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6762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9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最新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最新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最新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最新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投资理财

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商业银行的业务

理财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个人收入的分配

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财政与

税收

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财政与资源配置

财政与宏观调控

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依法纳税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的要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世界贸易组织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单元

公民的

政治生活

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

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我国的政府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当代国际

社会

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处理国际关系的

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

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文化传承与

创新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生活智慧与

时代精神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探索世界与

追求真理

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

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思想方法与

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认识社会与

价值选择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VI.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

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全卷满分为100分。

VII.题型、试卷结构与内容比例

一、试卷题型结构

全卷均为选择题,包括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和四选二的双项选择题两种题型。

各题型的题量、分值如下:

题型

题量

分值

备注

单项选择题I

50

每小题1分

单项选择题II

10

20

每小题2分

双项选择题

30

每小题3分,未选、错选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给1分

注:

单项选择题I和单项选择题II根据考核目标与要求进行区分。

二、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各部分占满分值的比例如下:

经济生活约30%

政治生活约25%

文化生活约20%

生活与哲学约25%

VIII.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I:

每小题1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监事会B.股东大会C.董事会D.职工代表大会

答案:

B

2.最终决定商品价格的是

A.收入B.供求关系C.消费心理D.价值

D

3.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出现了追求名牌的风气。

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①摒弃盲目攀比,但不反对名牌②名牌就是现代、前卫,崇尚名牌合情合理

③反对盲目攀比,摒弃名牌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名牌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A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

A.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B.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C.人民当家作主D.阶级统治的工具

C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A.各民族聚居B.各少数民族聚居

C.各民族居住D.各少数民族居住

6.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包容性B.阶级性C.民族性D.地域性

7.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能够揭示联系的根本内容及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矛盾B.量变与质变

C.前进性与曲折性D.共性与个性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两副对联表明

A.艰苦的环境和条件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B.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统一的

C.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二、单项选择题II:

每小题2分。

某私营企业出口的DVD机的成本与利润表(单位:

美元)

产品

售价

制造成本

外国专利费

纯利润

员工工资

其它费用

DVD(台)

32

3

18

1

9.从上表看,企业增加利润应主要依靠

A.出口转内销B.购买外国专利技术

C.自主创新D.改善经营管理,降低制造成本

10.上表中员工工资与外国专利费分别是按什么生产要素分配得到的收益

A.劳动、资本  B.资本、技术 

C.管理、技术D.劳动、技术

11.2007年初,应温家宝总理的邀请,12名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农民、下岗再就业人员等基层代表,出席国务院征求意见的座谈会。

这体现了

A.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B.公民有向国家权力机关反映意见的权利

C.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D.政府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12.在处理对外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

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3.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主观性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D.联系的普遍性

三、双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最符合题意。

未选、错选不得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1分。

14.2003年-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动情况(单位:

元)

年份

类别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

9422

10493

1175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622

2936

3255

3587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A.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B.城乡居民收入之间还存在差距

C.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慢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

D.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快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

BD

15.根据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审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仔细研究和认真修改。

《政府工作报告》被修改33处,其中比较重要的修改有12处。

这说明

A.国务院要对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负责和报告工作

B.全国人大与国务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C.政协委员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

D.全国政协与国务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C

16.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白蛇传、梁祝、孟姜女等传说榜上有名。

国家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只有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发展经济

C.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D.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AD

17.赤潮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虽然自古就有,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近年来,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

A.赤潮不能消灭但能有效扼制

B.赤潮不能消灭也不能扼制

C.人类总有一天能够消灭赤潮

D.赤潮治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附件2:

2009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学科考试大纲

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核报考理科类和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历史学科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

Ⅱ.命题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本大纲为依据。

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引导考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Ⅲ.考核目标与要求

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

2.理解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和历史观点。

3.理解并解释历史材料。

4.解释历史事实和历史变迁。

5.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

6.领悟和判断历史价值观念。

Ⅳ.考试范围与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以及《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考试范围包括历史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内容,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的内容。

具体如下:

历史(Ⅰ)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3)俄国十月革命

5.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太平天国运动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8.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历史(Ⅱ)

9.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0.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1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历史(Ⅲ)

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8.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9.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1)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启蒙运动

20.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1.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4)相对论和量子论

(5)现代信息技术

22.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23.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24.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Ⅴ.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

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Ⅵ.试卷结构

一、题型结构

全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双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Ⅰ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单项选择题Ⅱ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双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项Ⅱ按照不同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进行区分。

二、内容比例

历史(Ⅰ)约占35%,历史(Ⅱ)约占35%,历史(Ⅲ)约占30%。

Ⅶ.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Ⅰ: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A.孔子B.汉高祖C.董仲舒D.秦始皇

2.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英国宪章运动B.十月革命

C.法国里昂工人起义D.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