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下《南京大屠杀》教案6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5824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下《南京大屠杀》教案6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语文八下《南京大屠杀》教案6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语文八下《南京大屠杀》教案6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语文八下《南京大屠杀》教案6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语文八下《南京大屠杀》教案6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八下《南京大屠杀》教案6篇Word格式.docx

《语文八下《南京大屠杀》教案6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下《南京大屠杀》教案6篇Word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八下《南京大屠杀》教案6篇Word格式.docx

惨绝人寰(huá

矶(jī) 

蛊惑(gǔ)(huò

2、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

真实,准确,时效

文学性:

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

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3、题解:

本文选自1987年第七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

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

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本文写于198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

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属“无稽之谈”。

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当时尚存的人证,揭露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罪行。

【体现报告文学的新闻性】

4、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1)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

第二部分(12—37)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

(可分三层)

第一层(13—24)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

第二层(25—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第三层(33—37)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第三部分(38—42)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三、课文分析

(一)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

2、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

从老太太的突然狂奔,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

3、用的什么顺序的写法?

是怎样写的?

倒叙的写法。

文章开头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的都市风光,一派和平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接着写美国护士的日记。

4、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

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憾。

5、写美国护士的日记作用是什么?

引用事实,用当年亲眼目睹的日记,证实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精神失常。

6、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

其作用如何?

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讲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朗读

(2)思考:

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写日军在中国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

追问:

哪三件惨案?

①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②12月15日的下关大屠杀。

③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提问:

这三次大屠杀的情形是怎样的?

(看书,5分钟后复述)

(3)请一位同学复述“燕子矶大屠杀”。

下关大屠杀一共死难同胞多少人?

五万人。

(4)请一位同学复述“下关大屠杀”。

下关大屠杀死难多少人?

堆积如山,就连留下往江里丢尸体的人,干完“活”后,也全部排成队被“枪杀”了。

(5)请一位同学复述“草鞋峡大屠杀”。

这次大屠杀死难多少人?

明确;

五万多人。

(6)三次大屠杀惨案的特点各是什么?

燕子矶大屠杀是把人赶到渡江码头,用机关枪扫射;

下关大屠杀,是把人“绑缚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阵,弯弯曲曲望不见尽头”;

草鞋峡大屠杀是把人“关到了幕府山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场上”。

这种屠杀形式真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2、讲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1)指名读第25—32自然段。

(2)提问:

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件惨案。

哪两件惨案?

①井敏明和野田岩杀人竞赛。

②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人

(3)提问:

这两次血腥屠杀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

(看书五分钟后准备复述)

(4)请一位同学复述杀人恶魔比赛杀中国人的事件。

这个事件,突出写出了什么?

突出写出了两个日军的兽性。

不!

连禽兽都不如!

(5)请一位同学复述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300多个无辜中国人的事件。

(6)提问:

两个案件,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前者详后者略,详略得当。

(7)老师小结。

 

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充分领略日本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

让我们记住这一笔笔血债,常把仇恨记心头,毋忘国耻!

能更加激起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3、讲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读第33—37自然段。

这一层写了哪些内容?

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死中国人的案数和人数。

这一层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它说明南京大屠杀是经过国际法庭查证判定的,是有历史定论的,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方可以随意篡改了的。

日军在中国南京前后共屠杀多少中国人?

在南京屠杀共计34万人。

(3)老师小结。

34万,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这仅仅是能举证、查证到的,还有多少人被他们杀害之后投到江里,用汽油焚尸而无法查证啊!

这仅仅是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在全中国屠杀的中国人,又有多少个34万啊!

4、小结第二部分

1、文中描述日军用什么手段屠虐我们的骨肉同胞?

日军屠虐中国军民,手段之多、残忍令人发指:

(1)机枪扫射,肆意屠杀;

(2)杀人竞赛,人当活靶;

(3)蹂躏奸杀,老少不放;

(4)毁尸灭迹,抛尸长江;

(5)屠杀无辜,浇油焚尸;

(6)惨无人道,生埋活人。

2、讲析:

文章第二部分的安排是颇具匠心的。

在写了三个集体大屠杀惨案,两个令人发指的零散屠杀案后,结尾处还引用了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材料。

从结构上看,写查证的法律证据也起到了总写的作用。

法庭查证材料铁证如山,不容置疑。

从内容上看,用数字说明,增强了说服力。

在引用“查证”后,文章还补上了外国观察家的看法和当时的情况补述,说明事实上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我们同胞是难以计数的。

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极力抹杀这段历史,墨写的文字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他们一伙人的倒行逆施,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二)讲析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

哪些是议论?

哪些是抒情?

第38自然段借记叙抒情。

第39自然段夹叙夹议。

第40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

第41自然段也是议论。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第39自然段揭露了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第40自然段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

第41自然段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深重的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

最后一自然段点题。

【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政论性】

三、总结课文

(1)完整地听一遍朗读录音,体味感情、语气。

(2)把握全文的重点:

学生甲:

掌握三大屠杀惨案,这既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又能使我们勿忘国耻。

学生乙:

引用资料的写法,它不但使这篇报告文学更加真实突出,也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日军侵华罪行。

学生丙:

开头倒叙的写法,强调的是结果,因此使后文内容更加对比鲜明,突出。

学生丁:

议论、抒情句、段,能起到突出中心,升华主题作用。

四、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回顾和具体描写,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我们记住历史,勿忘国耻,激励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侵略。

五、写作特点

①利用倒叙的写法,突出事件的严重性,使对比鲜明突出。

②夹叙夹议的写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③运用引用历史事实资料,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加了批判性。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七、板书设计 

南京大屠杀

一、都市风光(优美) 

对比 

老太太发疯(惨状)

回忆

燕子矶——赶到码头用机关枪扫射

集体屠杀 

下关——用绳捆在一起,连成串杀害。

二、大屠杀 

草鞋峡——用铁丝网网住杀害

零散屠杀 

两个日军——杀人比赛

田中军吉——连杀300多人

法庭查证——历史结论、铁证如山

八、课后反思

16.南京大屠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4.准确认读生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

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3.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教学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本文为何从老太太写起是一个疑点,要加以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具体情况。

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

2.准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3.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学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历史。

2.预习课文,标记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导入课1.观看影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2.介绍报告文学的风格,指导阅读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3、研读阅读课文1-8段3、研读1—8段

一、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展示

相关图片。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日军侵华史、

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

3.师:

大家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原

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吧,谁跟我们

说说?

4.师:

同学们说得很正确,但除此之外

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

在学习课文

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1.看影片和图片,为南京大屠杀血淋

淋的场面所震撼,心中充满愤慨。

2.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知与认识。

3.生:

落后就要挨打,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旧中国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土地上

的人民,导致了南京城内30万居民

的被害。

4.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

二、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约分钟)

}

学生活动’

r

f

1.介绍报告文学的整体风格,将内容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从而指导

1.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来阅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

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3.研读阅读课文1~8段3.研读1-8段

学生阅读本文。

2.抽学生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3.根据学生的表述,补充,纠正。

2.划分课文层次,归纳文章的主要内

容,并思考本文作者的意图。

3.与教师共同明确文章结构,了解作

者意图,作好笔记。

三、分析课文l-8自然段(约分钟)

1.让学生快速阅读1-8自然段。

2.结合报告文学的特点,组织学生讨

论交流本课题目与开头的特色。

内容板书。

(见课末板书设计)

作者为什么要以一个老太太的

经历来开始文章的写作?

4.指导完成随堂练习1。

1.快速阅读。

2.分析讨论本文标题和开头的特色。

3.思考回答。

生:

因为她是曾经受到日本侵略者

迫害的中国民众的缩影。

4.完成随堂练习l。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扩充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

这节课对报告文学的特点作了一定的分析,学生针对其特点浏览了全文,理清了文章结构,并重点分析了课文的前半部分。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报告文学的特点

标题:

吸引力和震撼力;

概括力和气魄

开头:

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

制造悬念,引发主题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研读9—33自然段1.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的内容安排及写作特色

2.研读34—38自然段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意图

一、研读9~33自然段(约分钟)

1.让学生快速浏览9-33段,可以请

几名同学朗读9--15段(提示:

这是

唯一一节详细叙述)。

2.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

这一节一共讲述了哪些内容?

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2。

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

色。

1.快速阅读课文,朗读相关段落。

2.倾听,充满情感。

3.根据9—33自然段中的多家新闻媒

体报道,将其分别改为30字以内的

新闻导语。

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

·

二、研读34—38自然段(约分钟)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34--38自然段。

2.师:

前文讲述了历史事实,这一节表

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请问作者的

情感态度是什么呢?

3.抽多名学生回答,小结。

1.充满感情的朗读。

2.思考。

3.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按照课文浏览、内容分析、特色探讨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学习。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情感有了深入了解。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中间结构多线条发展

事件(或人物)以线穿珠

效果:

鲜明、集中、新颖,表现主题

结尾鼓舞展望式

哲理思索式

余味无穷

(第3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1.查字典或通过课文掌握字词

2.组织讨论2.讨论交流,确立目标

一、掌握字词(约分钟)

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3。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完成字词

积累。

二、讨论.明确懵感态度价值观f约分钟1

学生活动。

1.师:

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

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

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

1.生:

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

大屠杀是有据查的,并非当前许多

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

史料,请问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

用?

2.组织讨论:

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

杀“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

怎么走”,为什么?

我们以后的路到

底该怎样走?

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

应该怎样要求自己?

2.积极参与讨论,表明心志,明确情感

态度价值观。

本节课是堂讨论课,其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历史的惨痛教训,明确方向,树立目标,下定决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明确方向,发奋图强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尽管证据确凿,南京大屠杀却仍不被一些人特别是日本人承认,而且中国受害人的理赔之路异常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未来之路我们该如何去走?

教师可介绍当今日本政府和社会对日军侵华历史所持的态度,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

惨绝人寰举世闻名

个性练习设计

作者在文中写道:

“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应该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教学探讨与反思

1.这是一篇关于日军侵华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所以一要注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要注意结合报告文学的风格特点来讲述课文。

2.文章比较长,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在培养学生情感的时候,注意创造情景,调动大家的情绪。

补充资料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

进城后,对无辜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

日军在疯狂杀戮的同时,还大肆奸淫妇女,进行大规模的抢劫、焚烧和破坏。

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当时集体屠杀中国军民19万余人,零散杀害居民仅收埋的尸体就达15万多具,被屠杀总数达30万人以上。

这场大屠杀,是在日本当局策划与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等战犯的指挥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

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

南京暴行发生之后,引起中国人民和世界正义人士的极大愤怒和谴责。

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在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杜廷谴责日军“把南京变成一座恐怖的城市”。

然而,在日本却有人否定历史事实。

日本拓植大学讲师田中正明便是其中的一个。

此人于1984年6月出版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之虚构》的书,想把南京大屠杀从历史上一笔勾销。

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人证、物证俱在,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事实。

教学目标:

1. 

整理归纳出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2. 

品味报告文学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

激发民族义愤,激励

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爱国热情。

重点:

整理归纳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

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由题目导入

提问1:

课题中有“屠杀”两字,通读全文,从文章内容上给“屠杀”下个定义。

提问2:

“屠杀”可解释为“大批大批地残杀”,为什么在“屠杀”前要再加上个“大”字?

二、细读文章,归纳“大屠杀”案件

1.(列表)归纳“大屠杀”案件。

2.明确:

“大”说明南京大屠杀人数之多,屠杀的残忍度之烈。

日本军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不分对象,尼姑、平民、军人甚至妇女儿童。

说明他们以杀人为目的,想要亡我中国。

三、感悟文章议论部分,明确作者写作目的

1、思考:

日本在中国实行屠杀政策并非始于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亡我之心由来已久(东北三省、上海、河北、南昌都在37年前发生过类似的屠杀事件),作者为什么要选南京大屠杀作为这篇报告文学的题材呢?

2.、带着这个问题散读课文第三部分。

(重点品读“作为历史的回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等句)

国土如此之小的日本野心极大,妄图将中国灭亡,“南京”是中国当时的首都,显然日本军国主义是要“杀一儆百”,其野蛮和残暴程度可见一斑。

3、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野心来吞并中国,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灾难?

因为当时中国太落后了,综合国力不强,落后就要挨打。

所以我们要增强国力。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四、感悟作者隐于文字背后的情感

最后一部分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爱憎之情溢于言表,一篇好文章通常作者都会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文字中,比如“风景秀丽的燕子矶”这句,作者为什么要在叙述“燕子矶大屠杀”加上这句话呢?

1、美丽的地方却成了屠宰场,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日军的残暴,中国人民的无辜。

2、如今的燕子矶依然秀丽,但它却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应该忘记在这片土地上曾有过的血腥屠杀,亡灵们的哀号,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更不要让这段悲剧再一次重演。

五、回家作业

类似“风景秀丽的燕子矶”这样将作者情感隐于文字中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回家后

找出一两句,说说它们分别隐含了作者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

感悟如下:

每次聆听陈老师的教诲总会有茅塞顿开之感,今天也是如此。

当我整理完陈老师口诉的自己上过的《南京大屠杀》的教案后,再对比自己的教案我又有了新的发现与启迪:

1、语文老师要使出浑身解数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拉回课堂。

要做到这一点并非如说的那样轻松。

就那我今天上的这堂课来说吧!

原本我选择这篇

自读课文就是因为它能激发起同学们的民族义愤,能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