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五六单元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五六单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五六单元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月的天山》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到近,依次描写“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的美景;
第一处旁批,提示学生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写进入天山时的景色,很有条理;
第二处旁批总结了野花的特点,暗示要写清楚印象深刻景物的特点。
单元习作是“游”,要求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下来,并写出景物特点。
通过在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在“初试身手”中初步实践,在习作例文中强化写法,到了单元习作中,将这个单元学到的按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加以运用。
强调写清游览的顺序,写好印象深的景物。
本单元的教学应整体把握教材各板块的内容,注意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第一,让学生了解“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应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培养学生按顺序写景物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应该牢牢把握单元教学的中心任务,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
每一部分的教学都要围绕这一关键能力的培养展开,其他内容的教学要能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
课文教学中,内容理解、语言积累不必作过多要求。
整体来说,就是先“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再通过练笔,尝试“按游览顺序写景物”。
第二,各部分的教学要体现整体性。
注意“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整合。
“交流平台”总结梳理本单元写法,初试身手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认识写法到运用练习,两者相互联系,彼此依托,共同为学生完成本单元习作提供学习“支架”
注意“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的整合。
“习作例文”不同于略读课文,重在“用”,突出例文所采用的写法,强调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习作例文可以根据需要贯穿单元习作的全过程。
比如,在写法指导环节,借助例文中的过渡句,把游览过程写清楚,写生动;
借助例文重点段落,学会选择重点景物。
在习作评改环节,借助例文中的描写方法,写好重点景物。
第三,灵活处理本单元各板块之间的关系。
在了解本单元编排意图,充分认识教材各板块功能的基础上,可以从课程的视角出发,调整板块顺序,适度整合资源。
如,单元习作指导过程中,可以回顾“精读课文”,梳理写法,也可以整合“交流平台”,讨论写法,还可以回顾“初试身手”第二项练习,仿照写法,指导写好重点景物。
又如,在讲评环节,利用“初试身手”第一项练习的成果,修改游览顺序。
也可以在习作讲评环节,回顾初试身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资源运用的具体情况,对“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部分,作恰当的排列组合,适度补充教学资源。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海上日出
2
1.认识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4个字,会写24个词语。
2.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体会是怎么抓住景物特点写清楚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
交流平台
1.能结合课文内容,梳理、交流按照游览的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能按顺序说出游览路线;
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初试身手
习作例文
颐和园
4
1.解习作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2.习作时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月的天山
习作
游
合计
8
16海上日出
教材解析
《海上日出》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语言质朴而准确、生动而形象,是描写日出的经典散文。
作者依次描写晴朗天气的日出,天边有云情况下的日出,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奇观的喜爱之情。
课文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点明观看日出的时间和位置。
第二部分是第2至5自然段,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
其中第2、3自然段描写晴朗天气的日出,集中展现太阳跳出海面的情景。
第2自然段,作者着力描写“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通过颜色、亮光的变化,展现太阳即将喷薄而出的画面。
第3自然段,通过“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有了光彩”等词,表现日出时太阳的颜色由浅到深、光芒由弱到强的神奇和美丽;
抓住“出现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等词表现太阳的位置变化。
海上日出是一个动态过程,作者按太阳变化的顺序,抓住了颜色、光亮、位置变化,刻画了太阳在海面下、露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光芒四个画面。
这一部分的描写如同定格动画一般,前后关联、引人遐想,充满了画面感。
第4、5段描写多云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情景。
两种天气情况,都看不清太阳的具体变化,作者着力描写阳光照在云朵上的景象,分别写出了各自的特点。
多云天气,“光线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黑云的天气,“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些描述准确、形象,表现海上日出的壮观、神奇。
第4和第5自然段,相互对照,特点更鲜明。
第三部分为第6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运用一个反问句式,总结感受,表达了对海上日出这一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
课文配有日出时的插图,通过景物与色彩营造氛围,可帮助学生想象日出的情境。
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3.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建议
作为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中,应在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日出时的景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体会按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的写法,并按此顺序复述海上日出的景象。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中以“知道日出时的景色是怎样的吗?
”为话题展开交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
“作者是怎么写日出的?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随后组织逐段朗读,引导学生交流:
哪些段落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
引导学生发现第2、3自然段详细描写海上日出过程,第4、5自然段描写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
学生可能不容易发现几段之间内容的差异,可以组织二次阅读,提示学生根据天气情况对2-5段进行区分,进而概括出晴天、多云和天边有黑云时三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
最后,组织学生理清首尾两段的主要内容:
点明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
表达观看日出的感受。
课文中的生词,可以在逐段读文过程中相机指导。
2.感受海上日出的景象,领悟课文的写法。
海上日出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教学时,先围绕“作者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哪些变化?
“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
在交流阶段,从颜色、光亮、位置三方面展开,借助关键词,一边感悟景象变化,一边了解写法。
如,抓住“一片浅蓝”“一道红霞”“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有了光彩”,体会颜色是怎样逐渐变化的,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日出的景象的”,引导学生感悟抓住颜色变化进行描写的写法。
抓住“一刹那间”“发出夺目的亮光”,引导学生想象极短时间内,发出极强光芒的画面。
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直观感受形象;
也可利用灯泡等实物模拟,获得感官体验。
随后思考“怎么写出光亮的壮美”,导学生发现按变化顺序写景的方法。
抓住“出现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等短语,想象画面,并结合课后第二题,抓住这些表现太阳位置变化的词语,体会按照太阳变化顺序写日出过程的好处。
本课选做题,可提前布置,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观看日出,通过摄影、画画、日记等方式记录观察所获。
在引导学生感受日出的景象变化时,可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看日出的体会,说说课文写得精彩之处。
3.感受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
教学第4、5自然段,可以组织学生默读,说说日出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不同天气情况下日出的特点。
第5自然段中,阳光“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把黑云染成紫色或者红色”的情景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利用图片帮助学生感受画面的壮美。
4.识字写字。
习作单元的课文,可随文开展识字教学。
“刹”字要指导读准音,结合语境理解“刹那”的意思,并拓展、积累同义词语。
“镶”字的意思学生不易理解,可以借助图片理解。
,“荷”是多音字,要结合字义,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写字环节可以单独安排在课文学习后。
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有5个左右结构的字,4个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可以进行分类指导。
其中“替”,“日”字写得稍扁,托住上面两个“夫”;
“镶”,两个“口”要写得小一点儿,横画较多,注意长度相等。
“紫”字,上面的“此”要写得扁,下半部分注意不要多写笔画。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课文的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直接点出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地点。
课文第二部分为第2至7自然段,具体描写游览过程。
其中第2、3自然段介绍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映山红“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主要描写其生机勃勃;
油桐“这儿一丛,那儿一簇”,主要描写其数量众多。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等短语,通过色彩写出了山景“一片明艳”。
作者着重描写了路边的溪流,抓住溪流的宽、窄、缓、急以及溪流声,描写其随着山势变化的特点。
最后点出溪流从双龙洞里流出,引出对双龙洞的描写。
第4自然段依次描写洞口和外洞。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洞口像桥洞似的”写出洞口宽、大,很有气势。
作者抓住“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等描写外洞高大的特点。
第5自然段,作者着重描写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
“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通过直观描写,突出了“狭小”的特点;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挤压”“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是描写自己的感觉,进一步写出孔隙的“狭小”。
从写法上看,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了孔隙的特点。
第6、7自然段,作者先通过“一团漆黑”“余外全是昏暗”等词写出内洞“黑”的特点;
接着介绍双龙的形象,并抓住“名目有四十多”“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语介绍石笋、石钟乳,写出内洞景象之“奇”;
最后抓住“比外洞大得多”“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声音轻轻的”等写出内洞之“大”。
第三部分是第8自然段,用一句话简述出洞。
本文按游览顺序记叙,游览路线为: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文中多次描述了作者行踪变化,游览路线是课文的线索之一。
在不同地点,作者都写到泉水。
泉水流经的路线,是课文的另一线索。
课后练习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设计,均指向写法。
第一题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作者游览的路线图,帮助学生梳理游览路线,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第二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怎样写清孔隙的“狭小”,帮助学生了解可以把某些印象深的,或比较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课文配有双龙洞口插图,可帮助学生了解洞口、外洞的特点。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巧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应在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课文围绕如何按照游览顺序写的来进行。
一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一边根据游览路线了解各处景物特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游览顺序。
初读时,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抓住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如,“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人山”“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这就到了内洞”等等。
依据这些句子,结合课后第一题,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再组织学生讨论:
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明白可以利用过渡句写清游览的顺序。
可以通过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重点写了孔隙和内洞。
本文另一个线索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
如:
路上:
“一路迎着溪流。
”
洞口: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外洞: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孔隙: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内洞: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可以集中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发现:
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
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进而让学生明白泉水的来路是本文的另一条线索。
2.抓住重点段落,感知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
教学时可以组织同桌合作,找出描写各处景物的段落,画出关键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如,感知外洞特点,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应段落,抓住重点语句概括出其宽敞的特点。
随后让学生体会,这一段中是怎样具体写出外洞大和宽敞的特点的。
引导学生体会,“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是通过作者自身感受来写外洞特点的。
再如描写孔隙“狭小”的段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直观地描写孔隙的狭小,“自以为……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是从作者感受的角度描写孔隙的狭小。
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加深对孔隙“狭小”的体验。
3.识字写字。
本课有6个要求会认的字,可以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记。
“浙”可以与“渐”,“臀”可以与“臂”对比识记。
“蜿蜒”是一个连绵词,可以结合词义整体识记。
本课要求会写的15个字,可以在每课时结束时集中指导。
组织学生观察两组生字“杜、陆、端、源”和“鹃、郁、移、额、乳”,比较同是左右结构,有什么不同。
提示学生,第一组是左窄右宽,第二组是左右等宽,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是对本单元所学方法的归纳总结和初步实践。
“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为例回顾、总结了写景物的两个方法。
一是“按顺序写”。
以《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说明写一个游览过的地方,可以按游览的经过写下来;
以《海上日出》为例,说明如果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顺序写。
二是“有重点地写”,以《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说明可以把特别吸引人的、印象深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初试身手”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在相互交流中归纳出的方法,进行口头和书面练习,为完成单元习作作铺垫。
“初试身手”安排了两项练习活动。
一是提供植物园的地形图,让学生画一画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图中的泡泡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过渡句说清参观顺序。
第二个活动要求学生观察附近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提示学生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这项练习强调“按顺序”写“一处景物”,这”顺序”既可以是定点观察的顺序,也可以是景物变化的顺序,为写好单元习作的重点景物作准备。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有着紧密的联系。
“交流平台”回顾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相关要点,为“初试身手”奠定基础;
“初试身手”是“交流平台”的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初步的习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体会怎样按顺序把游览的地方写清楚。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按照游览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的学习是对本单元所学方法的阶段总结,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教学时要注意把这两部分内容整合起来。
另外,要对学生在“初试身手”环节的表达成果进行及时诊断,通过讲评解决学生表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为单元习作作好准备
1.依托课文回顾总结,交流感悟。
“交流平台”的教学应突出学生自主感悟。
建议组织讨论,如,“回顾学过的两篇课文,从写景物的角度,你有哪些收获?
”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不要限制交流的内容。
在谈及写景物的顺序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作者游双龙洞的过程,回顾海上日出时太阳变化的几个画面,把写法交流与自己的阅读体验联系起来。
“交流平台”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写景类的课文进行交流。
如,三年级下册的《火烧云》,四年级上册的《观潮》,都是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把景物写得清楚、生动。
适当引导学生勾连以前的阅读经验,可以丰富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尝试运用,在实践中初步掌握按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初试身手”的第一个活动,练习按顺序说清楚参观路线。
教学时,依托教材提供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读图,弄清方向,确定入口和出口,选定参观景点,画出路线图。
教师可以借助泡泡,回顾《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过渡句,指导学生在地点发生转换时,可以有几种方法进行表达,如,直接写出目的地,写出起点和终点,加入方位词写清地点的转换,运用合适的动词,如“穿过、登上、沿着、坐在”等,来说清楚位置的变化。
交流阶段,请学生展示路线图,试着运用恰当的过渡句,按顺序说一说参观过程。
第二个活动,强调观察“一处景物”,可提前布置学生独立观察,也可统一组织观察活动,如校园一角、附近公园里的一个花坛、在某个特定的地点观察月亮的变化。
动笔前,先简单交流写什么,根据要写的景物,确定按什么顺序写,如,观察一处固定的景物,可以按照方位的顺序写,观察变化的景物,可以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
之后动笔练习,选取有代表性的练笔进行简单讲评,不一定要修改,指出问题,为单元习作作准备。
3.注意“初试身手”与“习作”的联系与整合。
应发挥“初试身手”的诊断作用,注意发现学生练笔中的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果学生对游览路线规划不合理,顺序混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确定好入口和出口,从不同的入口出发,慢慢梳理出最全面、最经济的游览路线,使游览顺序趋于合理;
如果对游览顺序掌握较好,则侧重指导写好印象深的景物;
如果学生对景物变化写得不够清楚;
可以让学生回顾课文,并结合习作例文的学习,在单元习作中加强指导。
同时,可将学生“初试身手”的练习成果运用在单元习作的指导环节,如回顾画路线图的方法,理清单元习作的游览顺序;
学生写一处景物的好的片段,可以和习作例文一起作为写景方法的范例。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按照游览的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2.能按顺序说一说游览路线;
能按顺序介绍所见的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
观察附近一处景物,再试着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按照游览的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2.能根据示意图画出植物园的游览路线,按顺序说一说。
教学准备:
植物园示意图、学生游览一处景物后画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课文,梳理如何将游览的景物写具体
1.引导交流:
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和《海上日出》两篇精读课文,关于如何写好游记,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预设1:
写游览的地方,要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预设2:
吸引人的景物要重点写。
预设3:
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
预设4:
写吸引人的景物可以先写看到的,再写自己的感受。
2.阅读“交流平台”,说说哪些地方还想进一步了解。
如何把游览顺序写清楚。
相应指导:
《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看看作者分别是怎么有序来写的。
相机板书:
变化的顺序:
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云——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
游览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预设
2.吸引人的重点景物如何写具体。
(1)相应指导:
《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分别是如何写具体的?
预设:
《海上日出》把太阳的变化过程写出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写孔隙的时候先写看到的,再写自己的感受。
(2)相应指导:
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变化过程写具体的呢?
写出了太阳位置的变化,颜色的变化,光亮的变化。
3.师生共同梳理、总结,进一步体会写景物的方法。
二、借示意图,说清游览顺序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
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
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2)提问: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想想里面包含哪几个要求?
预设:
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
按路线说清参观的顺序。
(3)总结:
只有先确定了参观的路线,才有可能将参观的顺序说清楚。
2.画参观路线。
(1)画路线图:
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下参观的路线,在示意图上画一画,并将所经之处填写下来。
南门——郁金香园——天鹅湖——望湖亭——纪念馆——北门
东南门——郁金香园——天鹅湖——望湖亭——纪念馆——松林——小桥——南门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参观路线。
教师和其他同学随机点评,关注设计路线的合理性。
3.说清参观顺序。
(1)提问:
从一处景点到达另一处景点,怎样说,才能说清楚呢?
读读这句话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