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课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392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课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课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课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课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课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课案.docx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课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课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课案.docx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课案

中医诊断学

1.称“庭”的是:

额。

2.称“藩”的是:

颊侧。

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

主色。

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

客色。

5.失神的表现是:

精神萎靡,两目晦暗。

6.得神的表现是:

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

黄胖。

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

乍黄乍白。

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

面色黑而干焦。

10.瘀血证最常见:

面色青紫。

11.黄疸:

面目一身俱黄。

12.萎黄:

面黄枯槁无光。

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

病在阴。

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

生。

15.面色白,多为:

阳气虚衰。

16.面黄虚浮,多为:

脾虚湿蕴。

17.心血瘀阻见:

面色口唇青紫。

18.脾虚湿阻可见:

面黄虚浮。

19.脏腑精气衰竭则:

肉消著骨。

20.中焦有火则:

形瘦食多。

21.瘫痪的特征是: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证的特征是:

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23.痹证的特征是:

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24.热邪壅肺则:

鼻翼煽动。

25.肺胃热毒则:

咽喉红肿溃烂。

26.肝风内动可见:

横目斜视。

27.小儿慢脾风多见:

昏睡露睛。

28.肾精耗竭可见:

瞳仁扩大。

29.黑珠属肝称:

“风轮”。

30.白珠属肺称:

“气轮”。

31.瞳仁属肾称:

“水轮”。

32.筋之精为:

黑睛。

33.骨之精为:

瞳仁。

34.血之精为:

眼络。

35.耳流白脓为:

缠耳。

36.耳流臭脓为:

耳疳。

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

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

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

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

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

舌根。

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

舌尖。

42.湿热内阻可见:

舌苔黄厚腻。

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

舌苔水滑。

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

舌苔剥。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

脾肾阳虚。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

气血两虚。

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

舌光无苔。

48.提示正气渐复为:

舌苔由厚变薄。

49.舌苔由薄转厚为:

邪气入里。

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

胃气绝。

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

镜面舌。

52.湿热可见:

黄腻苔。

53.热盛津伤可见:

燥苔。

54.瘟毒内盛可见:

粉白苔。

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

苔白糙裂。

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

绛舌薄白苔。

57.气营两燔的舌象:

绛舌黄白苔。

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

红舌苍老滑苔。

59.风痰病机是:

肝风挟痰。

60.寒痰病机是:

寒伤阳气,气不化津。

61.湿痰特点是:

痰多色白滑。

62.寒痰特点是:

痰白而清稀。

63.疹的特点是:

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

64.斑的特点是:

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

65.湿疹的病机是:

风湿热留于肌肤。

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

肝火妄动,湿热薰蒸皮肤。

67.隐疹的病机是:

营血虚,风中经络。

68.小儿指纹紫为:

内热。

69.小儿指纹色淡为:

虚证。

70.热扰心神则见:

谵语。

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

郑语。

72.太息表明:

肝气郁结。

73.呃逆表明:

胃气上逆。

74.实热证则:

咳吐粘痰黄水。

75.虚寒证则:

咳吐清水痰涎。

76.胃阴虚则:

干呕。

77.食滞则:

呕吐酸腐。

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

喘。

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

短气。

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

实喘。

8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

痰饮。

82.湿温特点是:

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83.阳明实热特点是:

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

84.阴虚火旺则:

午后低热。

85.湿热交阻则:

身热不扬。

86.阳虚可致:

自汗。

87.阴虚可致:

盗汗。

88.里热亢盛则:

蒸蒸汗出。

89.气血运行不周则:

半身汗出。

90.头顶痛属:

厥阴经。

91.前额痛属:

阳明经。

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

绞痛。

93.湿邪困遏气机为:

重痛。

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

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

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

胸痛而咳吐脓血。

96.肺痈为:

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97.肺阴虚为:

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98.肝火炽盛可致:

胁肋灼痛,面红目赤。

99.肝气郁结可致:

胁胀痛,太息易怒。

100.胃脘冷痛多因:

寒邪犯胃。

1.胃脘隐痛多因:

胃阴虚。

2.蓄血可见:

小腹剌痛,小便自利。

3.虫积可见:

绕脐痛,起包块。

4.行痹可见:

四肢关节游走窜痛。

5.著痹可见:

关节疼痛重着不移。

6.实热便秘特征是:

高热,腹满胀痛,舌红苔黄燥。

7.阴虚便秘特征是:

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8.湿热蕴结大肠多见:

便溏如臭糜,泻下不爽。

9.脾虚中气下陷可见:

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出。

10.肝胃蕴热则:

口中泛酸。

11.火邪炎上则:

口苦。

12.迟脉为:

脉来一息不足四至。

13.代脉为: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

14.结脉为:

脉来一止,止无定数。

15.虚脉见于:

气血两虚。

16.微脉见于:

阳气衰微。

17.濡脉与弱脉不同处是:

部位。

18.短脉与动脉不同处是:

流利度。

19.促脉与疾脉不同处是:

节律。

20.浮脉与散脉不同处是:

力度。

21.实脉的脉象是: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22.洪脉的脉象是:

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23.滑脉的脉象是:

脉来流利,应指圆滑。

24.突然大出血时多见:

浮大中空。

25.长期慢性出血,而致气血不足可见:

浮而细软。

26.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可见:

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27.浮脉可见:

脉象轻按即得。

28.实脉可见: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29.肝郁化火多见:

弦数脉。

30.气分热盛多见:

洪数脉。

31.内热食积多见:

滑数脉。

32.肝火夹痰为:

弦滑脉。

33.阳明热盛为:

洪数脉。

34.寒凝血瘀为:

沉涩脉。

35.表证挟痰为:

浮滑脉。

36.虚脉的脉象是: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37.芤脉的脉象是: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38.滑脉的脉象是:

流利圆滑如珠走盘。

39.数脉的脉象是:

脉来数一息五至以上。

40.濡脉的脉象为:

浮而细软。

41.细脉的脉象为:

脉形小而应指明显。

42.微脉的脉象为:

极细极软,若有若无。

43.疮疡阳证为:

高肿灼手,根盘紧束。

44.疮疡已成脓为:

按之边硬顶软,有波动感。

45.痞是:

心下满,按之柔软无压痛。

46.积是:

腹内有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

47.聚是:

肿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

48.症见恶寒发热,腹痛泄泻是:

表里同病。

49.症见恶寒发热交替出现是:

半表半里。

50.舌苔黄白相兼是:

由表入里。

51.实热证可见:

蒸蒸汗出。

52.亡阳证可见:

冷汗淋漓。

53.畏寒肢冷,少气乏力,舌淡嫩是:

虚寒证。

54.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是:

表虚证。

55.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是:

表实证。

56.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发热为:

阴胜则寒。

57.久病体虚出现畏寒肢冷为:

阳虚则寒。

58.阴虚证可见:

渴不多饮。

59.温病热入营分可见:

渴不多饮。

60.热极似寒属:

转化。

61.寒极似热属:

真假。

62.阴阳两虚属:

同病。

63.属转化关系为:

因虚致实。

64.属错杂关系为:

上热下寒。

65.属格拒关系为:

真寒假热。

66.表寒里热属:

错杂。

67.上盛下虚属:

错杂。

68.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属:

同病。

69.邪实为主、正虚为次者是:

实证夹虚。

70.正虚为主、实邪为次者是:

虚证夹实。

71.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者是:

虚实并重。

74.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溏,此属:

上热下寒。

75.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烦躁,口渴,脉浮紧,此属:

表寒里热。

76.身热面赤,口渴,脉大,但欲盖衣被,渴喜热饮,脉大无力,此属:

真寒假热。

77.风邪致病的特点是:

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78.火邪致病的特点是:

发热口渴,谵妄吐衄。

79.暑邪致病的特点是:

恶热汗出,口渴乏力尿黄。

80.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多见于:

外感风邪。

81.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多见于:

血虚动风。

82.心悸失眠,健忘,纳呆,神疲者属:

思伤。

83.遗精滑精,二便自遗者属:

恐伤。

84.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脉象可见:

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85.外感病脉象可见: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86.寒邪致病特征是: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87.湿邪致病特征是:

头胀而痛,胸闷身重,脉濡。

88.少阳病的临床表现为:

寒热往来,胸闷食少。

89.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为:

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痛,脉浮数。

90.伤暑的临床表现为:

身热多汗,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赤短,脉濡数。

91.阴虚证可见:

渴不欲饮。

92.瘀血证可见:

但欲漱水不欲咽。

93.突然大出血时多见:

脉浮大中空。

94.长期慢性出血者多见:

脉浮而柔细。

95.胸胁胀痛,咳唾更甚是:

饮停于胸胁。

96.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

饮停于肺。

97.瘀血证时,面部颜色可见:

黑色、青色。

98.水湿内停时,面部颜色可见:

黄色、黑色。

99.血虚的病机是:

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

200.血瘀的病机是:

血液循行不畅或停滞。

1.气随血脱者为:

大量出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脉微欲绝。

2.气不摄血者为:

面色淡白,而无华气短乏力,漏下不止,舌淡,脉细弱。

3.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

胸胁胀闷窜痛,胁下痞块,剌痛拒按,舌紫暗,脉涩。

4.气血两虚的临床表现可有:

眩晕,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5.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

面色暗晦,身倦乏力,剌痛拒按,舌淡暗,脉沉涩。

6.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是:

眩晕、昏厥、呕血。

7.气滞的临床表现是:

胀闷、疼痛。

8.痰迷心窍可致:

神志昏糊,或癫或痫。

9.痰停经络可致:

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10.痰滞胃脘可致:

脘闷纳呆,恶心呕吐。

11.痰滞于胃则:

眩晕呕恶。

12.痰滞经络则:

肢体麻木。

13.痰结皮下肌肉则:

痰核瘰疬。

14.胸胁胀闷作痛是由于:

饮停于胸胁。

15.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由于:

饮停于肺。

16.痰饮内停见:

渴喜热饮。

17.热盛津伤见:

口渴喜饮。

18.肝火炽盛多见:

弦数脉。

19.食积内热多见:

滑数脉。

20.肺热壅盛为: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21.肺痈为:

咳嗽胸痛,咯吐脓血脓臭痰。

22.燥邪犯肺为:

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23.小便混浊如米泔多属:

中气下陷。

24.黄疸色晦暗如烟薰多属:

寒湿困脾。

25.阴挺多属:

中气下陷。

26.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胸闷纳呆者多因:

湿邪困脾。

27.头面浮肿,继而遍及全身,恶风发热者多因:

风水相搏。

28.女子宫寒不孕是:

肾阳虚。

29.男子滑精早泄是:

肾气不固。

30.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是:

肾精虚。

31.肝气郁结的诊断依据是:

胸胁胀痛而走窜。

32.胸痹的诊断依据是:

胸痛彻背时作时休。

33.痰热蕴肺的诊断依据是:

胸痛而咳吐脓血痰。

34.头晕昏沉,胸闷,苔腻脉滑的病机是:

痰湿内阻。

35.头晕胀痛,头重足飘的病机是:

肝阳上亢。

36.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的病机是:

气血两虚。

37.肝气上逆则:

喉中痰鸣。

38.胃气上逆则:

恶心呕吐。

39.脾胃湿热可见:

眼睑红肿湿烂。

40.心火可见:

目眦赤。

41.痫证的病机为:

肝风挟痰。

42.狂证的病机为:

痰火扰心。

43.脾胃气虚可见:

大便干结。

44.肝郁乘脾可见:

大便时干时稀。

45.脾胃湿热可见:

黄腻苔。

46.胃之气阴两伤可见:

花剥苔。

47.消谷善饥见于:

胃火亢盛。

48.饥不欲食见于:

胃阴不足。

49.心阳虚的临床表现有:

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冷肢凉、舌淡胖,脉微细。

50.心阴虚的临床表现有:

以上都不是。

51.瘀阻心脉为:

痛如针剌、舌质紫暗。

52.阴寒凝滞心脉为:

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缓,畏寒肢冷。

53.热邪壅肺为:

发热胸痛,咳吐脓血。

54.肺阴虚为:

咳嗽无痰,盗汗颧红。

55.肺气虚为:

咳喘无力,气短音怯。

56.痰湿阻肺为:

咳嗽气喘,痰易咯量多。

57.燥邪犯肺为:

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58.热邪壅肺为:

发热胸痛,咳吐脓痰。

59.风热犯肺为:

咳嗽痰稠色黄,恶风发热。

60.胃寒证可见:

胃脘冷痛。

61.胃热证可见:

胃脘痞闷。

62.食滞胃脘可见:

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63.中气虚弱可见:

便溏纳差,腹胀乏力。

64.肝气犯胃呕吐可见:

脘胁胀满,脉沉弦。

65.食滞胃脘为:

脘腹胀痛,厌食,呕吐酸腐食臭。

66.寒湿困脾为:

脘腹痞闷胀痛,口淡不渴,头身困重。

67.中气下陷为:

食入则胀,脘腹重坠。

68.胃阴不足为:

脘痞隐痛,饥不欲食。

69.脾不统血为:

便血、尿血、面色淡白。

70.肝火上炎为:

吐血,衄血,面红目赤。

71.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