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563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doc.docx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doc.docx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doc

2019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

(2)

一、选择题:

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880年,恩格尔曼以水绵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

B.1910年,摩尔根以白眼雄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C.1958年,斯图尔德以胡萝卜韧皮部为实验材料,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物质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B

【解析】恩格尔曼以水绵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并且得出了光合作用可以释放氧气,A正确。

摩尔根以白眼雄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而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孟德尔发现的,B错误。

斯图尔德以胡萝卜韧皮部为实验材料,最终发育成了完整的个体,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

科学家用不同荧光物质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最终蛋白质在细胞膜上分布均匀,所以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2.线粒体病是遗传缺损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缺,致使ATP合成障碍、能量来源不足组异质性病变,这些病变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线粒体DNA突变,证实突变是人类各种疾病的重要病因

B.受精卵线粒体来自卵细胞,故线粒体病是与孟德尔遗传不同的母系遗传方式

C.线粒体是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细胞器

D.无论是细胞的成活和细胞凋亡均与线粒体功能有关

【答案】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线粒体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根据题意,线粒体病是遗传缺损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缺,致使ATP合成障碍、能量来源不足组异质性病变,这些病变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说明线粒体DNA突变,是人类部分疾病的重要病因,还有很多疾病的病因与细胞核中DNA变化有关,A错误;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因此受精卵线粒体来自卵细胞,故线粒体病是与孟德尔遗传不同的母系遗传方式,B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细胞器,C正确;无论是细胞的成活和细胞凋亡均与能量供应有关,因此与线粒体功能有关,D正确。

3.2017年7月,“太空灵芝”落地福州仙芝楼,填补了我国医用真菌空间育种的空白。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太空环境作用下,灵芝菌株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太空环境作用下,“太空灵芝”成为一种新的物种

C.太空环境定向诱导后,可筛选出人们需要的性状

D.在菌株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真空、微重力和大量宇宙射线的强辐射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灵芝菌株基因突变,但也可以使灵芝菌株发生染色体变异,A错误;太空育种主要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不能产生新物种,B错误;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在菌株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由于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逐渐积累,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4.某兴趣小组探究植物激素对顶端优势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株的种类及生长情况是本实验的自变量

B.A组和B组对照可证实茎尖细胞合成的生长素维持了顶端优势

C.D组和E组实验结果说明细胞分裂素一定通过抑制生长素运输解除顶端优势

D.本实验说明侧芽的抑制和萌发受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互拈抗的调控

5.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

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中田鼠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

B.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答案】C

【解析】田鼠属于一个种群,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A错误;据图分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大于0,后小于0,则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C正确;图中a、b两点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D错误。

6.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化学物质。

豌豆细胞中基因A决定豌豆素产生,基因B抑制豌豆素产生。

科研人员用两个不产生豌豆素的突变纯系豌豆(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和野生型豌豆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

亲本性状

F1表现型

F2表现型

突变品系1×野生型

产生豌豆素

3/4产生豌豆素,1/4不产生豌豆素

突变品系2×野生型

不产生碗豆素

1/4产生豌豆素,3/4不产生豌豆素

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

不产生豌豆素

3/16产生豌豆素,13/16不产生豌豆素

A.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突变品系1、2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C.在真菌感染严重地区,A和b的基因频率会不断上升

D.杂交组合丙F2的不产生豌豆素植株中杂合子占3/13

【答案】D

【解析】杂交组合丙中,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是3:

13,是9:

3:

3:

1的变形,说明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豌豆素的基因型为A_bb,其余基因型都表现为不产生豌豆素,A正确;野生型的基因型为AAbb,甲、乙实验中分别与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杂交,F2表现型表现型都是3:

1,说明F1都是有一对基因是杂合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则突变品系1、2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B正确;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化学物质,则在真菌感染严重地区,A和b的基因频率会不断上升,C正确;杂交组合丙中,F1基因型为AaBb,F2中不产生豌豆素植株占13份,其中纯合子有3份,则不产生豌豆素植株中杂合子占10/13,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够根据杂交组合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确定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进行相关的概率计算。

7.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

用浓酒和糟入甑。

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萃取B.干馏C.升华D.蒸馏

【答案】D

【解析】“用浓酒和糟入甑。

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可见,烧酒的酿造方法为:

加热浓酒和糟,利用沸点的不同,将酒蒸出,然后用器皿盛装冷凝后的馏分,即为蒸馏。

答案选D。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氢氧化钠溶液无法鉴别矿物油和植物油

B.乙酸乙酯与乙烯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

C.丙烯分子中最多有8个原子共平面

D.用碳酸钠溶液可以区分乙醇、乙酸、苯和硝基苯四种有机物

【答案】D

【解析】A、植物油属于油脂,能与氢氧化钠发生皂化反应,矿物油主要含有烃类,与氢氧化钠不反应,因此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别矿物油和植物油,A错误;B、乙酸乙酯属于酯类,不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B错误;C、碳碳双键是平面形结构,且单键可以旋转,所以丙烯分子中最多有7个原子共平面,C错误;D、乙醇和碳酸钠溶液互溶,乙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体,苯不溶于碳酸钠溶液中,有机层在上层,硝基苯不溶于碳酸钠溶液中,有机层在下层,因此可以用碳酸钠溶液可以区分乙醇、乙酸、苯和硝基苯四种有机物,D正确,答案选D。

点睛:

选项C是解答的难点和易错点,共平面题的切入点是平面型结构。

有平面型结构的分子在中学主要有乙烯、1,3-丁二烯、苯三种,其中乙烯平面有6个原子共平面,1,3-丁二烯型的是10个原子共平面,苯平面有12个原子共平面。

这些分子结构中的氢原子位置即使被其他原子替代,替代的原子仍共平面。

另外解答时还需要注意单键可以旋转的特点。

9.下列选项中,利用相关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够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选项

实验器材

相应实验

A

试管、铁架台、导管

乙酸乙酯的制备

B

锥形瓶、漏斗、双孔塞、导管、带余烬的木条、药匙

检验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C

500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天平

配制500mL1.00mol/LNaCl溶液

D

三脚架、坩埚、酒精灯、坩埚钳

钠在空气中燃烧

【答案】B

【解析】A.乙酸乙酯制备需要加热,缺少酒精灯,不能完成实验,故错误;B、MnO2作催化剂,加速H2O2的分解,所给仪器能够完成实验,故正确;C、缺少胶头滴管,故错误;D、缺少泥三角,故错误。

10.二甲醚(CH3OCH3)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右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装置能实现化学能100%转化为电能

B.电子移动方向为:

a极→b极→质子交换膜→a极

C.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H3OCH3+3H2O=2CO2+12e-+12H+

D.当b电极消耗22.4LO2时,质子交換膜有4moIH+通过

点睛:

本题考查原电池知识,侧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解题关键:

注意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易错点,B选项,电子不在溶液中移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是由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难点:

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二甲醚中的碳可以看成是-2价。

11.已知X、Y、Z、T、W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主族元素,其中X、T同主族,X与Y形成的简单气态化合物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W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X<Y<Z<T

B.Y元素的含氧酸都属于强酸

C.Z、T和W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D.元素Z、T组成的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2∶1

【答案】C

【解析】已知X、Y、Z、T、W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主族元素,X与Y形成的简单气态化合物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化合物为氨气,则X为H元素,Y为N元素;其中X、T同主族,则T为Na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Z为O元素;W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W为Si元素。

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半径:

N>O,故A错误;B.N元素的含氧酸有硝酸和亚硝酸等,其中亚硝酸为弱酸,故B错误;C.Z、T和W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硅酸钠,水解后溶液呈碱性,故C正确;D.元素Z、T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其中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1∶2,故D错误;故选C。

1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

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熔点:

铝箔<铝

B

向KI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再加入苯,振荡

下层有白色沉淀,上层呈紫红色

铜离子可以氧化碘离子,白色沉淀可能为CuI

C

向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溶液澄清

Ag+与NH3·H2O能大量共存

D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答案】B

【解析】铝的熔点低,铝箔表面有氧化铝,熔点高,形成的氧化膜包裹着金属铝,使之不能滴落,A错误;碘离子具有还原性,被铜离子氧化为碘单质,被苯萃取,在上层;铜离子具有氧化性,被还原为亚铜离子,与碘离子生成CuI白色沉淀,在下层,B正确;Ag+与NH3·H2O反应生成氢氧化银沉淀或银氨溶液,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SO32-能够被硝酸氧化为SO42-,加入BaCl2溶液,也有白色沉淀,无法判定SO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