华北、东北地区。

建立很快,随南支急流的突然建立而迅速南下,影响华北华中地区。

◆夏季风北上需5个月,冬季风南下为1个月。

三、气温

1、气温分布

①一月均温:

◆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偏低。

◆一月等温线分布近似东西向,但受地形影响发生弯曲。

◆一月极端低温:

◆重要的温度界线:

一月0℃等值线,-12℃等值线,10℃等值线等的地理意义。

②四月均温: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0℃以上。

◆比同纬度地区增温快。

◆北方增温大于南方,全国气温南北差异减小。

③七月均温:

◆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偏高。

◆七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南北温差小。

◆七月极端高温:

我国几个高温中心。

④十月均温:

◆过度季节

◆比同纬度地区降温快,温度偏低。

2、气温年较差:

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很大,高于同纬度地区。

北方要大于南方地区。

反映气候具有大陆性特点。

3、农业界线温度:

◆0℃:

农作物生长的起码温度。

◆5℃:

大多数作物生长期的开始,真正的生长温度。

◆10℃:

活跃生长的温度。

◆活动积温:

热量带划分的指标。

1600℃,3200℃,4500℃(5300℃,6500℃),8000℃,9000℃,2000℃。

四、降水

1、降水分布

◆重要的几个年降水量等值线:

400㎜,250㎜,800㎜,1600㎜等。

◆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降水受地形影响。

◆降水分布于台风路径有关

2、降水季节分配

◆主要集中于夏季,两个地区例外:

台湾北部,新疆伊犁谷地。

◆受锋面和气旋等影响,降水季节分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表现。

华南春、秋雨区,华中东部春夏雨区,华中西部夏秋雨区(华西秋雨),北方夏雨区,西北地区少雨区,台湾东北部冬雨区等。

3、降水强度

季风显著,降水强度大,一般以暴雨形式为主,易造成洪涝灾害。

4、降水变率:

变率大,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

易造成我国东部季风区“南涝北旱”或“南旱北涝”。

5、干燥度

干燥度<1.0为湿润地区季风区

1.0~1.5半湿润地区季风区

1.5~4.0半干旱地区季风区

>4.0为干旱地区非季风区

第四章中国近海

一、基本概念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

海域面积:

渤海、黄海、东海123×

104km2,南海350×

104km2

二、海域划分

1、渤海

为我国内海,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

范围:

辽东半岛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蓬莱角。

五部分组成:

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

平均水深18米,最深80米,位于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

为一近封闭的浅海。

受陆地影响,水温较低,盐度较小,含沙量较大。

2、黄海

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44米,

长江口北侧启东角至济州岛。

组成:

以山东半岛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为界,划分为南黄海、北黄海。

为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水文特征受陆地影响,黄海西部水温较低、盐度较小、含沙量较大。

3、东海

为一个边缘海。

面积75.2万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349米。

广东南澳岛至台湾南端鹅銮鼻。

大陆架、大陆坡和冲绳海沟。

4、南海

海域辽阔。

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1212米,海底地貌类型多样,为一较完整的深海海盆。

地处热带,水温较高,盐度较大。

5、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

三、海岸类型

1、平原海岸

①三角洲、三角湾海岸:

河流的河口,泥沙堆积,海岸向海突出。

如: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湾等。

②淤泥质海岸:

粉砂质物质在沿海堆积,造成岸线平直,滩涂面积广。

渤海三大湾和苏北沿岸。

③沙砾质海岸:

台湾西北部,海南岛西侧。

2、基岩海岸

①岬湾式海岸:

岸线曲折,水深湾大,岬湾相间,多为天然良港。

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

②断层式海岸:

受断裂控制,岸线平直。

台湾东海岸。

3、生物海岸

①珊瑚礁海岸:

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

②红树林海岸:

福建以南区域的淤泥质海岸。

四、海洋水文特征

1、海流

①东中国海

黑潮:

稳定强大的暖流,温度高,盐度大。

台湾暖流

黑潮——主流

主流——进入朝鲜海峡

对马暖流——

黄海暖流——进入渤海

东中国沿岸流:

②南海

冬季:

东北季风漂流(受东北季风影响)

夏季:

西南季风漂流(受西南季风影响)

2、海水温度

从南到北海水温度逐渐降低。

夏季南北温度变化不明显;

冬季南北变化大。

3、海水盐度

分布特点:

近岸低,外海高;

表层低,下层高。

第五章陆地水

一、河川径流

(一)流域划分

1、内流区与外流区

界线:

相当于年降水量400㎜等值线的分布。

外流区:

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以怒山为界),北冰洋流域(额尔齐斯河)。

2、发源地

外流区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三大阶梯隆起带上。

(二)河川径流特征

1、径流量:

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

2、径流空间分布:

按径流深划分。

①丰水带:

年降水量>

1600㎜,年径流深>

900㎜。

②多水带:

年降水量800--1600㎜,年径流深200--900㎜。

③过度带:

年降水量400--800㎜,年径流深50--200㎜。

④少水带:

年降水量200--400㎜,年径流深10-50㎜。

⑤缺水带:

年降水量<

200㎜,年径流深<

10㎜。

3、径流时程分布:

①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较大。

②年径流的季节分配:

不均衡。

二、湖泊

1、青藏高原湖区:

多系构造和冰川作用所形成。

2、东部平原湖区:

与河流关系密切。

3、蒙新高原湖区:

4、东部湖区:

5、云贵高原湖区:

三、沼泽

我国沼泽分为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

1、东北沼泽区:

2、青藏高原和新疆山地沼泽区:

3、东部平原和沿海沼泽区:

四、山岳冰川

分布于西部高山地区。

可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

五、地下水

1、松散沉积物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中生代以来陷落的,具有巨厚疏松沉积的构造盆地地区。

2、岩溶裂隙溶洞水:

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层分布区。

3、基岩裂隙水:

分布较广泛,北方地区侵入岩裂隙水分布面积大。

南方

地区除东部沿海丘陵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外,其余地区均呈零星分布。

4、冻土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阿尔泰山地等纬度较高,

或纬度不高但地势特高,气候寒冷有冻土层分布的地区。

从地下水化学类型看,我国浅层地下水以淡水为主,矿化度小于1g/L,属重碳酸盐水。

矿化度1~10g/L的咸性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的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

由东向西,矿化度逐渐增大,由重碳酸盐、硫酸盐钠质水向氯化物钠质水转化。

在东部滨海平原地带,直接受海水影响,亦属氯化物钠质水。

主要河流

一、黑龙江

1、河道特征:

上源:

额尔古纳河的上游——海拉尔河

流经冻土地区,河流下切浅,以旁蚀、侧蚀为主,造成河床宽浅,曲流发育。

上游:

洛古河——黑河

此段河道具有山地河流的特点,一部分流经峡谷地段,由于岩性不同,造成峡谷与宽谷相间分布;

一部分流经冻土地区,造成曲流发育。

中游:

黑河——乌苏里江汇合处

此段流经平原、峡谷、盆地(三江平原),在三江平原段由于地势低平,冻土发育,使得河床宽浅,水流缓慢,曲流发育,多沙洲和岛屿。

在河流两岸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

下游:

属于平原型河道。

松花江:

南北两源。

南源发源于长白山的天池,山地河流,河谷下切;

北源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伊勒呼里山,流经季节性冻土地区,河床宽浅,曲流发育。

两源汇合后向东北方向穿过三姓峡谷(小兴安岭与张广才岭),汇入黑龙江。

松花江段地势低平,夏秋汛期河水常溢出河道,造成洪涝灾害。

2、水文特征:

流量大;

封冻期长;

泥沙量小。

雨水补给性河流,雨水补给80%,雪水融化补给15~20%,地下水补给不足5%(冻土地区);

夏讯与春汛;

年径流变率大;

洪涝灾害频繁。

二、黄河:

我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Km2,有1000多条支流。

1、河源:

河源考察史(唐、元、清,1952、1978)。

正源: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东麓。

2、河道特征:

上游:

河源——河口,分为三段。

河源段:

贵德龙羊峡以上,流经高原面,河道迂回曲折。

峡谷段:

龙羊峡至青铜峡,水能丰富,水电梯级开发。

平原段:

青铜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