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复习讲义复习任务群一 语句翻译与文意概括 任务一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复习讲义复习任务群一 语句翻译与文意概括 任务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复习讲义复习任务群一 语句翻译与文意概括 任务一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人名潜,字潜夫,扬州府通州人。
山人虽然是名门望族的后代,但家境其实贫困,天性又不善于料理生计。
(他的)妻子,是同乡小户人家出身,把自己的丈夫看作是见识浅陋的人,每天都想着要离开他。
妻子离开他以后,山人越发贫困,只能靠捡拾果子和铡草来维持生计。
在南中,是李本宁先生的上宾。
去梁溪,邹彦吉先生以他为贵客。
过了没多久,回到通州。
恰好遇到世道大变(指由明入清,世代交替),家乡正处在动荡离析之中已经很长时间了,于是在如皋的陋僻小巷中辗转流浪,这个时候山人也已经年纪大了。
山人没有妻子,年老而且没有孩子,只能找一位乡里的老妇给他做饭。
住处只放置了几十卷书,门没有锁和门栓。
有时看到他只是用绳子把门轴绑着罢了。
冒观察与范玺卿,是同乡人中和山人相知最深的两位。
山人生病将死时,帮他寻医问药的人,是冒观察的儿子巢民先生。
离世时,经管料理他的后事,黄长孺先生出力最多。
生活在太平盛世,凭一介平民的身份成为诸侯的上宾,将近六十年,年老后孤独地死去,真是令人悲伤!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友方汤夫,陈义甚高,乃以善弈特闻,遂掩其生平。
余采其行谊,以俟后之考汤夫者知不独以一技传也。
汤夫故名家子,及为诗歌,极力摹写,即数易稿不已也。
篇什虽寡,而兴寄自足。
每过予,辄袖以相示,且字字乞予抨射。
予感其意直,为商订不少假。
读书暇,则抱瓮灌园、种豆沤麻以自给,室中无闲言,终日泄泄如也。
(节选自何白《方汤夫传》,有删改)
(1)余采其行谊,以俟后之考汤夫者知不独以一技传也。
(2)每过予,辄袖以相示,且字字乞予抨射。
答案
(1)我选取那些能反映他品行道义的事情(作这篇传),让后世想要了解方汤夫的人知道他不是仅凭一种技艺传名的。
“行谊”“俟”“考”)
(2)每次来看望我,总是把所作的诗放在袖中带来给我看,并且一字一句地请求我批评指正。
“过”“袖”“乞”“抨射”)
我的朋友方汤夫,有很高的道义,却以擅长下棋闻名,这就掩盖了他的一生。
我选取那些能反映他品行道义的事情(作这篇传),让后世想要了解方汤夫的人知道他不是仅凭一种技艺传名的。
方汤夫是原来的名家子弟,等到写诗歌时,极力摹写,多次修改也不停止。
(他的)作品虽然很少,却足以寄托自己的兴致。
每次来看望我,总是把所作的诗放在袖中带来给我看,并且一字一句地请求我批评指正。
我感叹于他的情意直率,对他的诗商讨订正没有稍稍的宽容。
(方汤夫)在读书闲暇时,就抱着水罐浇灌园子、种豆沤麻来养活自己,房间里没有闲聊,终日和乐的样子。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生兆符,吾友崑绳之子也。
兆符从余游,在丙子之春。
余在京师,馆于汪氏,崑绳馆于王氏,使兆符来学,次汪氏马队旁。
危坐默诵,阒若无人。
方盛暑,日三至三返,不纳汪氏勺饮。
方兆符之南迁也,忧常在家。
又虑年日长,学不殖,而矻矻于人事丛杂中。
是以心力耗竭,形神瘀伤,一发而不可救药也。
兆符性孤特,虽其父故交既宦达,察其意色,少异于前,即不肯再见。
而行身端直,又以文学知名。
故其疾也,闻者皆忧之;
其死也,皆惜之。
兆符渴葬先世兆域,而母及妻子在江南。
葬事毕,士友南还者,为纪其家;
留京师者,分年而主墓祭。
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
(节选自《望溪文集·
王生墓志铭》,有删改)
(1)危坐默诵,阒若无人。
(2)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
答案
(1)(王兆符)端正地坐着默默背诵,安静得好像没有人一样。
当时正值盛夏时节,(王兆符)每天往返三次,不曾接受汪家的一勺汤水。
“危”“阒”“方”“日”“勺饮”)
(2)虽然他们为王兆符的神情气度所感动,也还因为王兆符祖辈、父辈的节操气概风范名声还长久地留存在人们心中没有泯灭吧。
“抑”“节概风声”“宿”“泯”,定语后置)
王兆符,是我的朋友王崑绳的儿子。
王兆符跟随我游学,是在丙子春天。
我在京城的时候,在汪姓人家坐馆教书,王崑绳在王姓人家坐馆教书,他让王兆符来我这儿学习,停留(寄居)在汪氏的马队旁边。
(王兆符)端正地坐着默默背诵,安静得好像没有人一样。
当王兆符迁居江南的时候,常常担心家里。
又担心年纪大了,学问不能增长,却在纷繁芜杂的人事交往中忙忙碌碌。
因此心神气力消耗殆尽,形貌神情郁积成疾,一旦病情发作就没有办法救治了。
王兆符生性孤傲特异,虽然他的父亲的老朋友许多已经做官显达,然而王兆符察看他们的神情和脸色,稍微和以前不同,就不肯再与他们相见。
而且王兆符自己为人处世端方正直,又凭借文章学识出名。
所以在他生病时,听说的人都为他担忧;
他死了之后,都为他惋惜。
王兆符希望安葬在祖先的墓地,然而母亲和妻子儿女都在江南。
丧事结束之后,朋友回南方的,替他料理家事;
留在京城的,分别每年轮流主持他墓前的祭祀。
虽然他们为王兆符的神情气度所感动,也还因为王兆符祖辈、父辈的节操气概风范名声还长久地留存在人们心中没有泯灭吧。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姜次生正学,浙兰溪人,性孤介,然于物无所忤。
方邵村侍御为丽水令,生来见,谓侍御曰:
“公嗜图章,我制固佳,愿为公制数章。
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
公醉我,我为公制印。
公意得,正学意得矣。
”侍御乃与饮,醉即歌《会稽太守词》。
于是侍御得生印最多,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罄矣。
一夕,漏下数十刻,署中尽熟寐,忽剥啄甚。
侍御惊起,以为寇且发,不则御史台霹雳符也。
惊起询,则报曰:
“姜生见。
”侍御遣人谢曰:
“夜分矣,请以昧爽。
”生砰訇曰:
“事甚急。
”侍御以生得他传闻意外也,急趋迎之,执手问故。
曰:
“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
”遂出掌中握视之,侍御乃大笑。
复曰:
“如此印,不值一醉耶?
”于是痛饮,辨明而去。
生无妻,无子女,常自言曰:
“曲蘖吾乡里。
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
”别侍御返里,年八十,卒。
(节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1)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
(2)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
(3)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
答案
(1)我生平不知道为了自己来求见(官员),只是喜欢喝酒罢了。
“干谒”“嗜”“饮”)
(2)我刚刚为您刻好一枚印章,自己很是满意,(我)等不到天亮,急着想让您看看(印章),有什么事比这还急的呢?
“适”“成”“殊”“孰有……者乎”)
(3)我的印章一定会留传后世,那就是我的后代,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嗣续”,宾语前置句)
姜次生,名正学,浙江兰溪人,他性格耿直方正,不随流俗,但从不与人为难。
侍御方邵村任丽水知县时,姜次生前来求见,他对方侍御说:
“您酷爱图章,我刻制的印章很好,愿意为您刻几枚章。
我生平不知道为了自己来求见(官员),只是喜欢喝酒罢了。
您给酒让我喝醉,我为您制作印章。
您满意于我的印,我也会满意于您的酒。
”方侍御于是与他饮酒,姜次生喝醉后就唱《会稽太守词》。
因此,方侍御得到姜次生的印章最多,而方侍御官署中的酒也被姜次生喝光了。
一天晚上,漏壶中的水滴了几十刻(指已夜深),官府中的人都睡熟了,忽然响起了很急促的敲门声。
方侍御被惊醒了,以为是强盗来犯,或者就是御史台来送紧急文书。
方侍御惊慌地起床询问,手下通报说:
“是姜次生求见。
”方侍御派人谢绝说:
“已经夜半了,请天亮时来。
”姜次生大声说:
“事情很紧急。
”方侍御以为姜次生从别人那儿获得了意外的紧急消息,急忙快步上前迎接他,握着他的手问他原因。
姜次生说:
“我刚刚为您刻好一枚印章,自己很是满意,(我)等不到天亮,急着想让您看看(印章),有什么事比这还急的呢?
”于是伸开手掌让方侍御看印章,方侍御于是放声大笑。
姜次生又说:
“有了像这样好的印章,难道不值得一醉吗?
”于是痛快淋漓地喝酒,天亮才离开。
姜次生没有妻子,也没有子女,常自言自语说:
“酒乡就是我的家乡。
我的印章一定会留传后世,那就是我的后代,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后来)他辞别方侍御回到家乡,年届八十去世。
诊断内容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
”,无问题打“√”)
翻译审题
是否有审题意识和习惯?
是否知道审题应审哪些内容?
细读译句
是否译前细读句子?
是否有意识的从句内与句外两方面去读句?
翻译过程
是否做到字字落实、意译辅助?
遇到疑难词语,是否知道结合语境推断?
是否有迁移意识,会调用知识积累?
总体印象
审、读、答,精准突破
语句翻译的审题环节相当重要,不可忽视。
其审题的关键不在题干上,而在译句上。
审读译句时,一要审句子特征,二要审得分点。
审读句子特征,先从句子本身看,看它是叙述句还是议论句、疑问句(抒情句很少),如是疑问句,还要进一步看是一般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再从句子内部看,是一般叙事性句子还是人物语言句,如果句子太长,还要看由几个小句子组成。
再从句子外部看,看译句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上下句各是什么。
审读最关键的还是要审出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有得分的可能。
这一点只有从多角度审读,才能牢牢锁定得分点。
①从文言知识点看,实词主要放在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及疑难词上;
虚词主要放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上,尤其是高频虚词以、之、其、为、乃等;
特殊句式主要放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上。
②从命题人角度看,主要在三个层面设得分点:
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
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
③从批改实践看,主要是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及省略的句子成分(因为省略关乎语意通顺);
3~4个关键词语,1处特殊句式,1~2处文意通顺。
④从答题者角度看,翻译时难住你的地方,可能就是采分点。
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具有强烈的审题意识。
在完成精准审题的两项任务后,接下来就是精准阅读了。
首先要细读句子,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谓语动词是哪一个,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如何,尤其要把作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虚词代入句子中来确定其义。
这叫“代词入句”读法。
然后是“代句入段”读法,就是将译句代入其所处段落中去读,看看该句在语意和语法上与上下文有无关联,有怎样的关联。
如在语意上,该句与上下句构成怎样的叙事链、说理层次;
在语法上,该句是否与前后句有对称关系等。
在翻译习惯中,考生一般只重视对句子本身的细读,却忽视了把译句代入段中细读,而这一点往往决定了疑难词语的准确翻译及语意是否通顺。
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需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语境习惯。
(关于语境问题,将在下一任务中详细展开)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
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
及观五策[注],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
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
生遂弃诸生不为。
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
变姓名,以琴游八闽。
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
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
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
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
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
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
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
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
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
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款接,以生惊人句示人。
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
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忽一日谓其妇曰:
“吾向闻红颜薄命。
卿才情如此,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
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
”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之曲。
“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
”居数日,金兰死。
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
“吾死后,《广陵散》绝矣。
”遂焚其琴,不复鼓也。
因自号“焚琴子”。
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节选自顾天石《焚琴子传》,有删改)
注 策:
策论。
(1)及观五策,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
①精准审题:
a.译句特点:
陈述句,由三个小分句组成。
b.译句位置:
第一段中间。
c.得分点:
及、指陈、志。
(可在原句中圈出)
②精准阅读:
“观”的主语是主司,“指陈”“斥”的主语是五策。
③精准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考官)等到看了他的五篇策论,(发现他的策论)太过于指明陈述时事,极力斥责耿氏,认为他有包藏叛逆的心。
(2)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观点句,由三个小分句组成。
第二段段末。
异、非常,“抱负非常之士”意念判断句,“隐于琴”句意。
整个句子陈述的是“人”(主语)对于焚琴子的评价。
答案 因此人们感到焚琴子非常与众不同,认为他是抱负不同寻常的读书人,因为不得志而将心志隐藏在琴中。
(3)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
人物语言句,由四个小分句组成,在“然”字前分为两层。
第三段中间。
恙、绝、当。
该句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说的是夫妻感情好,无病无灾;
第二层说的是第七根琴弦忽然断了,暗示年少而聪明的人将遇灾祸。
答案 琴音和谐,我和你没有灾祸(安然无恙),但第七弦无缘无故突然断了,年少聪明的人会遭受灾祸。
焚琴子,姓章,是福建的秀才。
写作诗文,下笔洋洋计千言,都能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
庚子年参加乡试,(焚琴子的)文章已被主考官赏识。
(主考官)等到看了他的五篇策论,(发现他的策论)太过于指明陈述时事,极力斥责耿氏,认为他有包藏叛逆的心。
主考官于是害怕(招祸)不敢录取(他),于是(他)落榜。
焚琴子就放弃秀才身份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过了一些时候,(焚琴子)向惠州一个叫上振的和尚学弹琴,学到了他的高超的琴技,就回去了。
改名换姓,凭借着琴艺游历闽地八方。
王公大人争相延请他,从而听他弹琴。
有愿意跟从他学习琴艺的人,虽然学得很好,可是始终不能赶上他的水平。
时间长了,闽地的人都把焚琴子当作琴师。
即使是江浙一带,也有好多人听闻他的大名。
然而有权势的人不以礼相待,请他也不前往,去了也不久留。
常常在酒酣耳热之际,把琴摔到地上,举起满满的一大杯酒,高谈阔论,惊动满座宾客。
谈论古今得失,即使是长期钻研儒家经典,非常精通经世济民的人,也不能难倒他。
他最喜爱的童子叫金兰,也擅长弹琴,独得焚琴子的真传。
(金兰)常背着诗囊跟着焚琴子游历到几千里之外。
焚琴子的诗作好了,金兰便抄录下来,装满了布袋。
有客人来拜访焚琴子没有遇见,金兰代替他接待,拿出焚琴子所写的惊人诗句给客人看。
因此人们感到焚琴子非常与众不同,认为他是抱负不同寻常的读书人,因为不得志而将心志隐藏在琴中。
焚琴子对于夫妻感情忠贞深厚,夫人陈氏比他小十岁,也非常有文化,爱好音律。
焚琴子曾归家为他的妻子弹琴,茶香飘进窗子,妻子那云鬓高挽的疏疏落落的倩影,看了就十分快乐,认为这是闺房中清雅的功课,也是人生风雅之事。
忽然有一天,焚琴子对他妻子说:
“我一向听说红颜薄命。
你有这样出众的才情,算命的人大多说‘太岁在卯’你该当死去。
难道你也是天上的人,不久应当离开了吗?
”于是感慨悲伤,为妻子弹了《别鹄离鸾》这首曲子。
说:
“琴音和谐,我和你没有灾祸(安然无恙),但第七弦无缘无故突然断了,年少聪明的人会遭受灾祸。
”过了几天,金兰死去。
焚琴子抚尸大哭,经不住自己心中的悲伤,吐了几斗鲜血。
说道:
“我死以后,《广陵散》失传了。
”于是焚烧了自己的琴,不再弹琴,因此自己起别号为“焚琴子”。
焚琴子到康熙丁巳年,年四十九岁,最后死了。
(一)关键词语要准确译出
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是句意准确的基础,且关键词语是最重要的赋分点所在,所以需要特别关注,需要在备考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言词库。
文言文关键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在平时的备考或日常阅读、用语中会有相关涉及,可有备而来。
而难度最大的是句中某些陌生的关键词语,有的考生遇到此类词语的无奈之举是把原字照搬,眼睁睁看着分数溜走而无能为力。
面对此类陌生的关键词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攻克。
1.根据词义和语境相呼应的特点,推测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文言词语一般有多个意思,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表现特有的意义,语境对语义具有限定作用。
据此,把握特定的语境可以推测某词语在语境中特有的意义。
因此,翻译语句时首先要找出与需翻译的句子相关联的上下文,从句意整体的角度确定句中字词的含义。
在文言文翻译命题中,所选句子很少与文言文其他题目选项关联的句子重合。
在文言文总字数不变的情况下,各题目关联句子的独立性,决定了各题目关联的句群一般范围较小。
利用这个特点,有助于确定与需翻译的句子所关联的前后文,缩小前后文范围,提高对语意理解的准确度。
在一个相对独立闭合的语境中去理清前后文的关系,把握可能是顺承、因果、对比、转折、条件、假设等语境条件,有助于考生准确推测关键词语的意义。
如2018年全国卷Ⅱ“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中的难点词语“荐”的意义,很多考生的第一反应是“推荐”,但根据句内因果关系,因为“百姓思念王涣恩德”,所以“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且“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这样可以推测出“荐”的含义是“祭祀”,而非“推荐”。
语境是变化的语境,词语是多义的词语。
根据语境之实际,确定词语之意义,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句意的本原,符合句意内部构成的逻辑关系,符合翻译文句要求“信、达、雅”中最基本的“信”的特点,即真实合理。
2.根据汉字形和义相结合的特点,推测关键词语的意义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汉字是属于表义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因而“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字形的构造”。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之说,许慎《说文解字·
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而六书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最大,且形声字的“形旁”对字义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分析形声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了解字的内在意义,如:
①从“彳、辶、讠、忄”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②从“犭、鸟、虫、马、牛、羊、豕”者与动物有关;
③形旁从“刂、矢、弓、矛、戈、斤”者与兵器有关等。
汉字形义一体的特点对推测具体语境中汉字的意义有重要的启示,适合作为推测文言文翻译中难点词语意义的方法。
如2016年全国卷Ⅲ“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中,“谠”是一个难点关键词,根据其属于“讠”,应与语言有关,又与“忠”连用,可以推测为褒义词“敢于直言”,那么该难点词语的意义问题就有法可解了。
如2019年江苏卷中一个译句:
见者益复啧啧曰:
“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其中“蹀躞”是个难点,此时可根据“足”形旁推测应与“走”有关,再结合前面“可致千里”语义对比,就可以推断出“小步慢走”之意了。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金眉生《六幸图》序
往岁客有问于余者曰:
“子何著书之多也?
”余告之曰:
“盖得力于三无。
其一无钱,其二无官,其三无能。
余有生以来,人间可谓多事矣,干戈遍于海内,冠盖交于海外,贤士大夫苦其心思,劳其筋骨,敝其唇舌,犹若不足以胜之,而余闭一室而坐,无过问者。
此得力于无能者三也。
”
乃今观六幸翁之自纪,其一为贫,即余三无之一也。
而君悉数其幸事以至于六,则视余三无而倍之,多乎哉!
君之幸乎。
余读书苦不能记忆,偶得一义,不笔之明日遂失之,而君读书无不能记,余所不及者一也。
余未通籍以前,伏处三家村中。
罢归后,又杜门不轻见一客,故落落寡交游,而君羔雁[注]满天下,余所不及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