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与语言中的中间结构Word下载.docx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言中的中间结构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形背景理论与语言中的中间结构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文主要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关系在语言空间结构中的体现。
一、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
图形-背景理论是约一个世纪前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首先提出来的。
后来,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并用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他们提出了图形-背景分离这一观点,也即是视觉和听觉输入是如何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进行深入研究。
当我们在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便是突显原则(张妍妍,2011)。
心理学家们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
图形的知觉场具有高度的结构,是人们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这部分知觉场细节模糊、未分化。
人们观看某一个物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而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便是感知到图形和背景的存在,这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而这里提到的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
(Langacker,1993)
根据“普雷格朗茨原则”,通常是把具有完形特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
这说明图形和背景不能同时被感知和理解为同一个物体。
而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便证明了图画中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
人们不可能同时识别脸和花瓶,总有一个先后秩序,要么先把花瓶作为图形,要么先把脸作为图形,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这样的例子。
不过,在具体情况下图形和背景是不允许相互转换的,所以,大多数视觉情景中的图形和背景是相分离的。
二、图形-背景理论及其语言表征
从语言学角度看,研究图形-背景的选择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中是如何表征的,不仅是有趣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自从Talmy(1978)率先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兰盖克便根据感知突显的程度对图形和背景进行了这样的论述:
“从印象上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Langacker,1987)。
从兰盖克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图形必须恰当地包含在背景中,因此它比背景小。
我们也可以将平时的话语理解成一个特定语境,其中,具体的话语是图形,它必定会包含在一个背景中,从而产生一幅完整的图画。
但是,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与视觉场中的图形和背景是不太一样的。
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可以是方位事件中或空间运动事物中彼此相关的两个事件;
而视觉场中的图形和背景则是以具体的实体为图形或背景的。
因此,语言学家Talmy给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分别列举了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
之后文旭在这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其中,定义性特征在确定图形和背景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联想特征只起到辅助作用。
其具体的特征内容可以参照如下(聂珍、邹晓玲,2007):
三、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空间结构中的表征方式
我们知道,空间是一个基本的认知域,它并不是物体得以排列的环境,而是物体位置得以实现的方式。
任何一个选定的坐标轴只有通过与另一个方位坐标形成关系才能确认其空间。
由于空间位于概念化的中心,而心理概念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语义单位。
因此,空间便位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心,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语言中,图形-背景表现为与介词组合来表达基本的空间关系,如:
上、下、前、后、里、外、旁边(左、右)和附着这八个空间方位。
本文主要研究两种空间方位:
拓扑(空间布局)空间方位和投影空间方位。
在这八个方位中,“里、外和附着”属于拓扑性质的空间方位;
而剩下的五个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和旁边”则是投影空间方位(匡芳涛、文旭,2003)。
空间的这八个方位是人类对空间感知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
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讨论语言空间中的图形和背景关系。
(一)图形-背景关系与语言中的拓扑空间方位
拓扑空间方位中的图形和背景关系是不对称的,其中一个物体只能作为图形,另一个物体只能作为背景。
另外,拓扑空间方位中图形和背景的选择通常是根据其定义特征,以及空间大小、突显性、复杂性、依赖性和预料性等联想特征。
而这一空间方位也不会随着观察者的视角变化而变化。
1.空间方位的“里”和“外”可以分别表示为汉语的“在……里/内/中”和“在……外面/头/边”等,也可以分别表示为英语中的“inside”和“outside”。
这是一种典型的内含关系,其中,形状小的必须为图形,形状大的必须为背景。
例如:
(1)书在书包里。
(2)Heisstandingoutsidethehotel.
在这两个例子中,“书”和“He”为图形,“书包”和“thehotel”为背景。
这一方位关系并不会随着背景形状或观察者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无论书包是什么样的形状或从什么角度看,“书总是在书包里”。
而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就不能说成“书包在书外”。
2.空间方位的“附着”可表示为汉语的“在……上”或英语的“on”。
在这种方位中,图形始终附着在背景上,不会随着观察者的视角变化而变化。
(3)他脸上长了青春痘。
(4)Abutterflyisstandingonthebottle.
这里,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看,“青春痘”都附在他脸上,“蝴蝶”总附在瓶子上。
也可以从复杂性角度理解:
“青春痘”和“蝴蝶”相当于几何图形中的点,而“脸”和“瓶子”相当于面;
而从依赖性角度看,这都是前者依赖于后者。
通过这些联想特征分析,可以确定“青春痘”和“蝴蝶”必须作为图形,而“脸”和“瓶子”作为背景。
(二)图形-背景关系与语言中的投影空间方位
投影空间方位包含“上、下、前、后和旁边”五个方位,其中旁边包括了“左、右和中间”三个方位。
与拓扑空间方位相比,投影空间方位会随着观察者视角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
其参照点不同,空间方位就会发生变化。
这一空间方位中的图形和背景选择往往是根据其定义特征和空间大小、熟悉程度等联想特征。
(沈娇,2011)
1.“上”和“下”这对投影空间方位分别用汉语“在……上面/方/边”和“在……下面/方/边”等表示。
而用英语分别表示为“above/over”和“under/below”。
(5)桌子下面有一本书。
(6)Theplaneisoverthesea.
根据表中的定义和联想特征,可以看出,因为“书”的体积比桌子小,所以“书”作为图形,“桌子”作为背景。
自然的,我们都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但若我们把图形和背景相互交换下,形成“桌子在书上”,而这并不符合我们的日常交际。
2.“前”和“后”这对投影空间方位可以分别表示成汉语中的“在……前方/面/头/边”和“在……后方/面/头/边”。
而用英语分别表示为“before/in(the)frontof”和“after/behind”等。
(7)房子前面有一棵树。
(8)Ariverisbehindmyhouse.
在这里,我们确定图形和背景的主要依据是其定义特征。
“房子”和“树”的位置是固定的,从信息角度方面来看,它们是作为已知信息存在的。
但这个已知信息只有说话者自己知道,因此说话者把背景这一已知的信息作为参照点,来确定图形位置这一未知信息。
从我们的日常交际角度出发,这都是合乎常理的。
3.“旁边”这一投影空间方位可以表示为汉语的“在……旁边或是在……附近”。
而用英语表示为“besides,nearby和nextto”等。
(9)我家在火车站附近。
火车站在我家附近。
(10)Shesitsnexttome.
例(9)中图形和背景是根据其定义特征以及联想特征中的熟悉程度来选择的。
这里的说话者和听话者都熟悉火车站的位置。
因此,说话者“我”便以火车站为背景来说明自己家的方位,这是符合定义特征的已知信息解释,也符合联想特征中的熟悉程度。
但在第二句中,图形和背景进行了交换,说话者以“我家”为背景,来告知听话者“火车站”的具体位置。
这表明了听话者对我家的方位很熟悉,但对火车站的方位并不清楚。
这符合我们平常的交际习惯,为我们所接受。
五、结语
本文以图形-背景论为基础,并结合一些实例,探讨了其在语言空间结构中的反映。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明语言的运用不仅与语法规则相关,也与人类的实践感知和认知方式相关。
参考文献:
[1]张妍妍.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和突显观的句法分析[J].科技向
导,2011,(26).
[2]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s[J].CognitiveLinguistics,1993,
(1).
[3]Talmy,L.Figureandgroundincomplexsentences[A].
Greenberg,J.H.UniversalsinHumanLanguageVol.4.[C].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78.
[4]Langacker,R.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1[M].
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7.
[5]聂珍,邹晓玲.图形-背景用于分析语言中的时空结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9).
[6]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
[7]沈娇.图形和背景[J].考试周刊,2011,(14).
(梁兰芳于善志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