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四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3731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四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四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四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四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四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四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四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四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四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是加强流动性管理,实现流动性管理目标。

  (3)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

又称盈利性原则,要求银行在经营管理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一是减少非盈利性资产、提高盈利性资产的比重;

  二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更多资金;

  三是减少贷款和投资损失。

  

(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性原则是对立统一的。

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条件,效益性是是目的。

安全性和流动性是保证银行获得效益的条件。

  三性原则之间也存在矛盾。

安全性和流动性提高必然削弱效益性。

  银行管理者要寻求平衡,在保证资金安全和流动的前提下,追求尽可能多的效益。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原则的发展变迁

  1.单一的贷款“三原则”:

1949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2.专业银行贷款管理原则:

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3.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三原则的初步确定: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

  1995年《商业银行法》规定:

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三性四自)

  4.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三原则的调整:

2003年修订《商业银行法》规定:

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重要考点)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规则

  商业银行审慎经营:

是指以审慎会计原则为基础,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和资产风险,负债价值和负债成本、财务盈亏和资产净值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情况,真实、客观、全面地判断和评估金融机构的实际风险,及时监测、预警和控制金融机构的风险,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安全、稳定的经营模式。

  【例题·

多选题】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包括( )。

  A.效益性

  B.流动性

  C.安全性

  D.效率性

  E.风险分散性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商业银行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

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

第二节 商业银行经营

  【知识点1】商业银行经营概述

  经营:

各种业务活动的组织和营销。

  组织:

经营活动在机构、人员、设施方面的的组合、构成,包括前台服务、后台核算、前后台关系等。

  营销:

经营活动在市场开拓、新产品创造、推销、新客户争取等方面的体现。

  【知识点2】商业银行经营的组织:

业务运营

  

(一)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

  1.业务前后台一体,特点是网点的会计核算型。

  前台:

直接面对客户受理业务、办理交易、提供服务。

  后台:

为前台提供业务交易处理并对前台业务处理进行风险控制。

  2.优缺点

  前后台紧密结合,但是人工成本高。

  

(二)新型的业务运营模式

  1.前后台分离,网点从会计核算型向服务营销型转变。

产品营销、柜台服务以及风险控制。

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维护,集中处理非实时业务批量交易、财务核算以及业务稽核监督。

  2.优点:

  前台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和工序化。

  业务处理的集约化、运营效率有效提升。

  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大幅降低成本。

单选题】商业银行的新型业务运营模式区别于传统业务运营模式的核心是( )。

  A.集中核算

  B.业务外包

  C.前后台分离

  D.综合经营

『正确答案』C

  (三)商业银行业务运营模式的最新发展:

电子银行

  1.电子银行渠道:

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

  2.优势:

  

(1)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变革与创新: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媒介。

  

(2)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3)促进商业银行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3A服务。

  【知识点3】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

市场营销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

  市场营销是指商业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可盈利的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实现银行盈利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表现为一种服务营销。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中心是客户。

(常考的重要考点)

单选题】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主要表现为服务营销,其中心是( )。

  A.金融产品

  B.营销渠道

  C.客户

  D.银行盈利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重要考点)

70年代前

4P营销(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以金融产品为导向,从供给方出发

70年代后

4C营销(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21世纪

4R营销(关联、反应、关系、回报)

以竞争为导向。

关系营销成为备受重视的观念和做法

单选题】“4R”组合策略是当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这种营销策略体现的是( )导向。

  A.市场需求

  B.价格促销

  C.竞争

  D.客户满意度

  【知识点4】负债经营

  负债是商业银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存款和借款,最主要的是存款。

  

(一)存款经营的基本内容

  1.存款经营就是在一定的金融法规监管条件下,充分组织银行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吸引存款的金融产品并将其销售出去的过程。

  2.存款经营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必须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开拓客户服务领域。

  

(二)存款经营的影响因素(重要考点)

  1.支付机制的创新:

如信用卡、各类储蓄卡发行量的巨大增长;

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的兴起等。

  2.存款创造的调控:

  ①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而进行存款的创造,即以倍数扩张的方式来创造活期存款,对其存款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②中央银行用来调节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主要政策工具对于商业银行获得存款资金的影响很大。

  3.政府的监管措施:

主要包括央行对利率的规定、电子资金转账和信用卡业务所产生的法制责任规定等。

  (三)存款经营的衍生服务——现金管理

  现金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向存款人告知账户资金可用资金情况,建议其投资选择、整合账户余额以实现利息收益最大化等方面的服务。

  【知识点5】贷款经营

  

(一)选择贷款客户:

选择市场、开拓市场

  第一是客户所在的行业(行业发展前景)。

  第二是客户自身情况和贷款用途方面(客户资信状况、客户财务状况、项目前景)。

  三个步骤:

  

(1)贷款面谈

  

(2)信用调查

  5C:

品格、偿还能力、资本、经营环境、担保品

  (3)财务分析

  

(二)培养贷款客户的战略:

层级管理、注意培养潜在客户

  (三)创造贷款的新品种和进行合理的贷款结构安排

  (四)在贷款经营中推销银行的其他产品

  1.一类是由贷款发放本身引起的。

  2.通过贷款谈判了解到新的要求和另外的客户。

多选题】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采用的信用5C标准包括( )。

  A.品格

  B.资本

  C.经营环境

  D.成本

  E.担保品

『正确答案』ABCE

多选题】在选择贷款客户时,银行信贷人员要想了解客户自身及项目,通常要完成的步骤包括( )。

  A.宏观经济分析

  B.贷款面谈

  C.行业调查

  D.信用调查

  E.财务分析

『正确答案』BDE

  【知识点6】中间业务经营

  

(一)中间业务的概念和特点

  1.定义:

中间业务是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如:

理财业务、咨询顾问、基金和债券的代理买卖、代客买卖资金产品、代理收费、托管和支付结算等。

  2.中间业务特点:

  

(1)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银行自有资金。

  

(2)不承担或不直接承担市场风险。

  (3)以接受客户委托为前提,为客户办理业务。

  (4)以收取服务费、赚取差价方式获得收益。

  (5)种类多、范围广,在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占比日益上升。

  

(二)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观念变化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流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对中间业务没有战略思考。

  70年代末—80年代末,中间业务大规模兴起。

  90年代至今,非利息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观念变化

  1994年以来,逐渐认识到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2001年,人行发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首次将中间业务作为银行正常业务加以规范。

  我国发展中间业务的客观背景:

  

(1)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

  

(2)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四)中间业务经营的基本内容

  

(1)不断提升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能力

  我国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多,原创型和再创型创新少。

  

(2)不断提升中间业务的金融科技化、金融信息化水平

  (3)重视开展关系营销

  (4)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多选题】下列业务活动中,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有( )。

  A.代理收费

  B.咨询顾问

  C.自营债券投资

  D.基金和债券的代理买卖

  E.托管及支付结算业务

『正确答案』ABDE

『答案解析』自营债券投资属于资产业务。

单选题】下列业务中,不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是( )。

  A.代客买卖资金产品

  B.基金的代理买卖

  C.支付结算

  D.存放同业

『正确答案』D

  【知识点7】理财业务经营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概念

  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投资者委托,按照与投资者事先约定的投资策略、风险承担和收益分配方式,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

  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投资者支付收益、不保证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财产品。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开展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当遵守:

诚实守信、勤勉尽职地履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职责,投资者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遵守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严格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与管理

  1.理财产品的类型

  

(1)根据募集方式的不同,理财产品分为公募理财产品和私募理财产品。

  

(2)根据投资性质的不同,理财产品分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权益类理财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和混合类理财产品。

  (3)根据运作方式的不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分为封闭式理财产品和开放式理财产品。

  公募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

  私募理财产品指商业银行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

  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于单只理财产品不低于一定金额且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①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者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人民币;

  ②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③其他情形。

  ①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②权益类理财产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

  ④混合类理财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理财产品标准。

  封闭式理财产品是指有确定到期日,且自产品成立日至终止日期间内,投资者不得进行认购或者赎回的理财产品。

  开放式理财产品是指自产品成立日至终止日期间内,理财产品份额总额不固定,投资者可以按照协议约定,在开放日和相应场所进行认购或者赎回的理财产品。

  2.理财产品的管理

  

(1)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总行应按要求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集中登记。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

暂不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总行应当设立理财业务专营部门,对理财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当确保每只理财产品与投资资产相对应,做到每只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理财业务。

  

(2)销售管理(重要考点)

  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得误导投资者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不得宣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中只能登载该理财产品或本行同类理财产品的过往平均业绩和最好、最差业绩,并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资者“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

  商业银行应当对非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确定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一级至五级。

商业银行只能向投资者销售风险等级等于或低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的理财产品,并在销售文件中明确提示产品适合销售的投资者范围,在销售系统中设置销售限制措施。

  商业银行发行公募理财产品的,单一投资者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1万元人民币。

  商业银行发行私募理财产品的,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金额不得低于30万元人民币,投资于单只混合类理财产品的金额不得低于40万元人民币,投资于单只权益类理财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的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3)投资运作管理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投资于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政府机构债券、金融债券、银行存款、大额存单、同业存单、公司信用类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其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以及国务院银行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其他资产。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投资于信贷资产,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信贷资产,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发行的次级档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商业银行面向非机构投资者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在于不良资产、不良资产支持证券。

  商业银行不得发行分级理财产品。

  (4)信息披露

  (5)过渡期安排

  《办法》过渡期为施行之日起至2020年年底。

过渡期内,商业银行新发行的理财产品应当符合《办法》规定;

对于存量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存量理财产品所投资的未到期资产,但应当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

  (四)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

  

(1)萌芽起步阶段(1996—2001年)

  

(2)拓展与规范阶段(2002—2005年)

  (3)创新与加速发展阶段(2006—2009年):

以存款为主的单一财富结构将不能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理财需求。

2006年转型开端,理财产品发售规模和数量开始高速增长、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规范制度。

  (4)行业转型阶段(2010年至今):

产品发行数量和资金规模急剧膨胀,银行理财业务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不断积聚。

对银行理财业务全面规范:

理财业务将通过产品形态转型、收费模式转变及信息披露规范等方式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

  2.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负债端

  ①从存款替代型理财向真正的代客理财回归。

  ②理财服务范围从单一理财服务向全面财富管理服务。

  ③理财产品形态从预期收益型向净值收益型转变。

  ④理财投资类型从债务型向权益型转变。

  ⑤理财投资范围由在岸向离岸与在岸并驱转变。

  ⑥理财投资策略从被动投资组合向主动投资组合、由持有资产向交易资产转变。

  ⑦由静态流动性管理向动态流动性管理转化。

  ⑧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由信贷模式向综合模式转变。

  

(2)资产端

  资产证券化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推出加速,将明显改变理财资金的运用形态。

  (3)客户端

  理财客户群将加速向高净值个人客户与机构投资者迁移。

  低风险、低收益理财产品大量回归存款后,普通个人理财客户规模将明显减少。

  (4)渠道端:

未来电子渠道理财业务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客户体验的提升。

单选题】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要坚持“按照( ),将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的指导思想。

  A.客户利益至上原则

  B.风险匹配原则

  C.风险隔离原则

  D.专业化原则

『正确答案』B

第三节 商业银行管理

  【知识点1】资产负债管理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综合管理。

  

(1)资产管理理论:

盛行至20世纪60年代以前

  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

  三种形式:

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2)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以负债为重点来保持流动性

  (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产生

  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资产负债的共同调整,协调各方面的合理搭配、以实现三性的最佳组合。

  资产理论过于偏重安全性与流动性,不利于进取精神,在效益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

负债理论往往带来较大风险。

资产与负债管理并重,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内容(常考的重点考点)

  1.基本原理(6条)

  

(1)规模对称原理

  资产运用规模与负债来源规模对称、平衡。

  建立在合理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理:

动态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

  (3)速度对称原理:

偿还期对称,银行资产分配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来决定。

  平均流动率(资产的平均到期日与负债的平均到期日之比)

  平均流动率大于1,资产运用过度

  平均流动率小于1,资产运用不足

  (4)目标互补原理:

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互补

  (5)利率管理原理

  差额管理:

使固定利率负债大于固定利率资产的差额,与变动利率负债小于变动利率资产的差额相适应,从而保持银行三性原则的统一。

  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管理

  (6)比例管理原理:

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指标

  2.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1)资产管理

  1)贷款管理

  资产管理的重点,主要包括贷款风险管理、贷款利率管理、贷款期限结构管理、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比例管理、对内部人员和关系户的贷款予以限制。

  我国实行:

集中授权、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贷款管理责任制相结合。

  2)债券投资管理

  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平衡流动性与效益性的重要工具。

  债券投资的对象:

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央行票据、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等。

  3)现金资产管理

  ①库存现金:

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

  ②存放央行款项(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③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2)负债管理

  1)存款管理:

存款管理是负债管理的重点。

  ①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

扩大存款来源、优化存款结构。

  ②存款利率管理:

在吸引存款客户与降低吸收存款成本之间寻求最佳均衡点。

  ③存款保险管理。

  2)借入款管理

  短期借款:

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向央行借款

  长期借款:

发行金融债券,主要包括普通金融债券、次级金融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可转换债券等。

  总的管理内容:

严格控制特定目的借入款;

分散借入款的偿还期和偿还金额;

借入款应控制适当的规模和比例,并以增加短期债券为主,增强借入款的流动性;

在保证信誉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借入款的渠道或后备渠道。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1)制度建立

  1994年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

  

(2)指标体系

  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

  2005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废止《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

分为三个层次:

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反映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主要体现在风险水平这一层次上。

  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操作风险指标。

(常考的重点考点)

  1)流动性风险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指标。

  2)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指标。

  3)市场风险指标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4)操作风险指标为操作风险损失率。

  2008年,中国银行业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