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主要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政治学原理主要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主要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根本上阐明了政治活动的实质,对于政治的含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包含以下一些要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这说明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过程,反映着阶级关系及阶级利益的复杂关系。
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这里的阶级关系不仅包括了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
具体地说,主要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领导阶级与同盟者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等。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无论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还是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都是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的。
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它,就能从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中找到其规律性,从而在政治实践中通过运用政治规律实现自己的阶级意志,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知识点3: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知识点4: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政治现象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因此,国家政权居于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地位。
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应当牢牢树立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学的根本问题的坚定意识。
同时,随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现象的表现形式日益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将政治学理解为“国家学”,就容易使其研究对象失之狭窄,从而减损政治学的现实解释能力。
我们认为,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这种概括既在逻辑上重视了传统的政治学研究的根本,又兼顾了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具体性。
知识点5: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通过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即可对于政治学的研究范围进行推导和概括。
我们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逻辑,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现实特点,认为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方面比较适宜。
(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知识点6:
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为政治学提供理论基础、思维视角和认识方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每一种新的和具有影响的哲学流派出现之后,都会引起政治学基本理论或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的某些变化,并导致了新的政治学流派的出现,以及现有政治学流派的分化或消亡。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就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自由等问题的基本看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哲学基础,是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价值理念的根基。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通过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效益的学问,因此经济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效率问题。
政治学是研究如何通过权力配置和制度的设计,处理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学问,因此政治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公平问题。
经济是决定政治的重要因素,经济利益是人们利益体系的核心,政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
同时,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推进,也提升了人们理解政治问题的视野和层次。
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
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
现代政治文明已经进入宪政与法治的时代,因此现代政治学研究与法学研究很多内容是交叉的。
但是,法学与政治学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
法学是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研究社会生活,法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制度理性”,即人类运用规则处理社会关系的智慧;
政治学则是从公共权力归属和运行的角度研究社会生活,政治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权力关系,也就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中西古代社会的人们关于人类自身生存及其社会关系的最初思考大都带有政治学的性质和特征。
中国的先秦时期是思想家集中涌现、政治思想比较繁荣的时期,诸子百家虽然观点分殊,但是大都涉及了“治国平天下”这一基本的政治学问题。
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中国政治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
通常认为,现代政治学的正宗源头来自古希腊,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思想和作品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问题,创造了一直影响至今的概念、原理和思维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始于19世纪40年代,它对于人类政治生活本质的揭示以及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言,超越了人类先前存在的任何一种政治观点和政治思维,标志着人类政治学发展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知识点1:
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只有“君主专制”一种政体形式,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成为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国家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萌芽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等诸子是那个时代的代表。
他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基本思路和主题,内容除少量论证“君权神授”以作为君主权力合理性基础的观点以外,多为探求和教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自秦以降,各种学说经历淘汰和整合,最终形成了“儒表法里”、道家为辅的长达2000多年的思想格局。
儒家思想由孔丘所创立,孟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来维持社会统治;
注重用“宽厚”的办法来进行统治,并要求统治者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法家思想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家反对孟子的“仁政”和“王道”,主张“法”、“术”、“势”兼用,以“霸道”治国。
法家思想在逻辑上是与儒家思想对立的主要流派,两千多年来,其地位虽不如儒家思想彰显,甚至长期处于被贬低的状态,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却一直是统治阶级暗中使用的重要策略。
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创立的道家思想,与儒家和法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不同,主张“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即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生活,实现天下自“治”。
道家思想一直被历代统治者作为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补充性手段加以使用,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与儒法思想形成了重要的互补。
知识点2: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被认为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初萌芽。
亚里士多德则在《政治学》一书中奠定了西方政治学两千多年发展的概念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被一致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本人也因此捍卫了西方政治学“开山鼻祖”的历史地位。
西欧中世纪绵延1200余年,基督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君临一切,政治学沦为神学统治的思想工具。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
阿奎那作为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从上帝的意旨来解释一切,极力鼓吹人的原罪学说、神创等级理论和君权神授理论,主张神权高于王权,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时期。
新时代的思想家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逐步摆脱了宗教神学和伦理观念对于政治学的束缚。
自此以后,西方政治学说的发展呈现出两条基本线索:
一条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条是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
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的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的《君主论》一书完成了政治与伦理的彻底分离,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同一时期,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也在猛烈地抨击私有制的基础上开始发端。
他们猛烈抨击了当时私有制度的罪恶与腐朽,而且精心描绘了一个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一切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的理想社会蓝图。
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涌现诸如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西方近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大批思想家。
他们提出的“自然法理论”、“自然权利思想”、“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论”以及“分权制衡思想念”,以及贯穿于其间的自由、平等、博爱等的价值理念,构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
同时,以温斯坦莱、摩莱里和巴贝夫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主张也在人类政治思想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的批判精神逐渐衰落,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观点和实证主义开始流行。
边沁、密尔、孔德和斯宾塞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与此同时,无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想达到了人类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顶峰,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思想来源。
自19世纪后期开始,西方政治学彻底完成了与哲学和伦理学的分离,成为一个拥有稳定的研究群体,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和变革的一门“新兴”社会学科门类。
由此开始直到目前,西方政治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第二个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政治学从以国家制度为研究主题,转变为以“权力”为主要研究方向。
第三个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代,这个时期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从权力转向政策过程,特别是以计量方法和价值中立为根本特征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开始流行并逐渐占据优势,其间尽管也有一些政治哲学方面的力作不断问世,但西方政治学在总体上已经进入“政治科学”的时代。
知识点3: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人类政治学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律和最终命运,从而奠定了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
第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的。
第二,提出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的观点。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结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第一步,是人类从有政治社会到无政治社会的过渡,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第四,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观点。
第五,提出了系统的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领导工人阶级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
上述论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则,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共产党宣言》之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以及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等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如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本节概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政治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体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政治学研究的意义的理解,不仅决定了政治学者的研究态度和研究的可能水平,而且关涉到社会公众对于政治的体认和情感,因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要求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考察政治现象,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去探究政治发展的动因,指出政治活动与社会物质存在之间的矛盾和内在联系。
具体包括: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具体到一般、理论联系实际、阶级分析、经济分析等方法。
此外,政治学研究还涉及其他一些具体方法:
如历史研究法、制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结构—功能研究法等。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于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其次,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再次,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
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
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两种生产决定社会制度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
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越不发展,……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根据恩格斯的论断,在劳动并不发展的史前时代,人类的社会制度(交往模式)主要受血缘关系的支配,而决定血缘关系的走向的是人类的婚姻形式。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
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这里群婚集团是按辈份划分的。
这是一种禁止父母与子女间通婚的婚姻形式。
群婚的第二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普那路亚家庭。
这是兄弟姐妹间禁止通婚的一种家庭形式。
氏族就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的定义与特征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氏族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维系氏族成员关系的是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相应地,划分氏族组织也是以血缘为基础而不是以地域为基础。
第二,氏族以议事会作为自己的管理机构,它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的管理机关是纯粹“公共”性质的,参与管理的成员之间以及与管理机构与氏族母体之间没有对抗性的关系。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负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无论氏族中的哪个成员受到侮辱或侵害,其他成员都有义务为其复仇。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氏族则是一个以共同利益为根本决定因素的共同体。
原始民主制
氏族内部存在氏族成员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马克思称之为“原始民主制”。
这是一种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原始民主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第二,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
第三、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像国家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
知识点4:
国家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
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
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
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德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
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知识点5:
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表示:
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
的范围以内;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日益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这表明了国家产生的时间。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因此国家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允许的“秩序”的范围之内。
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知识点6: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
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神权论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
暴力论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奴役先于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产生不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是暴力征服的结果。
契约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国家起源学说,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并共同守约的结果。
契约论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是现在西方政治文化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通行的解释。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国家的本质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政治学中的其他问题,如统治形式、统治机构、统治方法、民主、专政、政党、集团、政治人物、国际关系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取决于对国家本质问题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国家的起源来分析国家的本质,即通过与“前政治社会”的氏族组织的特征对比来界定国家的本质。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一切剥削阶级政治学的根本区别。
国家的定义
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家的含义作了界定: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的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就是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
其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表明了国家的本质。
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再次,国家是个机器。
顾名思义,国家是一个工具,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工具。
它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机构。
但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机器,具有公共权力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指狭义的]、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与其他权力相比,国家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
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国家权力就垄断了有组织地、系统地使用强制力的合法性,不再允许任何其他形式的暴力组织的合法存在。
第二,普遍的约束力。
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即不仅对被统治阶级成员具有约束力,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也要在国家权力的约束之下。
第三,主权性。
主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
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
由国家本质所决定的国家活动的总目的和总方向,是全部国家机器活动的总和与整体功能。
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
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
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