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5630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4

颜吾佴:

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重要性…26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用专门篇章谈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谈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布局,谈了使各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协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观”,一个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比较快的先发展起来,内地要照顾这个大局。

自1978年以后,中央陆续对沿海实施了开放政策。

1979年,给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设置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又批准了海南经济特区,都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

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应当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和支持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照顾这个大局。

随着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予以了大力支持,这既包括直接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也包括示范和带动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从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国家陆续做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决策。

鉴于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1999年国家首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到2003年,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国家又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2006年,中央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与此同时,这些年来中央一直强调,东部地区要率先发展,并在率先发展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006年4月,以中央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即涵盖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内的,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配套政策的主要特点

伴随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的提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安排,这些政策措施均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并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强调从实际出发,把握比较优势,选择发展路径;

瞄准薄弱环节,选择发展重点。

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充分考虑了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状况、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特殊要求。

各个地方发展模式与重点是不一样的,在政策安排上也是各有侧重的。

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是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改革也相对滞后。

所以中央在提出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时,重点强调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此外,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还有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推进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等等。

在政策上则强调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重工业基地,但是它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机制不活,社会负担比较沉重。

因此,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主要就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步伐;

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

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实现城市重建和产业重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部地区也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能源、资源禀赋具有优势,科技教育实力较强,但是产业结构不够先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市场体系不够发达。

因此,中部地区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

抓好粮食主产区的建设,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并促进其加工转化;

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交通枢纽的作用;

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推动资源要素产品人才的合理配置与流动。

东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好,外向型经济程度比较高,加工工业比较发达,市场体系也比较完善,经济发展快,经济规模大,但贴牌、仿制经济的成分较重,资源耗费比较多,环境损害的程度也较为严重。

因此,东部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的水平和利用外资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强调推进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形成经济的“造血”机制、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资金,特别是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但靠国家财政把所有区域都发展好也是不可能的。

根本的路径是形成能够生钱的机制,造钱的动力,赚钱的活力。

这样各地区的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各地区的发展也才能保持可持续性。

因此,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财政的支持是必要的,但财政给的钱只能是一种引子,是打造发展机制的最必要的成本。

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治本。

必不可少的财政支持是构筑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机制的手段。

所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把力气用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上。

而改革的内容,改革涉及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市场体系等等。

三是强调适度政策支持,把国家扶持同自身努力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地方的能动性。

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就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对各个区域都要给政策,但是,给予各个地方的政策是区别对待的、各有侧重的,不是“一般齐”、“一刀切”,而且,给政策跟给钱一样,它只是一个鱼饵,一个导引的手段,目的是给各个地区一个发展的基本平台,打造一个造血的机制,是激发各个地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但总体来看,一个地区能否快速发展,除了国家的支持之外,关键还是靠各个地区自己能否理顺发展思路,找准比较优势,调动各方面力量。

为此,各个区域性政策都要求地方注重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政策设计上为地方预留了必要的制度创新空间。

四是强调互促互动互帮互助,在互补中实现互惠,在联动中达到共赢。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小区域间的差别,实现共同发展。

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各地区的努力,也要求区域间的互动。

这些年,各区域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相互帮助,有力地推动了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这就是: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要素在区域间自由的流动,引导产业转移;

健全合作机制,各个地方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富起来以后,要通过社会捐助、对口支援、产业转移等方式来帮扶欠发达地区;

要健全扶持机制,国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这个扶持是从国家层面讲的,一个核心的内容是实行基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四大板块区域政策总体框架下,近年来,国家还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性政策措施和规划,进一步细化和实化了区域发展战略。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首都经济圈加快开发开放步伐的支持力度,明确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城市群和经济圈,比如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等,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使其成为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积极动力。

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促进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的有关文件,相继出台了促进西藏、新疆、青海等省藏区、宁夏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体系。

在政策、资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这些地区消除贫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来源:

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范恒山司长在“区域监测评价高级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摘编)

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成效

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呈现出良好势头,制约各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缓解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发展后劲得到加强。

一是公路、铁路、民航、通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投资硬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青海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相继展开,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我国大江大河上游的生态屏障得到加强。

三是富有西部特色的能源工业、农牧加工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成渝、关中、北部湾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增强。

四是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事业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扶贫攻坚向纵深推进。

五是人们的市场观念、改革开放意识发生积极变化,西部人民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

2、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一是大部分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和重组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进展,就业率上升。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有的成功并购了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

三是增值税转型、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四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起步良好。

一是中部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是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主要受益地区,为我国连续多年粮食丰收做出重要贡献。

二是国家在山西率先进行建立资源补偿机制试点,为煤炭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三是中部地区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

4、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一是改革开放呈现新格局。

沿海地区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二是沿海地区率先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始起步。

三是核心发展区域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不断壮大,东部地区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由于采取了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方针,我国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各个区域的发展重点更加明确,特色更加鲜明,成效更加显著。

二、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对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发挥了积极作用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的形成过程,是与我国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进程密切相联的。

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有效做法,是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完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增强,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资源在更大区域范围的优化配置。

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逐步完善,促进了地区间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不断深入。

东部省市对口支援和帮扶西部及新疆建设兵团,全国各地区对口支援和帮扶西藏及三峡库区,都做出了积极努力,邓小平同志关于先富帮后富的设想逐步付诸实施。

东部地区也通过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的建立,加强了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从不断深化的产业分工和优势互补中受益。

国家逐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机制,有力地支持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

据财政部提供的材料,近年来,中央对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各类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逐年扩大。

国家安排的国债和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坚持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重点支持开工建设了一批覆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显著增强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后劲。

三、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的差距趋于缩小

2008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GDP同比分别增长11.1%、12.2%、12.4%和13.3%,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4.3%、19.3%、17.8%和8.6%。

从增速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与上年相比,四大地区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东部地区进入了稳定增长期,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暂时性减速,东北地区处于加速增长期。

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全面超过了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增速一直快于其它地区的传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减少贫困、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加大了对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使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收入得到增加,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保障程度提高。

实践证明,我们目前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是适合中国国情并行之有效的。

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范恒山司长在“区域监测评价高级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摘编)

当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

目前危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也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我们将重点开展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这是基于我国国情的重大创新,是缩小区域差距,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我们将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将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领域改革,继续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努力消除贫困,使各地区的人民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

四是积极推动和做好区域规划工作。

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统筹制定区域规划,并扎扎实实加以落实。

当前,在做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组织推动重点开发开放地区的区域规划编制工作。

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区域规划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规划体系。

五是深入开展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

抓紧构建区域政策体系框架,推进对重点地区、特殊类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性文件的起草工作。

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并规范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行差别化的税收共享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实行差别化的金融政策,加强对不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竞争的就业制度。

六是探索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区域治理方式。

进一步加强区域立法工作,研究出台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对象,体现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法,促进重点地区发展的区域法和解决特殊事项的专项法,增强区域治理的规范性和约束力,丰富区域治理手段和模式。

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进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不断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在区域治理领域的分工,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在互惠互利原则下,推动区域互动和帮扶。

加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率先复苏

金融创新产品将在长三角率先推出

首先,长三角地区经济率先复苏将有效引领我国经济尽早恢复平稳快速增长。

长三角地区是国内其他地区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是许多内地企业与海外建立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内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聚集的高地之一,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

其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率先复苏的重要举措。

第三,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30条”,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完善长三角金融市场体系

深化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和调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长三角金融市场建设的合作,完善长三角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增强市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二是进一步推动长三角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合作,发挥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

三是进一步推动长三角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金融发展环境。

构建信贷投放有效增长机制

当前形势下的长三角金融协调合作要着力构建“四项机制”:

一是着力构建信贷投放有效增长机制,力促长三角经济率先复苏。

二是着力构建金融资源内生集聚机制,合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三是着力构建金融服务“持续创新机制”,显著提升金融业国际竞争力。

四是着力构建金融生态“协同共建机制”,努力打造一流金融发展环境。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面对金融危机,长三角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重点加强三个体系的建设:

一是要构建长三角现代化市场体系。

促进长三角统一要素、产品市场的形成。

二是要构建长三角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三是要构建长三角现代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资源的区际优化配置。

证券日报)

环珠三角发展迎来黄金时代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这无疑使粤东、粤西和粤北,即环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迎来黄金时代,也是加快环珠三角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

“双转移”使环珠三角固有的优势开始凸显

一是粤东、粤西和粤北各地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在硬件方面,广东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机场、港口、电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山区公路、水利、农村电网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基本实现所有地级市到县(市)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县到镇基本通三级以上公路。

大部分山区县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

东西两翼以建设公路网、铁路网、海港为重点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二是东西两翼及山区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面临越来越大的机遇。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形成了两个明显的梯级,珠三角地区面临着产业更新和升级的巨大压力,传统产业的发展更是遭遇土地、水资源、能源、环境等制约,而珠三角周边地区则迫切需要加快工业化步伐,这使得产业的转移与承接成为可能。

同时广东欠发达地区位于广东与其他省市的交接地带,作为大珠三角向泛珠三角扩散的桥梁,是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的必由之路,区位优势已经开始凸显。

三是东西两翼及山区自身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日益明显。

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恰恰也是我省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有山区资源,也有沿海资源。

可充分依托当地的森林、矿产、水产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同时,这些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育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吸引珠三角以及港澳甚至全国、世界范围的客流。

积极推进要素流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协调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区际互动机制。

生产要素与产业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转移,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载体和重要途径。

要着力消除地区封锁与行政区域囿限等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人口、资源与产业配置上的基础作用,同时健全合作、互助和扶持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应从大局着眼,长远规划

一方面,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结合起来,努力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防止被淘汰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转移。

要对进入的企业进行审核,杜绝那些环境污染大、产品附加值低、能源消耗大的企业落户。

另一方面,对引进的企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工业园区,形成若干生产性的小城镇,引导企业之间更加紧密联系。

同时,产业密度要合理,产业选址要与当地城市建设规划相适应。

如果产业密度有失均衡,产业群落选址不当,不仅有碍城市建设,而且不利于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长远发展。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较弱,其经营方式是粗放式的,只有通过集群式发展,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发挥规模效益和共生效应,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和技术进步的成本,才能推动区域经济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此外,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主要还是以农为主,因此,该地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非农化的进程以及解决好“三农”问题,而发展产业集群则是标本兼治“三农”问题的重要策略。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珠三角大多数产业集群就起源于农村或小乡镇,现在已发展成为连绵不断的城市群,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还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政府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资本投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领域。

用资源优势建立起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形成特色产业。

一方面对当地已有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和深加工,另一方面,引进适合广东地区的优良品种。

加大技术投入,扩大优质农产品特别是加工制成品的出口与内销。

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以特色及个性化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地区文化特色游、农业观光游和林业生态游。

广东省信息中心)

重庆搭台“西三角”共谋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抛出大胆设想——将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共同打造“西部川陕渝金三角”。

次日,“西三角”第一次大规模见诸报端。

今年7月,三地发改委将形成具体工作方案,三省市政府也将在9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并委托国家发改委编制“西三角”发展规划。

极有可能成为“第四极”

谋划中的“西三角”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包含43个城市,2007年GDP总量占全国的6.3%。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分析,2007年长三角经济区GDP总量占全国的23%、珠三角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