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于中秋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秋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了找回过中秋的感觉,我们全家动员,每人自编一首关于中秋的小诗,贴在墙上。
虽然有些诗写得“四不像”,但毫不影响我对中秋、对团圆的向往!
我们还会互相考察对方对中秋节的了解,自己出题自己问,谁回答正确的多,谁就获胜。
当然,这点只是九牛一毛,真正的重头戏,其实还在后面!
我会和全家人一起排练关于中秋的小品并在那天晚上表演直播。
虽然观众寥寥无几,但我们还是乐在其中,沉醉在自编的节目中。
有时会因为一个失误而弄得哄堂大笑,也会为了制造气氛给自己鼓掌。
与其说是小品,不如说是生活。
我们“演”的,都是之前所发生的事情,所怀念的故事。
这都是为了能找回中秋应有的味道„„
关于中秋的随笔篇二中秋随笔
【编辑按】:
身边的路灯在明亮的月光下也变得有些暗淡了,我凝望着浑圆的月亮,从那抹银光里,我看出了一点家的影子,可能漂泊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吧,眼睛忽然有些发涩,我不得不收回目光,低下头后却发现,脚下是那分外清晰的孤影。
窗台上散布着月光透过树枝的残晖,虽然有些斑驳,但是很亮、很干净,我情不自禁的想看清月亮的样子,抬头之后才发现视线里全是交错的树影,我索性披上衣服,走出了屋子。
已经是凌晨,马路上没有行人,在这个城市,中秋的夜晚本来应该很凉了,只是今晚没有起风,也就不觉得冷。
此时,没有了树枝的遮盖,皎洁的月光肆无忌惮的投照在我身上,让我有种沐浴的感觉,身边的路灯在明亮的月光下也变得有些暗淡了,我凝望着浑圆的月亮,从那抹银光里,我看出了一点家的影子,可能漂泊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吧,眼睛忽然有些发涩,我不得不收回目光,低下头后却发现,脚下是那分外清晰的孤影。
我踩着自己的影子,开始漫无目的的行走。
一个人的中秋总会记起往年一些中秋的事情来,对亲人的思念里大多都是怀念,通常也是以怀念来寄托思念,可是我很努力的搜寻记忆,却发现脑中混沌不堪,甚至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和家人一起共度中秋了,在这个本应举家团聚的日子里,我不知道应该拿什么来寄托我对亲人的思念,尽管我心里面满是父亲日趋佝偻的背影和母亲渐渐沧桑的皱纹&
&
庆幸的是,外婆的面容在我的脑海里慢慢清晰起来,我的中秋记忆似乎一直停留在与外婆一起度过的童年时代。
虽然有些模糊,但总还记得,外婆在过节的时候,会提前准备很多我爱吃的零食和水果,并且一改平时放任我玩耍的态度,整天都陪在我身边,寸步不离,可能是父母不在身边,她怕我会感到孤单吧。
等到了晚上,外婆就会和我边吃月饼,边看月亮,还会跟我讲一些外公在世时,妈妈小时候的事情,我也是那时从外婆口中知道,妈妈14岁就开始分担养家的责任了。
那些年,因为有外婆无微不至的呵护,所以我从未感到孤单。
我想,外婆就是我心中的那一轮明月。
在离开外婆以后的中秋节里,我都会在屋顶上,一个人静静的看着月亮,怀念着与外婆一起的生活。
因为我出生在80年代中期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而且又是独子,父母千方百计的想让我过上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南下打工。
数十载的奔波与漂泊,数十载的思念与牵挂,岁月蚀刻了他们的身体与面容,我想,他们应该是把对我的爱化作了在外漂泊的动力吧,数年如一日的艰辛为我铺就的成长中舒适的人生轨道,可他们却已经耗费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
现在时过境迁,我工作了,能够养活自己了,可是还不能完全担负起家的责任,于是,愧疚之心开始折磨我了。
今天上午和父母通过了电话,母亲说了很多牵挂的话,让我过年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回去,还叮嘱我一定要带女朋友回家,说是想看看儿媳妇了;
父亲还是重复着那句跟我说了很多年
的话一个人在外面,要注意安全,不要惹事生非,听着他们渐趋苍老的声音,我哽咽着的一句话始终没能说出口:
我该拿什么来报答你们,我的父亲母亲。
我忽然感觉到一束强烈的光线照射在身上,原来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街口,右边一处还未建好的楼房顶上亮着一盏很大的探照灯,自己正走到了灯光的焦点处,灯光伴着很浓烈的水泥味扑面而来,让人反胃,我停下了行走的脚步,思绪也伴着脚步暂时停顿下来,背后的月光毫不吝啬的充满着整个夜空,只是同时在探照灯的照射下,我的影子已经被冲得很淡了,那明亮干净的气息也已经被浓烈的水泥味代替,我赶紧转身往回走,想快点逃离这个被钢筋水泥味充斥的地方,直到影子又渐渐清晰起来,空气中没了刺鼻的气味,我才停下脚步。
冰冷的钢筋水泥和明亮干净的月光实在是很不协调;
陌生的城市和温暖的家乡也一样,感觉冲突了,人就容易矛盾。
回到屋里,月光依然斑驳的散布在窗台上,可是我已经没有了赏月的心情,思念之情开始强烈起来,和衣躺在床上,却无法安睡,我索性起身,写下了这篇随笔。
关于中秋的随笔篇三中秋随笔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时光如白驹过隙,又迎来了人们翘首以盼的中秋佳节。
忙忙碌碌、勤勤恳恳的干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怎么仔细赏过月了。
月宫中冷寂寂的桂香,在人间也早已是热热闹闹了,它在热闹中散发着生活的甜美和浓厚的亲情。
在这美好的佳节里,徐明亮总经理和阮小强总助为了答谢并勉励广大员工,让员工们在公司能有归属感,开展了中秋博饼活动。
现场一共分成了10个小组,时不时传来了员工们博中奖品的欢声笑语,徐总和阮总也不甘寂寞的参与到了博饼活动中。
来自北方的兄弟不熟悉博饼规则,我们可爱的综合部人员就立马为他们讲解;
在听懂规则之后,就立马投入到硝烟之中。
有的还边博边讲着:
“天灵灵,地灵灵,老天保佑啊!
”谁知老天不保佑他,还让骰子跳出了碗,停了一次!
比赛一轮接着一轮,有人博中三红、四进,必然有人一秀、二举。
在激烈比赛中决出的每个小组状元们,都参加了王中王争夺赛。
在不下30回合的激烈战斗中,,终于由收发部的兄弟夺得本届王中王。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齐心协力的团队合作往往能激发出不可思议的潜力,甚至创造奇迹。
展望未来,志在久远,有坚强的领导,各分公司有同心同德、精明干练的领导团队,有大批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优秀员工,我们有理由相信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关于中秋的随笔篇四中秋节随笔
乡村里的井
202卢余莎
乡村里的井愈发少了。
一些被沙土掩埋了,一些被沉重的青石板覆盖,永远沉默了,还有一些已找不到存在过的痕迹,只能凭着记忆摸索出模糊的轮廓。
小时候,水井在村子里是随处可见的,村子里的人们依赖着它。
靠着一口井,一整年的用水就不用愁了。
外婆屋后有一口老水井,我对它印象最为深刻。
矮矮的青石口,望进去,深得不可丈量的井底,井壁上泛绿的青苔和一汪波光粼粼的井水。
当然,还有岁月打磨出的光泽。
每每走到石井旁,都仿佛在听她诉说着村子的历史。
这儿一年四季都很繁忙,孩子们围在这玩耍,大人们每天都要从这儿来回挑水,回去烧水做饭,忙碌而安详。
最爱跟着外婆去后院挑水。
一根长长的扁担,两只木桶,一条数米长的粗麻绳,这些就足以挑小半缸水了。
走到水井旁,放下扁担,用粗麻绳系住水桶,一手抓着绳子的一端,另一只手抓着水桶,从井口放下去,到底后,抓着绳子左右摇,待水装满后,把水桶提上来,打水的过程也就结束了。
其中的乐趣,文字的描写是不能详尽的。
这甘甜的井水,于我,还另有美味的用处。
嘬一口井水,清凉的井水在舌尖沁出甜味,和着井水的甜,用新摘的薄荷叶混了煮,煮开后,置于一旁,晾凉,这便是夏天绝佳的饮品了。
村子里早些时候还没有通自来水,尽管可用的水源有很多,但人们大多都愿意用井水。
山泉水太远,且山下潭水中的水被树叶泥土搅和的不太干净;
溪水太少,只适合于洗衣,只有井水,干净,甜蜜。
后来啊,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方便的自来水就逐步取代了需要人力去挑的井水,村子里的井在逐渐地荒废,再后来,井水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被彻底逐出了人们的生活。
村子里的井愈发少了。
。
时代总是在日新月异地更替,不留情面地改变,最终把回忆的甘甜掩埋在黄土下,扔进巨石下永不见天日的黑暗中。
城市的路灯
202吴嘉慧
路灯是城市的路灯,也是城市的脉搏。
在城市的公路上,他们伫立着,排列整齐,像一个士兵守卫着城市。
在太阳落山之后,给城市带来另一片光明,注入另一股血液,让城市在黑夜里依旧不断地生长着,旺盛的扩张着,让失去太阳光辉的城市继续释放着他的光,他的热情。
无论何时,有路灯的街道,不论隆冬还是伏暑,都可以指引晚归的人们找到回家的路。
{关于中秋的随笔}.
一盏盏的路灯,挺立在路两旁,投下一圈一圈的灯光,一个一个地串联起来,就像一条金色的脉搏,不知道何处是头,不知道何处是尾。
晚归的上班族,赶着去夜生活的青年们,顺着那长长的脉搏,像在血液中运动不息的红细胞一样,在灯光中穿梭着,顺着那长长的光路,他们从未迷失方向,因为,那条光路,通向着他们的目的地。
在路上的人们也不会着急,因为他们知道,有路灯的地方就有路,就可以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在长长的金色河流中,人们心头充满希望,路灯一盏一盏的从头顶经过,离家的路也在一点一点地缩短,在前方,灯火的尽头,有一所房子,是他们温暖的归宿。
路灯撑起了一半的城市,夜晚的城市因他而闪耀,他将黑暗中的“水泥森林”打上了一道暖色。
若从高空俯视这座城市,路灯勾勒出了整座城市的命脉,他向城市运送活力,运送动力。
于是,他成了城市规划有序的象征,他成了一座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慢慢地,他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忙里偷闲的情侣在路灯下牵手散步,老婆婆在路灯下摘豆洗菜,心急的女孩在路灯下等着公车,郁闷的人在路灯下吸着烟,来舒散苦闷。
城市的路灯融入了人们的血液,人们的生活与路灯也联系在了一起。
城市缺少不了路灯,路灯的光虽然小,但他就如夜空中的一颗星尘,一点星光也许很不起眼,可是一片星海的美是可以撼动日月的。
路灯的微光永远会在黑夜中陪伴着,指引着我们走上回家的路。
他有着和城市一样的气质,有时清冷,好似无人能打动他;
有时热情,欢迎各地的人们。
他让离家的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家的期盼。
村落里的炊烟
202范莉莉
日落西山红霞映,炊烟袅袅唤人归。
无需那闹铃的喧闹,村落里徐徐升起的炊烟便是那无声的呼唤。
傍晚时分,白日的燥热逐渐消退,携带着无止尽的蝉鸣。
汗珠倚着微风从脸颊滑落,农夫缓缓直起已僵硬的脊背,一眼便瞥见了那或曲或直的缕缕白烟,相似却又不同。
不经意间,那白烟迈着轻盈的步伐,跃过青瓦屋檐,踏过宁静阡陌,便来到了农夫的身边。
飘进耳朵,夹杂着的是无言的守候,是归去的呼唤,更是那千丝万缕的爱。
于是,他一改先前之态,疲惫似云雾,一吹便消散无踪,这,是炊烟的力量。
无需那昂贵的物件,村落里袅袅的炊烟便是那最好的奖励。
一路追赶着蝴蝶来到家中,第一件事便是邀功。
孩子蹦跳着进入厨房,不住地摇晃着母亲的胳膊,一手拿着刚发下的试卷,说:
“妈,你看,我今天得了满分,能不能烧我最爱吃的红烧肉?
”眼里闪烁着的是满满的期待。
“好好好,我这就去。
”母亲娴熟地将肉洗净、切块,待油热后将其倒入„„白色的炊烟便从那青黑的烟囱中飘出,平淡的幸福也随之萦绕。
一缕缕的炊烟凝结成线,随着时间的流逝,一针一针地缝进记忆,在漂泊无依的日子里便愈发清晰。
城市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穿过虚无的灯红酒绿,来到家中,关上门,终于将人群的喧闹、汽车的刺耳声响拒之于外。
打开冰箱,眼前却仅存留着一片空寂。
照例打开了随意堆叠在一旁的方便面,水汽在上方氤氲如云雾,记忆的气泡便在脑海中浮现、破裂,内心深处的情绪散落一地。
这些都是一触即发的,刹那间就如幻灯片般闪现而过,母亲忙碌的身影,相间宁静的街道„„最终,不知是水汽朦胧了镜片,还是泪水润湿了眼眶。
这,是炊烟带来的片刻宁静,使我们脱离纷繁都市,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记忆桃源。
只是,人生似一场浩大的漂泊,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总会不得已而背井离乡进入城市打拼。
有时,物质的满足换来的却是更为空洞的精神世界。
但是,那炊烟始终像一根丝线,联系着我们与故乡,它是归属感的使者,用有味道的记忆填充着我们的心灵。
乡村的夜
202陈伟
黑了,静了,稻田里的青蛙出声了,它们叫着,喊着,倒也给这暗夜添了几分生气。
夜里有着一点蝉鸣声,那是唯独在夜里响起的。
萤火虫们高高飞起,即使只拥有微弱的亮光,也要诉说欢乐。
不知是何处的犬,竟也随声附和。
吠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寻着它去,稀疏的几点光影映入眼帘,模糊可以看到光点处有人影在闪动,伴随着对话声,估计着是乡人白日劳碌后的夜间欢愉。
欢乐的夜很美,但也给人畏惧,压抑,甚至是迷失。
夜,黑的让人透不过气。
乡间,路倒也算宽敞,但与城里的公路相比就显得微渺了,所以即使是走惯了夜路的人,漫步乡野路上恐怕也得小心,稍不注意就可能踏进稻田里,更危险的那便是栽到河里了。
诚然路两旁有灯立着,但它们的光过于软弱,在夜里起不了多大作用。
树影在月光中多少有些令人生畏,树丫在暗夜里像极了一双双利爪,好像时刻准备着扑过来,压抑着赶路者的灵魂,此景用上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那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夜,让人心生寒意。
到了夜里,乡野气温骤降,透凉的风划过肌肤,仿佛是一颗颗冰粒掉落到臂上,没有遮盖的皮肤自然抵御不住寒气,疙瘩直起。
偶尔几只蝙蝠从房檐上俯冲而下,忽而又拔地而起,“嗖”地窜到了头顶,绕着路灯打几个盘旋,不知怎的,突然就想到西方那会吸血的魔鬼,不由得让人毛骨悚然。
寒意透心,赶路者不得不加快了脚步。
夜,让人失意。
相比于白日的热闹,夜似乎是静的可怜。
这时候,一个人散散步,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河桥上,孤独的人,叹息声夹着风声,都随着水流消散开去,这份愁闷,没有人能理解,他所能做的,只有沉默地把自己隐在暗夜里,做个失意的孤独患者。
大概是深夜了吧,先前的热闹欢腾也安分了不少,月躲到云后不复出现,远处房舍前的灯光早已熄灭。
此时的夜透着冷清,仿佛是交响后的寂静。
一切都沉下去了,唯一留下的就只有凉风还在吹拂。
夜更黑了,这该算是与黎明交替前的握手吧。
202虞丹霞
一天,久病初愈的母亲突然对我说:
“孩啊,离开了那么多年,我想回家乡看看。
”出于对母亲身体的担忧,我便同母亲踏上了离开已有20多年的故乡的路。
汽车飞速行驶,却仍挡不住家乡的巨大改变扑面而来。
到了村口,令我和母亲惊喜的是,那繁密的大榕树下仍见伫立多年的老井……
思绪倏地被带回儿时,儿时的我总爱赖在老井旁,约一两个同伴玩掷石子。
说不出是因为听久了老井的声音,还是血液中那从出生就带来的的情,我爱那“咯吱咯吱”打井的声音。
那是一口多边形的老井,上面镌刻有令我琢磨不透的文字和一些稀奇古怪的画。
时光的流逝使它褪去了最初的光彩,也使它磨平了棱角。
可即使如此,村人仍爱来这打井,这也使它更为神采熠熠,精神十足……“孩啊……”母亲的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转头,却见母亲眼中那氤氲的泪水,母亲见我转头,急忙擦干了泪水,说:
“我没……”母亲哽咽着,“没想到家乡变化那么多,但这口老井,这棵老树都还在。
我想再进去看看。
”我同母亲在村子里又走了走。
“桂芳。
”突然一个声音叫住了母亲,我同母亲回头,原来是老街坊,
她走上说:
“没想到,你回来了,回来就好。
”“我也没想到那老井,那老树竟然还在。
”“是啊,本来拆迁的人要把它们拆掉,可后来我们这些老街坊听说了这个事,都不同意,最后,我们抗战胜利。
”阿姨说到这儿竟露出了婴儿般纯真的微笑。
晚上,安抚了母亲睡下,我蹑手蹑脚地出了家门,往村口走去。
静坐在大榕树下,望着那老井,思绪又被带远了。
犹记得有年大旱,土地已干裂得能够伸进一根手指,就连每天生机勃勃的大榕树也开始叶片发黄,根部同血管般暴露出来。
那时,村民开始担忧害怕,可是令大家兴奋的是老井竟然没有枯竭。
村人们也都爱惜这老井的水,没有一个人多打或滥用老井的水,后也度过了大旱。
“咯吱咯吱……”这用老麻绳打水的声音让我惊喜。
思绪回归,原来是母亲,她走过来,坐在我的旁边说:
“我还记得你每次和你父亲吵架后,都会跑到这来,每次我只要来这,就能找到你。
”“是啊,每次和父亲吵完架,就不知不觉走到这了。
”那晚,坐在老井旁,我和母亲聊了许多。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晚月光下的老井虽已苍老,但却仍刚劲有力。
它静静地聆听,静静地陪伴,静静地奉献……
又过了很多年,听说老井和大榕树还是被拆了,突然间我无所适从,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回那份纯真美好的记忆。
乡村里的桥
202汪妍
桥是乡村的品质,是乡村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当两边的小路还是泥泞路时桥就已经在那里了,到后来小路被填成了石子路又浇成柏油马路,那座桥作为沟通两岸的唯一通道却一直未经动工。
我对这桥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它不像城市中的桥横跨东西两岸,如长虹卧波那样的雄伟壮观。
乡村的桥是朴实无华的,粗粝的石板接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弧形的曲线,这就是桥。
河面激起的水花不断拍打着桥的下沿,在如黑土般厚重的桥上,冲刷出一道又一道斑驳的印痕。
久而久之,一层青灰的苔藓就在桥身上生长、蔓延,这桥便有了历史的沧桑感。
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互相推搡着,争先恐后地向桥上爬,那娇嫩欲滴的叶片仿佛可以掐出水来,使苍老黯淡的桥一下子迸发出了年轻的活力。
敦实的桥就那样静静地驻立着,好像一个睿智的老人,他那浸透了历史变迁的双眼充满关切地注视着我们,那结实的桥身又似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两岸人群往来的步伐。
妇女们在桥脚的河堤边洗衣服边聊起家长里短,“刷刷”的洗衣声就着河水的综综流动此起彼伏。
男人们则在桥头闲话家常,,点起一支烟,来排遣白天烦闷的心情。
每当傍晚时分,家家都做起饭来,各种饭菜的香味混合着弥散到空气中,这令人垂涎三尺的味道使平素安静的桥似乎也欣喜起来。
夕阳的余光洒在桥上,它的轮廓笼罩在暖暖的红光里,这是桥的安适满足的笑脸。
桥就这样默默地充当乡村守望者的角色,与乡村的人与景相濡以沫。
它在风吹雨打中日益坚实,在斗转星移中越发厚重。
夜晚,人们坐在桥的石墩上观赏夜景,站在平实的桥面上感受夏日的凉风。
这桥,是维系人们生活的纽带,它使乡村人情更加浓厚,让乡村的生活更加贴近自然。
它低调而又不可缺少。
同时它又赋予了人们以它的品质:
朴实,勤恳,真诚。
只要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人,他的身体里无不根植着乡村哺育出来的,像桥一样的品质。
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不会忘记乡村里的桥—那见证了他们的成长,熏染着他们性格的桥。
乡村里的河{关于中秋的随笔}.
202虞丹迪
乡村里的那条河,缓缓流向远方,不喜不愠,无怨无悔。
横贯了整个乡村,她总是安然自如,远远望去她袅娜的身姿,如同是在欣赏一位芭蕾舞女的演出,独自沉浸于自我,不喧不闹,却将蕴含其中的静态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她的身子清澈见底,宛若毫无瑕疵的水晶,怕是善于躲藏的鱼儿,也难以隐匿所有踪迹。
城里的河永远都及不上乡村,仅是随处充斥着的快节奏气氛,就能让河加快前行的步伐,她没有安静的本性,喜闹不喜静,亦不喜净,大概是连漂着人们的丢弃物也无所谓了吧!
这样比来,乡村里的河真是难得的美人,她注重自己洁净的面容,优雅的体态,而且最爱的就是落花时节,所谓"
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
,落花配美人,更见风姿。
这般惹人怜爱的河,村人自然是乐意到河边去玩乐。
先辈们习惯了繁重的劳作活动后,去母亲河里洗一把脸,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然后挑着担子、唱着小曲儿回家去了。
孩童活泼是天性,是不甘于寂寞的,每每趁着家长外出,就三五成群涌向河边,一展捉鱼摸虾的本领,还有各自的"
游泳神通"
……这些乐趣不言而喻,都是来自于乡村的河,她默默守护,毫无所求,这也是城里的河难以做到的吧。
慢慢地,村人不再依赖她了,他们生活好起来了,都在为奔向城里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一切似乎回归了最初的宁静,除了间或来钓鱼的闲人、来散步的一家人,娓娓谈到出她哺育先辈的光辉往事。
村里的人愿意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闯荡就让他们去吧!
在经历过后他们才会知晓,无论在外多艰辛地活着,回到村里,总有一股熟悉感萦绕心头。
静静地坐在河边,让清凉的河水缓缓流过双足,就会体味到从未有过的安逸与宁静。
然而这一切,只需一条乡村的河,便足矣。
204傅舒婧{关于中秋的随笔}.
石桥是乡村的石桥,也是乡村溪流的眼睛。
在流经整个村庄的溪涧上头,庄严地伫立着这样一座石桥。
他厚实的臂膀,有力地抓着乡村芬芳的土壤;
他深邃的眼睛,望穿喧嚣与繁华,倾泻着柔情似水的目光。
河岸的小草守着溪水的滋润,溪水的蒸汽与小草为伍,逐渐爬上这饱经风霜的桥头。
青苔感性的为石桥掩藏起风霜的伤痕,石桥以沧桑的肌肤扶着青苔成长。
这是只属于乡村的石桥。
城市永远没有这样的桥。
坚硬的水泥板被硬生生地架在桥墩之上,几根粗长的铁索不和谐地拉着偌大的桥身。
点点锈迹,无声地倾诉着残忍与冷血。
高大的建筑物耸立在桥身的中央,看似有一些匀称感,实际上却更加浓重的加深了灰暗的色彩。
就这样,乡村的石桥似一位老者淡然地注视着城市的冰冷无知,又无声无息地帮着村庄里的人们过着朴实安定的生活。
妇人们挎着盆子来溪边洗衣,总喜欢默默的望着这座石桥,仿佛他是她们多年的知心者。
她们喜欢在洗衣时唠着自家的家常,然后聊起关于石桥的嗑。
每当秋收,男人们会把刚割的麦子满满地铺上桥头,石桥顿时金光灿灿。
麦子的浓香随着男人们爽朗的笑声,顺着溪流,和着涧水声,从石桥的圆拱里飘散开去。
那种浓郁的喜悦的香气,能围着整个村子转悠好几个星期。
关于中秋的随笔篇五《又是中秋,又是中秋》(散文随笔)
今年的中秋来的特别的早,今年的夏天也不是特别的热,今年的我也似乎变得特别的懒散,无精打采!
潮潮的天,潮潮的地,铺天盖地的雨,让人感到恍惚间,回到了黄梅时节的雨季。
思维也被雨水,弄得粘粘的潮潮的,激不起一丁点浪漫的想象力。
曼陀林琴声般的雨声,惯透了耳膜,像是疲乏了的蝉嘶耳鸣。
看看日历啊,中秋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和好声音团队的领队安娜老师约定,明日下午1点去参加东方广播电台《为您服务》老小孩好声音的《迎中秋赏诗歌诵博文联欢会》。
昨天大妹打来电话,要我去浦东世博馆附近的她家拿月饼和梭子蟹。
昨天下午尽管电视和电台说有雨,呵呵,人算不如天算。
看看艳阳高照,光线刺眼的天,室外气温已经突破了30℃了。
一个人草草吃完午饭,便倒头闷睡,尽管眼睛闭着,心里还是睡不着,海阔天空,一刻不停的大脑,胡思乱想着,就好像是在懵懂中演绎着、播放着往日生活的蒙太奇意识流奇异的影片。
谁能和我一同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