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5课 丹柯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5课 丹柯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5课 丹柯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渺小(miǎo)8.宽恕(shù
)
9.怜悯(mǐn)10.合拢(lǒnɡ)
(二)多音字
1.压
2.轧
3.恶
4.禁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三、用准词语
1.宿愿 宿怨
例 句
(1)德国足球队十年磨一剑,坚持青训系统三步走,终偿宿愿,捧走大力神杯。
(2)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的宿怨,从很多方面来说都处于以巴核心冲突之外,而且更加棘手。
辨析
宿愿:
指一向怀着的愿望,也作夙愿。
宿怨:
指旧有的怨恨,也作夙怨。
2.怜悯 怜惜
(1)面对弱势群体,我们既要有怜悯之心,更要伸出助人双手。
(2)任何一个碰瓷者的特定身份,并不能抹去他们作为人的客观存在,更不能因此泯灭或降低我们同情弱者、怜惜生命的可贵人性。
怜悯:
对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如:
他的不幸遭遇值得怜悯。
怜惜:
怜悯爱惜。
怜惜生灵。
3.警戒 警醒
清华大学在新生报到区外设置了“警戒线”,家长只能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独自登记入学。
这一举措能否触动家长、警醒更多的人呢?
警戒:
①告诫人使注意改正错误;
②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警醒:
①警戒醒悟;
②睡眠时易醒、睡不着;
③使警戒醒悟。
四、积累成语
1.密密层层:
比喻布满得没有空隙。
2.筋疲力尽: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3.无足轻重:
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
简历:
高尔基(1868-1936),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
11岁时当过学徒,也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同列宁会晤。
1907年5月,高尔基和列宁一起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1936年6月18日2点30分,高尔基离开人世,享年68岁。
作品: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故事《鹰之歌》,散文诗《海燕之歌》,剧本《小市民》《底层》《太阳的孩子》《野蛮人》《敌人》等,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评价:
列宁评价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活动家,诗人。
鼓舞民众,驱散黑暗
当时俄罗斯正处于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黎明前夕的黑暗中,正需要一种精神的鼓舞和道路的指引,所以高尔基创造了丹柯这一光辉的勇士形象,希望能照亮人们黑暗中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胜利、走向光明。
一群族人受到外敌入侵,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
他们来到了森林,却陷入了绝境——后有敌人的追杀,前是巨木的挡道,两者都有死亡的威胁。
在这样的生死险境中,英雄丹柯挺身而出,自觉带领族人走出了森林,找到了幸福。
而在带领族人走出绝境的过程中,族人的忘恩负义与丹柯的自我献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勇士丹柯用自己熊熊燃烧的心为族人照亮前进的道路,甘愿牺牲自己,一心为公,最终让整个族人逃离敌人的追杀和森林中种种死亡的威胁,获得幸福;
而他的族人却从开始的感激到慢慢的不信任,再到怀疑、辱骂甚至要杀死他,最后竟恩将仇报,一个胆怯的族人一脚踩碎了丹柯的心……高尔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与反衬,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舍己救人、一心为公,却没有好下场的悲剧英雄形象。
丹柯
赏情节
小说的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何?
[明确]悲剧主人公往往表现出崇高的精神特质,他们的品格常常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因此人物在抗争中与对立面的力量对比越悬殊,主体的抗争越艰难,我们就越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
与此相应,《丹柯》在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也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人们先推举丹柯领导族人,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大雷雨来临时,众人更是对他争相诋毁、责难,于是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有了悲剧的味道:
他由愤怒而怜悯,为了终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着的心。
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是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慑了众人;
然而,当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而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踏灭。
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题的悲剧意味更浓了,丹柯这个英雄形象也因此显得丰厚而饱满,从审美效果上讲,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也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从而为小说增加感人的艺术力量。
赏人物
试分析丹柯这一光辉的人物形象。
[明确]
性格特点
举例
勇于实践,敢于行动,自信
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喂!
嘿!
……
对族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甘当领路人
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
可是你们呢?
……像一群绵羊一样!
”
对族人失望、鄙夷,虽然愤怒,但仍然坚守信念
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他看见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
……强烈的火的光芒……
舍己为人
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
小结:
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丹柯有着与族人一样的困境,作为逃难者的领导者,更有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亡的威胁。
可是在困难面前,丹柯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勇敢,甚至不惜用生命换取别人的自由,他无愧于骄傲勇士的称号。
赏环境
举例说明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文中多处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烘托环境、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段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当时人们所面临的险恶环境,为下文的情节张本。
再如“那些摇摇晃晃的巨人一样的大树发出轧轧的响声,并且哼着愤怒的歌子,闪电在林子的顶上飞舞,用它那寒冷的青光把林子照亮了一下,可是马上又隐去了,来去是一样的快,好像它们出现来吓人似的……”这一大段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人们在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为后文写人们在困难面前丧失信心,勇气全无,以致把怨恨发泄到丹柯身上的情节作铺垫。
再如倒数第四段的景物描写,通过写太阳与黑暗的较量,表现丹柯高尚行为的力量,像太阳一样,把黑暗驱散。
赏语言
1.“你们说:
领导我们!
我才来领导的!
”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
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
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
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
请你分析以上这几句话的表达效果。
[明确]挺起胸膛大声说,说明他说得理直气壮,句句在理,以致族人连歪理都不能讲,使失去理智的人们更加疯狂,只会说“你该死”。
当然,这里丹柯的话语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激励人们鼓起勇气,若是如此,显然他是失败的,从中可以看出丹柯缺乏说话的策略。
就像古时那位进城时迟到未能进城在城外过夜的师徒一样,老师说得虽然是正理,但听着就是没法让人接受,最终他冻死在城外。
丹柯也一样,道理是对的,但这么讲,谁也无法接受。
所以导致他与族人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
试分析上面句子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里三个动词“抓、拿、举”非常有味道。
“抓”字,若换成“解”字,则是慢条斯理的,而此“抓”字则体现了迅速、果断;
“拿”字,按常规应该是“掏出”,这本来是很难的事情,但作者却有意用“拿”字,把它轻描淡写,“掏心”似乎和到口袋里拿十块钱一样;
“举”字与前面的“抓”字呼应,给人一种果断感。
总之,三个字很贴切地传达了丹柯为了大家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
赏技巧
1.小说《丹柯》整体上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1)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走向广阔的草原
象征
人们渴望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愿望
(2)文中高大坚固的树构成黑暗的森林
俄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的黑暗
(3)广阔的草原让人豁然开朗
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4)丹柯
坚定地追求自由光明的领导者和先驱者
(5)其他的人们
在革命到来之前动摇犹疑的人民大众
2.小说中的哪些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这一特征?
[明确]
(1)运用想象,虚构了现实中没有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与现实主义忠于客观事实不同,浪漫主义为了表现主题往往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
《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
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另外,森林的恐怖固然可以看做是写实,但对其险恶环境描写的夸张铺饰也完全可以看做是困难的寓言,而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以及破碎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等情节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
小说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暗合了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又有助于小说在较短的篇幅内有力地表达出主题。
(2)文章为了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①比喻:
“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突出了树的高大、坚固。
②拟人:
“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揭示环境的阴森恐怖。
③夸张:
丹柯剖心,并且熊熊燃烧带来光明,树林分开又合拢等情节,给人一种神奇的力量,增添了文章的浪漫主义色彩。
[探究争鸣]
作品的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和个性化感悟的角度来深入解读。
你是如何解读本文主题的?
观点一:
小说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赞美了丹柯的高贵人格和英雄行为,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
观点二:
小说写丹柯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大家不但没有感谢他,反而以怨报德,呼吁人们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
无论境遇怎样恶劣,都要保持人的尊严,否则人就会变成小说所描写的“野兽”和“狼”了。
记住: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对应学生用书P91
(时间:
40分钟 满分:
55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泥沼(zhǎo) 桠枝(yā)
虬曲(chó
u)黏泥(niá
B.篝火(ɡōu)龌龊(wò
胆怯(què
)恐怖(bù
C.渺小(mǎo)疙瘩(ɡē)
宽恕(shù
)怜悯(mǐn)
D.合拢(lǒnɡ)宿愿(sù
颤抖(chà
n)炽热(chì
解析:
A项,“虬”应读作qiú
;
B项,“怯”应读作qiè
C项,“渺”应读作miǎo。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横亘 着陆 缠结 摇摇晃晃
B.宣染拘泥威胁委屈求全
C.投奔安详和谐步履维坚
D.缥渺诚恳坐镇回肠荡气
B项,宣—渲,屈—曲;
C项,坚—艰;
D项,渺—缈。
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A项,否定失当,“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提防被念歪”。
B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D项,成分残缺,应在“音像制品”后加上“的人或单位”。
C
4.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纸面”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⑤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⑥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A.③④⑤①⑥② B.⑥②④⑤①③
C.⑥②⑤③④①D.③④⑥②①⑤
③句是中心句;
④句“随之”指代的是“网络阅读”,应该紧跟其后;
①句“然而”可以把⑤句与其前后联系起来;
②句是总结性话语,所以应该放在⑥句后面。
二、阅读鉴赏(38分)
(一)课内阅读(18分)
阅读课文“然而树林一直在唱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大雨依旧在下着”到结尾,完成5~8题。
5.写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为什么要设计他拿出心来这一情节?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
拿出“心”来,主要抓住“无私”“牺牲”“奉献”来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心”即代表丹柯的心灵,丹柯拿出自己的心,让人们看到自己无私的精神、高洁的品质,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为了带领人们走出森林,拿出自己心脏的情节,也最能体现丹柯的牺牲精神。
6.丹柯高举起燃烧的心之后,人们为什么又跟在他身后向前冲?
人们又跟在他身后向前冲,表明人们不再犹豫,突出丹柯行为的感染力。
丹柯燃烧的心照亮了前行的路,人们不再犹豫动摇,受到了他勇敢的牺牲精神的鼓舞。
7.树林怎么会分开又合拢呢?
怎么理解这一情节?
(5分)
这一情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它的设计是为了突出人物,表明人们的力量之大。
“树林分开又合拢”,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突出了人们在丹柯领导下产生的巨大威力,黑暗的森林已经不堪一击。
8.人们冲出黑暗后,忘记了牺牲的丹柯,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本题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丹柯的不被理解,一是人们的麻木,这样的悲剧结尾更具有震撼力。
人们走出黑暗后,忘记了他们的先驱者和带领者,说明了先驱者的孤立和不被理解,也批判了长期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的麻木。
(二)课外阅读(20分)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乌 米
[俄]阿·
马·
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荫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
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
在看来本应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
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
我问他们:
“这是谁在唱?
”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
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
一次,我去看她。
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
在山石背后翠绿的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
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
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
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
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
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
歌子是那样奇特:
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
“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
”她粲然一笑,回答说:
“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他们正在路上。
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
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
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
“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
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微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
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
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
随后我便满怀着惆怅悄然离去。
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9.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各不超过两个词)(4分)
(1)________
(2)________
乌米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在她期待亲人的经历中完成的。
因此,她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她在这一事件中展现出来的品质。
(1)坚忍(执着)
(2)乐观
10.指出第⑤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手法:
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
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突出乌米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11.
(1)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不超过10个字)(2分)
(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