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老师思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7177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语文老师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个语文老师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个语文老师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一个语文老师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一个语文老师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语文老师思考文档格式.docx

《一个语文老师思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语文老师思考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语文老师思考文档格式.docx

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教育。

  教育的规律是什么?

教育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

  在这里,人是万物的尺度,任何背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行为都不可能是正当的!

应试教育的全部问题就在于:

只看到国家,看不到个人;

只看到工具,看不到目的;

只看到机器,看不到人。

  由“人”到“人才”,常常伴随着“人”的毁灭!

  如果只是迫于一种现实情境——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得不推行素质教育,那么这样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新鲜名儿的应试教育。

    三、呼唤教育哲学

  我教了十多年高中语文,然而,我居然没有培养起一点点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感情。

相反,厌恶、屈辱、愤懑、痛苦等等消极情绪却与日俱增,以至于我现在都害怕走进课堂,害怕面对学生,害怕面对自己的良心。

  我参加过不少语文教研活动,但没有一次让我满意!

它们基本上都是停留在经验研究的层次上,而未能上升到教育研究的哲学思辩高度,这让我很失望。

  我坚信现在的语文教学是要给后人留下笑柄的,岂止是笑柄,它已经并将继续耽误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人文素养,这简直就是罪过!

  语文教学以及整个中小学基础教育需要哲学!

  中国人缺乏哲学思辩的传统,自从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以后,中国人就不再沉思了。

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现实人生上。

李泽厚说,儒家传统“极端重视现实实用”,“不是去追求来世拯救、三生业报或灵魂不朽,而是把不朽、拯救都放在此生的世间功业文章中。

  而现在,“此生的世间功业文章”又狭隘到了什么程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我们的教育改革为什么举步维艰?

为什么总也走不出怪圈?

原因就在这儿!

    四、写给年轻教师的话

  教育是一项极其崇高的事业,她维系着每一个人的幸福乃至整个国家直至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这不是一句空话,它是那么沉甸甸地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我的肩上和心头;

这不是一句大话,它是那么实实在在,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中国人习惯于“喊口号”的思维方式和“发文件”的工作方式,其实有几个人真正明白教育的神圣使命?

他们的认识至多达到教育如何多快好省地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这样一个层次上。

教育至今没有获得她应有的尊严和地位,相反倒经常横遭强暴,这正是教育改革难以深化、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负担越减越重、悲剧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没有崇高感,就不会有责任感和忧患感。

  常听人们说,教师是吃的良心饭,要对学生负责什么的。

什么是良心?

良心是天生不随大溜的,在人们都说“是”的时候,它能够说“不”。

什么叫对学生负责?

你能负什么责?

除了自己谁也不能为自身的命运负责。

你又是负的什么责?

把他们送进大学的门槛吗?

以后呢?

你想过吗?

  每当我看到一些年轻教师义无反顾的扑向应试教育的怀抱,那么快就“成熟”起来,成为所谓“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之类,我就感到悲哀。

他们是现行评价制度的牺牲品啊!

应试教育毒害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

  中国搞了一千多年应试教育,现在要改,靠谁?

最终还要靠教师,靠年轻教师,靠一切有责任感和忧患感的人们,靠良心发现,靠文化自觉,靠人文怀抱。

  大家携起手来,向应试教育宣战!

  年轻的教师们,你们首先要做的而且应该做的,就是对自己负责:

成为教育家。

  在这个“名家”辈出的时代,最缺少的就是教育家!

    五、对“素质”的再思考

  “素”就是平素、一贯、向来,“质”有性质、品质、质量等含义。

“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一贯性的品质。

人类的“性质”是历史地形成的,也就是说,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己造就出来的;

而个人的“品质”固然受制于整个人类的性质,但又有着极大的可塑性,这正是教育赖以存在的前提。

那么教育要塑造受教育者什么样的品质呢?

  “品质”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道德品质、思维品质、心理品质等,还有理念、态度、情感、趣味等等,都是品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些方面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这个素质,作为这个人所拥有的具有一贯性和普适性的“特质”,把他和周围的人区别开来。

  有人可能注意到了,我在列举人之为人或者这个人之为这个人的诸多品质时,居然没有提到知识和能力。

是啊,知识和能力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但是,知识本身不是品质,尽管它对于形成某种品质起着一定的作用;

而且,知识的范围十分广泛,我们却常常在极其狭隘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至于“能力”,我以为更是一个十分含混暧昧的说法。

  当我们说一个人有知识有能力时,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女研究生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诱骗拐卖,一个女大学生被一个小混混用一连串充满漏洞的行为欺骗并奸杀……她们在某些方面有着高深的知识和才能,但却缺乏最起码的生存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被自己的子女残酷杀害,原因是他们给予了子女学业上过重的压力。

这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胜任愉快的学者,一旦进入日常生活,就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无知和无能——对人,哪怕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心理、欲望等等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具备人际交往和沟通甚至同自己的家庭成员交流的一般能力。

我们经常听到中学生或大学生因学习或人际交往上的压力而自杀的事情。

他们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却不懂得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尽管生命中会有一些磨难,活着并不轻松。

  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只要我们能增长知识,我们就能消除一切疑虑,解决所有问题。

我们积累知识,因为知识容易教。

前人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又在不断地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几乎没有时间教别的东西。

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于是,开始大谈能力。

我们热衷的所谓能力,又是什么呢?

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是解决书本问题的能力,说到底,就是解题能力,原因还是这种能力容易教又容易检测。

每年中考和高考过后,从教师到家长,从学校到教育行政部门,无不心急火燎地算计着:

总分、平均分、优秀率、达标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一大堆数字出来了。

于是,又是总结,又是表彰,庆功啦,宴请啦……忙得不亦乐乎。

当然,有欢天喜地的,也有呼天抢地的,这就是我们的中学教育,说得好听一点,无异于一场闹剧。

  人,作为一个整体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专业内的事情外,还要处理许许多多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充满着随机性和复杂性。

这时,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不管用了,因为它们通常是指向某个提供了一切所需信息的特定的封闭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起解决一次人际纠纷或排遣个人内心的苦闷来,登月要容易得多。

太空中的一切都处于恒定状态,我们能够把那里的情况转换成确定的符号和关系,然后按部就班地处理它们。

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却是模糊的、相互联系的、价值不定、主观随意的、因人而异、变幻莫测的。

我们常常连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一半也得不到,可我们还不得不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解决得怎么样,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生活得是否幸福;

而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依赖上文提到的人的诸种品质。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不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就是对幸福的蔑视!

    六、另一种“资源”的流失

  如果说教育就是对人的开发,那么,人力是资源,而人格、人性、人情不是更重要的资源吗?

  应试教育不只是应付考试的教育,素质教育也并不排除考试,它们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前者对人力资源滥采滥发,从而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

后者则是把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我们现在终于认识到人的智力是不能孤立地发展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同样重要,——它们本是智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所有这些“人力”,如果没有人性土壤、人格支撑和人情滋润,将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呢?

而后者不同样是人的本质属性吗?

  人格、人性、人情,这些极其宝贵的资源地大量流失,不只是严重制约了“人力”的发展,而且改变了它的方向,后者的危害之大之烈之惨,我们已经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中清晰地感觉到,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更严重的还在后面。

    七、质疑“创新能力”

  现在,创新能力是个很时髦的词儿,然而,科技创新也好,制度创新也罢,不都是为了人吗?

而人以至整个人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谁也不愿意去沉思这个问题!

当创新本身成了目的,人也就越来越沦为工具和手段了:

不是人利用科技来造福人类,而是科技利用人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这时,我们就再也看不到人的崇高,看到的只是人的渺小、卑微和委琐。

  在张牙舞爪的现代科技神话面前,人类匍匐于它的威力之下战战兢兢,我们似乎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界的风雨雷电面前瑟瑟发抖的情景。

    八、教师,请慎用手中的权力

  教师的权力是基于一种职业角色,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又有知识合法性的支持。

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他们似乎就是真理代言人、精神领袖。

因而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直至孩子的整个一生。

  那种体罚和变相体罚孩子的行为固然是十分恶劣的,但还有一种对孩子的伤害常常不被人们发现,甚至得到鼓励,那就是对孩子主动性创造性的扼杀、自由率真的灵性的摧毁。

这种扼杀和摧残又常常披上爱和所谓对孩子负责的外衣。

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尊重人,尊重每一个人,而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尊重。

我记得一个外国记者讲过:

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那么这是他的权力。

这句话值得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深思。

他们还是孩子,而且那真的是错误吗?

所谓“错误”,也许根本就是我们的偏见和无知!

  教师,请慎用你手中的权力!

    九、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

  为什么说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

因为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为什么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因为,不仅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系于教育,而且个人的幸福成长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有赖于教育。

  在这里,人是最重要的!

没有人,何来民族、国家、社会?

国家民族何以能富强?

要靠人;

国家民族何以要富强?

是为了人。

  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正是人类追求自身完善的历史,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不正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吗?

任何目中无“人”的行为,不管用什么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打扮自己,都不可能是正当的。

  教育工作是一项特殊的精神劳动,它的对象和产品都是人。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思想意识、品德情操、心理志趣等方面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比前者更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

我们想想,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近20年时间在学校度过,而这20年是成长过程中多么重要的时期啊!

可以这样说,教师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对自己的劳动对象施加影响,进而影响国家的前途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这个权力应该而且必须交到最优秀的人手中!

  何为优秀?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对教师的传统要求,固然不错。

但是,要求每个教师都是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乃至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圣人,在当今社会是多么不现实,就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识”。

古人云: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清人袁枚说:

“有识,则不徇人,不矜己,不受古欺,不为习囿。

”对于教师来说,“识”,就是基于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深刻体认和把握,从而树立起来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观念。

有了这样一种“识”,才能把握现实,面向未来,才能对人类历史负责!

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说:

“教育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就是“识”。

优秀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良心是天生不随大溜的,当人们都说“是”的时候,他能够说“不”。

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他知道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尊重人。

尊重是人类最宝贵最值得珍视的感情,不懂得尊重则是当今几乎所有困扰全球的社会危机的根源。

学生不只是受教育的对象,他们首先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有权接受教育,正像他们有权犯错误一样。

不但如此,他们还有权接受更好的教育,正像他们更有权改正自己的错误。

我们把最好的教育给他们了吗?

  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他懂得教育应该对“人”负责,而不是对“机器”负责。

学生在接受完学校教育之后,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他们将独自处理和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的所有问题,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上谋求生存和发展。

爱因斯坦说:

“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

”我们的学生在遗忘了灌输给他们的所有知识后,还能留下什么东西呢?

  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他深切地认识到,任何人都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奇迹,都有他存在的理由、意义和价值,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人充分认识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它。

活着,既是幸运,有是挑战;

既有痛苦,也有欢乐。

但是从来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什么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生命的成败。

我们有权力暗示甚至明示任何一个人是失败者吗?

  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这是一个民族成为优秀民族的奥秘!

    十、关注个性发展——再论素质教育

  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为他所特有的性质,包括行为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等。

充分发展和展示个性风采是每一个人的最内在的冲动,谁也不愿意让自己淹没在众人之中!

  像“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这样的广告词就是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心理。

然而,在外在形象上追求“与众不同”,永远不会有前途。

君不见,一人染发,顿时“层林尽染”,一人垫胸,马上“波涛汹涌”,这就叫“万类霜天竞时尚”,而时尚永远是短命的!

在你疲于奔命的追逐中恰恰是丧失了个性。

同样,一个不断制造时尚的社会是浅薄无聊的社会!

连读书都不时地沦为时尚的民族还会有多大出息?

  一方面,厂家、商家、广告人、新闻媒体勾结起来极力鼓吹和煽动虚假个性;

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在不遗余力地摧毁真实的个性。

没有后者,前者就难以为继;

没有前者提供假象以供虚幻满足,后者也不会那么得心应手。

  真实的个性是什么?

是独立人格,是自由精神,是判断力和批判意识,一句话,是思想。

卢梭说:

“世上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有思想的人,一种是没有思想的人。

”套用老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可以这样说,没有思想的人是相似的,有思想的人各有各的思想。

那么,没有思想的人要那么多干什么?

留下一个作为“标本”不就够了吗?

  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思想。

思想从哪里来?

从思考中来。

思考什么?

思考人生和社会,思考历史和现实,思考自己和他人。

  我们的学生在思考吗?

在。

他们在思考什么?

他们在思考题目和答案,所以,结果都一样,他们害怕的就是与标准答案不一样。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答案只存在于不断地探索和思考中,存在于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存在于人的心中。

  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造性;

一个没有个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它可能会出现暂时的繁荣,但终将停滞!

    十一、想起笛卡尔和弗罗姆的话

  “人是有思想的芦苇。

  人是一种多么脆弱的生物啊,然而,是思想让我们强大起来。

  如果没有思想,那一定是——

  人关在笼子里,老虎们挎着照相机在笼子外面参观游览。

  “一个有生命和感觉的人不可能没有悲痛,在他的生命中,他会经常感到哀伤。

我们只能悲伤地认识到,在我们的愿望与我们短暂而困苦的生命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距离,因为我们面临着必然死亡这一事实。

  “我们也许幸福也许不幸福,我们可能达到一些目的而达不到另一些目的,但不存在一个合理的天平能够表明生命是否值得。

生命以死亡而告终,我们的许多希望都无法实现,生命包含着痛苦和奋斗;

从收支平衡来考虑,要么不出生,要么在襁褓中死去似乎更有意义。

而谁又能说,爱的片刻欢愉,或者在一个明媚的清晨边散步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抵不上生命中所有的苦痛和奋斗?

生命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赠予和挑战,它不能用任何别的东西来衡量,对于是否值得活下去的问题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

    十二、语文教学:

我为你害臊!

  讲课文《伐檀》时,出于备课的需要,我翻阅了《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国风”中的很多诗歌深深打动了我。

我惊讶我们的祖先在那样的生活艰难中并没有忘记歌唱——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歌唱爱情……那样的单纯明朗、胸无渣滓,那样的自然质朴、毫无造作,那样的大胆率真,不加掩饰……这种真情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烟尘拨动了一个现代人的心灵之弦,醍醐灌顶般的喜悦使我不能自己,我要让学生分享这种喜悦,我占用了语文课上的一些时间,热情洋溢地向学生介绍了好几首“国风”。

  我讲《鱼,我所欲也》和《庖丁解牛》时,重温了先秦诸子的许多名篇,我再一次被深深吸引了。

孔子的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至于孟子散文中洋溢着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还有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

  当我讲到唐宋诗词和八大家散文时,我已经不能满足于向学生补充一些作品。

我不计后果地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和一些作家的生平思想。

韩柳、欧苏、李杜……他们曲折坎坷的经历、忧时济世的热情、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识见、彪炳千载的文学创作,一次又一次地使我的心灵感到震颤。

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出现过这么多了不起的人物,作为语文教师,我没有权力阻止学生去了解他们,热爱他们,敬仰他们,没有权力阻止学生去接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馈赠给后代的宝贵遗产,没有权利阻止学生去吸收这笔博大精深的精神养料的滋补!

  郁达夫说,一个没有出现过鲁迅这样的人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一个出现了鲁迅这样的人而民众却不懂得理解和热爱他的民族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我曾问过高三学生,你知道苏轼吗?

学生说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云云,除此之外,学生对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所知甚少。

学生所了解的苏轼只是几个概念的相加,他们不知道苏轼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的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

他曾蹲过监狱、惨遭非人的折磨,他曾一贬再贬,浪迹天涯,他谪居黄州,忧谗畏讥,他泛舟赤壁,浩歌江东,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他的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代代传诵,光照千古。

  我知道,在如今这个年头,一个人读古典文学作品而被感动,是犯了一个可笑而又可怜的错误,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企图以我的感动来感动学生则是犯了一个可怕而又可憎的错误。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

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希望是我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出了问题,而不是几十万语文教师赖以安身立命的语文教学。

    十三、语文教学:

是建设,还是破坏?

  我认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理由一,我们面前是一个个坚固的堡垒,语文高考、应试教育、重理轻文、语文教学观念和传统等等,在这样的森严壁垒中,怎么能专心致志地搞建设?

  理由二,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究竟是什么,连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迄今都没有统一明确、科学合理的说法,还谈什么建设,又建设什么呢?

  理由三,有些同志正在忙于搞建设,但大家想想,结果如何?

除了产生了一些名师之外,有多少可以推广的成果呢?

大多数人还不是自说自话,自生自灭?

  前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严厉抨击,尘埃落定,一个声音浮出水面:

停止批评,走向建设。

他们以为批判的任务已经完成,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开始!

中国人不喜欢革命,正像阿Q所言,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

害怕批判和破坏,崇尚改良和建设,这是中国人的普遍心态。

语文教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摧毁这个死胡同,而不是在死胡同里搞什么建设。

  否则,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至多成为一个所谓名师罢了。

    十四、为什么要学语文?

  语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

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

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不学语文,就不能成为人。

  语文也是一个人与自身交流的工具。

与自身交流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不只是特尔斐神庙里的铭文,它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人生实践。

人生的成功与否,在现代社会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人生的圆满与否,则在一切历史中都完全取决于对自己的认识程度。

“不学好语文,就难以获得一个圆满的人生。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更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记录。

它既是这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这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语文教育对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信心,对提高民族的综合人文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也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不重视语文,就是对民族的历史和未来的不负责任。

  然而,这样一个直接关乎民族素质和个人幸福的基础人文学科,现在正陷于山穷水尽的境地:

教师心劳日拙,学生兴味索然,社会各界的批评此起彼伏……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哪怕仅仅出于自救的动机,也不能再沉默了。

我知道我的声音很微弱。

《诗》曰: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又曰: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大致只能如此吧。

    十五、为什么要学语文?

(二)

  语文应该怎样教、怎样学?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为什么要教语文、学语文这个更基本的问题。

语文学科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

它既不是语言学,也不是文字学;

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不是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鉴赏课。

然而,语文学科与它们都有关系,不但如此,语文还联系着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