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胶团萃取解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354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胶团萃取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反胶团萃取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反胶团萃取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反胶团萃取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反胶团萃取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反胶团萃取解读.docx

《反胶团萃取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胶团萃取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反胶团萃取解读.docx

反胶团萃取解读

反胶团萃取

张睿

摘要:

本问介绍了反胶团萃取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因素,并分析了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理论,从而建立了平衡模型。

关键词:

反胶团、萃取、平衡模型

1.研究背景

传统的分离方法,如液-液萃取技术,具有操作连续、多级分离、放大容易和便于控制等优点,在化学、化工、石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但很难用于具有某些特殊性质的生化产品(如蛋白质、氨基酸等)的提取与分离,原因在于这类物质多数不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或与有机溶剂接触后会引起变性和失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反胶团萃取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

所谓反胶团,是指当油相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后,其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自发形成的亲水基向内、疏水基向外的具有极性内核(polarcore)的多分子聚集体(aggregates)。

反胶团的极性内核可以溶解某些极性物质,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溶解一些原来不能溶解的物质,即所谓二次加溶原理。

例如,反胶团的极性内核在溶解了水后,在内核中形成“水池”(waterpoo1),可以进一步溶解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

胶团的屏蔽作用,使这些生物物质不与有机溶剂直接接触,而水池的微环境又保护了生物物质的活性,从而达到了溶解和分离生物物质的目的。

这种技术既利用了溶剂萃取的优点,又实现了生物物质的有效分离,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分离技术应用于蛋白质、氨基酸及药物、农药等物质的分离分析中,显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1]

2.文献综述

2.1反胶团的形成[2]

正向胶团(normalmicelle)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极性溶剂,如水中形成的一种亲水基团(头)朝外,而疏水基团(尾)朝内的具有非极性内核的多分子聚集体。

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就是这种胶团,其非极性内棱可以溶解各种油污。

从而达到去污的效果。

与此相反,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如某些有机溶剂中就会形成亲水头向内和疏水尾向外的具有极性内核(polarcore)的多分子聚集体(aggregates),由于其表面活性剂的排列方向与一般的正向胶团相反,因此,称为反胶团。

示意图如图(2-1)。

图2-1表面活性荆分子在非极性溶荆中形成的反胶目

反胶团的极性内核可以溶解某些极性物质,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溶解一些原来不能溶解的物质,即所谓二次加溶原理。

例如,反胶团的极性内核在溶解了水后,在内核形成了“水池”(waterpool),可以进一步溶解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

由于胶团的屏蔽作用,使这些生物物质不与有机溶剂直接接触,而水池的微环境又保护了生物物质的活性,达到了藩解和分离生物物质的目的。

图2-2是解释此过程的一种常用的模型一“水壳模型”的示意图。

图2-2利用反胶团特蛋白质溶解于有机溶荆中的水壳模型

这种技术既利用了溶剂萃取的优点,又实现了生物物质的有效分离,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分离技术。

2.2反胶团及其萃取原理

反胶团是表面活性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纳米级聚集体,是一种透明、稳定的热力学体系。

反胶团中表面活性剂非极性头向外与有机溶剂接触,极性头向内形成极性核,极性核溶入水后形成微“水池”。

反胶团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它的含水量(“水池”中溶入的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W0),它决定反胶团的尺寸。

在W0<10时[3],水分子被束缚在反胶团的壁上,它的凝固点下降、共价键参数改变、氢键破坏;只有在W。

较大时,才存在自由水。

当含反胶团的有机溶剂和蛋白质水溶液接触时,蛋白质在某种作用力(静电、亲和、疏水)下进入“水池”中,水和表面活性剂分子在蛋白质周围形成一个保护层,使蛋白质避免与有机溶剂接触,不致失活。

2.3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影响因素

蛋白质的萃取受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原料液的pH值、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种类等:

蛋白质等电点、亲水性、电荷密度及分布也是影响其萃取的重要因素。

2.3.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反胶团萃取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反胶团含水量和性能有很大差别。

通常希望所选表面活性剂形成极性核较大的反胶团,且反胶团与蛋白质的作用不应太强,以减少蛋白质的失活。

最常用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丁二酸

(二)-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AOT),它形成反胶团时,不需要加入助剂。

AOT反胶团体系适宜于萃取小分子量(分子量<30kDa)蛋白质(如溶菌酶、胰蛋白酶、细胞色素C等)。

Somnuk等[4]用AOT-异辛烷体系进行了从发酵液中提取细胞色素C、溶解酵素、核糖核酸酶A的试验,结果三种酶的最终萃取率在70%~97%之间,并发现酶在原料液中的初始浓度对萃取率[萃入有机相的蛋白质浓度(或质量)与原料相中蛋白质浓度(或质量)的比值]没有影响。

Ludger[5]等用同一反胶团体系在Graesser接触器中对溶解酵素和细胞色素C进行提取,40min后,两者的萃取率都在95%以上。

AOT反胶团体系对于分子量较大(胃蛋白酶、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等)的蛋白质萃取率很低,且易在两相界面形成不溶性凝聚物[6,7]。

分子量大,蛋白质的体积就大,传递过程中障碍也大,所以萃取率相对的小。

Goto[8]等合成了一系列双油基磷酸型(DOLPA、DTDPA、DEPTA)表面活性剂。

他们发现,DTDPA反胶团体系对溶解酵素和细胞色素C的萃取率近乎100%,对血红蛋白(HB)的萃取率为80%;而同一条件下AOT反胶团体系对HB的萃取率仅为16%,且在两相界面上有红色不溶凝聚物出现。

结果表明,决定蛋白质萃取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结构,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和蛋白质的疏水部位问的作用,可显著提高蛋白质萃取率。

为使大分子蛋白质溶入反胶团,所用表面活性剂有较强的疏水性是必要的,DTDPA疏水基比AOT大,对蛋白质的输水部位作用较强,所以对血红蛋白有较好的萃取。

Long等[9]用DEPTA-异辛烷萃取血红蛋白的试验。

结果表明,原料相中血红蛋白浓度为0.5mg/mL、KC1为0.2mol/L,有机相中DEPTA为0.02mol/L时,HB的萃取率在等电点附近达到97%;经紫外检测,反萃后的HB与原料相的HB谱峰无显著差异,表明HB仍保持较高的活性。

常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三辛基甲基氯化铵(TOMAC)、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基氯化铵(DMBAC)、Aliquat366等铵盐;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反胶团的研究很少,主要有Span-60、Tween-80等。

向单一反胶团体系中加入助表面活性剂或导入亲和试剂形成复合反胶团体系,这样能显著提高反胶团的选择性和蛋白质的萃取率。

近年来,复合反胶团体系研究的较多。

Koichiro[10]等采用AOT-TOA(长链烷基胺)混合反胶团体系萃取溶菌素酶和牛血清蛋白(BSA)的研究。

AOT/TOA体系与酸性原料液混合时,TOA与HB结合形成阳离子铵盐,铵盐能和极性头带负电的AOT作用形成复合物,从而改变反胶团的性能。

他们发现,对于溶菌素酶,AOT和AOT-TOA的萃取率相近。

在pH<5时,AOT体系在界面和水相中有不溶物出现,这是由于强烈的静电作用,溶菌素酶和AOT结合形成凝聚物所致,AOT-TOA无此现象。

AOT反胶团体系在较宽的pH范围内对大分子蛋白质BSA的萃取率很低,且有凝聚物出现。

AOT-TOA对BSA的萃取率在90%以上,这说明TOA的加入改变了AOT与BSA之间的作用力(静电或疏水),抑制了凝聚物的形成。

严勇朝[11]等用TRPO-AOT萃取牛血红蛋白时发现,混合反胶团的萃取能力高于单纯的AOT,前者在pH较宽范围内保持很高的萃取率。

DLS(动力光散射仪结果证实,TRP0使AOT反胶团变大,从而提高其萃取容量。

2.3.2亲和助剂

在反胶团中导入与目标蛋白有特异亲和作用的助剂可形成亲和反胶团。

亲和助剂的极性头是一种亲和配基,可选择性地结合目标蛋白,该系统使蛋白质的萃取率和选择性大大提高。

而且可使操作参数(如pH值、离子强度)的范围变宽。

Zhang等[12]采用CTAB-己烷反胶团系统,以色素CibicaronBlue3GA(CB)为亲和配体,发现在等电点附近,CB为1.6mmol/L时,BSA的萃取率由7.88%提高到63%,并使可发生萃取的pH范围增大。

在等电点附近,反胶团和蛋白质的静电作用很弱,CB的加入说明亲和作用是BSA萃取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Motonari[13]等向C10E4反胶团中导入胰岛素抑制剂作为亲和配体,成功地从胰液素中提取出胰岛素,并抑制了胰岛素的自身降解。

C10E4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亲水性蛋白质的静电作用很小,抑制剂的亲和作用是该过程的主要动力。

研究表明[14,15],亲和反胶团体系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2.3.3水相pH值

pH值对蛋白质萃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蛋白质的表面电荷上。

一定条件下,当原料相pH值小于蛋白质的等电点(PI)时,蛋白质表面带正电,如选用的反胶团内核带负电,蛋白质会在静电作用下由水相转入反胶团相,从而实现不同PI的蛋白质分离。

一般说来,不同蛋白质达到最大萃取率时原料液pH值偏离蛋白质PI的程度不一样,但pH偏离PI较远时,由于强烈的静电作用,表面活性剂吸附于蛋白质表面,在两相界面形成蛋白质一表面活性剂不溶凝聚物,蛋白质变性严重。

2.3.4离子强度的影响

离子影响蛋白质表面电荷的分布及表面活性剂的电离程度,一个重要因素是萃取过程中随蛋白质一起进入反胶团极性核的离子会产生“屏蔽”作用,减小表面活性剂极性头之间的相斥力,反胶团变小,性能改变。

Yashhiro等[16]采用AOT-异辛烷体系研究了不同离子对溶菌素酶的萃取情况。

结果发现,对KC1-KC1(原料相和反萃相的盐的种类)体系,溶菌素酶能成功被萃取和反萃;对NaC1-KC1体系,虽然形成的反胶团尺寸较大,但在界面出现了不溶性凝聚物,不利萃取;对KC1-BaC12体系,由于Ba2+与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问的强烈静电作用,Ba2+聚结在反胶团极性核内,反胶团最小。

表面活性剂、Ba2+、蛋白质形成复杂的凝聚物,无法完成溶菌素酶的萃取。

通常,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蛋白质与反胶团内核的静电作用变弱,萃取率减小。

Giordana等[17]用AOT反胶团萃取。

一糜蛋白酶时发现所选离子种类(NaC1,KC1,LiC1,CaC12)和浓度对萃取率均有显著影响。

随离子强度增大,萃取率降低;相同萃取率时对应各种离子强度也有显著差别。

离子强度最小为0.08mol/L。

Li+最大为1.2mol/L。

Andrews等用同样的反胶团体系考察了核糖核酸酶A等四种蛋白质的萃取情况。

结果表明,随离子强度(K+,Na+)增大,四种蛋白质的萃取率均减小,当原液相中为K+时,萃取率减小趋势比Na+快的多,这说明半径较大的K+“屏蔽”作用较强,使蛋白质和反胶团间的作用力减小较快。

对于疏水性强的蛋白质,由于它和表面活性剂及有机溶剂的强烈疏水作用,萃取率受离子强度影响也小。

2.3.5其它因素

温度是影响反胶团提取蛋白质的另一重要因素,温度升高使反胶团含水量W0下降,不利于蛋白质的萃取;因此升高温度可以实现蛋白质的反萃取,由于蛋白质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所以这种方法值得探讨。

蛋白质的溶解方法[18]及其在原液相中的初始浓度也是影响其萃取的重要因素。

蛋白质的溶解通常有三种方法:

蛋白质的缓冲溶液直接注入反胶团相中:

反胶团溶液与固相蛋白质粉末接触将蛋白质引入反胶团;蛋白质水溶液与反胶团相混合,蛋白质转移到反胶团中。

第三种方法相对较慢,形成的最终体系是稳定的,它是反胶团技术用于生化分离的基础,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4理论研究进展

2.4.1热力学研究[19]

根据热力学基本理论,蛋白质从水相萃入反胶团相中达到平衡状态时所对应的系统的Gibbs自由能变化应为最小。

由于对引起蛋白质萃取前后系统自由能变化的认识不同,从而有不同的热力学模型。

Bratko等人采用所谓的“壳-核”模型研究蛋白质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假设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