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07469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一起说文意。

3、了解知识链接

三、朗读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云对——雨,雪对——风,……”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拓展活动:

师生交流,明白诗句的押韵。

五、总结课文

2、《声律启蒙》

(二)教案

1、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

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

3、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声律启蒙》。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

矶:

水边突出的岩石。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舒:

伸展;

玑:

不圆的珠子。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边衣:

汉唐以来四边多事,故从征者众。

当秋寒,妇念其夫,则寄征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

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莎: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潮湿地区和水边沙地。

2、师生交流文意。

3、了解故事链接

“来对——往,密对——稀,……”

搜集名师名对。

3、《声律启蒙》(三)教案

一、谈话导入《声律启蒙》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很鲜明的,它把常见的韵字组成韵语,而这些韵语又都是富有文采的符合格律的对子;

同时又巧妙地杂糅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与成语典故,这样在音韵上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句型上整齐对仗,对启人思路;

内容上海阔天空,鸟兽草木鱼虫,入作者笔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天地。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

凸:

山高出貌。

凹:

山缺貌。

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

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

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

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陶秫:

秫,即今高梁。

陶潜为彭泽令,种秫百亩。

邵瓜:

邵平种瓜长安城,有五色,甚美。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

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竹根:

酒杯名。

桐叶:

茶盏名。

七碗:

《卢同茶歌》七碗吃不得,但觉两腋习习生清风。

“优对——劣,凸对——凹,……”

学习故事链接。

4、《笠翁对韵》教案

1、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

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

“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跟我念。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

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1、读一读《古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收集对联。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

(一)

第五课《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

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

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

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

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

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

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

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

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金陵:

今江苏南京市,战国时楚威王曾置金陵邑,故名。

凤凰台:

故址在今南京市南。

相传南朝宋元嘉间有异鸟集于此,时人以为凤凰,遂筑此台。

颔联意谓:

当年吴宫的繁花茂草,均已埋没在这幽静的小路旁;

东晋的名门望族,如今也只剩下一片坟场。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建都筑宫于金陵,盛极一时。

晋代,东晋也曾以金陵为首都。

丘,坟墓。

颈联意谓:

那遥远的三山,地半如在青山的;

大江的二支,左右共夹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二水,秦淮河流经金陵时分两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

白洲,《寰宇记》载:

“白鹭洲在(江宁)县西三里……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

浮云蔽日:

阴云遮住太阳,比喻奸邪贬抑忠良。

赏析:

本诗熔名胜古迹与眼前景物于一炉,寄寓伤时之感于怀古。

高步瀛云:

“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六、拓展活动

读一读杜甫的《咏怀古迹》

七、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

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

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第六课《古诗两首》教案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汴河怀古》《题乌江亭》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一、导入:

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

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

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

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

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

今天我们来学习和大运河有关的一首诗。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汴河怀古》

介绍诗人:

皮日休(834至883),晚唐著名文学家。

他的诗,包括两种不同的风格。

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以《正乐府》10首、《三羞诗》3首为代表。

《三羞诗》其二写人民所受征兵之苦,其三写人民遭旱蝗而流离饥饿之苦,《正乐府》的《卒妻怨》、《橡媪叹》、《贪官怨》、《农夫谣》、《哀陇民》写人民种种不同遭遇之苦,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他同情人民、抨击暴政的态度。

另一种诗,走韩愈逞奇斗险的一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沈德潜说皮、陆“另开僻涩一体”(《唐诗别裁》)者即是。

至于所谓“吴体”和回文等作,则大都缺乏现实内容。

朗读诗歌(反复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

讲读诗歌

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

汴河:

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隋家:

隋王朝。

水殿龙舟:

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的船只。

不较多:

差不多。

2、学习《题乌江亭》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

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

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不古不今,处于中间”。

(《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题乌江亭》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

“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读一读王安石的《乌江亭》体会与《题乌江亭》有什么不同?

 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是寓有深意的。

此诗以议论为主,在立意的新颖、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第七课《诗词两首》教案

1、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

2、注重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通解诗意然后背诵。

重点难点:

诗歌的境界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

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一)学习《西塞山怀古》

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

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

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朗读与背诵课文。

范读——学生齐读——自己读——背诵

讲解诗意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

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

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赏析课文:

1.怀古: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

那两个字用得好?

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一“下”:

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

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

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

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

颔联:

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

什么手法?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

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对比的手法。

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

“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

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

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

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

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

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

2.感今: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

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

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

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

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二)学习《西塞山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

元代诗人,散曲作家。

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

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

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

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

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

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

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

唉!

一朝兴起,百姓受苦;

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

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

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

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

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怎么也“百姓苦”呢?

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三、拓展活动

找一找张养浩其他的做品,读一读。

四、小结:

第八课《诗词两首》教案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焚书坑》。

(一)学习《焚书坑》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

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

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

章碣赋《东都望幸》诗: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目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平,广为人们传诵。

章碣首创“变体诗”。

在律诗中,一变通常只需偶句押韵的格律,要求偶句、单句平仄声各自为韵。

一时赶时髦者竞起效仿。

有《章碣集》一卷传世。

章氏三代,皆以风雅著称,浙中一时传为佳话。

朗读诗歌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

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

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

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

“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

“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

“帝业虚”是虚写。

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

“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

贾谊《过秦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