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知识点及例题.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682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氮的知识点及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氮的知识点及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氮的知识点及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氮的知识点及例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氮的知识点及例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氮的知识点及例题.doc

《氮的知识点及例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氮的知识点及例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氮的知识点及例题.doc

第四节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一、氮的单质及其氧化物

1.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转化

(1)氮元素的存在与氮的固定

2氮气

(1)物理性质

颜色:

无色;气味:

无味;状态:

气体;密度:

比空气小;溶解性:

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3.NO和NO2的性质比较

NO

NO2

物理性质

颜色

无色

红棕色

毒性

有毒

有毒

溶解性

不溶

能溶

化学性质

与O2反应

2NO+O2===2NO2

与H2O反应

3NO2+H2O===2HNO3+NO

实验室制法(填化学方程式)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

2NO2↑+2H2O

与人体、环境的关系

①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②转化成NO2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

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

二、氨和铵盐

1.氨气物理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2.氨气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氨水呈碱性,原理:

NH3+H2ONH3·H2ONH4++OH-

氨气是唯一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常用此性质检验氨气。

(2)与酸反应与挥发性酸(如浓盐酸、硝酸)的反应

NH3+HCl=NH4Cl现象:

产生白烟与硫酸反应:

2NH3+H2SO4=(NH4)2SO4

(3)与盐反应:

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NH3·H2O=Al(OH)3↓+3NH4+

(4)氨气的还原性

NH3中的N呈—3价,所以NH3具有还原性,能被O2、CuO、NOx、Cl2等物质氧化。

3.实验室制法: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4用途:

制HNO3、铵盐、纯碱、尿素,制冷剂等。

5.铵盐

(1)物理性质:

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

NH4HCO3=NH3↑+H2O+CO2↑(30℃以上可分解),

NH4Cl=NH3↑+HCl↑

②与碱反应:

a.在稀溶液中不加热:

b.加热时或浓溶液:

(3)NH4+的检验:

取少量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加热。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管口,试纸变蓝色,说明样品中含有NH4+;也可以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管口,若有白烟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NH4+。

未知液呈碱性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则证明含NH。

三、硝酸

1、物理性质

无色、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②市售浓硝酸呈黄色的原因是:

硝酸分解生成的NO2溶解在硝酸里

③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冷暗处,不能用橡胶塞。

(2)强氧化性:

硝酸无论浓、稀都有强氧化性,而且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①能与Au、Pt以外的所有金属反应,如Cu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方程式: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注意:

有些金属(如Al、Fe等)在冷的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故可以用铁、铝容器运输冷的浓硝酸。

②与非金属的反应

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4HNO3CO2↑+4NO2↑+2H2O

③与某些还原性物质反应(如FeO)

化学方程式:

3FeO+10HNO3(稀)=3Fe(NO3)3+NO↑+5H2O

3、NO3离子的检验:

晶体或浓溶液与浓硫酸、Cu共热时,若产生红棕色气体则含NO3;若为稀溶液则先浓缩。

(3)与有机物反应

①硝化反应(与C6H6反应):

C6H6+HNO3浓硫酸

C6H5NO2+H2O

②颜色反应:

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时变黄色

3.用途:

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染料、炸药等。

【热点难点全析】

一、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

1.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

(1)反应原理: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2)装置:

“固体+固体气体”(与用KClO3或KMnO4制O2的装置相同)。

(3)收集:

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4)干燥:

用碱石灰(NaOH和CaO固体的混合物)。

(5)验满方法:

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6)环保措施:

收集时,一般在管口塞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球,可减小NH3与空气的对流速度,收集到纯净的NH3,同时也可避免污染空

2.加热浓氨水

(1)反应原理:

NH3·H2ONH3↑+H2O。

(2)装置:

右图

3.浓氨水中加固态碱性物质

(1)原理:

浓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

NH3+H2ONH3·H2ONH

+OH-,加入固态碱性物质(如CaO、NaOH、碱石灰等),

使平衡逆向移动,促进了NH3·H2O的分解。

(2)装置:

[特别提醒]

加热铵盐和碱制氨气时:

(1)不宜选用NH4NO3和NH4HCO3,NH4NO3受热易爆炸,NH4HCO3受热易分解产生CO2。

(2)Ca(OH)2不宜用NaOH、KOH代替,原因是NaOH、KOH易吸湿,结块,不利于NH3的逸出。

4.氨气的性质

(1)氨气的催化氧化实验探究

装置 作用或现象

① 提供氨气和氧气

② 使氨气被催化氧化,红热状态的铂铑合金丝更加红热

③ 吸收剩余的氨气和生成的水蒸气

④ 看到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

(2)氨气的溶解性实验问题

①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

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负压),则打开止水夹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②形成喷泉的气体与液体组合

a.NH3、HCl、SO2、NO2与水组合能形成喷泉。

b.酸性气体与NaOH溶液组合能形成喷泉。

【典例1】实验室里可按下图所示的装置干燥、贮存某气体R,多余的气体可用水吸收,则R是 (  )

A.NO2          B.HCl

C.CH4 D.NH3

解析:

由储气瓶的连接方式知,瓶内只能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排除NO2、HCl;由尾气吸收装置知,该气体极易溶于水,排除CH4。

答案:

D

二、硝酸与金属、非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

1.硝酸与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

(1)金属与HNO3反应一般不生成H2,浓HNO3一般被还原为NO2,稀HNO3一般被还原为NO。

(2)足量金属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时,随着硝酸浓度的降低,产物也发生改变。

(3)金属与HNO3反应的一般通式为

①金属+浓硝酸―→金属硝酸盐+NO2↑+H2O

反应中,表现氧化性(被还原)的HNO3占;表现酸性生成硝酸盐的HNO3占。

②金属+稀硝酸―→金属硝酸盐+NO↑+H2O

反应中,表现氧化性(被还原)的HNO3占;表现酸性生成硝酸盐的HNO3占。

2.硝酸与非金属反应的规律

(1)浓硝酸能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反应,一般生成最高价含氧酸或最高价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水。

(2)与非金属反应,HNO3表现强氧化性,不表现酸性。

3.计算中的守恒思想的应用

(1)原子守恒法

HNO3与金属反应时,一部分HNO3起酸的作用,以NO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一部分作为氧化剂转化为还原产物,这两部分中氮原子的总物质的量等于反应消耗的HNO3中氮原子的物质的量。

(2)得失电子守恒法

HNO3与金属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HNO3中氮原子得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金属失电子的物质的量。

(3)电荷守恒法

HNO3过量时反应后溶液中(不考虑OH-)则有:

c(NO)=c(H+)+nc(Mn+)(Mn+代表金属离子)。

(4)离子方程式计算法

金属与H2SO4、HNO3的混合酸反应时,由于硝酸盐中NO在H2SO4提供H+的条件下能继续与金属反应,因此此类题目应用离子方程式来计算,先作过量判断,然后根据完全反应的金属或H+或NO进行相关计算,且溶液中要符合电荷守恒。

【典例2】1.92gCu投入一定量的浓HNO3溶液中,Cu完全溶解,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浅,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672mL,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槽中,通入标准状况下一定体积的氧气,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则通入的氧气的体积为 (  )

A.504mL B.336mL

C.224mL D.168mL

[解析] 从整个反应来看,Cu→Cu2+;HNO3→NO、NO2→HNO3,O2→H2O,N元素的化合价在整个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则Cu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氧气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

所以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2.4L/mol×103mL/L=336mL。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